2010年7月25日 星期日

健康的古銅色膚色是不存在的

0 意見
分享
  看到電視新聞訪問29歲的漫畫家夏達(如上圖),談到她早上7、8點才睡,下午3、4點起來,化妝只刷了睫毛膏,跟擦防曬乳液(上圖非電視新聞畫面截圖)。



  大多數人把皮膚老化和皺紋視為一體,而皺紋是因長期曝曬陽光形成的。

  你看過有皺紋的臀部嗎?可能沒有吧。

  這是因為臀部大都不見天日(謝謝老天爺),而沒曝曬過的皮膚能長久保持嫩滑、年輕,有如嬰兒皮膚。

  皺紋與真皮下的膠原蛋白纖維之間,又有什麼關係?這些纖維像小橡皮筋,一旦被陽光灼傷,就會拉長。這一來,細胞上會留下傷痕,並使粉嫩的皮膚收縮而形成皺紋(動脈老化使這些橡皮筋似的纖毛失去營養,傷害等同曝曬過度)。

  一般而言,陽光造成的傷害要30年後才會呈現,因此,你在二十多歲時傷害皮膚的惡果,要等到你年過50,才開始以皺紋的形式呈現出來。

  事實上,大部分的皮膚傷害早在20歲以前就已發生,因此應提醒小孩注意。如果你正值青春年少,經常在夏日陽光下活動,卻沒擦防曬乳液,那麼,將來你的皮膚會比你現在的床單還要皺。(《你的身體導覽手冊YOU: The Owner's Manual: An Insider's Guide to the Body that Will Make You Healthier and Younger》,頁203)

  最近讀《初級解剖生理學》時,看到「十個保持身體健康的方法」,其中一個是「塗大量的防曬用品Slather on the Sunscreen」,想起《你的身體導覽手冊》也有提過這回事。(不過夏達的膚色或許也有一部份是因為營養不良。「淚水的故事2」http://weidaweida.blogbus.com/logs/6547302.html

  使用廣效型的防曬油是避免皮膚被陽光傷害很好的方法,例如避免皮膚癌。廣效型的防曬油可以擋住使皮膚老化有皺紋的紫外線A(UV-A),以及能導致癌症的有害紫外線B(UV-B)。

  要避免皮膚傷害最好的方法是同時也要避免太陽照射,但是陽光也是有少數好處。陽光可以幫助身體製造維生素D,維生素D有助於強壯骨骼和平衡體內鈣離子和磷酸根。陽光也有助於減低季節性情緒失調(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SAD)所感到的沮喪感。

  但是每天只要曬幾分鐘就可以得到這些益處,日光浴其實是有害的。"健康的古銅色膚色"是不存在的。

  古銅色膚色正是皮膚被傷害的證據,不管是經由曬太陽或是藉由機器。不要只是在夏天或是去海邊、游泳池,打球或看比賽時才塗防曬油,要整年都塗。我們開車或僅坐在窗邊也都曝露在陽光射線下。快去買一大罐不錯又廣效的防曬油,然後每天只要是出門前就使用。(《初級解剖生理學Anatomy and Physiology for Dummies》頁326)

  曬太陽也可以吸收些維他命D。除了服用補充劑之外,在戶外曬十至二十分鐘太陽,應該也就夠了。不過,我們強烈建議大家透過食物和補充劑來取得維他命D,而且不管太陽大不大,每次出門都要擦些SPF45高係數防曬乳液。(《你的身體導覽手冊YOU: The Owner's Manual: An Insider's Guide to the Body that Will Make You Healthier and Younger》,頁272)

  我有因此去買了防曬乳液嗎?沒有。(這大概也是男人比女人短命的其中一個原因。)不過,至少我可以比較體諒撐著陽傘、騎機車全身幾乎無所不包的女士了。


相關文章:
  怎樣可以讓臉在六十幾歲時看起來像二十幾歲?
  怎樣會讓女人長更多皺紋、乳房更早變形、看起來更老?
  壓力對你的傷害有多大?
  敵意——會不會罹患心臟病的重要指標
  你是雲雀(lark)、貓頭鷹(owl),還是蜂鳥(hummingbird)?
  再談作息型態(chronotypes)
  減肥(減重、瘦身)的常見問題——壓力與睡眠

繼續閱讀...

2010年7月22日 星期四

維特效應Werther Effect

0 意見
分享


  被媒體大肆報導的自殺故事會促使有類似困擾的人盲目地模仿。我相信同樣的道理也可解釋被大肆報導的謀殺案件。和自殺故事一樣,媒體當局有必要好好思考呈現殺人狂故事的角度。這種報導不但聳動、煽情、有新聞價值,而且要人命(《請你跟我這樣做:洞悉業務員、廣告、政治人物的六大心理戰術Influence: Science and Practice (5th Edition)》,舊版書名《透視影響力:人類史上最詭譎、強大的武器總析解》頁198)

