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7日 星期四

憶往惜今

分享






  如果可以挑選,你比較想當中世紀歐洲的帝王,還是現代的中產階級?

  之前寫「現代女性在親密關係上的挑戰」這一篇網誌時,引用了英國頂尖經濟學家Richard Layard的著作《快樂經濟學Happiness: Lessons from a New Science》中的一段內容。

  大部分的人並不會比較自己的休閒生活,但是卻會比較收入,而且這種比較是自我挫敗的。因此,人們的確有為了增加收入而犧牲太多休閒時間的傾向。……

  快樂的一個秘訣,就是不要想去跟比你成功的人比較:永遠向下比較,而不是向上。(《快樂經濟學》,頁62)

  了解人類過去的生活狀態,應該也有助於我們知足常樂。羅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Rochester)經濟系教授藍思博(Steven E. Landsburg)在《反常識經濟學More Sex Is Safer Sex》給了一個清晰實際的描述。

  現代人類首次出現於十萬年前左右。在往後的九萬九千八百年中,幾乎所有人都生活在勉強生存的水準上,相當於現代美國年收入400至600美元(約新台幣12000至18000元)的水準。

  在少數幸運的年代與地區,生活水準也許略高於此,但從未超過雙倍的水準。通常只有極少數的貴族擁有相當優渥的生活,但在數量上,這些貴族幾乎不具有任何重要性。

  如果你生在18世紀末期以前的任何時間,有百分之99.9以上的機會,生活在年收入1000美元(約新台幣3萬元)的水準以下,你的父母與祖父母是如此,你的兒孫輩也同樣。(《反常識經濟學More Sex Is Safer Sex》,頁42)

  相對這種背景,現代起起落落的景氣循環似乎是一種微不足道的現象。

  1930年代,經歷過經濟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當時所得水準大約回跌至20年前。有幾年時間,人們回到父母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然而這種方式卻幾乎無法讓人忍受。

  人類基本的預期是現在應該比過去來得更好,這在歷史發展上是一種新現象。

  任何18世紀的政客做夢也不會想到問這句話:「你是不是過得比四年前更好?」因為他們根本不會想到任何人「應該」過得比四年前更好。

  上升的所得只是故事的一部份。我們不但比過去更富裕,我們工作的時間也變短,擁有品質較佳的產品。

  一百年前,美國人平均每週工作時間是60小時,今天是35小時。一百年前,只有6%的製造業工人會休假,今天是90%。一百年前,男性在15歲前已加入全職工作的行列。今天擁有十幾歲勞工隊伍的企業幾乎是零。一百年前,只有26%的勞工於65歲退休,今天超過80%的65歲勞工都已經退休。一百年前,一般的家庭主婦每天花12個小時在洗衣、烹飪、清潔、縫紉,今天只花3小時左右。

  以下是1900年時一位典型家庭主婦每天做的事:首先,她將水搬到爐子上,然後透過燃燒木材或煤加熱。接著她用手洗衣服,用清水沖乾淨,將水擰乾(不論是用手或用一種機械式絞衣機),然後掛起來晾乾,接著進行燙衣服的任務,使用的是持續在爐子上加熱的熨斗。

  這整個程序約需要八個半小時,她在這個程序中約需要走一英里以上的路程。我們之所以知道這些細節,乃是美國政府過去雇用研究人員跟在家庭主婦身邊,記錄她們的一舉一動。

  不僅是洗衣服:在20世紀初期,大多數家庭沒有自來水與中央空調系統。例行家事包括每年在家中搬運七噸(7000公斤)的煤與9000加侖(約34000公斤重)的水。

  至1945年,我們的「女英雄」可能擁有一部洗衣機。現在她洗衣服的家事只需要二個半小時,而不需要八個半小時與走上一英里(約1.6公里)的路,她只需要走665英尺(約200公尺)。

