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8日 星期一

嘴巴說的,心裡想的和實際做的,不一樣──美國加州居民為何想節約能源

分享






  你如何判斷一個人的真實誘因?實驗可以幫你找出來。

  心理學家羅伯特.席爾迪尼(Robert Cialdini)是研究影響力的大師,他一再證實這點。

  席爾迪尼有兩本生動有趣的著作,探討影響力在生活中對人所產生的影響,分別是《影響力:讓人乖乖聽話的說服術Influence: The Psychology of Persuasion, Revised Edition》和《就是要說服你:50個讓顧客乖乖聽話的科學方法Yes!: 50 Scientifically Proven Ways to Be Persuasive》。

  在某個研究案例中,席爾迪尼和研究人員想知道,是什麼誘因可以鼓勵人們在家省電。

  他們從電話訪談開始,研究人員打電話給加州不同群組的居民,問他們:在您決定節約能源時,下列因素有多重要?

  1.省錢。

  2.環保。

  3.對社會有益。

  4.很多人正在做。

  我們來看看選項:有財務誘因(選項一)、道德誘因(選項二)、社會誘因(選項三),以及或許可稱為「從眾心理誘因」(herd-mentality incentive,選項四)。

  猜猜看,加州居民如何排名他們節約能源的理由?

  他們的答案如下,順序從「最重要」到「最不重要」:

  1.環保。

  2.對社會有益。

  3.省錢。

  4.很多人正在做。

  事情似乎就是那樣,對吧?

  由於節約能源主要被視為道德與社會議題,所以道德與社會誘因最重要。

  再接下來是財務誘因,最後一名是從眾心理,這好像很合理:誰會承認自己做一件事,只是因為其他人都在做,尤其是環保這種重要的行動?

  電訪讓席爾迪尼和同仁們知道,人們對於節約能源「說」了什麼,但民眾的行動是否符合自己所說的話?

  為了找出答案,研究人員接著做了田野實驗,到加州某街區挨家挨戶拜訪,在每個門把掛上小標語,鼓勵居民在炎熱月份節約能源,開電風扇、不開冷氣。

  由於這是一個實驗,所以標語長得不一樣,一共有五種版本。

  一種標語是普普通通的「節約能源」四個字,其他四種標語則配合先前電訪的四種動機:道德、社會、財務與從眾心理:

  1.節約能源,保護環境

  2.盡你的責任,替子孫節省能源

  3.節約能源也能省錢

  4.和你的鄰居一起節約能源

  此外,每種標語旁的解釋文字都不同。

  例如:「保護環境」的牌子說:「你每個月可以避免排放262磅的溫室氣體」,而「加入你的鄰居」版本只說,77%的當地居民「通常使用電扇,不開冷氣。」

  研究人員隨機發放完不同標語後,接著測量每戶實際的能源使用量,以了解哪種標語帶來最大差異。

  如果之前的電訪可以相信,那「保護環境」與「替子孫盡心力」的標語應該會最有效。

  「加入你的鄰居」標語則會失敗,事情是否真的如此?

  根本不是那樣。

  在四種標語中,最明顯的贏家是「加入你的鄰居」。

  沒錯!從眾心理誘因打敗了道德、社會與財務誘因。

  截至2014年8月18日,台灣綠電的認購戶數有143戶

  這令你驚訝嗎?如果你嚇一跳,大概不應如此。

  看看周遭世界,你會發現從眾心理發揮作用的壓倒性證據。

  從眾心理幾乎影響我們行為的每個層面,包含我們買了什麼、在哪裡吃飯、如何投票等。

  你可能不喜歡這個念頭;沒有人想承認我們就是一群動物。

  然而,在一個複雜的世界,從眾合乎邏輯。

  誰有那個時間好好思考每個決定,以及背後的所有事實?

  參閱「情意的捷徑(Affect Heuristic)──為什麼你會成為感覺的傀儡」。

  如果身邊的每個人,都覺得節約能源是件好事,嗯,或許就是吧!

  因為這樣,有時就會造成艾比林矛盾(Abilene Paradox)——我們都同意…呃…一起活受罪

  如果你是設計誘因機制的人,就可以利用這點,把人們導向正確的事,即使他們是為了錯誤的理由而做。

  這讓我想起堺雅人主演的精采日劇《王牌大律師之賤招百出Legal High SP》,古美門律師巧妙地利用從眾心理去改變班級的氛圍。

  無論是什麼問題,重點在於找出何種誘因真的會起作用,而不只是你的道德羅盤告訴你應該要起作用的東西。

  就像面試官面試選民選美國總統,理想面(說的)跟現實面(實際做的)有所不同,你希望事半功倍,還是徒勞無功?

  關鍵是,不要去思考想像中人們的理想行為,而要去想真實人們的實際行為。

  那些真實的人們,遠遠較難預測。(《蘋果橘子思考術Think Like a Freak: The Authors of Freakonomics Offer to Retrain Your Brain》頁119)


相關文章:
  說服是一門科學,而非藝術
  如何說服不想被說服的人?
  如何克服或消除對他人的偏見──蔬菜法(Vegetable Method)
  從說服心理學的角度看「研究生潛規則/教授說…點心好壞 不影響評分」這則新聞
  為什麼我們要了解說服心理學?教育與洗腦的界線在哪裡?
  讓面試更順利的三個技巧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