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6日 星期日

被細麻繩綁住的大象

0 意見
分享




  從小慣於被細細的麻繩綁住,用盡力氣也掙脫不了的小象,長成巨無霸一般的大象以後,竟然還是相信,自己怎麼也掙不斷那條同樣的細麻繩。於是,牠放棄了掙札……

  每一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或多或少有一根看不見的無形之繩,在束縛著我們。也許只要稍微用力,就能夠掙脫。你願意解下這根無形之繩嗎? (《被細麻繩綁住的大象》內容簡介)

  忘記一開始在哪裡看到上面這個故事跟比喻,又想起這個比喻是因為好友在臉書上貼了一個小學四年級的數學題,然後問說會這個,除了考上好學校之外,有什麼好處?

  如同我之前在網路上看到有人討論學XX有什麼用,底下就有會工作不會用到之類的留言。我很直接地回了這段話:「據說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我要吐槽,換個角度想,數學不好的人,因為學不好數學,也學不會高深的數學,那些需要高深的數學的工作當然也就無緣了。」

  我會用這樣的說法,是因為學會了「存活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的觀念,如果沒有這樣的觀念,當然就想不到,也不會在生活、工作中運用到。知識的學習也是如此。

  我們為什麼非得要學習呢?我不覺得我們現在的學習有什麼意義,也不覺得學習對我們將來的人生會有什麼幫助,考試和學習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呢?如果是為了就業求職的話,過了5年,就什麼都沒有用了。我覺得我們在學一些一生都用不到的東西。學習中文字(漢字)怎麼寫有什麼用?我平常寫文章都是用電腦,只要按鍵就能夠顯示出中文字(漢字),為什麼要去記怎麼寫呢?因數、微積分又有什麼用呢?歷史的年號和化學式呢?現在在網路上幾秒鐘就能搜尋到,還需要這些知識嗎?需要的時候再去搜尋不就好了嗎?

  上面是日劇「正妹與海的教室太陽與海的教室」的對白,之前在網誌「為什麼要(終身)學習?」引用過,那時我沒寫下我會怎麼回答。

  我們從一出生就在學習,學著如何翻身、如何坐起來、如何爬、如何走路、如何開口說話(不幸中風的人更能了解學習這些有多困難);學習如何辨認他人臉上的表情學習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緒為了更加認識這世界,我們像神農氏把各種東西塞進嘴巴、不停地重複同一個動作;出生18個月,我們學會說50個字,了解100個以上字的意義,3歲時,數量爆增到1000個字,6歲會說6000個字(《0~5歲寶寶大腦活力手冊Brain Rules for Baby》頁142)……

  如果你有小孩,或者讀過類似《愛因斯坦不玩識字卡Einstein Never Used Flashcards》這樣的育兒書,就知道我們從出生後百折不饒地學了許許多多的東西──不為考試、不為升學、也不為就業。

  問題應該是,為什麼我們變成害怕學習?不喜歡學習了呢?

  是知識沒有用?還是我們沒學好怎麼用知識?如果我們不曾學習過,電腦選錯字我們不會知道,我們不會曉得要用什麼關鍵字搜尋,搜尋出來的結果是否正確也不知道如何判斷。

  有錢的人可以雇用聰明人,但他怎麼知道他雇用的是不是聰明人?這聰明人會不會是馬多夫(Bernard L. Madoff)?就算這聰明人是諸葛亮,這有錢人是阿斗也沒用。

  兒童研究界中有一項經典實驗研究,當年的實驗對象是四歲的菲利絲及五歲的米娜瓦。實驗人員要這兩位小朋友坐在桌前,在他們手無法構到的地方擺一個透明盒子。盒子裡放著一根彩色粉筆或一顆玻璃彈珠,這是研究人員事先讓這兩個孩子挑選出最特別的玩具。實驗的任務看似簡單,但事實上卻不容易;研究人員要兩個孩子把彩色粉筆從盒子拿出來,但是他們只能坐在椅子上,不可以站起來或身子往前傾去拿。他們究竟要如何把粉筆拿出來呢?有一個辦法,就是將兩根長棍子接在一起,然後將粉筆從盒子勾出來。

  研究人員找來許多幼童,把他們分成三組,每組中再細分兩人一組。菲利絲和米娜瓦是其中一組。在進行實驗之前,甚至在讓孩子選出粉筆或彈珠之前,研究人員給這兩位小朋友幾根大小不同的木棍玩,沒有任何特殊指示,讓他們自由玩十分鐘。這兩個孩子很自然地拿這些棍子玩起假想遊戲,或把小棍子當成小士兵玩打仗遊戲,他們甚至發現這些棍子有些可以互接起來,變成一根長棍子。當這兩個孩子開始對棍子逐漸失去興趣時,菲利絲和米娜瓦從研究人員手裡選中彩色粉筆,接著實驗開始了。

  菲利絲和米娜瓦只是呆坐在那兒,等研究人員告訴他們答案嗎?還是拿棍子假裝擊劍或拿來戳地板?好吧,多多少少。他倆盯著近眼前亦遙不可及的彩色粉筆,有好幾分鐘不知該怎麼辦才好。接著他們互相提醒對方遊戲規則,菲利絲說:「她說我們不能站起來。」米娜瓦:「我知道…可是…也許這些棍子…」接著他們便開始忙著找出哪幾根棍子可以接起來,然後挑出最長的幾根。兩人全神貫注地一起研究如何解決問題。最後,這兩個小偵探發現兩根最長的棍子,接成一長條棍子,搆到盒子,終於把彩色粉筆勾了出來。他們辦到了,好棒!

  另一組的孩子在實驗開始之前沒有玩棍子的機會,但是實驗開始之前,研究人員便先公佈答案。這兩個孩子坐在椅子上看著研究人員把兩根長棍子接在一起,將盒子裡的東西勾出來。接著,研究人員離開房間,留下剛剛菲利絲和米娜瓦用過的棍子,看他們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在某些情況下,這組的孩子能夠立即解決問題,畢竟他們剛才看過研究人員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但有時,同一組中的孩子卻無法順利解決問題。一旦嘗試失敗,這些孩子便馬上放棄,不願再試。最後,第三組的孩子上場了,他們不但實驗之前沒得玩棍子,也沒人示範給他們看如何解決問題。一點也不令人驚訝,這些孩子幾乎沒一組能夠完成任務。

  這項實驗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呢?透過玩的方式獨力摸索是學習解決問題的有趣辦法。當然,那些事先看過大人示範如何解決問題的孩子可以馬上完成任務,但是一旦他們失敗了,他們便不願意再試。好像他們覺得:「那個阿姨知道怎麼做,我都不知道。算了。」然而,像菲利絲和米娜瓦,在實驗進行前先有機會把玩那些棍子,這種孩子反而會展現過人毅力,想盡各種辦法積極解決問題。研究人員發現玩能引發高度創意與想像力,甚至提高閱讀程度及智商。根據種種科學發現證據,我們得到一個新的答案:玩=學習!(《愛因斯坦不玩識字卡:為什麼該讓幼兒多玩一點,少背一點Einstein Never Used Flashcards: How Our Children Really Learn--and Why They Need to Play More and Memorize Less》頁295)

  這個實驗如果增加一組,大人先示範給小孩看,結果大人解答不出來,試一下就放棄了,還講了一大堆理由,你認為小孩會怎麼想?