  我們對成千上百的電視節目、電玩遊戲和色情影視進行研究,結果顯示:媒體影響我們對現實的敏感知覺和行為相當大。

  大多數人同樣贊同媒體文化的影響,卻否認對他們自己有影響。

  許多父母可能想起他們的孩子對他們說「不要擔心我,媽媽,看這些東西不會影響我的」。這種「傳媒對其他人影響比我大」現象是如此常見,研究者稱之為「第三人效應」(the third person effect,或譯「第三者效應」),亦即我們認為「其他人」——而不是「我們自己」——較容易被廣告、政治因素、媒體暴力、和色情文化所影響。我們不是時尚流行的奴隸,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真實的自我。

  然而研究發現我們過份自傲,我們自以為是,我們總以為在看別人的好戲,其實他們就是我們。(《你該不該相信直覺?Intuition: Its Powers and Perils (Yale Nota Bene)》頁108)

  當富士康員工跳樓事件發生時,我第一個想起的就是《請你跟我這樣做》這本值得一看再看的心理學好書裡的內容。

  在聖地牙哥的加州大學心理學家大衛‧菲力普(David Phillips)的研究顯示,報紙頭版刊出自殺故事後,只要大幅報導這個故事的地區,當地的自殺率會急遽升高。某些想不開的人看到別人的自殺故事,會產生模仿的行為。在所謂病態的社會保證模式下,這些人決定效法其他厭世者的行為。

  他進一步檢驗美國在1947年到1968年間的自殺統計數據,加以驗證當代的「維特效應Werther Effect」。他發現,報紙頭條刊出自殺故事後兩個月內,平均比平時超過58個人自殺。也就是說,每個自殺故事使58個原本可以繼續活著的人選擇自殺行為菲力普也發現這種自殺趨勢主要發生在那些大幅報導自殺故事的地區。愈是大幅報導自殺故事的地區,接下來自殺率就愈高(見下圖)。

  ……他堅稱所有因自殺故事見報後,多出來的死亡數字都可歸咎於同一件事:非理性的模仿自殺。當一群沒有主見的人看到其他人的自殺故事後,覺得自殺不失為一種適當的解脫方式。有些人會不分青紅皂白地立即採取行動,因而造成自殺率躍升的現象。

  然而,其他人比較不那麼直接。他們會基於某些理由——保護名譽、避免家人蒙受污名與心理傷害、讓遺族能領取保險金,他們不想讓人看出他們自殺的舉動,寧可裝得像是意外死亡。因此,他們便私下故意造成車禍或飛機失事發生。……因此菲力普認為,緊接著自殺事件的大幅報導後大幅攀升的致死交通意外事故,可能就是「維特效應」暗中作祟。

  ……當菲力普檢驗記錄以印證自己的預測時,他發現自殺事件報導後一週內的商務客機平均失事率所造成的死亡人數,比事件報導前一週的飛機失事死亡人數高出三倍之多。車禍的統計數字也證明,自殺故事報導後的死亡人數比報導前高出四倍

  菲力普的想法還帶來另一項驚人的預測。若自殺事故見報後的交通意外死亡率果然出於模仿行為,那麼模仿者所模仿的對象應該是與他們同類的人。根據社會保證原則,我們是根據同類人士的行為來決定我們的行為尺度。……

  因此,菲力普推論,若社會保證原則是幕後的推手,那麼意外事故受難者應該和自殺對象有極高的相似性。他把自殺事故主角的年齡和造成一人死亡車禍的受難者相互比對,發現他的推測果然很準:當新聞媒體大肆報導年輕自殺者的細部資料時,開車衝撞數目、電線桿和堤防的受難者也都是年輕人;但若自殺主角是老人時,之後所發生的死亡車禍也以老人為主。

  ……菲力普的發現說明了一種痛苦的趨勢,也就是自殺事件的報導會促使某些人採取同樣的行動——因為他們現在發現了更合法的自殺途徑。更令人震驚的是,許多無辜的人也因此成了陪葬品(見下圖)

  如上圖所示,最危險的日子是自殺事故見報後的三、四天內。指數下滑幾天後,會在一週左右再度達到另一波高峰。到了第11天就看不到這種效應了。這種跨越多種資料的模式指出一種值得重視的檯面下自殺行為。那些試圖隱瞞自殺動機而製造意外事故的人會在行動前等幾天——也許是為自己打氣、計畫意外事故細節、或把手邊的事情做個了結。無論是什麼原因,我們都可以知道旅客的安全在自殺故事件報後三四天時受到最高的威脅,然後情況會稍稍減緩一陣子,幾天後又再度達到高峰。於是我們建議有關當局最好在這些時段加強留意旅途安全。

  彷彿自殺資料還不夠嚇人,菲力普又做了其他研究,提出更多的警訊:媒體高度報導自殺行為後,當地的殺人案件也應聲上漲。當晚間新聞網播出重量級拳擊手奪得金牌的採訪後,美國的殺人案件也提高不少。用這種角度分析(1973年~1978年間)重量級拳擊錦標賽,也許最能凸顯它本身所造成的模仿效應。當年輕的黑人選手輸掉比賽後,接下來十天內,年輕的男性黑人被攻擊致死的案件大幅升高。反之,若是白人選手輸掉比賽,那麼接下來的十天內,換成年輕的男性白人被攻擊致死的案件大幅提高。當我們把這些結果和菲力普的自殺資料平行比對後,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媒體大幅報導後對受害者產生的不良影響,無論對自己或別人。(《請你跟我這樣做:洞悉業務員、廣告、政治人物的六大心理戰術Influence: Science and Practice (5th Edition)》,舊版書名《透視影響力:人類史上最詭譎、強大的武器總析解》頁193)

