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因素中,只有好感度一直是勝選指標。(《怪咖心理學(2):59秒啟動正能量59 Seconds: Change Your Life in Under a Minute》頁57)
大家嘴上說「選賢與能」,實際上跟面試官在決定是否錄取應徵者時一樣。
那麼,候選人的發言人講不出候選人的政見也就不足為奇了。
你對基因改造小麥的看法是什麼?這是個有著許多面向的話題,你不想草率回答。
理性的做法是列出這項備受爭議的科技的優缺點後,再逐一分析。
你列出所有可能的優點,加權後再乘以實際發生率,就會得到一個期望值列表。
同樣的事在缺點方面再做一次:列出所有缺點,評估潛在損害,乘以發生機率。
之後以正面的期望值減去負面的期望值,就會得到淨期望值。
若淨期望值大於零,代表你贊同基因改造小麥;反之,代表你反對基因改造小麥。
你可能已經看這種方法,在關於決策理論的書中,都可以讀到類似的描述。
這方法叫做「正反意見表列法」(pros-and-cons list),富蘭克林將它取名為「心智代數」(moral algebra)。
但同樣地,你也可能從來沒有在評估時如此大費周章地如法炮製。
當然,寫這些教科書的教授們,也絕不會依此方法選擇他的妻子。
沒有人會這樣做。
首先,我們沒有足夠的想像力去列出所有可能的利弊得失。
我們所想到的優缺點會受限於自身有限的經驗而難以超越。⋯⋯
其次,要計算小機率事件是不可能的,因為罕見事件無法提供足夠的數據基礎。
除此之外,我們常把雜訊誤以為是訊號而導致無法「精準預測」。
最後,我們的大腦並不是為這樣的計算而建構。(《行為的藝術:52個非受迫性行為偏誤Die Kunst des klugen Handelns》頁80)
參閱「個人非理性的原因之一,是我們不太會做算術」。
《零偏見決斷法:如何擊退阻礙工作與生活的四大惡棍,用好決策扭轉人生Decisive: How to Make Better Choices in Life and Work》則更清楚地說出在正常決策程序的四個步驟──面臨抉擇、分析選項、做出選擇、安於現狀,我們會遭遇到的難題。
●面臨抉擇。但「偏狹的框架」讓我們少了很多選項。
參閱「青少年做決定時容易犯的錯誤」。
●分析選項。但「確認偏誤」讓我們只蒐集支撐自己想法的訊息。
●做出選擇。但「短期的情緒」常引誘我們做出錯誤的決定。
●安於現狀。但「過度自信」讓我們誤以為可以掌握未來發生的所有事情。(《零偏見決斷法Decisive》頁27)
在人類進化史中,思考太久的人,下場就是被野獸吃掉。
我們是快速決策者的後代,我們使用的精簡思考被稱為捷思法(Heuristics)。
其中最受歡迎的是情意的捷徑。
情緒是一時的感覺波動:你喜歡某些東西或不喜歡某些東西。
「飛機噪音」這個詞會讓你產生負面情緒,而「豪華」這個詞則會帶來正面感覺。
這種自動的、單向的衝動,會阻止你將風險和利益視為獨立個體來分析,但它們本來就該如此。
你反而將風險和利益繫在同一條情緒線上考量。
你對於核電、有機蔬菜、私立學校或機車等問題的情緒態度,決定了你如何評估其風險和利益。
對於自己喜歡的東西,你會相信其風險是小的,其利益是巨大的。
保羅.斯洛維奇(Paul Slovic)調查數千人對於不同科技的態度後,驗證了這種關聯性:我們是感覺的傀儡。
如果沒有情意的捷徑,我們就會獨立評估風險和利益。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假設你擁有一輛哈雷機車,而且你從一項研究中得知,其危險性竟然比預期來得高,但你還是會下意識地調整自己條列優點的標準去評估它,比方「它可以帶來更多的自由感」。
那麼,這種直覺的本能情感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呢?
美國密西根大學的研究人員在不到百分之一秒的時間內,投影下列圖像(包括面帶微笑的臉、憤怒的臉和中性圖像)的其中一張後,要求受測者表明他們是否喜歡中文字。
看過笑臉圖像的受測者,其答案多數是正面的。⋯⋯
結論:面對複雜的決策時,你會先問問自己的感覺,以「我覺得呢」取代「我對此有何看法」。
當然,第一時間你絕對不會承認這點。(《行為的藝術:52個非受迫性行為偏誤Die Kunst des klugen Handelns》頁81)
相關文章:
讓面試更順利的三個技巧
有助於做出好決策的好書書單
青少年做決定時容易犯的錯誤
影響情緒與投資行為的六個自然環境因素
如何撰寫投資決策日誌?
如何鍛鍊《在想一下Think Twice》的好決策關鍵思考術?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