  我看到有人讀網誌「學習的問題在(寒)暑假?」,想到的竟然只有犧牲自己陪小孩的時間,送小孩去補習班,而不是自己花時間教導小孩。為什麼家長不敢自己教小孩國中小學的東西呢?我想到「被細麻繩綁住的大象」。

  如果家長看到屬於國民基本教育的國中小學題目就退卻了,我們怎麼教導孩子「努力」很重要?怎麼教導小孩遇到問題願意面對挑戰的心態?


相關文章:
  稱讚孩子「很聰明」或「很努力」,會有什麼差別?
  如何培養興趣與好奇心
  老師,我們學這個,除了考試,什麼時候才會用到?
  不要低估你自己,也別低估你同學
  為什麼要讀書(學習)?——女王的教室阿久津真矢老師版
  從腦神經科學談活到老學到老
  我們是一個小國,不能放棄任何一個孩子,我們需要每個人每個頭腦──芬蘭國民義務教育新聞報導有感

繼續閱讀...

2012年2月21日 星期二

嬰兒為什麼一直哭個不停?小孩子哭鬧該怎麼辦?

3 意見
分享






  寫這一篇網誌是因為在網路上看到有位媽媽看某本暢銷書建議「小孩哭一定不能理他」,心理學家在1972年早就透過實驗證明,這樣做不會減少小孩的哭鬧,甚至對小孩的EQ發展有害。在極端的狀況下,甚至會對小孩的大腦造成傷害,造成顯著的行為問題、飲食問題,比較容易生病,有攻擊性的反社會行為(詳情可參閱《0~5歲寶寶大腦活力手冊》90頁)。

  在我們把兒子抱回家後的頭幾個禮拜,約書亞似乎只做幾件事:哭、睡,還有就是排泄。他會在凌晨時醒來,一直哭,我抱起他、把他放下都只會使他哭得更大聲,我不免想:嬰兒只會哭嗎?然後,有一天我提早下班回家,我太太把約書亞放在推車中,當我走向他們倆時,約書亞看到我,他好像突然認出我來,給了我一個大大的微笑,有力到幾乎可以支持賭城一個小時的用電量!然後很專注的看著我。我簡直不能相信,我大叫,伸出手去抱他,這聲音太大、動作又太突然了,他立刻放聲大哭,然後大便在尿布上,唉!

  我的無法解讀約書亞,並不表示他或任何嬰兒只有單向的情緒。剛出生的頭幾個禮拜,他的皮質和邊緣系統的神經元都在劇烈活動(我們馬上會討論這兩個結構)。六個月大時,一個典型的寶寶可以經驗到驚訝、厭惡、快樂、悲傷、憤怒和恐懼,但是寶寶缺乏過濾器。哭是讓父母貼標籤的最有效方法,父母的注意對生存很重要,所以寶寶在害怕、飢餓、驚嚇、太過興奮、寂寞或其他任何情況下,就是哭。哭使父母注意他,於是他在剛出生的頭幾個星期就哭個沒停。

  除非你的小孩一出生就會說話,並且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身心狀態,可以用語言來描述給你聽,他也是萬般不得已只能用「哭」這一百零一招。

  寶寶那時還不能說話,他們非語言的溝通系統要很久後才會和語言溝通系統連結上,現階段用語言去標籤情緒的能力還未出現,而這能力對情緒調節很重要。

  所以直到他們習得語言之前,存在他們小小腦中的其實是一團混亂,這種無法正確表達情緒的挫折感在剛學步的幼兒身上最顯著。小小孩可能覺知不到他們所經驗到的情緒,他們也不了解怎麼用社交上正確的方法把情緒讓別人知道,結果就是有時孩子會大發脾氣;當他覺得悲哀時,他表現出來的是憤怒,或是沒有任何理由地心情不好,怎麼做都不能使他開心。有的時候,小小一件事會引發一堆情緒出來,這些情緒和照顧他的人的感覺會使他覺得太巨大、無法控制,這時孩子會感到驚怕,而這個驚嚇只會更放大這個效應。

  因為孩子常常間接的表達他的情緒,所以你必須把環境考慮進去,才能解讀他的行為。假如你認為父母需要很注意孩子發脾氣的情緒情境才能了解他的行為,你是百分之百正確。

  情況會慢慢穩定下來,大腦負責處理和調節情緒的地方會自己連接起來,像青少年的熱線電話那樣喋喋不休。問題是這情形並不是馬上發生,這工作一直要到孩子要申請大學助學貸款時才完成。雖然它花了這麼長的時間,但是建立「溝通流」是非常重要的。(《0~5歲寶寶大腦活力手冊:大腦科學家告訴你如何教養出聰明、快樂、有品德的好寶寶Brain Rules for Baby: How to Raise a Smart and Happy Child from Zero to Five》頁209)

  你大概早已注意到,零歲的寶寶哭鬧是家常便飯。大名鼎鼎的行為心理學家華生便勸告父母,如果寶寶每次哭鬧就去抱他們的話,等於是變相鼓勵寶寶哭鬧(這樣寶寶以後只能做個愛發牢騷的小老百姓,休想當叱吒商場的大企業家了!)。根據他的理論,父母應該讓寶寶「哭一哭」,免得寵壞他們。另一方面,佛洛依德和艾瑞克森(Erikson)一派便持相反看法。他們認為,對孩子的哭鬧適時做出反應,能幫助他們了解自己的力量,並給他們空間學習其他提出要求的方法。

  幸好後來有幾位研究人員決定將這兩派理論付諸行動,就母親與嬰孩的實際行為互動進行實驗。放任寶寶哭鬧和寶寶一哭便將他抱起,究竟這兩種做法當中,哪種寶寶的哭鬧次數較多呢?巴爾提摩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兩位教授西薇亞.貝爾(Sylvia Bell)及瑪麗·愛因斯沃思(Mary Ainsworth)發現,之前哭鬧時較常被大人哄著的寶寶到9個月大時,會比那些經常被放任哭鬧的寶寶較少哭鬧。這個結果告訴我們,當寶寶一哭鬧,照護者便立刻去哄抱他,等於讓寶寶知道他是受到呵護的,或許因此能讓寶寶對環境產生一種信任感。

Bell, S., & Ainsworth, M. (1972). Infant crying and maternal responsiveness. Child Development, 1972, 43, 1171-1190.

  而那些經常受到照料的寶寶不再哭鬧之後,取代之的是什麼反應呢?說話、手勢比劃、發出嗯啊聲,或與媽媽或照護者以目光接觸。毫無疑問地,使用這些溝通方式比哭鬧更進步。總之,回應寶寶的不舒適感,接著便提升他們的溝通能力。

  你現在應該清楚了,小寶寶可不像華生宣稱的那麼簡單應付。無論「天資、嗜好、性格傾向、能力、素質及種族背景」如何,沒有任何科學器具能夠讓大人隨心所欲地將孩子塑造成我們想要的樣子。每個孩子出生時都帶著與眾不同的特性。(《愛因斯坦不玩識字卡:為什麼該讓幼兒多玩一點,少背一點Einstein Never Used Flashcards: How Our Children Really Learn--and Why They Need to Play More and Memorize Less》頁240)

  超級市場裡,提姆賴在地板上,四肢在空中亂揮,哭鬧不休。這就是他要求媽媽買M&Ms巧克力糖的終極手段。聽起來像是個兩歲的磨人精吧?他到了32歲的時候還會這樣做嗎?幼童究竟需不需學著壓抑他們的沮喪和失望呢?他們這樣撒野是不是哪裡出問題了呢?心理學家所謂的自我情緒規範,並不是一個輕鬆簡單的過程;再加上性情方面的差別,同一種方法並不適用於每個孩子。