  除了媒體自律或者透過管制媒體來避免維特效應,既然這是一種模仿行為,媒體在報導自殺事件時只是單純地提供一個電話號碼,很難起什麼作用,因為沒有讓看的人,看到有人打電話且獲得解決的例子,讓看的人去模仿。負面的行為鉅細靡遺栩栩如生,正面的行為就只有那幾個文字跟電話號碼,當然負面行為比較容易模仿。


相關文章:
  活出自信──將自信建立於自己是誰,而不是你做到了什麼
  化危機為轉機的三個步驟
  即使中風,也不是絕望的時候——Impossible is Nothing
  最成功的人,其實也就是被拒絕最多的人
  免費試玩可以減輕壓力的心理遊戲MindHabits
  玩電玩對你或你的小孩可能有什麼影響?
  挫折復原力指南
  三個小習慣,讓自己更快樂
  如何放鬆與睡個好覺

繼續閱讀...

2010年7月21日 星期三

多15%總分?還是少15%總分?——當基測指考可以吹冷氣

0 意見
分享

  今天看到「美眉考滿分 捨北一女選附中」這一則新聞,裡面提到:

  王昱文昨說:「二測衝刺期間,每天苦讀13小時,為了適應7月考試時的高溫天氣,在家念書絕不開冷氣。」昨拿下412分的滿分,她開心地說:「雖然要求自己要零失誤,但還是有點訝異。」

  第一個想到的是,這個國中生(或是家長)該不會是有讀過類似《大腦當家-靈活用腦12守則,學習工作更上層樓Brain Rules: 12 Principles for Surviving and Thriving at Work, Home, and School》這類心理學的書籍,知道記憶在相同的情境下比較容易記起來,才會不開冷氣唸書。

  然後,我又突然想起明年基測指考開放吹冷氣的事(「教部埋單 明年基測指考可開冷氣囉」)。哪些人家的小孩唸書時沒有冷氣可以吹?應該是窮苦人家的小孩佔多數。出考題時,或許會有人注意到題目是否有城鄉差距,但考試環境的改變,有人會注意到這個貧富差距嗎?

補充:
  中文版的《大腦當家-靈活用腦12守則,學習工作更上層樓Brain Rules: 12 Principles for Surviving and Thriving at Work, Home, and School》送人了,先摘錄英文版的內容。

  In one of the most unusual experiments performed in cognitive psychology, the brain function of people standing around on dry ground in wet suits was compared with the brain function of people floating in about 10 feet of water, also in wet suits. Both groups of deep-sea divers listened to somebody speak 40 random words. The divers were then tested for their ability to recall the list of words. The group that heard the words while in the water got a 15 percent better score if they were asked to recall the words while back in those same 10 feet than if they were on the beach. The group that heard the words on the beach got a 15 percent better score if they were asked to recall the words while suited on the beach than if in 10 feet of water. It appeared that memory worked best if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t retrieval mimicked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t encoding.(《大腦當家-靈活用腦12守則,學習工作更上層樓Brain Rules: 12 Principles for Surviving and Thriving at Work, Home, and School》英文版頁113)

  簡單地說,心理學家做了實驗,不管你背東西時的情境舒不舒服,只要你在回憶時的情境跟背時相似,會比不相似時的表現高出15%的分數。也就是說,如果你唸書時沒吹冷氣,假如考場沒冷氣時你可以考115分,考場有冷氣時,你可能會考100分。如果你唸書時吹冷氣,假如考場有冷氣時,你可以考115分,考場沒冷氣時,你可能會考100分。


相關文章:
  貧富差距擴大會縮短每個人壽命
  別搞錯了,Google的「打盹艙nap pods」可不是員工福利
  劣幣驅逐良幣的加班文化
  熬夜加班(唸書)有多沒效率?
  《大腦當家:靈活用腦12守則,學習工作更上層樓》(Brain Rules)
  為什麼要(終身)學習?
  學習新解:多元智能理論心理學家的看法
  孩子比你想的還聰明
  教養的迷思——孟母三遷VS養不教,父之過
  愛因斯坦不玩識字卡
  台灣學童數學比美國好的原因——看美國人自己怎麼說
  對抗心智老化的十大要訣
  (孩子)學習的語言決定了未來的競爭力?
  老師,我們學這個,除了考試,什麼時候才會用到?

繼續閱讀...

2010年7月17日 星期六

一個人需要多少土地?

