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很容易地從外在看出實驗中小孩行為的不同,以及實驗14年後小孩成為青少年時的行為表現。不過,《樂在學習的腦The Learning Brain: Lessons for Education》這本書提供了一個不同的角度來看這實驗——腦神經科學。
為了要在學校裡有效的學習,孩子需要學會如何控制衝動行為,並且抑制對事件的情緒反應。
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米契爾(Walter Mischel)及其同事所完成的一項研究顯示,能夠對一樣想要的東西產生「延宕滿足」是很重要的。
他們測試4歲大孩子的延宕滿足能力。孩子坐在一張桌子旁邊,這張桌子上擺著非常吸引人的棉花糖。然後實驗者告訴孩子說實驗者要出去五分鐘拿個東西,而且告訴孩子不能吃桌上的棉花糖,如果他們沒有自己偷吃棉花糖,那麼實驗者回來之後會給他們吃兩個棉花糖。
米契爾(Walter Mischel)從1962年任教於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1983年後轉到哥倫比亞大學任教。「棉花糖實驗」是1960年代在史丹佛大學進行的。
這個研究團對在這項研究以及後續的研究中有兩個重要的發現。
首先,他們發現如果分散孩子對棉花糖的注意力,或是鼓勵他們去想棉花糖的抽象特徵,像是形狀和大小,而不要去想味道時,他們可以等待更久。
這很合理;想著一個大粉紅棉花糖吃起來有多麼美味,這在你試著不要去吃它的時候是沒有幫助的。另一方面,這是個非常困難的作業——多數的孩子會禁不起誘惑而吃了棉花糖,即使是那些可以抗拒誘惑的孩子,也得要靠著坐在雙手上或走開的方式才能抗拒。
這個年紀的孩子,大腦發展還不成熟,還有最重要的,幫助我們控制衝動並且讓我們能夠產生抗拒的額葉,在成年之前也還沒有完全發展好。
第二個重要的發現也最具爭議的是:這研究顯示出那些在4歲大時自我控制能力較好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時在學校的表現也會比衝動的同儕來得好。
自我約束力強的孩子日後在堅持度、專注力以及認知與邏輯測驗上的得分都比較高。
除此之外,自我約束力強的孩子比起那些叫不能拒絕誘惑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時期似乎較能處理壓力以及社會處境。
這些研究顯示,一個人能夠在幼兒時期控制自己的衝動,對其日後的學業成就和社交技能仍有影響。
抗拒誘惑總是比屈服於誘惑來得困難。可以做到這麼困難的事情究竟需要哪些條件呢?我們還不清楚。
然而,我們確實知道的是,抗拒誘惑會如此困難是因為負責處理酬賞刺激的是一群龐大且古老的大腦神經網絡,而能夠抑制這些神經網絡的大腦系統(額葉內)相對是非常新近發展出來的。(《樂在學習的腦The Learning Brain: Lessons for Education》頁265)
換句話說,也就是這實驗其實有點強「小朋友」所難。但是為何實驗14年後會顯現出那樣的差距呢?既然大腦還在發育中,加上大腦是「用進廢退」(也就是越用越靈光,熟能生巧),差距應該有機會弭平吧?我所聯想到的是,美國(甚至全世界)發生了社會改變,導致小朋友的差距持續存在(甚至有擴大的可能)。
假如你像大多數人一樣的話,你應該從來沒有聽過社會學家艾力厄斯(Norbert Elias)。他的名字在他的出生地德國和他後來居住的英國都不有名,然而凡是知道他的人都認為他是20世紀最偉大的社會批評家。1989年,在他逝世的前一年,這位93歲的老人出版了一本重要的書,討論從1939到1989年這50年社會的改變。
艾力厄斯博士認為這50年最大的社會改變就是權力的移轉:大權從父母親轉到孩子手上。
