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11日 星期一

美元的歷史

分享




  現在世界上哪一個國家擁有百億以上財富的人民所佔的人口比例最高?

  答案是辛巴威。辛巴威目前官方的年通貨膨脹率已經超過百分之二百廿萬,一千億辛巴威幣約新台幣30元(當然這數字有很大可能在持續減少中)。辛巴威通膨的極端狀況很適合拿來思考跟說明與錢或投資有關的事,比如儲蓄險、國民年金、XX金要一次領還是月領……等等。

  有人或許會認為只有辛巴威這種非洲國家才會發生這麼離譜的事,恰好之前在《大熊市The Bear Book: Survive and Profit in Ferocious Markets》看到了有關美元歷史的內容。

  獨立革命時期的美國無法徵稅支應軍費,他們反抗的正是英國的稅。美國人因此大量印製殖民地紙鈔(Continental),支付軍餉和供應軍需的商人。潘恩(Thomas Paine)的文宣不是美國獨立戰爭最重要的印刷品,殖民地紙鈔才是。

  拿到殖民地紙鈔的人很快就發現,這種新貨幣沒有實質基礎。殖民地紙鈔第一年流失一半價值,後來商人拒絕接受,獨立革命政府於是把拒收殖民地紙鈔定為違法行為。拒收這種鈔票的人,財產會被沒收。

  商人不願意財產充公,也不願意為了沒有價值的錢,出售食物、衣服和其他物品,所以他們把貨品藏起來。這種囤積食物和其他必需品的做法很普遍,導致1779年物資嚴重短缺,以及波士頓大飢荒。大家再度靠以物易物方式交易。

  美國獨立革命議會發行新紙鈔,轉移民眾對原有殖民地紙鈔的注意;這是發行貨幣解決財政問題的常見手法。新的殖民地紙鈔等於20張舊紙鈔的價值,等於承認舊紙鈔已經失去大半的購買力。新紙鈔也很快地失去大部分的購買力。由於自行發行貨幣,美國獨立革命政府對民眾課稅幅度高達97.5%。

  100元舊殖民地紙鈔換5元新殖民地紙鈔,這情況類似舊台幣換新台幣。

  到了18世紀末葉,紙鈔在全世界都變得沒有價值,包括美國在內的大國都實施金或銀本位制。銀行可以發行能換成黃金的紙鈔;每一張鈔票都有貴重金屬為根據。美國民眾可以到合眾國銀行(Bank of the United States;最早的中央銀行),以1美元紙鈔交換等值的黃金。金本位制(gold standard)創造人類史上第一種可靠的現金,但也製造出許多問題。銀行只能印製和他們庫藏黃金等值的紙鈔;大部分的銀行家和許多政治人物都不贊成這種限制。合眾國銀行繼續實施金本位制,但國會拒絕繼續給予他們中央銀行的地位。後來的中央銀行,第二合眾國銀行,也遭到政治批評而在1819年結束業務,導致全國恐慌。近一百年後,美國才在1913年成立第三代的中央銀行。

  美金,美金以前真的可以換黃金。

  1819年的恐慌後,金本位制鬆動,數以百計的地方和州銀行趁機成立。這些新銀行發行的紙鈔,理論上都有實質資產為後盾,但實際上印行的鈔票遠超過其資產價值。19世紀中期,美國聯邦政府對州銀行課徵重稅,迫使銀行業關門。從此美國財政部成為發行美元的唯一機構(除了印製偽鈔者外)。世界各國的政府,包括美國政府在內,平時實施金本位制,發生軍費龐大的戰爭時則放棄。各國政府不斷印製鈔票支應軍費,然後在現金可以換黃金的承諾上跳票。美國大量供給美元應付南北戰爭,等到美元和殖民地紙鈔一樣淪為廢紙時,高通膨出現。美國也以印鈔票方式支應兩次世界大戰和越戰,這三場戰爭都引發兩位數的通膨。

