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4日 星期二

富而仁 貧而樂──對正向心理學質疑的回應





  正向心理學的研究顯示,個人的健康與幸福/快樂有相當程度取決於吾人對於生活所持的態度。

  不過,這是否就意味,生活的情境因素就無關緊要呢?

  假設,你家徒四壁,失業多時,住家附近又緊鄰犯罪氾濫的區域,在這樣的現實狀況之下,你是否還會覺得,你的態度可以完全決定自己快樂與否,而不會受到上述現實狀況的影響?

  如果,快樂與否只牽涉到個人的態度,而與金錢不太有關係,那麼我們是否可以無須理會社會上的貧窮問題?

  換個方式來講,正向心理學在探索與肯定有助於個人快樂、幸福、健康的生活態度、能力與各種資源的同時,是否也等於合理化資源與權力分配不平均的正當性,從而為虎作倀,支持維護缺乏公平正義的社會現狀?

  如果,幸福快樂純屬個人主觀因素的產物,而與物質因素不太有關聯,那麼我們又何須在意社會上各種物質資源分配是否合乎公平正義呢?

  有若干理由可以澄清,正向心理學並沒有合理化維持社會現狀的立場與做法,分別簡述如後:

  1.外在生活狀態對於個人生活品質確實非常重要。

  面臨生活困境之餘,要繼續維持正向的態度恐怕也是有其限度。一般而言,貧窮的人比衣食無缺的人來得不快樂些;再者,若干創痛,例如:配偶過世,確實會給個人的快樂帶來深遠的影響。

  2.大部分關於主觀幸福/安樂的研究,對象都是生活條件相對舒適的人,因為基本需求不虞匱乏,所以影響生活滿意度的因素當然就會傾向落在心理與社會的層面。

  以美國為例,大部分民眾似乎都還算是生活快樂,這種社會現象可能反映出,美國民眾普遍享有擇其所愛的自由,得以隨心所欲追尋個人志趣的生活目標。影響所及,美國人普遍就比較容易感到樂觀與滿足,快樂自然而然發諸心而形於外了。

  樂觀、滿足、快樂,這些都是建立在經濟生活安定的前提之上。

  不過,反過來說,擁有財富與物質享受,並不能保證快樂或滿足。

  在這兒,正向心理學傳達的另一個道理就是:物質匱乏會讓生活慘澹難受;但是財富雄厚倒也不見得就會讓生活快樂、充實。

  3.關於快樂的原因與資源分配公平正義的問題,最好分開解決。也就是說,不論正向心理學研究發掘的快樂/幸福來源是什麼,人們還是得面對處理公平正義的議題。

  公平、人人機會平等、公平待遇,這些都是美國的基本價值。因此我們身為正向心理學家當然責無旁貸,必須在自己能力所及的範圍之內,努力去促進該等理想的實現。

  歧視與不平等可能造成悲慘的生活;然而,機會平等是每個公民都應該享有的權力,不應該因為個人主觀感覺不同而有所差別。沒有人需要先證明自己淒慘可憐或不快樂,才有權利獲得公平待遇或平等機會。(《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頁21)

  那麼,這是否代表正向心理學無法給予物質匱乏的人任何幫助?不是的。

  正向情感與快樂是否能夠促使人成功?更具體而言,長期快樂的人,亦即經常有正向情緒經驗的人,是否比較可能在各種生活領域成功?

  答案是肯定的。

  包括數百項的縱貫型研究、橫斷面研究、實驗研究等文獻回顧,結果都一致顯示,快樂的人確實在婚姻、友情、收入、工作、心理與生理健康等方面比較成功。

  相較於比較不快樂的人,快樂的人有較滿意的婚姻、比較受人喜歡、外向、交友比較廣闊、工作評價比較好、比較會照顧自己的健康、比較能夠有效因應挑戰、收入較高。(《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頁98)

  過猶不及,我喜歡作家王鼎鈞收錄在《桃花流水沓然去:王鼎鈞散文別集》一書中的散文「富而仁 貧而樂」所提出的觀點。

  巨大的財富背後是否有巨大的罪惡,我不知道,我知道巨大的財富「前面」才可以有巨大的善行。沒有富人捐款,多少藝術工作、慈善事業、教育計畫都不能興辦,或興辦而無法持久。美國大富翁蓋茲一出手就是50億元,他並非孤例,只是代表。大資本家賺錢的時候不會溫良恭儉讓,可是蓋茲表示身死之後資產全部捐給公益事業,只留一千萬元做家屬的生活費用。「溫良恭儉讓」的人有何理由菲薄他?

  美國有些基金會和教會浪費善款,惹人爭議,但是捐款人並未灰心,新聞報導說,醜聞年年有,捐款的總數年年有增無減!佛教徒常說,捐款是「我」的功德,濫用善款是「他」的業報,各有各的帳本兒,何況浪費只是九牛一毛,即便是浪費了九牛一牛,其他八頭牛還是物盡其用了。富人底氣足,容易有這樣的胸襟氣魄,如果他省下菜錢捐給孤兒院,發現院長拿公款回家養寵物,恐怕立時有切膚之痛,發誓再也不上當了。

  也許因為中國窮人太多,先賢鼓吹「貧而樂」,立下很多典型。顏淵全家營養不良,但「位階」僅次於孔聖人。古希臘的一位哲學家,一身之外只有一個飲水用的東西,有一天他經過河邊,看見一個孩子用雙手捧起水來喝,頓時醒悟這個飲水用的東西也是多餘的,馬上把它丟入河中。亞歷山大大帝來看他,問他有甚麼要求,他說「請你閃開,我要晒太陽」。這個人物也進了中國教科書。中國可能是最尊敬窮人的地方,至少打開書本是如此。

  富人的形象就難說了,三十年代,中國的小說和電影之中,歷數富商巨賈大地主,那個是正面人物?當年也許出於革命需要,以後呢?也許因為作家都窮,也許大家對富人缺乏了解,也許……大部分富人毫不在乎社會觀感,以致作家缺少「模特兒」。總之,委屈了富人也侷限了作家。

  我常懷疑「貧而樂」不如「富而仁」,後者能解決更多的社會問題。我也懷疑「貧」很容易,貧而樂很難,那要先天的性情,後天的修養,還要介乎兩個之間的境界和悟性;「富」很難,「富而仁」就容易多了,一點同情心,一點榮譽感,願意少交一點所得稅,就可以了!由「貧」到「樂」猶如逆水行舟,由「富」到「仁」坐的是順風車。都說今天的教育只知道教下一代賺錢,影響多麼惡劣,我倒想說,我們也別再鼓勵下一代立志做貧而樂的人,那只能做我們的第二志願。(《桃花流水沓然去:王鼎鈞散文別集》頁147)


相關文章:
  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是怎麼開始的祕密
  「為善不欲人知」的原因跟你想的不一樣──善人門前是非多
  憶往惜今
  貧富差距擴大會縮短每個人壽命
  公民意識的「芬蘭驚豔」
  Change:「政府不就是在說你自己嗎?」
  影響快樂的外在因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