  但想想看,如果每次一遇到不如意的事便要放聲痛哭;或者如果有人妨礙到你,你便立刻跳上去痛揍對方一頓,這樣你能保住工作嗎?有人敢跟你繼續做朋友嗎?你會不會因此吃上官司呢?然而,要找出最理想的方法控制情緒,並保護自己的情感,得花上好幾年時間,也需要智慧的累積才能辦得到。調節情緒同時包括能應付正面及負面的感覺。(有趣的是,不論是壞消息或好消息都有可能會引發成人的心臟病發作!)。

  因為父母或照護者在我們小的時候幫助我們學習調節情緒,所以我們現在知道如何從喜悅或悲傷中的激動情緒中緩和下來。想想看一些具有懸疑性的遊戲,如躲貓貓和捉迷藏等,從表面看來,它們也許只是有趣、可以打發時間的遊戲;但事實上,這些遊戲可以幫助孩子調節情緒。康乃爾大學醫學中心的丹尼爾·史登(Daniel Stern)醫生對躲貓貓(peekaboo)提供很有意思的分析,並且讓我們了解,父母如何協助幼童調節他們的情緒狀態。……

  史登教授指出,這種典型的循環式且高潮迭起的親子遊戲,可以一直不斷反覆進行。爾文不可能自行玩這個遊戲,這種遊戲需要兩個人才玩得起來。整個遊戲過程充滿歡愉的懸疑感、期盼,以及一點點的恐懼感。這個爸爸對爾文的情緒狀態夠敏感,所以他會知道爾文已經接收足夠的刺激,玩過幾次後便見好就收。這就是我們對待嬰孩應有的正確態度:我們為他們創造刺激感,然後從中調節他們的情緒狀態。很少有父母會在玩這個遊戲時玩得太過火,把孩子惹得哇哇痛哭(不過,的確有這種父母,他們的行為已經瀕臨虐待邊緣)。……

  情緒規範無法從課程或教學錄影帶中習得,它是從現實生活中學到的,只有現實生活才能引出情緒的廣泛範圍與深度,而這些沉重的情緒反應可能會導致幼兒做出哭鬧不休、撒野等反應。還記不記得小時候,你曾嚎啕大哭好長一段時間,到最後連氣都喘不過來?那種失控的感覺一點都不好受。即使有些小兒科醫生會表示:「撒野時別管他們!」但每個人都知道自己孩子葫蘆裡賣著什麼藥。兩歲半莎拉的媽媽便告訴過我們:「每次我任由莎拉撒野或耍脾氣時,她總是無法自行回復鎮定。所以我想出一個更好的辦法,就是分散她的注意力。如果我任由她發飆的話,我總要花上一個小時抱她哄她,她才會好。」那是因為莎拉還無法調節自己的情緒,把自己從哭鬧狀態中抽離回神。同樣的回應方式並不一定適用於每個孩子!小孩子各有獨特的性情。有些孩子會比別人對事情反應更強烈,感受也比較深刻;有些孩子則能很快從失望的情緒中回復,一副沒事的樣子,再繼續過他的日子。再者,孩子的年齡在他們的情緒調節發展程度中,扮演著極重要角色;或更確切地說,讓18個月大的孩子抓狂的某件事,可能到他20個月時便顯得微不足道了。

  一旦孩子能想出辦法讓自己重獲掌控權時(尋找分散注意力的東西、換個想望的目標、透過擁抱心愛玩具平復激動情緒),他們便能找回征服煩躁情緒的主導權。不過,這樣的情緒調節動作需要父母及照護者跟孩子討論,讓孩子知道除了撒野哭鬧之外,還有其他發洩出口。在孩子能從這些討論中充分獲得助益之前,父母必須先提供外在的協助,引導孩子進行情緒調節,當孩子快要失控時,父母要懂得適時分散他們的注意力。父母逐漸將這份掌控權交到孩子手上,教導孩子如何以建設性的態度應付即將爆發的負面情緒:「你是不是對我很生氣?你能不能告訴我,有什麼事讓你覺得很快樂呢?」

  一旦語言加入陣容之後,專家指出,父母和2至5歲之間的孩子對話內容,其負面情緒與正面情緒各半。但由於負面情緒會造成更多壓力與不悅感,因此在調節上比正面情緒更要多下點功夫。研究人員發現,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的對話內容差異很大。孩子在玩遊戲的過程中,父母可能會說:「喔,你看!小兔子好高興喔!」接下來,父母可能會問:「你昨天晚上在床上為什麼哭呢?」父母通常會在事後和孩子討論已經發生的負面情緒。同時,他們也會問些答案可以延伸的開放式問題:「你想,為什麼人會哭呢?」或是拿別人的負面情緒來討論:「你知道爸爸昨天為什麼生氣嗎?」

  這些討論的作用是什麼?事實證明,和父母在這方面有較多討論對話經驗的孩子,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體會自己及他人的情緒反應。俗話說得好:「知識就是力量」,了解自己和別人的情緒反應能幫助你做好準備,應付負面情緒的發生。學會調節情緒可以幫助我們順利迎接成年期,許多研究已經證明這個論點。誠如耶魯大學兒童研究中心社交與情緒聯合學習創辦人之一、《EQEmotional Intelligence: Why It Can Matter More Than IQ》丹尼爾.高曼所言:「幫助他人妥善處理不悅的感覺,如憤怒、焦慮、憂傷、悲觀和寂寞等,就等於是一種疾病的預防。」

  2002年由著名的「兒童發展研究學會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根據眾多研究發布的報告,其結論明確地指出:「……學校教育初始幾年乃著重於奠定兒童情緒及社交技巧基礎……那些不容易專心、無法好好跟隨指令、和別人相處不來、無法控制負面及憤怒焦躁情緒的孩童,其學業表現通常不太理想。」專門研究兒童的科學家們甚至提出這些能力是如何習得的。孩童自身的性情以及父母或照護者與孩子之間的互動,這兩者是孩子學習管理負面情緒的主要憑據。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孩子必須學會兩種技能:一是能夠分辨當下感受到的,或觀察到的情緒,並且形容這些情緒,如:「我現在很快樂」。這些常識來自父母或照護者談論情緒感覺,並且當孩子經歷這些情緒時,能指引他們以適當方式做出反應。(《愛因斯坦不玩識字卡:為什麼該讓幼兒多玩一點,少背一點Einstein Never Used Flashcards: How Our Children Really Learn--and Why They Need to Play More and Memorize Less》頁247)


相關文章:
  《0~5歲寶寶大腦活力手冊:大腦科學家告訴你如何教養出聰明、快樂、有品德的好寶寶Brain Rules for Baby: How to Raise a Smart and Happy Child from Zero to Five》
  為什麼奉子成婚的女星、豪門容易離婚?──決定生小孩,孩子生下來之前,夫妻倆人要有心理準備的事
  小孩不乖怎麼辦?怎麼做小孩才比較容易聽話、規矩些?──改善孩子行為的策略
  稱讚孩子「很聰明」或「很努力」,會有什麼差別?
  有其母必有其子的飲食偏好
  母親對你的影響有多大?——電影「蝴蝶」(Le Papillon)
  噪音對小孩的智力有損害

繼續閱讀...