  政府因貨幣供給過度而引發通膨,另一方面又靠中央銀行調高短期利率對抗通膨。這種粗糙的補救手法已造成多次嚴重的不景氣。1944年9月,同盟國政治領袖和銀行家在美國布雷頓森林開會,制定各國貨幣「固定匯率」的新制度。按照計畫,每個國家的貨幣訂有兌換美元的匯率範圍。如果匯率超出範圍,中央銀行將採調節措施。例如瑞士法郎兌美元的匯率過高,瑞士中央銀行將進場賣出法郎,並買進美元。這樣做可以壓低瑞士法郎價位,同時拉高美元。同樣的,如果美元兌瑞士法郎匯率過高,美國中央銀行將進場買進法郎,並賣出美元。

  按照布雷頓森林協定(Bretton Woods Agreements),一國匯率超出規定範圍到調節措施無法奏效時,那一國的政府要把貨幣「貶值」。例如,義大利里拉貶值的話,要用更多的里拉才能換到1美元。

  貶值是一項痛苦又不受歡迎的措施,但是弱勢貨幣的國家別無選擇。假設義大利拒絕里拉貶值,其他國家會累積大量的里拉,然後要求義大利中央銀行按照當時匯率,交換等值的黃金。義大利要符合外國的要求,黃金準備一定會減少,所以貶值顯然是兩害當中較輕的選擇。

  布雷頓森林協定生效之後,美元變成世界最強勢的貨幣。簽署這項協定的國家,可以用美元或金、銀準備清算外債。當時,美元被認為「和黃金一樣有價值」。但在1960年代末期時,美國為了越戰和消除貧窮而增加貨幣供給,使得美元開始失去價值。美元走軟後,各國銀行家喪失信心。有些國家向美國要求,把手上的大量美元換成黃金,於是美國的黃金準備量立刻縮減。後來,美國政府拿出銀行以前應付民眾要求兌換黃金的方法,應付其他國家兌換黃金的要求——亦即停止接受美元兌換黃金。

  美金變成「美元」,「美元」不能換黃金。

  其他國家佈滿美國違背協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加入協定的德國,於1969年暫時退出;加拿大則於1970年退出;其餘的國家不斷地賣出手上的美元,使得各國貨幣堅挺、美元下跌到約定範圍外。1971年12月,美國採取超乎外界想像的做法——把美元貶值。美元繼續下滑,直到1973年布雷頓森林協定被廢止。從此,世界各國的貨幣匯率自由波動,依銀行家和投機客的想法漲跌。1973年以來,美元的購買力已經減少71%,其他貨幣則減少更多。拉丁美洲國家因為不撙節開支,並大量增加貨幣供給,通膨惡化到三位數和四位數。於是,拉丁美洲國家民眾一有機會就換美元或瑞士法郎,但由於政府管制外匯兌換,他們以非法方式兌換美元保護資產。

  到最後,不論是美元、人民幣、里拉還是印尼盾,各國貨幣都無法長期持有。股票處於空頭市場,尤其是通膨型空頭市場時,持有現金利多於弊,但不要養成習慣。(《大熊市》頁158)

  雖然現金在利率上漲時期表現最佳,而且在股票空頭市場期間,即使利率走低仍可以保障資產,但持有現金其實並非長久之計。時間是股票族的朋友,卻是持有現金者的敵人。每張美鈔背面都印有「吾等信神In God We Trust」字樣,而不是印有「吾等信現金In Cash We Trust」,因為現金是靠不住的。我們可以確定的是:現金未來的價值會比現在小。(《大熊市》頁156)


相關文章:
  為什麼現在情願美國些微通膨也不要變成通貨緊縮?
  物價一直漲(通膨),你應該注意並避免的事
  過去績效不代表未來績效,但過去經驗值得未來參考
  利率下降時該如何挑選投資標的
  一生的理財規劃
  先別急著吃棉花糖,但也要用心思考2

1 意見:

匿名 提到...

世人都是善忘又懶惰,如今大部份人還是痴痴呆呆的過日子,聲聲說通縮,說「今次不同的了」,鈔票變癈紙的一幕正在熱烈的上演… 只是大家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