0 意見
分享


  第一次讀到這個故事是在看《美德書The Book of Virtues: a treasury of great moral stories》的時候,後來才曉得是改編自托爾斯泰的作品。最近讀了托爾斯泰短篇傑作選之二《傻子伊凡》,才得以一窺原作的精彩全貌。

  姊姊從城裡到鄉下妹妹家去。姊姊嫁給一個商人,住在城裡。妹妹嫁給一個農民,住在鄉下。姊妹倆一邊喝茶一邊聊天。姊姊自高自大,吹噓她在城裡過的日子怎麼好:她在城裡住得多麼寬敞,家裡和街上都乾乾淨淨,她怎麼把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怎麼吃得好,喝得好,怎麼乘車玩樂,上劇院看戲。

  妹妹心裡聽了不高興,就貶低城裡商人的生活,說他們農民的生活怎麼好。

  「我才不拿我過的日子跟妳換呢。」妹妹說。「我們的日子過得雖然平淡,可是不用擔驚受怕。你們日子過得好些,可是要嘛一下子賺很多錢,要嘛一下子賠個精光。俗話說:賺錢是弟弟,賠錢是哥哥。你們常常是今天有錢,明天討飯。我們鄉下人的日子過得要穩當些:農民的肚子瘦,但長命。我們不闊,但也吃得飽。」

  姊姊說:「跟豬啊牛啊的在一起,吃得飽又怎麼樣!既沒有擺設,又沒有禮貌!不管你老公如何拚命做,還是在跟豬糞牛糞打交道,將來孩子們也是這樣。」

  「那有什麼關係,」妹妹說。「我們就是做這行的。但是我們活得踏實,不用求人,也不怕任何人。你們住在城裡總有各種東西誘惑你們,今天還好好的,明天就遇見鬼了。要嘛誘惑你老公去賭博,要嘛誘惑他去喝酒,再不就誘惑他去找什麼漂亮女人。家產一下子就被吃乾抹淨。這種事情不是常有嗎?」

  妹妹的丈夫巴霍姆躺在炕上聽兩姊妹聊天。

  「這話千真萬確,」他說。「我們從小和土地打交道,腦子裡裝不進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只有一件事使我們痛苦——地太少!要是我有足夠多的地,我就誰也不怕,即使魔鬼也不怕!」

  兩姊妹喝完茶,又聊了一會兒服裝,然後收拾起茶具,躺下睡了。

  魔鬼坐在灶台後面全聽到了。他感到高興的是,那農民的老婆引得她的丈夫誇下海口,居然說只要有地,連魔鬼也不怕。

  「好吧,」魔鬼想。「咱們來打個賭。我給你很多土地。我要用土地降服你。」
〤〤〤
  有個地不算太多的女地主與農民們住得靠近。她有120畝地。以前他和農民們和睦相處,從不欺負人。後來她雇了一個退伍軍人來當管家,就使農民們吃足了罰款的苦頭。無論巴霍姆怎麼當心,不是馬跑到她家的燕麥地裡,就是母牛溜進了她家的菜園,在不就是小牛闖進了她家的草地,總之都要罰款。

  巴霍姆被罰了款,就打賣罵家裡人。整個夏天巴霍姆被這個管家罰了很多次款。等到牲口該圈在院子裡過冬了,巴霍姆才高興了——雖然飼料吃得多有點心疼,但不用擔驚受怕了。

  到冬天傳來消息,說那位女地主要把土地賣掉,大路邊上一家旅館的老闆要買。農夫們聽到這消息都驚慌起來。他們想:「旅館老闆把地買去的話,罰起款來要比那位太太更厲害。我們都住在這片土地周圍,沒這片土地沒法活。」農民們就以村社的名義集體去找那位太太,請求她別把地賣給旅館老闆,把土地賣給他們,他們願意出好價錢。太太答應了。農民們又開始商量怎樣以村社的名義把土地都買下來。他們在一起商量了一次、兩次,都沒有商量成。魔鬼使他們各持己見,他們怎麼也商量不成。最後他們決定各買各的,誰能買多少就買多少。女地主也同意這種辦法。巴霍姆聽說鄰居從女地主那兒買了20畝土地,女地主同意他先交一半錢,另一半一年後再交。巴霍姆很羨慕,他想:「等大家把地都買光了,我就沒地可買了。」於是他同妻子商量。

  「別人都在買土地,」他說。「咱們也該買十畝。要不然沒法過日子。管家又要用罰款來折磨咱們。」

  他們考慮怎麼設法買土地。他們有100盧布的積蓄,再賣掉一匹馬和一半的蜜蜂,把兒子抵押給人家當僱工,再向親戚借一點,這樣就能湊齊一半的錢。

  巴霍姆湊齊了錢,也看重了一塊土地,一共15畝,還帶一片小樹林,他就去和那位女地主談買賣。他談妥了買15畝地,擊掌為定,並付了定金。他們到城裡去,簽了地契,他先付了一半的錢,其餘的他必須在兩年內付清。