  今天,她已經不需要花任何時間盯住洗衣機,甚至能擁有一部在洗好衣服後發一封電子郵件通知的洗衣機。

  今天美國最貧窮的一群人,指年收入低於一萬五千美元的家庭,99%有冰箱(其中83%是不會結霜的機種);64%有空調設施;97%有彩色電視機,其中三分之二以上連接有線電視;60%有洗衣機與烘乾機,幾乎一半的人有個人電腦,其中大部分都有網際網路服務。

  就我們購買產品的品質而論,試著選擇某種電子產品型錄,例如2001年份,問問自己哪些產品是你想擁有的。……如今,你到賣場去並且拿一份產品型錄,我保證你會發現在過去幾年裡,這些產品在功能及品質上的進步,會讓你大吃一驚。

  換個例子,假設你偏好選擇的是醫療保健產品。你是寧可用今天的價格購買今天的醫療保健,還是願意以例如1970年的價格購買1970年的醫療保健?

  我知道任何擁有充足資訊的人,都不會選擇1970年的醫療保健,不論新聞如何炒作,與過去任何時候相比,現在的醫療保健都比較划算。

  我們的生活品質較好,我們的壽命也較長。今天一位20歲的人其祖母仍然健在的機率,比起100年前20歲的人其母親仍健在的機率還要高。

  其中的寓意在於增加的所得,即便經過二個世紀以來的驚人成長,也未能準確地反映經濟情況的改善。

  今天美國一般中產階級的所得,可能比中世紀歐洲的帝王低,但這並未阻止美國人享受更奢華的生活。

  我猜亨利八世(Henry VIII,1491-1547,英國國王)會願意用半個王國來交換現代的衛浴設備、供應一輩子所需的盤尼西林,以及網際網路服務。(《反常識經濟學》,頁44)

  換個角度,反過來看,這也印證了《別當正常的傻瓜:避免正常人的錯誤,成為超凡的決策者(全新第2版)How to Make Smart Decisions in Business and Life》的這一段內容。

  人們對物質性東西的適應性特別強,而人們往往忽視這一點。

  人們常常以為改善了物質條件會帶來永久的快樂,其實不然,人們很容易對物質性的東西產生適應性。

  比如說,現在很多人都買了新房子,然後他們花很多錢去裝潢他們的新居。他們用很昂貴的大理石地板,買最高檔的傢俱,買最先進的家電。他們往往以為花了這些錢會帶來持久的快樂。

  其實,這些東西一般只在兩種狀況下給你帶來快樂:一個是你剛剛搬到新家的時候,你看到嶄新高檔的東西會覺得非常快樂;另外就是當你的朋友來你家做客、看到你布置美輪美奐的家而對你大加讚賞的時候。

  其他大多數時間,你已經感到很習慣,並不會因為這些東西感到多麼高興。

  如果你花這麼多錢來裝潢房子,就是為了在這兩種時刻感到開心快樂,沒問題,我們不能說你的決定是錯的;但是如果你認為花大錢把房子裝潢好之後,你就會一直為這件事感到非常快樂,那你就想錯了。(《別當正常的傻瓜:避免正常人的錯誤,成為超凡的決策者(全新第2版)How to Make Smart Decisions in Business and Life》,第一版頁63 )

  如果我們不能預見有天將會習慣自己的物質財產,那麼我們將會花過多的時間去努力追求,還賠上自己的閒暇。人們真的太低估這種習慣性適應了,結果是讓生活被工作和賺錢所扭曲,脫離其他的追求目標。(《快樂經濟學》,頁65)


相關文章:
  享樂跑步機(hedonic treadmill)勸世詩版
  三個小習慣,讓自己更快樂
  越有錢,越快樂?
  快樂,從心開始——學習創造樂趣
  影響快樂的外在因素
  時間觀與12個讓自己更快樂幸福的方法
  煩憂不請自來,快樂要費心尋找

1 意見:

喬揚(JoeYoung) 提到...

真是不能同意您更多~

喬揚前一份工作的待遇展望雖佳,但為工作所犧牲的休閒,卻是再多錢也買不到。
如同組織行為學裡所述,金錢充實量只是"保健因子",並非"激勵因子"。人之所以為人,"心靈"二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