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3日 星期日

對付毫無良知的人(Sociopath)的13條規則

分享
4%的人毫無良知,我該怎麼辦?
  如何辨識沒有良心的人?

  一直表現出傷害他人或是不良行為,卻又經常裝可憐,爭取你的同情,就是貼在反社會人格者額頭上的警告標誌。擁有這兩個特徵的人不見得就是殺人狂,或是生性兇殘。但你不應該把他們當好朋友,或是跟他們合夥做生意,或是請他們幫忙照顧小孩,或是嫁給他們。(《4%的人毫無良知,你該怎麼辦?The Sociopath Next Door》頁160)

  當然最好的方法是好好把《4%的人毫無良知,你該怎麼辦?》這本書讀過一遍。就跟避免被詐騙集團騙最好的方法是多看社會新聞的道理一樣。

  如果我們是同情,或是憐憫的確值得同情、遭遇不幸的人,那都是善的力量。但如果我們是浪費在不值得同情的人身上,浪費在經常做出反社會行為的人身上,那麼這當然很不對勁,這個危險訊號很管用,但我們卻經常忽略。我可以舉個例子,一個照三餐打老婆、有反社會人格的老公坐在廚房桌子邊,雙手抱住頭,一邊哭一邊對被他打到鼻青臉腫的老婆說,他沒辦法控制他自己,而且雖然他動手打了人,但其實他很可憐,她一定得原諒他云云,這是最容易辨識的例子了。這類例子五花八門,罄竹難書,有些例子甚至比這個有暴力傾向的老公更令人髮指。而對我們這些有良心的人來說,這種情況,不管有多無恥,還是會激起我們的同情。(《4%的人毫無良知,你該怎麼辦?》頁159)

  對遭受家暴的人(無論男女),這容易造成自身非常危險的情境而不自覺。請參閱「再談家暴(DV,Domestic Violence)」。

  反社會人格者經驗情感的方式跟你我有很大的不同,他們絲毫感受不到愛,也感受不到跟其他人之間的正面情感連結。由於他們感受不到這些情感——這一點實在很令人難以想像——因此他們的人生就簡化成一場試圖控制他人,無止境的遊戲。反社會人格者通常不會使用身體上的暴力,他們比較喜歡藉由到商界闖蕩,或是從事專門職業,或是從政來「贏」過別人,或是藉由吃軟飯的方式剝削一個人。

  請注意,沒有哪一個職業可以倖免除外。《4%的人毫無良知,你該怎麼辦?》書中就寫了一個心理醫生故意把其他心理醫生快治療好的個案,從可以出院,玩弄成必須持續住院的例子。

  目前,反社會人格還是「無藥可醫」;而且,反社會人格者根本就不希望被人「醫治」。事實上,某些文化,特別是西方文化,還會積極鼓勵反社會行為,包括暴力、謀殺和發動戰爭等等。

  大多數人都很難接受這些事實。他們會很反感,他們會覺得很不公平,他們會很害怕。可是「瞭解,並且接受這個世界上就是有這些人。」是對付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反社會人格者的13條規則裡的第一條。

  一、最高原則——必須承認有些人就是沒有良心。

  二、在自己的直覺和權威角色(教師、醫生、領袖、愛動物的人、人道主義者、家長)之間,選擇聽從直覺。

  三、把「事不過三」這條原則當作指導方針。

  考慮跟一個人建立新關係的時候,拿「事不過三」原則檢視這個人的主張、承諾和他所負的責任。一個謊言,一個沒履行的承諾,或是一個沒有盡到的責任,或許是我們誤會。但兩個謊言,或是兩個沒履行的承諾,或是兩個沒有盡到的責任,就是很嚴重的錯誤。但如果是三個,就表示你碰到騙子,是沒有良心最主要的一個行為。趕快停損,趕快脫身。趕快離開。雖然很難,但總比日後離開來得容易,而且代價也小多了。