  於是巴霍姆有了地。他借了一些種子,播在買來的地裡。莊稼長得很好。一年功夫他就還清了所有錢。巴霍姆成了地主:他種的是自己的地,在自己的地上割草,在自己的林子裡砍樹做木樁,在自己的草地上放牧。每當巴霍姆在永遠屬於他自己的土地上翻耕,或是去看禾苗和草場的時候,他的心裡總是充滿了快樂。他覺得他自己的地裡長的野草和野花與別處的地完全不一樣。以前他從這塊地旁邊走過的時候,他覺得地就是塊地罷了,但現在這塊地卻是塊非常不一樣的地。
〤〤〤
  巴霍姆就這樣過著日子,心情很愉快。本來樣樣都好,只是農民們常來糟蹋他的莊稼和草場。他請求他們別這樣,但沒有用:一會兒放牛的把母牛放進了草場,一會兒吃夜草的馬又闖進了莊稼地。巴霍姆一次次地把牲口趕走,一次次地原諒他們,一直沒有去告狀。但後來他忍受不住了,開始到鄉裡去告狀。他知道農民們都是因為土地太少,不是故意要這樣做。不過他又想:「也不能總放縱他們,這樣他們會把我的東西都糟蹋光。得教訓教訓他們。」

  他通過法庭教訓了農民們一次、兩次,罰了一兩個人的款。鄰近的農民們開始恨他。有時候他們就故意破壞。有一天夜裡,有人鑽進他的林子裡砍下十顆菩提樹,把皮剝走了。巴霍姆經過林子的時候,看到有什麼東西白晃晃的。他走近一看,剝過皮的椴樹幹被扔在地上,小小的樹樁一個個立著。要是在長得密的地方間隔著在邊上砍一點倒也罷了,可是這壞蛋卻連著砍了一片。巴霍姆被激怒了。他想:「等我弄清楚了是誰幹的,我一定要跟他算帳。」他反覆地想,究竟是誰呢?「不會是別人,肯定是謝苗。」他到謝苗家的院子裡去查,什麼也沒有查出來,只是同謝苗吵了一架。巴霍姆更堅信這是謝苗幹的。他遞上狀子。法庭叫他們去。法庭審判了老半天,結果因為沒有罪證,謝苗被宣告無罪。巴霍姆更惱火了,他跟鄉長和法官都吵了架。

  「你們跟小偷有勾結。」他說。「要是你們光明正大,就不會替小偷辯護。」

  巴霍姆跟法官們和鄰居都吵遍了。有人威脅說要放火燒他的房子。巴霍姆的土地變多了,但他的天地卻變小了。……

  有一天,巴霍姆坐在家裡,有個過路的農民走進來。巴霍姆留他過夜,請他吃飯,同他聊天,問他打哪來。那農民說,他從伏爾加河下游來,他在那當雇工。講著講著,他就講到有許多人正在往那邊遷徙。他說他家鄉的許多人搬到那兒去以後加入了村社,每個人分到了十畝土地。

  「那兒的地好極了,」他說。「你種下黑麥,禾苗長起來齊馬背高,而且長得密,抓五把就是一捆。有個農民窮得不能再窮了,空著兩隻手去的,現在已經有六匹馬、兩頭牛了。」

  巴霍姆的心熱了起來。他想:「既然那邊日子能過得那麼好,我幹嘛在這兒挨擠受窮呢?我把地和房子都賣掉,拿這些錢到那邊去重起爐灶。擠在這個地方總是受罪。不過我得去把路子搞清楚。」

  夏天,他準備好行裝就動身……到了目的地。情況真的是那樣。農民們的地很多,每人分十畝,村社樂意接受新來的人。誰要是有錢,除了分土地以外,還可以買永遠屬於自己的土地,上等的地三盧布一畝,想買多少就買多少!

  巴霍姆把情況都打聽清楚以後,入秋時回到家裡,開始變賣家產。他賣地時還賺了一點,房子、牲口,全都賣了,也退出了村社,一開春就全家一起遷往新的地方。
〤〤〤
  巴霍姆帶著一家人來到新的地方,申請加入一個大村莊的村社。他請村裡的長輩喝酒,領到了各種證件。村社接受了他,分給他家五個人一共50畝土地,不包括草場,但地沒有連在一塊。巴霍姆蓋起房子,養了牲口。現在他的地比過去多兩倍,而且都是好土地。日子過得也比以前好十倍。耕地和飼料都很充足,想養多少牲口都行。

  起初,巴霍姆忙著蓋房子和添置東西,覺得一切都很好,但住習慣了以後,便覺得土地還是太少。第一年他在土地上種了小麥,收成很好。他很想多種些小麥,但擁有的地太少。而且現有的土地也不適合再種小麥。當地人都在茅草地或熟荒地上種小麥,種上一兩年就不種了,讓它長茅草。這種地想要的人很多,不可能人人得到,因此常常為它們發生爭吵。有錢的人家要自己種,窮一點的人家卻要拿去租給商人,換點錢來交稅。巴霍姆想多種點小麥。第二年他去找一個商人租了塊地,租期一年。他多種了些小麥,收成很好。但那塊地離村子太遠,有15里,來去得用大車。他看到附近有不少農民有自己的莊園,他們還兼做買賣,日子過得很富裕。他就想:「要是我也能買塊永遠屬於自己的土地,建個莊園,那就好了。四周的東西全是自己的。」於是他開始籌劃怎樣買塊永遠屬於自己的土地。

