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下綾羅身上穿,抬頭又嫌房屋低。
蓋下高樓並大廈,床前缺少美貌妻;
嬌妻美妾都娶下,又慮出門沒馬騎。
將錢買下高頭馬,馬前馬後少跟隨;
家人招下十數個,有錢沒勢被人欺。
一銓銓到知縣位,又說官小勢位卑;
一攀攀到閣老位,每日思想要登基。
一朝南面坐天下,又想神仙下象棋;
洞賓與他把棋下,又問哪是上天梯。
上天梯子未做下, 閻王發牌鬼來催;
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上還嫌低。
(《回到明朝當王爺 卷十六:決戰紫禁之巔》頁181),出自明朝朱載育的《十不足》。
讓我們再從自身經驗談起。當我買了一間新房子或一輛新車時,一開始我會很興奮,但是之後也就習慣了,情緒會再度回到原來的狀態。此時會覺得自己需要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車子。如果回復到以前舊的房子和車子,我會比尚未體驗過更好的事物之前更不快樂。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我自己成長的環境裡沒有中央暖氣系統。那沒關係。有時候我得擠到火爐前,或是把腳放在一盆熱水裡,不過這一點都不會影響到我的心情。
到了40歲時我才有中央暖氣系統。但是現在如果我必須像以前那樣跟寒冷搏鬥,我就會覺得自己非常落魄,因為我已經使用暖氣上癮了。
因此,生活水準在某個程度上而言,就像是酒精或毒品,一旦你有了一定的新體驗,你就需要持續得到更多體驗,才能夠維持快樂。這種情況就像踏上一台跑步機,享樂跑步機("hedonic" treadmill),你必須不斷地跑,才能讓你的快樂維持平衡。
在心理學上,這個過程叫做適應(adaptation),如果適應過程完全了,只有給予不斷的新刺激才能提升你的快樂感覺。一旦你的情形再度回復穩定,你就會轉移到另一個快樂等級的定點(set-point)。不管一開始的改變是變得更好還是更壞,你都會進行這個過程。
這種適應過程在自然世界裡非常普遍。當情況變遭,這個機制會是很好的保險措施,但是當一切都很好時,它終究會澆熄我們對任何事物的興奮之情。
人們對某些事情的適應情況非常良好,不過有些事情甚至一輩子也無法完全適應。人們絕不可能完全適應一些悲慘情況,比如喪偶、巨大且不定期的噪音,或是照顧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就是老年癡呆症)病患。然而,也有一些好事是絕對不會掃興的──像是性、朋友,甚至某種程度上結婚也是。很顯然的,快樂的秘訣是去尋找那些你永遠也不會完全適應的事情。
那麼,我們對於更高的所得又能適應到什麼程度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去了解人們的實際所得對於他們覺得自己真正需要的所得的影響。我們可以問:「對於你們家,你認為多少的稅後所得是非常差的、差的、不夠的、足夠的、好的,以及非常好的?」從這些回答中,我們可以替每個人找出在足夠與不足之間的所得等級。我們發現這個「實質所得required income」與一個人目前的實際所得變化有強烈的關聯性。實際所得多漲1美元,會造成「實質所得」至少上升0.4美元。所以,如果今年我多賺了1美元,我會更快樂,但是明年我就會用高於今年0.4美元的標準來衡量我的所得。這樣說來,今年的所得至少40%都會在明年被「取消」。
這就能衡量我們對於收入的上癮程度。我們最容易習慣且視為理所當然的事物,就是自己的物質財產──車子、房子等。廣告商最了解這一點,所以總是要我們花更多更多的錢來「感覺自己的癮頭」。然而,其他的經驗卻不會在同樣的方式中失去其重要性──比如我們跟家人朋友相處的時間,以及我們的工作品質與穩定性。
如果我們不能預見有天將會習慣自己的物質財產,那麼我們就會花過多的時間去努力追求,還賠上自己的閒暇。人們真的太低估這種習慣性適應了,結果是讓生活被工作和賺錢所扭曲,脫離其他的追求目標。(《快樂經濟學Happiness: Lessons from a New Science》頁63)
常常聽到人說,我如果賺到了多少錢就退休。問題是,大多數的人賺到了那麼多的錢之後,沒有退休,反而繼續工作,甚至還想賺更多的錢。不相信?看看美國富比世雜誌公布的2012年富豪排行榜,有幾個是真正退休的。
相關文章:
憶往惜今
假如你有50億台幣的財產──「《功夫‧詠春》主角白靜 北京遭夫刺死」新聞聯想
送給自己時間當作禮物吧!如果連讓自己快樂的時間都不願給,別人也幫不上忙了──時間心理學《你何時要吃棉花糖?The Time Paradox》
影響快樂的外在因素
時間觀與12個讓自己更快樂幸福的方法
越有錢,越快樂?
別當正常的傻瓜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