2012年2月12日 星期日

兩則新聞,一個無法挽回的弱勢家庭悲劇──了解規則才能爭取自己的權益、幫助更多的人

0 意見
分享

  我很喜歡日劇「東大特訓班」底下的這一段台詞,這讓我比較不怕麻煩地了解「規則」。

  這社會是有「規則」存在的,人必須活在規則下。但是!所謂的「規則」都是聰明人所制定出來的。

  你們知道這代表什麼意思嗎?這代表這些規則都是為了聰明人方便而訂出來的。相反地,就不利於那些頭腦不好、懶得思考的人。即使大家都遵循相同的規則,例如稅金、老人年金、健保制度等等,那些聰明的人會巧妙地把規則弄得複雜難懂並善加運用。

  也就是說,你們這些不願意動腦筋、只怕麻煩的人將會被他們欺騙一輩子,持續付出高昂的代價。聰明的人不會被騙,過著舒服的生活。笨蛋則是會持續被騙、老是吃虧,這就是當今社會的現況。如果你們不想被騙、不想繼續吃虧,就給我讀書吧!

  如果你們不爽這樣的社會,就讓自己站到訂規則的那一邊去!聽好了,我再說一次,你們如果不想一輩子被人欺騙的話,就給我念書!

  我在2011年8月21日因為看到新聞報導「學生團體保險」權益改變,而寫了網誌「權益限縮的100學年度『學生團體保險』」。

  事情過了三個月,切身相關的人才發現苗頭不對。

  2011年12月04日蘋果日報報導:學保理賠6.5折 罕病童叫苦

保費漲價 給付縮水 國壽挨批「為富不仁」

【陳嘉恩、楊惠琪、黃國棟╱台北報導】攸關392萬名學生權益的學生團體保險8月起調漲保費、給付卻大縮水,原實支實付的住院醫療費用,8月起竟打6.5折支付,讓癌症和罕病學童家屬泣訴:「日子快過不下去了。」長期關懷癌童的周大觀文教基金會昨出面抗議,直批學保主管機關教育部未嚴格把關,承辦保險的國泰人壽「為富不仁」。

  周大觀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郭盈蘭說,8月起從幼稚園到高中職的學生團體保險保費從每學年465元漲到480元,給付內容卻縮水,影響最大的是原健保未給付的自費病房和醫療費,過去在5萬元的額度內,學保均實支實付,但8月起卻改為只給付6成5,讓8萬多名重病學童家庭陷入困境。

每月多花3.6萬

  12歲的方俊勛從小罹患罕見癌症組織球增生症,導致小腦萎縮、要靠輪椅行動,每月須住院2次,每次花費約5.1萬元,過去幾乎都由學保負擔,但8月起給付打6.5折,方家每月要多花3.6萬元。方母黃淑惠昨泣訴:「保險給付縮水,對我們很不公平。」

  也就是到12月,方家已經多花了14.4萬元,一年將多43.2萬元。

  周大觀文教基金會創辦人周進華痛批:「教育部把關不嚴、國泰人壽為富不仁。」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科長許春梅說,國泰人壽近2年因承保學保虧損嚴重,100學年度招標時沒業者投標,在金管會協助下,僅國泰人壽參與投標,但因國泰擬大漲保費69元,經官方協調,達成保費小漲15元,醫療給付打6.5折的共識。

教部允另覓財源

  針對病童困境,許春梅說,將請國泰人壽在合約中以但書方式,依原給付支付醫療費給重症病童,若國泰拒絕,教育部將尋求其他基金會籌措財源。國泰人壽說,學保條款均合法,用但書方式增加給付不可行。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在2011年12月3日發佈即時新聞「教育部將全力與學保承辦壽險協調,協助重症病童醫療所需費用」,回應周大觀文教基金會的陳情。

  針對財團法人周大觀文教基金會致函陳情:因100學年度學生團體保險條款內容醫療給付由100%調降為65%,住房費每日上限1,000元影響重症病童負擔,該會提議維持99學年度以前的公平條件且與國泰人壽簽批註條款。為此,教育部於100年11月24日接見該基金會,全力協助重症病童醫療所需費用,並作成下列處理措施:

(一)國泰人壽保險公司能否依陳情家屬之訴求,以批註條款方式,協助解決重症病童醫療所需費用等問題,請該公司研議其可行性。

  國泰人壽在12月4日蘋果日報的新聞已表示其不可行。

(二)為有效解決重症病童醫療費用等問題,教育部將建請101學年度學生團體保險主辦單位雲林縣政府於(100)年12月召開之101學年度學保籌備委員會討論。

(三)倘國泰人壽保險公司不同意以批註條款方式協助解決100學年度衍生之問題,教育部將邀請相關單位組成專案小組,尋求其他基金會協助並積極籌措財源,針對急需協助之個案給予個別救濟處理。

  目前所實施之學生團體保險於民國64年8月1日試辦,民國65年8月1日以「台灣省政府推行學生團體平安保險辦法」正式實施,目的在於減輕學生遭受意外時家庭所受經濟負擔,學保辦理依據及給付標準係以訂定自治條例或發布行政函令方式為之,因此學生團體保險係屬「政策性保險」。 其保險對象為各國立暨台灣省私立高級中等學校(含國私立獨立進修學校)及國民中小學學生、幼稚園與托兒所兒童等。

  今(100)學年度壽險公司考量人力支援體系及醫療保險費用遽增等問題,造成學生團體保險保費調升壓力,無廠商願意參與投標,以致2次流標、2次廢標,經教育部洽請金管會協助,僅國泰人壽保險公司一家參與投標,該公司以每生每學年534元參與投標,經多次協商,該公司以每生每學年480元決標。

  賠錢的生意沒人做,保險公司成立的目的是為了賺錢。但如果辦理學生團體保險的初衷是保障弱勢家庭學生,那麼就不應該在「保險內容及給付標準」有所妥協,假如沒有保險公司願意投標,就應該考慮像汽機車強制險那樣公辦民營。

  學生團體保險係以共同供應契約方式,由各縣市、內政部兒童局及教育部等26個單位,共同開會決定招標事宜並各自委託臺灣銀行採購部辦理聯合招標,政府對低收入戶、重度以上身心障礙者及原住民學生全額補助外,每位學生定額補助160元(北高二市採三分之一補助),教育部關注兒童健康安全,將全力與壽險公司協調,協助重症病童醫療所需費用。

  2011年12月23日蘋果日報頭版頭條「年關難過 毒殺9歲女 運將跳橋亡

  【簡威弘、呂品逸、曾佳俊╱新北報導】新北市計程車運將張志晟3天前到新店區碧潭橋跳橋身亡,警方原以為是單純自殺案件,不料昨天發現張男罹患罕見疾病小胖威利症的9歲女兒,竟死在離他自殺地點不到100公尺的廂型車內。警方研判,應該是張男餵女兒喝下摻毒飲料,確定孩子死亡後,再跳橋自殺。警方研判,張男疑因不堪經濟和家有病兒的身心壓力,才走上殺女再自殺的絕路。

  警方調查,死者張志晟(37歲)與妻子育有一女一子,疑因長女張秣(音同莫)賓罹患小胖威利症難以照料,3、4年前妻子不堪壓力離婚,此後不知去向,張男將女兒送往花蓮啟智學校住校,父母則幫忙照顧7歲的兒子,他為了養育兒女,向銀行借信貸幾十萬元,每晚跑車想多賺點錢,最終身心無法負荷,疑毒死女兒後再跳橋自殺。