  巴霍姆就這樣過了三年。他租地種小麥,年成好,小麥年年豐收,錢越存越多。他本來可以就這麼過下去,但他厭煩了,每年都要為租地去與人爭奪,為租地而奔波:只要哪兒有好地,農民們就飛快地跑去,一搶而光。如果去晚了沒租上,那就沒地可種。第三年他和一個商人合夥向幾個農民租了一片牧場,地已經耕了,但農民們打起官司來,結果活兒白幹了。「如果這地是我自己的,」他想。「我就不用求任何人,也不會受這種罪了。」

  於是巴霍姆開始打聽,哪兒能買到永遠屬於自己的土地。他碰到一個農民,這個農民有五百畝地,現在破了產,要把地賤價賣掉。巴霍姆跟他談這筆買賣,討價還價了半天,最後談妥了賣1500盧布,先付一半現金。買賣差不多已經談成了,這時一個過路的商人到巴霍姆家的院子裡來餵馬。主人請他喝茶,跟他聊天。那商人說,他從遙遠的巴什基爾人那邊來。他在那兒向巴什基爾人買了5000畝地,一共只花了1000盧布。巴霍姆詳細地打聽了情況。商人說:

  「你只要使頭目們滿意就行了。我花了一百盧布買了些袍子、地毯,和一箱茶葉送給他們,再請會喝酒的喝酒。每畝地才花了20戈比。商人把地契拿給巴霍姆看。「土地在河邊上,整個草原長滿了茅草。」

  巴霍姆又問了一些具體的問題。

  「那兒的地你一年也走不遍,全是巴什基爾人的。他們像羊一樣沒有腦子。土地差不多可以白拿。」

  「我幹嘛要在這兒花1000盧布買500畝地呢,還得背一身債。1000盧布到那兒去我能買多少土地啊!」(《傻子伊凡》頁58)

  讀《美德書》後,留下的記憶是故事的後半段。巴什基爾的酋長答應用一天1000盧布的價錢賣地給巴霍姆,看他一天能走多大一圈,他圈起來的土地就是他的,但是必須在太陽下山前走回起點,不然什麼都沒有了,錢也是照算。

  「瞧,眼睛看得到的地方,全是我們的土地。隨你挑吧。」

  巴霍姆的眼睛發熱了:這片土地上長滿茅草,像手掌一樣平坦,泥土黑得像嬰粟籽,低窪的地方也長滿各種齊胸高的雜草。

  酋長把狐皮帽摘下來放在地上。

  「這就是記號,」他說。「你從這兒出發,還回到這兒來。你圈的地就都是你的了。」

  「巴霍姆把錢拿出來放到帽子上,脫下長袍,只穿一件短上衣。他緊了緊腰帶,把一小袋麵包放進懷裡,在把一個裝滿水的水壺掛在腰帶上,拉直靴筒,從雇工手裡接過鏟子,準備出發。他考慮了一會兒該往哪兒走——四周都是好土地。最後他想:「都一樣。我朝日出的方向走。」他把臉朝著太陽升起的方向,活動活動身子,等著太陽從地平線出現。他想:「我不能浪費時間。趁涼快好走路。」太陽剛從地平線上露出來,他就把鏟子往肩上一扛,向草原走去。

  巴霍姆走得不快也不慢。走了大約一里,他停住了,挖了個坑,把草皮堆起來,作為記號。他繼續向前走。他的筋骨已經活動了,他開始加快腳步。走了一程,他又挖了一個坑。

  巴霍姆回頭望了一下。小土崗在陽光下看得清清楚楚。人們站在那裡,馬車的輪箍閃閃發亮。巴霍姆估計他已經走了大約五里。他覺得有點熱了,就脫下上衣搭在肩上,繼續向前走。他又走了大約五里,覺得更熱了。他看看太陽,已經到了吃早餐的時候。

  「已經走了一程路了,」巴霍姆想。「一天能走四程路,轉回去還嫌早。不過我得把靴子脫掉。」他坐下來,脫下靴子,掛在腰上,繼續向前走。現在走起來輕鬆些了。他想:「我再走五里就向左拐。這地方太好了,丟掉可惜。越走地越好。」他又一直向前走。等到他在回頭望的時候,小土崗已經只能勉強看見,人也像螞蟻一樣成了黑漆漆的一團,還有什麼東西在隱約閃亮。

  「我朝這個方向已經走得夠遠的了,」巴霍姆想。「該拐彎了。再說我有些累,想喝點水。」他停下來,又挖了個坑,把草皮堆起來,解下水壺,喝夠了水,向左拐了個直角彎。他走啊,走啊,草越來越高,天也越來越熱。

  巴霍姆很累了。他看看太陽,看得出已經到了中午,他想:「我得休息休息。」他停下來坐在地上,吃了點麵包和水,但是沒有躺下。他想,我一躺下就會睡著。他坐了一小會兒,又繼續向前走。一開始走得輕鬆了些,因為吃了東西添了力氣。但天已經非常熱,他又覺得很睏,很想睡。然而他還是不停地向前走。他想,忍耐一時,享受一世。