過去父母親替孩子選擇高中就讀,孩子不敢說話。例如在1940年代,如果父母親在夏天時,告訴孩子要替他去天主教學校註冊,到9月時,你就看到這個孩子在天主教學校校園走動了。這個孩子可能會抱怨、可能會心情不好、陰沈一陣子,但是父母不會因為孩子不高興而改變他們的初衷。
現在不是了。現在的父母和孩子商量他秋季要上什麼學校,父母會建議、忠告、威脅、利誘,但是最後的決定權在孩子身上。……
我發現父母即使對待年幼的孩子,也覺得他們沒有權力告訴孩子該怎麼做。現在的父母能做的充其量是建議。……
父母對大腦尚未發育成熟的小孩建議:「小寶貝別急著吃棉花糖喔!」小孩還是照樣順從他的慾望,於是他對看到棉花糖就要直接拿來吃越來越拿手,腦神經建立的是順從原始渴望之路。
就像所有的成人一樣,孩子也只喜歡已知的快樂而不喜歡未知、從來沒有經驗過的事物。……
當我與父母談到過去60年權力從父母移轉到孩子這個現象時,有一些父母表示這樣很好,給孩子多一些權力會使他們比較負責任。
我不同意。證據顯示把權力從父母手上拿走交給孩子後,現在我們有比較多過胖兒、更多的青少年懷孕、更多的青少年犯罪。(《養男育女調不同Why Gender Matters: What Parents and Teachers Need to Know about the Emerging Science of Sex Differences》頁217)
如果小孩都不甩父母了,更不用說學校老師了。
沒有人說這是一件容易的工作,也沒有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解決之道。為人父母是一項藝術,不是一門科學,你不能逃避你的責任,假如你不管教你的小孩,沒有人會替你管教。(《養男育女調不同》頁257)
換個角度來看,成年後大腦成熟,還是可能會「豬羊變色」。
為便於說明,且舉一黑一白兩個男孩的故事為例。
這個白人小孩成長於芝加哥郊區,父母俱為飽學之士,並致力於教育改革。父親在製造業擔任高階工作,常帶男孩到大自然中健行。母親是家庭主婦,但後來回到大學念完教育學位。男孩生活快樂,在校表現良好,老師認為他有望成為數學奇才。父母經常鼓勵他,也以他讀書跳了一級為榮。他有個關係親密的弟弟,也是個聰明孩子。他的家中不時會舉行文學性聚會。
黑人小孩出生於佛羅里達州,兩歲即遭母親遺棄。父親有一份不錯的業務工作,卻酗酒嚴重,常用澆花水管的金屬頭毆打他。11歲那年,他正在裝飾一棵小聖誕樹——有生以來頭一棵——而父親卻在廚房揍女友,力量大到好幾顆牙齒由她嘴巴裡飛出來,就掉在聖誕樹下,可是小男孩知道自己最好別作聲。他對學業完全不認真,不久後就開始販賣毒品,又在街頭打劫和攜帶槍枝。他留意在父親回家前睡覺,父親起床前出門。等到父親終於因性侵害入獄,他在12歲就得自食其力。(《蘋果橘子經濟學Freakonomics: A Rogue Economist Explores the Hidden Side of Everything》頁216)
黑人男孩現年(2005年)27歲,是哈佛經濟學新秀弗萊爾(Roland G. Fryer Jr.),研究的是黑人成就偏低的課題。
那個白人小孩也進了哈佛,可是不久之後行為就變了調。他就是「大學炸彈客」卡辛斯基(Ted Kaczynski)。(《蘋果橘子經濟學》頁283)
相關文章:
對孩子公正而合理的規則就是關心的表示
歐美的EQ教育課程:促進另類思考方法PATHS
先別急著吃棉花糖,但也要用心思考
先別急著吃棉花糖,但也要用心思考2
萬一吃了棉花糖Don't Gobble the Marshmallow… Ever!
男人在妳面前變笨出錯,是因為妳太迷人的緣故
「每個人都有,就只有我一個人沒有」──小孩吵著買東西時的有效對策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