  這名女童正是受到100學年度學生團體保險權益限縮影響的其中一個人。同一天自由時報的報導「窮爸殺了9歲病女 再跳橋自殺亡」,提到這位父親積欠4家銀行52萬元債務。

塑膠袋封車窗

  警方指出,本周二清晨4時許,晨運民眾目擊張志晟走到4層樓高的碧潭吊橋,突然翻過欄杆,毫不猶豫往下跳,摔落橋下空地,因面部朝下、頭部直接撞擊地面,當場死亡,從他身上的健保卡確認身分後,通知其父到場指認,原以為是單純自殺案件,不料張父昨獲悉孫女自上周五離校後,已兩天沒到校,擔心孫女遭兒子殺害,於是報案。

  警方清查張男資料,發現其名下還有一輛廂型車,立即通報警網搜查,昨下午3時許在捷運新店站後方路邊發現車子,車的擋風玻璃和車窗全以黑色塑膠袋從裡面封住,讓路人無法透視車內狀況,而日來民眾經過都以為是報廢車,未加理會。警員打開車門後發現,女童張秣賓坐在駕駛座正後方的座位,早已沒有氣息。

將解剖查死因

  鑑識人員指出,女童身上無明顯外傷,但嘴角及鼻孔流血,上身沾滿血跡,且右手攤開,加上在駕駛座下方發現一瓶喝過的鋁罐,懷疑女童喝了飲料後沉沉睡去,鬆開手中鋁罐,懷疑可能被下藥。檢方除了將化驗飲料罐有無毒物反應,將解剖女童遺體釐清死因。警方初步研判,張男先毒死女兒後,再跑至100公尺外的碧潭吊橋跳橋自殺。

「做法不正確」

  針對父殺死罕病女兒再自殺的人倫悲劇,小胖威利病友關懷協會祕書長柯佳誼昨說,粗估全國有1500名患者,加入協會的病友有156人,協會不定期舉辦講座,提供病友和家屬協助。

  該協會理事長、台北市議員秦慧珠沉痛呼籲:「家中有罕病兒的父母真的要堅強,要尋求社會資源幫忙,也希望政府多關心與協助這些弱勢家庭。」

  學生團體保險的權益限縮正在加速壓垮這些弱勢家庭。

  兒福聯盟資源發展處主任陳雅惠則譴責:「這樣的做法相當不正確!」她強調,孩子是獨立個體,出生後就有生存的權力與價值,並非父母所有物,父母無權決定孩子的生死。她沉痛地說:「社會上有許多資源能給予協助,父母不要因一念之差鑄下大錯,造成遺憾!」

  赴花蓮接女兒

  新北市社會局表示,在獲知張男跳橋身亡後,即派社工欲前往張家慰問,卻遭張父拒絕,經查得知張男的女兒在花蓮就讀,就向校方查詢孩子狀況,結果發現孩子上周五被張男接走,之後未返校,校方得知張男已死,非常擔心女童,因此緊急聯絡張家,請他們報警協尋,沒想到還是傳來噩耗。
社會局指出,經查,張家並無經濟困難或需急難救助狀況,詢問鄰居得知,張家有多筆房產並收租過活,經濟無虞,死者尋短原因暫無法了解,不過喪家若有喪葬需求,會立即協助。


報你知

  小胖威利症

  台北馬偕醫院小兒遺傳科主任林達雄指出,小胖威利症是人體第15對染色體基因異常,異常情況有兩種,一種是兩條染色體都來自母親,另一種是基因位置上的缺陷來自父親,發生率約1/15000。患者在新生兒及嬰兒時期肌肉張力差、餵食困難、低體重,活動力差;孩童時期有輕度或中度智障,對食物欲望大增,無法控制食欲,造成體重急速增加;青少年時期有肥胖、糖尿病、肌肉協調不足、性腺發育不良、智能障礙,以及行為和情緒問題,目前可用生長激素治療。患者若訓練得好,仍可從事簡單工作。

家有罕病兒求助管道

罕見疾病基金會:(02)25210717
小胖威利病友關懷協會:(02)27481275
各縣市社會局:
台北市、新北市:1999
台中市:(04)22289111
高雄市:(07)3344885
資料來源:上述各單位

  在周大觀文教基金會的網站找到教育部最後定案的解決方法:教育部100學年度補助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與幼稚園重症病童自付醫療費用專案計畫

一、適用對象:參加學生團體保險〈不含托兒所〉已申領醫療給付65%,並自付35%醫療費用累計達$5,000元以上,符合下列資格,且急需救助之重症病童,可提出申請:
(一)健保局核發或認定之重大傷病證明者。
(二)經戶籍所在地直轄市、縣〈市〉政府或鄉〈鎮、市、區公所證明低收入戶;或經村里辦公室或學校開立清寒證明者。

二、補助項目及金額:
(一)依據學生團體保險保單條款第14條規定之醫療給付項目。
(二)補助金額:未經學生團體保險給付之醫療費用。但每次醫療補助之金額最高不得超過$17,000元。全年申請補助最高不得超過$80,000元。

  換句話說,假如101學年度還是照現在這種方式解決學生團體保險的權益限縮,一年過後,12歲的方俊勛家將多35.2萬元的花費。52萬元的債務就足以逼死了張志晟跟他女兒,不希望再看到類似的悲劇發生。


相關文章:
  哪些情況下會被商業保險公司拒保?──全民健保註定虧損的其中一個原因
  保險(理賠)各種申訴管道及其申訴程序與利弊說明
  打保險理賠官司要面對的現實問題
  壽險、醫療險、意外險、旅行平安險、投資型保單常見問題的官方回答
  怎樣查到各家保險公司的保單條款跟費率?
  保險公司倒閉對你的保單有什麼影響?
  幫小孩或自己保醫療險要留心的地方

繼續閱讀...

為什麼奉子成婚的女星、豪門容易離婚?──決定生小孩,孩子生下來之前,夫妻倆人要有心理準備的事

0 意見
分享






  之前我會送《愛因斯坦不玩識字卡:為什麼該讓幼兒多玩一點,少背一點Einstein Never Used Flashcards: How Our Children Really Learn--and Why They Need to Play More and Memorize Less》這本書給生小孩的親友,在讀完《0~5歲寶寶大腦活力手冊:大腦科學家告訴你如何教養出聰明、快樂、有品德的好寶寶Brain Rules for Baby: How to Raise a Smart and Happy Child from Zero to Five》後,我想以後我會改送《0~5歲寶寶大腦活力手冊Brain Rules for Baby》。

  《愛因斯坦不玩識字卡Einstein Never Used Flashcards》是本很好的育兒教養書(參閱「愛因斯坦不玩識字卡Einstein Never Used Flashcards」、「發掘孩子的潛能——《愛因斯坦不玩識字卡Einstein Never Used Flashcards》」、「孩子比你想的還聰明」介紹),但它沒提到生小孩會對婚姻帶來多大衝擊,而這又會回過頭來影響到小孩。如果夫妻了解這些,他們就可以警覺自己的行為,情況就會好一點,更不用說《0~5歲寶寶大腦活力手冊Brain Rules for Baby》書中(中文版第313頁)還提出實用的解決之道了。