  他朝這個方向又走了好多路,正想向左拐,忽然看到面前是一片潮濕的低窪地,不要它太可惜。他想:「在這兒種亞麻一定長得好。」就又向前走。走過這片低窪地,他在窪地邊上挖了個坑,然後第二次拐彎。巴霍姆再看看小土崗,因為有熱氣,那兒顯得模模糊糊,有什麼東西在空氣中晃動,透過霧氣,小土崗上的人幾乎看不出來——這兒離小土崗大約有十五里。巴霍姆想:「嘿,那兩邊我走得長,這一邊我得走短些。」他走第三邊時加快了腳步。他看看太陽,已經到了吃午飯的時候,而第三邊他才走了兩里。如果走完第三邊再拐彎,拐彎的地方離出發的地點還有十五里。「不行了,」他想。「那怕我只能得一塊斜地,也必須走直路趕回去。不能再拿更多的地了。土地已經夠多的了。」巴霍姆急忙挖了個坑,轉身一直朝小土崗走去。
〤〤〤
  巴霍姆一直朝著小土崗走去,他覺得非常累。身上汗水涔涔,沒穿靴子,腳被劃破了,受了傷,而且雙腿發軟。他很想休息一會兒,但是不能——否則太陽下山前就不能回到出發的地點。太陽不等人,越來越低。「唉,」他想。「我是不是錯了,不該要這麼多?趕不回去怎麼辦?」他看了看前方的小土崗,又看了看太陽:離小土崗還遠得很,但太陽已經離地平線不遠了。

  巴霍姆就這樣向前走,他非常吃力,但還在不斷加快步伐。他走啊,走啊,離小土崗還是很遠。他小跑起來。他扔掉了上衣、靴子、水壺、帽子,只留下鏟子當柺杖用。「唉,」他想。「我太貪心了,把事情全毀了,太陽下山前我趕不到了。」因為害怕感不到,他更加喘不過氣來。他跑著,襯衣和褲子都被汗水浸濕了,貼緊在身上,嘴裡完全乾了。胸膛裡好像有個風箱在拉,心像把小捶子在敲,兩條腿彷彿不是自己的,完全癱軟了。巴霍姆恐懼起來,他想:「可別累死在這兒啊。」

  他害怕死,但又不願停步。「我已經跑了那麼多路,」他想。「現在卻停下來,會被人看成大傻瓜的。」他跑啊,跑啊,已經離小土崗很近,能夠聽得到巴什基爾人的叫喊聲了。巴什基爾人對他叫喊著,他們的叫喊聲使他的心燃燒得更猛烈了。他拚出最後一點力氣向前跑,而太陽已經接近地平線了,落入到霧氣中,變得大大的,血紅血紅。太陽馬上就要落到地平線下面去了,終點也不遠了。巴霍姆已經看見小土崗上的人在對他揮手,催他快跑。他還看見放在地上的狐皮帽和帽子上的錢,看見酋長坐在地上,雙手捧著肚子。……「土地倒是很多,」他心裡想。「但不知上帝讓不讓我在這兒住。唉,我毀了自己,跑不到了。」

  巴霍姆看看太陽,太陽碰到了地平線,一部份已經落到了地平線底下,好像被地平線切去了彎弓狀的一塊。巴霍姆使出最後的力氣向前衝,兩條腿勉強支撐著不使身體跌倒。他跑到小土崗跟前的時候,天忽然暗了下來。他一看,太陽已經落下去了。他驚叫了一聲,心想:「我的辛苦都白費了。」他想停下來,但聽到巴什基爾人還在喊叫,他猛然想到,他在低處看到太陽已經落下去了,而站在小土崗上看,太陽還沒落下去。他鼓足力氣,奔上小土崗。土崗上還很亮。他奔上去以後就看見那頂帽子,酋長正坐在帽子前面雙手捧著肚子哈哈大笑。巴霍姆想起了夢中的情景,驚叫了一聲,兩腿一軟,就朝前撲倒在地上,伸出手去剛好碰到了帽子。

  「啊,年輕人!」酋長說。「你得了很多土地!」

  巴霍姆的雇工跑過來,想扶他起來,但他口吐鮮血,已經死了。

  巴什基爾人都咂著舌頭,嘆息不已。

  雇工撿起鏟子,替巴霍姆挖了一個墓坑,六尺長,巴霍姆的身子放下去正好,不長也不短。雇工就把他埋葬了。(《傻子伊凡》頁73)


相關文章:
  時時心感恩的十種方法
  感恩的好處有那些?正向心理學家的研究這麼說
  好運發自內心(Luck comes from within)
  你絕對想不到的寫日記的七大好處
  憶往惜今
  為什麼你應該學會樂觀?
  感覺憤怒就應該發洩出來嗎?
  如何控制憤怒的情緒
  敵意——會不會罹患心臟病的重要指標
  可以提升自尊的心理遊戲
  煩憂不請自來,快樂要費心尋找
  快樂,從心開始——學習創造樂趣
  別當正常的傻瓜
  挫折復原力指南
  挫折復原力小語
  三個小習慣,讓自己更快樂
  越有錢,越快樂?
  風水心理學
  如何放鬆與睡個好覺

繼續閱讀...