  千萬不要把你的錢、你的飯碗、你的秘密或是你的感情送給一個「事會過三」的人。你那些珍貴的禮物會白白浪費掉。

  四、質疑權威。

  再說一次,請相信自己的直覺和焦慮,尤其是在有人宣稱控制別人、施加暴力、發動戰爭或是其他違背你良心的作為,是解決某些問題的最佳解決辦法時。就算你身邊的人都不在質疑權威時,特別是在這種時候你更要質疑權威。你就朗誦一遍史丹利‧米爾格蘭(Stanley Milgram)教我們的事情:十個人裡頭至少有六個人會盲目服從官方權威。

  參閱「服從權威(Obedience to Authority)——邪惡的平凡性(banality of evil)」。

  史丹利‧米爾格蘭(Stanley Milgram)是影響深遠的心理學家,《電醒世界的人The Man Who Shocked The World: The Life and Legacy of Stanley Milgram》寫的就是他的傳奇事蹟。

  好消息是,社會支持讓人更敢挑戰權威。所以也請你鼓勵你身邊的人質疑權威。

  講到這個就要推薦「女王的教室」這齣非常好看的日劇。

  五、提防拍馬屁。

  這條「拍馬屁」規則不僅適用於個人,也適用於群體或甚至全國上下。從古至今,戰爭的起因包括了有人奉承說,靠我們個人的力量就能夠贏得勝利;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就能夠贏得這場道德戰爭,就能夠贏得這場正義的戰爭。從人類有歷史記載以來,最重要的幾場戰爭都是因為這類原因而發生,衝突各方都會訴諸這類原因,而所有語言中最常用來形容戰爭的是「神聖的」,比方說,這是一場「聖戰」。我們可以輕易得出一個結論:如果各國人民都能夠識破這個大馬屁,那麼天下就太平了。一個人如果被想要操縱他的人吹捧得輕飄飄,他很有可能會做出愚蠢的事情,同樣地,如果我們的愛國心被諂媚搞得很膨脹,那是很危險的。

  六、如果有必要,請重新定義你對尊敬的看法。

  我們常常混淆害怕跟尊敬,我們越怕某個人,就越覺得他值得我們尊敬。……

  對群體和國家來說,把尊敬和恐懼劃分開來是更重要的事情。經常拿可能發生犯罪、暴力事件或是恐怖主義這種事情來提醒我們、威脅我們,然後利用我們被放大的恐懼,以取得支持的政治人物,這些人不是正當的領導人,可能只是用花言巧語騙人的大騙子。從人類歷史來看,這個事實千真萬確。

  七、不要跟他們糾纏不清。

  陰謀詭計是反社會人格者的一個工具。你得抵抗誘惑,別跟有魅力的反社會人格者競爭,你得抵抗想在智力上勝過他們的誘惑;你得抵抗想給他們進行精神分析的誘惑,你甚至得抵抗跟他們開玩笑的誘惑。這麼做除了會降低你的水準,還會把你的心思從一件更重要的事情上移開,這件事情就是保護你自己。

  八、保護自己的最好辦法就是避開反社會人格者,拒絕跟他們接觸或是溝通。

  如果你已經辨識出誰是反社會人格者,對付這個人只有一個辦法,就是不許他進入你的生活裡。反社會人格者根本不遵守社會契約,因此跟他們建立某種關係或是「社交活動」很危險。你得趕緊把他們趕出你的人際關係和社交生活之外。你不會傷害任何人的情感。雖然這麼說很奇怪,反社會人格者可能會假裝他們受到很嚴重的傷害,可是反社會人格者根本就沒有這類情感,因此無從傷害起。你或許永遠無法讓你的家人或朋友瞭解,你為什麼要避開某個人。辨識誰是反社會人格者很難,就算辨識出來了,跟別人解釋這件事情甚至更難。不管怎麼說,你就是得避開這種人。如果你沒辦法完全躲開他們,那就要想方設法盡量躲開他們。