  大部分的夫妻在懷孕時,從來沒有想到他們的婚姻會起這麼大的波動。嬰兒不是應該帶給我們歡樂的嗎?這是許多人一廂情願的想法……

  1957年著名的社會學家列馬士特(E. E. LeMasters)發表了一篇研究,顯示百分之八十三的新手父母在為人父母時,經驗到中度至嚴重的婚姻危機。在加入新生兒第一年的生活中,這些父母變得對彼此越來越有敵意,絕大部分的父母過得很辛苦。……

  到80年代後期和90年代時,針對10個已開發國家的調查,包括美國,都顯示無論男性或女性,對婚姻的滿意度在有了第一個小孩後急遽下降,而且持續下降15年,一直要到孩子離家上大學,夫妻的感情才會再好起來。

  我們現在知道這個長期的侵蝕是婚姻中一般常見的經驗,婚姻的品質在第一次懷孕的最後週期到達頂峰,從為人父母的那一刻開始,一路往下跌,在孩子週歲前下降百分之四十到六十七。最近一個研究用不同的問法,把這數字逼到百分之九十。

  在這12個月裡,婚姻衝突所帶來的敵意急遽上升,父母親有臨床憂鬱症的機率上升,的確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新手父母表明承受婚姻的壓力,這些飽受困擾的夫妻已經在找治療師補救婚姻了。

  對婚姻的不滿通常是從媽媽開始,然後轉移到爸爸。我引用最近發表在《家庭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上的一篇論文:「總結來說,為人父母加速婚姻走下坡──即使是原來對婚姻還相當滿意、而且是自己選擇要有孩子的夫妻也是如此。」……

  其實還是有希望的。我們知道在為人父母後,婚姻衝突的四個重要來源是:睡眠不足、社會孤立、勞役不均和沮喪憂鬱。

  ……如果夫妻了解這些,他們就可以警覺自己的行為,情況就會好一點。

  我們也知道不是每一對夫妻都有這個問題,婚姻關係很親密的夫妻在為人父母後可以承受孩子到來第一年所刮起的強風,那些很想要孩子、計畫了很久的夫妻也可平安度過第一年。

  事實上,預測婚姻幸福最強的指標是夫妻同意要有小孩。

  有一個大型研究調查夫妻兩人都想要小孩,跟只有一方想要小孩時的婚姻情況,當雙方都想要孩子時,很少會離婚,婚姻的快樂程度維持同樣甚至上升;所有意見相衝突的夫妻(有一方不要小孩,通常是男方),到孩子5歲時,不是分居,就是離婚了。

  這數據來自前面提過的《家庭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下面的引文則為我們帶來較多的希望:「總結來說,為人父母加速婚姻走下坡──即使是原來對婚姻還相當滿意、而且是自己選擇要有孩子的夫妻──但是計畫生育及懷孕前婚姻的滿意度,一般來說,可以保護下坡中的婚姻。」(《0~5歲寶寶大腦活力手冊:大腦科學家告訴你如何教養出聰明、快樂、有品德的好寶寶Brain Rules for Baby: How to Raise a Smart and Happy Child from Zero to Five》頁82)

  新婚夫婦晉升到為人父母會吵架的四個主要原因,如果不處理,每個都會嚴重影響你的婚姻,而你的婚姻會影響你孩子大腦的發展。……

一、睡眠不足

  假如你的朋友中有新手父母,問問他們對下面艾茉莉的抱怨是否很熟悉:

  我很痛恨我先生,因為他可以一覺睡到天亮。我的女兒9個月大,每天晚上還是要醒來2次到3次。我先生根本沒聽到,一覺到天亮,起來還要抱怨「他累死了」。在過去的10個月裡,我沒有一天晚上有睡超過5到6個小時的,有個剛會走路的孩子,加上一個嬰兒,我整天忙得不可開交,而他說累死了?

  這邊要替男人小小的平反一下,男人的聽力比女人差很多,參閱「別再錯怪男人了!女人就是比男人耳聰目明」,有時真的不是故意要裝死。

  ……你很難高估睡眠不足的影響,大部分的待產夫婦都知道寶寶出生之後,晚上的情形會有些改變,但是他們多半不知道這個改變有多大。

  把這句話記在你的心頭:嬰兒沒有什麼叫就寢時間。事實上,你的生活時刻表跟他毫無關係,在新生兒的大腦中,吃和睡沒有固定的時間表,它是隨機分布在24小時內……

  這情況會持續好幾個月,即使半年過去,還不見得看得出他生活的週期,有時要更久。

  在這期間,百分之二十五到四十的嬰兒有睡眠問題,這個統計數字在全世界都可以觀察到。……即使一年以後,百分之五十的嬰兒還是需要大人晚上爬起來照顧。

  因為大部分的大人在爬起來照顧孩子後,需要半個小時以後才能再睡著,所以父母親可能只有得到一半的睡眠時間,這對他們的身體不好,當然對婚姻更不好。

  睡眠不足的人很容易為一點小事發脾氣。睡眠不足者控制他們強烈情緒的能力失去的百分之九十一,認知功能的下降也一樣驚人……。愛睡時,解決問題的能力落到只有不愛睡時的百分之十,甚至運動能力都受損。

  你只要一個禮拜睡眠不足,這些現象就全跑出來了。情緒的陰晴不定最早出現,認知的改變其次,然後是身體的表現變差。

  假如你本來就精力不夠,你的孩子又每分鐘叫你幾次(學前兒童每小時需要180次的大人注意),你很快就用光了你對配偶的柔情蜜意,口氣就要兇起來了。

  單是睡眠不足這一件事,就可以預測新手父母之間敵意的增溫。

二、社會孤立

  ……社會孤立會導致父母的憂鬱症,憂鬱症會影響父母的健康,使他們容易生病和得心臟病。

  社會孤立是很多新手父母都感受到的問題,因為累到沒時間交朋友,研究發現這是大多數婚姻在轉型為為人父母階段最大的抱怨。一個媽媽寫道:

  我從來沒有覺得像現在這麼寂寞孤單。我的孩子是健忘的,而我先生忽略我。我整天做的就是家事、煮飯、帶小孩……,我已不再是一個人,我連一分鐘屬於我自己的時間都沒有,雖然忙成這樣,我卻覺得完全被孤立又孤單。

  寂寞、痛苦和無所遁逃是百分之八十的新手父母都經驗到的感覺,在孩子出生以後,夫妻只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可以獨處,有孩子的快樂被折磨耗光了,但是做父母的責任卻依然還在。

  為人父母是個責任,後來變成勞役,每天晚上的睡眠不足耗掉了家庭的能源,夫妻吵架的次數上升到把愛的水庫中的水耗光了。

  這些能量的消耗使社會活動沒有了汽油。夫妻連維持彼此的友誼都有困難了,更不要說其他的朋友。朋友不再上門了,父母沒有精力再去交新的朋友。

  除了自己的配偶以外,新手父母每天只有不到90分鐘的時間跟其他大人接觸,難怪許多新手父母覺得他們被綁住、被套牢了。

  有一位在家照顧孩子的媽媽說:「有些時候,我只想把我自己關在臥室中,跟我的好朋友聊一整天的話,而不是去照顧我的小孩。我很愛我的孩子,但是待在家中照顧他們做個全職媽媽不是像我想的那樣。」