2010年7月14日 星期三

當指數型基金(ETF)風行時,會產生什麼狀況?

1 意見
分享

  7月12日在鉅亨網看到「ETF大行其道 美股〝群聚〞效應浮現」這則新聞,內文提到,「根據Birinyi Associates統計,S&P 500與成分股之間的相關性,已從年初的不到50%上揚至 6 月中的逾 70%。上周甚至一度創下1987年美股崩盤以來最高的81%。……大量投資ETF,意味『更多』股票會同時漲跌」。

  最近讀的《你該不該相信直覺?》恰好提到了另一個可能。

  指數型基金也受群體行為的支配。人們蜂擁而至,就會抬高他們想投資的股票的價格,如果每個人只買指數型基金,市場將會混亂,因為指數股膨脹了價值,而不列入指數的股票則失去了價值。

  現狀是,每投資10美元在共同基金,就有1美元是投資指數型基金,因為指數型基金成分股的權重是依據公司市值來決定,這意味著他們必須買更多大公司的股票。

  這種「購買大型股」的需求會推高股價。不僅股票會影響指數,指數也開始會影響股票了。

  如果一家公司遭指數剔除,被另一家取代,這兩家公司的股價可能有10%的波動,但公司實質上的價值並沒有改變。

  因此,指數型基金雖然能讓投資者以最少的費用投資,但投資者對效率市場的信任,反而造就了無效率的市場。受到指數型基金青睞的那些大公司,未來十年的表現可能不如過去十年那樣亮麗了。(《你該不該相信直覺?Intuition: Its Powers and Perils (Yale Nota Bene)》頁217)


相關文章:
  效率市場的概念、種類與檢定
  行為財務學(Behavioral Finance)的奇怪矛盾?
  別當正常的傻瓜
  成功投資者的心理特質
  效率市場假說(EMH)的矛盾
  如何克服投資上的心理偏誤(非理性行為)
  常見的投資心理偏誤(psychological biases)及其影響

繼續閱讀...

2010年7月11日 星期日

記憶是建構出來的

0 意見
分享


  記憶並不是在我們的經歷發生的時候被我們完全複製,而是在我們提取它的時候,我們重新建構我們的記憶。

  人類具備記憶功能,每天儲存大量的聲音、味道、面孔、地點和事情資訊,而且記憶容量大得難以置信。想像在你看完2500張拍攝風景或人臉的幻燈片,每張只花了十秒。然後找個時間讓你在看其中的280張幻燈片,裡面摻雜了些以前沒看過的幻燈片。實驗證明,你能認出其中的百分之九十都是以前看過的幻燈片。在另一個研究中,85%的大學生同意:「把記憶比做大腦中的儲存器,我們將一些東西存進去,等到需要時再拿出來」。正如1988年《今日心裡學Psychology Today》裡所說:「科學證明,我們生命累積的經驗仍完好地保存在大腦裡。」

  實際上,在把這一切歸功於我們的記憶時,科學界已經提出相反的觀點:記憶並不是在我們的經歷發生的時候被我們完全複製,而是在我們提取它的時候,我們重新建構我們的記憶。在發生重建的一瞬間,我們所用到的重建材料就是那些填補缺失細節的邏輯推斷、與原始記憶混合在一起的關聯記憶,以及其他一些相關資訊。為了證明記憶是重建得來,可以試試梅耶所推薦的一個實驗:閉上你的眼睛,回憶你曾經躺在海灘上曬太陽的某次經歷,回想你「看到什麼」。如果你張開眼看看自己,可能你正躺在毯子上,你其實並不是想起你眼睛觀察到的場景,你是重建了這個場景。這說明記憶不是經驗的複製,也不會保存在我們的記憶銀行裡永遠不變,而是像科學家用骨骼化石重新組合恐龍一樣——我們重組了自己的記憶。(《你該不該相信直覺?Intuition: Its Powers and Perils (Yale Nota Bene)》頁98)

  這個實驗讓我想起《尋找腦中幻影Phantoms in the Brain: Probing the Mysteries of the Human Mind》的作者拉馬錢德朗(Vilayanur S. Ramachandran)提到,不需要昂貴複雜的儀器,也能做出對科學有重大影響的實驗,更不用說這個實驗每個人可以隨時隨地在自己腦中做一次。

法警:「Do you swear to tell the truth, the whole truth, and nothing but the truth, so help you God?」

Cal Lightman博士:「That's not possible.」

法官:「Excuse me.」

Cal Lightman博士:「Well, no one can tell the whole truth, your honor. I mean, it's subjective. It's filtered through our own experiences. And that's the real truth.」
(美國電視影集「謊言終結者Lie to Me」第二季第13集,Cal Lightman博士在法院宣誓那一幕的台詞。)


相關文章:
  為什麼出庭作證的證人不得聆聽其他證人的證詞?
  人的記憶有多不可靠
  眼見耳聽不為憑
  謊言講三次就會變成真的?
  絮說回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