  因為你的家人或朋友沒有看過《四%的人毫無良知,你該怎麼辦?》這本書。

  九、質疑自己的婦人之仁。

  我們應該尊重仁慈而又有道德勇氣的人。同情雖然是一個極為珍貴的情感反應,我們會同情無辜而且真的在受苦,或是遭遇不幸的人。反過來說,如果你發現自己經常同情一直傷害你,或是傷害他人的人,而且這個人又很會裝可憐,那麼這個人是反社會人格者的機率接近百分之百。

  有件事情跟這一點有關,建議你好好質疑在所有情況下,都得表現得「彬彬有禮」的欲求。對正常成年人來說,表現出所謂的「文明行為」就像是反射作用,我們通常會發現,就算是在有人激怒我們,就算是在有人一再欺騙我們,或是暗中傷害我們的時候,我們還是會習慣表現出客氣有禮的態度。反社會人格者會因為我們在被人欺負,竟然還會習慣表現得客氣有禮而獲益良多。不要害怕對人不客氣。

  軟土深掘、人善被人欺。

  十、不要嘗試彌補已經無法彌補的事情。

  第二次機會(第三次機會、第四次機會、第五次機會)要留給有良心的人。如果你應付的是一個沒有良心的人,你得知道怎麼使勁嚥下這口氣、認賠殺出。

  我們大多數人都需要學會一個很重要的人生教訓,那就是不管我們的立意有多良善,我們都不能控制其他人的行為,遑論改造他們的性格結構。我們得學著不去控制人,而且也要避免被沒有良心的人控制。如果你不想控制人,而是想「幫助」人,那就要幫那些真的希望得到幫助的人。我想你會發現,反社會人格者並不包括在其中。反社會人格者的所作所為並不是你的錯,並不是你造成的。因此,替他們贖罪,或是矯正他們也不是你的使命。你的使命是過好自己的日子。

  十一、千萬不要出於同情,或其他理由,而同意幫反社會人格者隱瞞真面目。

  「請不要說出去。」說的人通常不是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就是咬牙切齒,這是竊賊、虐待兒童的人,以及反社會人格者最愛用的一招。別被這些話迷惑。你應該警告其他人,而不是替反社會人格者保密。

  如果有個沒良心的人堅稱你「欠」他,你就回想現在讀到的這一句話:「千百年來,『這是你欠我的』就是反社會人格者的標準說詞,就算到現在也還是這樣。」……

  「這是你上輩子欠我的」。

  我們通常會認為「這是你欠我的。」很有說服力。但這句話是錯的,不要理會它。此外,也不要理會「你就跟我一樣」這句話。你跟他不一樣。

  十二、保護你的靈魂。

  別讓某個或是一群沒有良心的人說服,使你相信這個世界上沒有人道存在。大多數人都有良心,大多數人都能夠去愛人。

  十三、好好活著就是最好的報復。
(《四%的人毫無良知,你該怎麼辦?The Sociopath Next Door》頁225)

  對於一個「沒有」良心的人,你死了,當然也就不會有什麼良心不安的問題。


相關文章:
  危險家暴的30項徵兆
  如何斬斷爛桃花?
  日劇《三角效應Triangle》——殺人與良知
  反對死刑的人是殺人幫兇?——從經濟學看死刑
  如何輕易地讓人道德沈淪?
  電影「惡魔教室」(The Wave;Die Welle)
  用道德掩護不道德——重讀《黑暗聖經》

1 意見:

匿名 提到...

2014年臺北捷運隨機殺人事件http://zh.wikipedia.org/zh-tw/%E9%84%AD%E6%8D%B7%E9%9A%A8%E6%A9%9F%E6%AE%BA%E4%BA%BA%E4%BA%8B%E4%BB%B6

三種正義的信念──報復式正義(retributive justice)、功利正義(utilitarian justice)、修復式正義(restorative justice)http://readforjoy.blogspot.tw/2014/03/retributive-justiceutilitaria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