  另外一個媽媽直接說出她的寂寞:「我常常一個人在汽車中哭泣。」

  所以在這時候,有社團的支持是個很好的緩衝器,只是對新手父母來說,他們很難維持社團關係,女性尤其感受到被孤立,而這是有生理上的原因的。……

  女性在感到壓力時,會分泌激乳素(prolactin),又名催產素(oxytocin)。這是一種荷爾蒙,它會增加「照顧和做朋友tend and befriend」的行為。而男生不會……

  如果你不知道荷爾蒙對女性的身心影響有多大,可以看「男人跟女人都需要知道的月經心理學」這一篇網誌。

  女人懷孕前後荷爾蒙所導致的身心變化,《女人的大腦很那個……The Female Brain》這本心理學好書有詳細的敘述。

  社會關係是有演化上的根源的,你終其一生需要它。

  研究「照顧和交朋友」這個主題的心理治療師賈索生(Ruthellen Josselson)認為,人們常忽略了社會關係的重要性。

  她說:「每當我們太忙時,第一個犧牲的就是與其他女性的友誼,我們把它推到後面的角落去,因為眼前工作或家庭忙不過來。這是錯的,因為女性朋友是彼此最強有力的精神支柱,也是力量的來源。」

三、勞役不均

  假如我先生再說一次他「工作了一整天」很累,需要休息的話,我會把他所有的衣服丟出門外,把他的汽車放空檔,讓它滑下山,把他所有收集的運動紀念品在網路上以一塊錢全部賣掉。

  然後我會殺了他。他是真的不了解,對,他工作了一整天,但是他工作的對象是會說英文、已經訓練好大小便、可以照顧自己的大人。

  他不需要替他們換尿片,讓他們睡午覺,把牆上的食物清乾淨,他不需要數到十來使自己冷靜下來,他也不需要看卡通人物巴尼(Barney)三億零三百二十四萬三千二百四十三遍,他也不需要露出6次乳房去餵飢餓的寶寶,我更知道他的午餐不會是花生醬和草莓三明治的麵包皮。

  他每天上下午有兩次15分鐘的「遛躂」時間,還有一小時可以去健身房,路上還有一小時的火車通勤時間可以看書或小憩。

  所以或許我沒有薪水,或許我在家穿得很休閒,或許我忙到只有兩三天才能沖一次涼,或許我可以整天跟孩子們「玩」,不管怎麼看,我在家工作的一小時還至比他整天上班更累、更辛苦。

  所以拿你的臭錢,存入你的銀行,但是讓我一個月有一次去修腳趾甲,而不是聽到你說:「或許等你去找個工作,有你自己的錢的時候……」

  哇!我只能說正中紅心。我要給你一個警告,下一段會更不舒服,假如你是男性的話。但是這可能是你在這本書中讀到最重要的一段。

  跟睡眠不足和社會孤立一樣重要的,就是在轉型為父母時,誰做家事。

  簡單的說,即使到了21世紀,很多觀念在改變,女性一樣在職場工作,但是家事和照顧孩子的責任大部分還是落在女性的肩膀上。

  就如社會工作者甘迺迪(Florynce Kennedy)所說的:「任何女人如果還對婚姻抱持50/50的看法,這只證明了一件事:她要不是不了解男性,就是不了解百分比。」

  前面的例子讓我們知道,勞役不均會侵蝕婚姻的品質。也就是說,這個不滿所帶來的負面情緒毫無疑問會傷害孩子大腦的發育,我已警告過你,這一段不會是愉快的閱讀體驗。

  看看下面的統計數字:一個家庭主婦通常做所有家務事的百分之七十,包括洗碗、清掃、換尿布、修補漏水、通馬桶等等。

  有人把這數據看作好消息,因為30年前,這個數字是百分之八十五。但是你不需要主修數學就會看到兩邊是不平等的,當嬰兒誕生後,家裡的事一下子增加了三倍以上,而負擔這增加部分的多半是女生。

  或許會有人會說這是統計,不能套用在我身上,「家事公平性測驗」可以作為檢驗。

  男生不幫忙做家事嚴重到很多女生認為,有個先生在家反而增加一個禮拜7個小時的工作量;但是太太如果在家這情形並不會發生,一個太太可以節省先生每週一小時的做家事時間。

  一個年輕的媽媽說:「有的時候,我會幻想離婚的好處,因為離了婚,我每隔一個週末都有空了。」

  因為每隔一個週末要換父親照顧小孩。

  女性一週要花39個小時做有關孩子的家事,現在的父親卻只花一半的時間──21.7小時──在孩子身上。這也被認為是好消息,因為它已經比1960年代時,父親每週花在孩子身上的時間多了3倍。

  但是沒有人會認為這是平等,還是有百分之四十的父親在上班的日子每天花在孩子身上的時間不到兩個小時,百分之十四的父親陪孩子的時間則花不到一個小時。

  這個工作量的不平衡,加上家庭財務上的衝突,是最常見的婚姻衝突原因。這是女性對配偶最大的不滿處,尤其是一直不停的提醒太太「我是賺錢養家的人」的先生。錢在這裡聲音很大,一個家庭主婦每週工作94.4個小時,假如她有薪水的話,她一年可賺11萬7千美元……,大部分的男生並沒有每週花94.4小時工作,而百分之九十九的先生年薪不到11萬7千元。

  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在絕大多數的個案中,是女性先產生不滿、先開始敵意的互動。……

四、沮喪憂鬱

  ……大約有一半的新手媽媽會經驗到短暫的悲傷,可能在生產完幾個小時或幾天就消失;這些憂傷的情緒是很正常的,但是大約有百分之十到二十的母親的悲傷很深又很久。

  她們感到深深的絕望、悲傷並覺得自己一文不值;雖然婚姻很正常,但是她們沒有食慾,不肯吃東西,或者是倒過來,大吃不停。

  這些媽媽變成臨床上的憂鬱症,這種情形叫做「產後憂鬱症postpartum depression」。雖然對為什麼會這樣以及對臨床診斷資料有很多的爭議,但是對如何治療卻沒有任何的爭議。

  感受到超越她能力能應付的焦慮、情緒變化和悲哀的婦女需要治療。

  假如不治療,後果很嚴重,從生活品質的嚴重下降到殺嬰和自殺;如果不治療,產後憂鬱症也會減弱母親和孩子在最初幾個月應該形成的親子連結。

  嬰兒會開始模仿母親的憂鬱行為,這叫做「相互退縮reciprocal withdrawal」。這些孩子變得比較沒有安全感、社會壓抑、膽怯和被動──比一般沒有產後憂鬱症的母親所帶大的孩子高了兩倍以上。

  這個傷害在出生14個月時就可以觀察到(譯註:最近大腦的實驗發現,母親有產後憂鬱症的寶寶,雖然才12個月大,他們大腦的結構就已經改變了,醫生建議當發生這種情形時,孩子趕快抱去給別人帶,越早越好,以免影響孩子大腦的發育)。

  但是並不是只有母親才會產後憂鬱症,大約有十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新手爸爸也會有產後憂鬱症;假如他的太太也有產後憂鬱症,這數字就升高到百分之五十。(《0~5歲寶寶大腦活力手冊:大腦科學家告訴你如何教養出聰明、快樂、有品德的好寶寶Brain Rules for Baby: How to Raise a Smart and Happy Child from Zero to Five》頁95)

  《0~5歲寶寶大腦活力手冊Brain Rules for Baby》中文版在第313頁給了六個實用的建議。


相關文章:
  常見的婚姻迷思
  愛情地圖20問的遊戲
  [心理測驗]檢視你的親密關係
  嬰兒為什麼一直哭個不停?小孩子哭鬧該怎麼辦?
  幫愛情加溫的方法──心理學教你談戀愛,增進夫妻感情
  小孩不乖怎麼辦?怎麼做小孩才比較容易聽話、規矩些?──改善孩子行為的策略
  稱讚孩子「很聰明」或「很努力」,會有什麼差別?

