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1日 星期一

如何說服不想被說服的人?

分享




  底下內容摘錄自《蘋果橘子思考術Think Like a Freak: The Authors of Freakonomics Offer to Retrain Your Brain》第8章「如何說服不想被說服的人?」169頁至184頁。

  首先,你要了解,說服人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以及背後的原因。

  說服人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可參閱「為什麼不要跟人爭論政治、宗教議題?——我們先用情緒下決定,再用理性找理由」。

  教育製造出受到啟發、中規中矩的人們,而不是極端份子,對吧?不一定。

  舉例來說,恐怖份子的教育程度,一般比他們的非恐怖份子同胞高出許多。

  參閱「誰家會養出恐怖份子?」。

  一個理由可能是,聰明的人純粹更常感覺自己是對的,所以對自己的知識更有自信,無論他們站在議題的哪一方。

  然而,有自信自己是對的,並不等於你就是對的。

  當一個人花了很多心力,才得出自己的看法時,要改變他的腦袋,不可避免地將會是一件難事。

  所以,儘管你可能會以為,如果是對某個議題「不曾」仔細思考過的人,要改變他們的看法將相當容易,但是並沒有這方面的證據。

  即使是人們不太關心的主題,要引起他們的關切長達一段時間以促成改變,也可能相當困難。

  作者在173頁提到了《推出你的影響力:每個人都可以影響別人、改善決策,做人生的選擇設計師》這本書中的方法。

  所以,如果你迫切希望說服不想被說服的人,到底該怎麼做?

  第一步便是,意識到對方的意見,大概是依據意識型態與從眾思考,而不是事實與邏輯。

  如果你當著他的面指出這點,他一定會否認;他的行為舉止依據自己看不到的偏見。

  如同行為大師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的作者)寫道:「我們可能對明顯的事視而不見,而且我們也看不到我們的視而不見。」。

  我們很少人能避開盲點,你避不開,我們倆也避不開。

  換句話說,也有可能是我們的意見是依據意識型態與從眾思考,而不是事實與邏輯。

  所以怎麼樣可以架構一個論點,那種或許真的可以改變幾個人的論點?

  ●不是我,是你。

  當你展開勸說大業時,要記住,你只是論點的生產者,唯一算數的一票,握在消費者(對方)的手中。

  你的論點可能充滿無可爭辯的事實、邏輯無懈可擊,但如果聽者沒有同感,你就不會有任何進展。

  ●不要假裝你的論點完美。

  如果你的主張保證能帶來一切好處,而且毫無成本,對方永遠不會相信,他們也不該相信。

  世上不存在萬靈丹這種東西,如果你隱瞞計劃缺點,只會讓對方更有理由懷疑剩下的部分。

  如果你想讓自己的論點具有真正的說服力,最好除了承認已知的缺點,還要承認可能會發生出乎意料的結果。

  ●承認對方的論點有其長處。

  如果你正試圖說服別人,到底為什麼你要說他們的論點有可取之處?

  一個理由是,對立的論點幾乎一定有其價值,你可以從中學習,利用它們來加強自己的論點。

  雖然這點可能令人難以置信,因為你已經花那麼多心力投入你的論點,但千萬別忘了:我們看不見自己的視而不見。

  再者,覺得自己的論點被忽視的另一方,不太可能投入你的討論。

  他可能會對你大吼,你當然也可能吼回去,如果連好好對話都不行的話,你很難說服一個人。

  ●把罵人的話留在心裡。

  什麼樣的人會反對XXX?你必須是厭世者,或是山頂洞人,或至少是絕對的白痴才會反對。

  糟了!現在你已經罵對方是一群厭世者、山頂洞人,還有白痴。

  我們是否已經提過,如果想說服不想被說服的人,罵人是很糟糕的點子?

  大部分的人類,完全無法坦然接受批評。

  對多數人而言,負面評價帶來的痛苦,勝過正面評價帶來的快樂。

  參閱「用主動建構式回應改善你的關鍵正向性比率」。

  如果你希望摧毀對方的心理健康,你可以跑去告訴他們,他們有多低等、多白痴、多討人厭。

  然而,就算你說的每一點真的都對,你這輩子不可能說服他們。

  罵人只會替你製造敵人,而不是盟友。

  如果那正是你的目的,那麼說服他人,大概根本不是你想做到的事。

  ●為什麼你應該說故事?

  我們把我們知道的這個最有利的說服形式,留到最後一點才講。

  參閱「故事對人類心理的影響」。

  當然,承認自己的主張有缺陷很重要,把髒話留在心中也很重要,但如果你真的想說服不想被說服的人,你應該講故事給他們聽。

  這裡所說的「故事」,並不是「軼事」。

  軼事是快照,是整體事物的其中一小面,缺乏規模、觀點與數據。

  就像科學家喜歡說的一句話:軼事再多,也不是數據。

  軼事是曾經發生在你、你叔叔,或你叔叔的會計師身上的事,通常是離群值,是容易被記得的例外。

  那種東西之所以被一直拿出來講,目的是為了反駁更大的事實。

  軼事通常代表著最低階的勸說形式。

  在此同時,故事則讓情景完整。

  故事利用資料、統計數字或其他東西,讓人意識到重要程度;如果沒有資料,我們便無法判別一則故事代表多大的全貌。

  一則好故事包含一段時間,顯示出永久不變或變化的程度。

  如果沒有時間框架,我們無法判斷眼前的事是否真的值得注意,或只是一個異常的小點。

  此外,故事會讓人看見事件菊鏈(daisy chain),顯示導致某一特定情境的原因,以及隨後造成的結果。

  即使故事不是真的,依舊可以說服人。不過,我們還是鼓勵大家,在試圖說服他人時,大量使用事實。

  那麼,為什麼說故事這麼重要?

  一個原因是,故事通常具有深刻的寓意,整體加起來的力量,遠比情節的總和──各項事實、事件和環境脈絡等──還要有力量。

  好故事,可以讓我們在心底激起迴盪不已的漣漪。

  此外,故事也吸引著我們所有人心中自戀的那一部份。

  故事展開,主角走過一段時間、做出決定的同時,我們不可避免地會用他們的角度開始看事情。「是的,要是我,我也會那樣做!」或「不,不,不。要是我,就絕對不會那麼做!」

  也許,說故事的最好理由,就是它們引人入勝,所以很能夠傳遞教訓。

  假設你必須傳遞一個理論、一個想法,或是一套規則,有些人有能力直接抓住複雜的訊息──就是你們!各位工程師與電腦科學家──但如果訊息太一板一眼、太技術性,大部分的人會馬上開始神遊。

  關於這點,要推薦《創意黏力學Made to Stick: Why Some Ideas Survive and Others Die》這本好書,不過中文版似乎已絕版。


相關文章:
  如何克服或消除對他人的偏見──蔬菜法(Vegetable Method)
  從說服心理學的角度看「研究生潛規則/教授說…點心好壞 不影響評分」這則新聞
  為什麼我們要了解說服心理學?教育與洗腦的界線在哪裡?
  為什麼學歷高的人照樣(有時更容易?)會被詐騙?
  說服是一門科學,而非藝術
  高學歷、高社經地位、愛面子的人的致命傷——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