繼續閱讀...

2012年2月8日 星期三

從心理學看為什麼日本311大地震台灣會捐這麼多錢?──互惠原則(reciprocation)

0 意見
分享






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Do as you would be done by)──黃金律(The Golden Rule)

  這篇網誌的標題要用現在的標題,還是上面那一句,讓我猶豫很久。在可能產生爭議跟引起興趣之間,我選擇不要讓人覺得老套跟教條。

  影響一個人、一件事的因素可能很多,標題中特別點出了這篇要講的是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這件事。並且跟著說明《華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談判課:上完這堂課,世界都會聽你的!Getting More: How to Negotiate to Achieve Your Goals in the Real World》所運用到的一個心理學原理,以及郭台銘之前把員工當動物的說法,在心理學上會造成什麼影響。

  2011年日本311地震後,當我看到媒體出現「921地震各國紅十字會共捐助台灣15、6億元,來自日本紅十字會的捐款占了八成」的訊息時,聯想到的是《影響力:讓人乖乖聽話的說服術Influence: The Psychology of Persuasion》這本心理學經典書籍的內容。

  要說明互惠義務會給將來造成多麼深遠的影響,用墨西哥和衣索匹亞之間發生的一件怪事來解釋再恰當不過。這個故事跟一筆五千美元的救災款有關。

  1985年的衣索匹亞,形容為餓殍遍野、貧困潦倒絕不為過。經濟完全破產,連年的乾旱和內戰徹底摧毀了食物供應,成千上萬的國民因疾病、飢餓而死亡。在這種困境下,如果墨西哥向衣索匹亞捐出五千美元作為救災,我肯定不會感到驚訝。可報上的訊息居然說,捐贈的方向剛好相反,我不免大吃了一驚。衣索匹亞紅十字會的官員決定向墨西哥捐贈五千美元,幫助當年墨西哥地震的災民。

  每當人類行為的某個方面讓我摸不著頭緒,我總有一股衝動想一探究竟。這個嗜好雖然常給我個人惹麻煩,但對我從事的職業卻頗有好處。對上面這件事,我找到了更詳細的資料。真不巧,有個記者跟我一樣,被衣索匹亞人的舉動弄得全無頭緒,想要追根究柢知道為什麼。他找到的答案可作為互惠原理的最佳明證:儘管衣索匹亞當前急需援助,可送到墨西哥的這些錢是回報1935年義大利入侵衣索匹亞時,墨西哥對他們提供的援助。聽到這種說法,我還是免不了驚訝,但卻不再感到困惑。巨大的文化差異、千山萬水的阻隔、嚴重的饑荒、幾十年的歲月、眼前的私利……這麼多的不利因素,都沒能阻止衣索匹亞人報恩的需求──償還人情債的義務感戰勝了一切。(《影響力:讓人乖乖聽話的說服術Influence: The Psychology of Persuasion》頁35)

  再來看一個互惠原則發生在陌生人之間的例子。

  把焦點放在人身上,可以幫你爭取更多。即使是在交易中,如果你把對方當成「個人」看待,他幫你的機率會比平常高出五倍,那數字很驚人:90%與15%的差異。

  即使你不認識對方或不喜歡對方,和對方建立關係通常可以幫你達成目標。無論是面對愛理不理的公務員、電話公司冷漠的客服人員或是敵國的領袖,這點都是成立的。

  你不該指責對方故意刁難或很可惡,指責對方只會讓你更偏離目標,善待對方才能拉近你和目標的距離。

  艾麗莎.賴達搭美國航空半夜的飛機,從舊金山飛往費城,航程是5小時,她的座位剛好在中間,那班飛機只剩下中間的座位,一些乘客在登機門旁邊向服務人員抱怨這件事。艾麗莎走到服務台時,注意到服務人員一邊咳嗽、一邊應付大家的抱怨,似乎身體不太舒服。

  艾麗莎剛好多帶了一瓶水,她把那瓶水連同止咳藥片送給服務人員並問候她,對方欣然接受了。這舉動完全不是刻意的,艾麗莎(現在是匹茲堡的顧問)說:「那只是舉手之勞,無論如何,我都會做。」

  艾麗莎後來客氣地詢問服務人員,如果等一下多出靠走道的位置,能否給她一個機會。她沒給對方壓力,也不抱怨,就只是把機票交給服務人員,然後就坐著等候。幾分鐘後,服務人員叫了她的名字。艾麗莎說:「她給我一個靠近出口的走道座位,那位子的空間比較大。她怕我餓著肚子睡覺,還送我一份免費的機上餐點,我再次謝謝她,她又給了我一份耳機,方便我在機上看電影,好心有好報。」

  你可能會說,如果每個人都這樣做,談判工作就沒效了。或者,你可能會說,這是耍心機。也許吧,但不是每個人都會這樣做,多數人只會抱怨,只想到自己,不會想到別人。況且,這世上如果有太多人都是好人,那也不是什麼壞事,我很想活在那樣的世界裡,你不想嗎?(《華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談判課:上完這堂課,世界都會聽你的!Getting More: How to Negotiate to Achieve Your Goals in the Real World》頁42)

  如果您對《華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談判課Getting More》的談判技巧運用了哪些心理學原理有興趣,推薦您看《影響力:讓人乖乖聽話的說服術Influence: The Psychology of Persuasion》這本書。

  假如我們不把對方當成「個人」看待,會產生什麼影響?

  不是只有面具才能賦予人們匿名性,在既定情境中的對待方式也能產生匿名效果。當別人不是把你當成獨立的個體,而是當成系統下的無差別性「他者」看待,或是忽視你的存在時,你也會覺得自己是匿名的。有一位教授進行了一個實驗,他研究用這兩種不同待遇對待自願參與實驗的大學生,即把學生當人看,或是把學生當成「白老鼠」時,受到哪一種待遇的學生會在趁他不注意時偷走他的東西。你們猜猜看結果如何?實驗是這樣進行的,教授在和學生們互動後,將他們留在這位教授的辦公室裡,辦公室裡有個裝滿了筆和零錢的盆子,而這時他們正好有機會可以下手行竊。結果匿名學生的偷竊次數多於受到人性待遇的學生。

  待人友善的價值甚於它的報償(Kindness can be more than its own reward.)。(《路西法效應The Lucifer Effect: Understanding How Good People Turn Evil》頁372)

  借用《華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談判課Getting More》的技巧來看,郭台銘的目標是管理好員工,但是他之前的一番話,卻反而讓他更不容易管理員工。

  以「直擊富士康招工:進來也後悔 出去也後悔」這篇新聞來看,郭台銘最大的挑戰在於如何避免富士康的工作環境跟史丹佛監獄實驗的環境太過類似而產生《路西法效應The Lucifer Effect: Understanding How Good People Turn Evil》。


相關文章:
  談判(人際溝通)的12項技巧
  沒想到這樣做,人們反而會捐比較多錢給公益團體
  幸福基準線
  怎樣可以讓更多人做善事?
  禮輕情意重
  為什麼網路上容易出現極端性的言論?
  如何輕易地讓人道德沈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