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5日 星期二

為什麼許多東西還是要記,而不是要用時透過網路搜尋就好?──腦神經科學的觀點

分享

  為什麼許多東西還是要記,而不是要用時透過網路搜尋就好?腦神經科學提供了值得深思熟記的解答。

  以色列海法大學(University of Haifa)神經生物學與動物行為學系主任羅森布姆(Kobi Rosenblum)從研究裡得知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生理記憶和電腦記憶有多麼不同。

  他說:「人腦裡長期記憶的生成過程是一種不可思議的過程,和電腦等等『人造腦』的過程明顯不同。人造腦會在吸收資訊後馬上存進記憶裡,而人腦在接收資訊後則須要一段時間處理才能記住,記憶品質的好壞取決於這個資料處理的過程。」生理記憶是活的,電腦記憶則否。

  那些高聲讚揚記憶「外包」給網際網路的人,被一個錯誤的譬喻誤導了。他們忽視了生理記憶的有機生長特質。

  人類真正的記憶之所以這麼豐富有個性(當然也讓它既神祕又脆弱),就是因為它的偶發特質。人類記憶存在於時間的流逝之中,跟著身體一起改變。

  事實上,光是我們把回憶喚起來這個動作,就會重啟整個固化的過程,包括促成新蛋白質的生成,以形成新的突觸末端。

  我們把一個外顯的長期記憶召回工作記憶裡面時,它又變回短期記憶了;這個記憶再次固化時,它會得到新的連結、新的脈絡。

  正如李竇(Joseph LeDoux)所說:「負責回憶的大腦和當初形成記憶的大腦不同。如果現在的大腦要了解以前的記憶,它必須更新這項記憶。」

  生理記憶永遠處在更新的狀態中。相較之下,電腦會把記憶分成一個個固定片段,不論你把這些片段在磁碟之間移動多少次,它們仍然會保持原形不變動。

  溫故而知新。腦神經新的連結、新的脈絡,產生了新的理解、問題的解答或者是創意。

  提倡記憶外包的人還混淆了工作記憶與長期記憶。

  一個人如果無法把一件事實資訊、一個想法,或是一次經驗固化到長期記憶裡,並不代表他「釋放」出大腦的空間給別的功能。

  長期記憶有別於容量受限的工作記憶,可以幾乎無限制地延展或收縮,因為大腦可以長出新的突觸末端或剪掉舊的,並且不斷調整突觸連結的強度。

  任教於密蘇里大學(University of Missouri)的記憶研究專家奈爾森·科文(Nelson Cowan)寫道:「正常的人腦不像電腦,永遠不會遇到經驗無法存入記憶的狀況:大腦不可能裝滿。」

  柯林伯格(Torkel Klingberg)說:「長期記憶裡可以儲存的資訊可以說毫無邊際。」

  除此之外,有證據顯示我們在增加自己的記憶庫存量時,思考也會變得更清晰。臨床心理學家科洛薇爾(Sheila Crowell)在《學習的神經科學The Neurobiology of Learning》一書裡,說明光是記住東西這件事,似乎就會對大腦產生變化,使得它以後更容易學習新的想法和技能。

  我們儲存新的長期記憶時並不會限制大腦的能力,反而會使其增長。每當我們擴充自身記憶,我們的智能也會增加。網路讓我們有個方便又吸引人的工具來輔助個人記憶,可是我們拿網路來替代個人記憶、避開惱人的固化過程時,頭腦裡的寶藏就有流失的危險。

  儲存新的長期記憶就是把東西記到腦子裡,當然這也包含死背。完全不背,跟背多分是兩個極端。

  當學校在1970年代開始允許學生使用計算機時,許多家長反對這個做法。他們擔心小孩子依賴這些機器後,會降低對數學概念的掌握能力。後續的研究證實這些大多是白擔心了。因為不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基本運算上,許多學生反而對於習題背後的原理有更深入的認知。計算機的事情現今常常被拿來當成正面的證據,認為仰賴線上資料庫並無害處,甚至是一種解放。根據這個說法,網路讓我們擺脫記住事情的工作,可以把更多時間投入創意的思考上。

  但這樣類推是有問題的。口袋型計算機減輕了我們工作記憶的負擔,讓這個重要的短期儲存區可以用在更抽象的思路上面。從數學學生的經驗來看,計算機讓大腦更容易將工作記憶的想法轉移到長期記憶裡,以概念基模的方式進行編碼,藉由這種重要的方式建構腦中的知識。

  網路造成的效應則相當不一樣:它反而讓工作記憶的負擔更重,不只會從更高階的思考程序裡搶奪資源,還會阻撓長期記憶的固化,以及基模的發展。

  計算機的功能強大但功用單純,最後成為輔助記憶的工具;網際網路則是促進健忘的科技。

  到底是什麼東西會讓我們記住或忘掉某件事?記憶固化的關鍵是保持專注。

  精神集中的程度要夠強才有辦法讓外顯記憶儲存起來,並且形成與記憶本身同樣重要的交互連結,之後又要經由反覆練習或密集的智力或情感投入才會增強。注意力愈集中,記憶就會愈清晰。

  坎德爾(Kandel)說:「若要讓一個記憶持續,必須以深入的方式徹底處理輸入進來的資訊。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專注在資訊上,並將之與已經根植在記憶裡的知識產生有意義、有系統的連結。」

  如果我們沒辦法專注在工作記憶裡的資訊上,這些資訊就無法長久留存,只有在儲存它的神經元帶電時,才會持續存在。這種情況最多只能維持幾秒鐘,之後就會完全消失,在頭腦裡幾乎不會留下任何痕跡。

  注意力看似虛無飄渺的東西,就像發展心理學家麥坎迪斯(Bruce McCandliss)所說,是「頭腦裡的鬼魂」;但是注意力集中是一種確實存在的生理狀態,而且會在大腦各處發生作用。

  近年對老鼠進行的實驗指出,注意力集中在一個想法或經驗上面時,會在大腦裡引發遍及全腦的連鎖反應。

  有意識的注意力會先從大腦皮質的額葉開始發生,對腦部進行由上而下的高層控管,決定大腦要聚焦在哪裡。

  注意力建立起來後,會驅使皮質裡的神經元傳送訊息到大腦中部的神經元,這些神經元又會製造強烈的神經遞質多巴胺。

  這些神經元的軸突一路延伸到海馬體內,成為這種神經遞質的輸送管道。多巴胺傳送到海馬體的突觸裡面後,就會瞬間啟動外顯記憶的固化過程(可能是藉由啟動合成新蛋白質的基因)。

  我們上線時接收到大量的訊息,彼此爭相吸引我們的注意力;這些訊息不但使得我們的工作記憶過載,還會讓我們的額葉沒辦法專心在任何一件事情上。記憶固化的過程甚至根本沒辦法開始。

  再者,正因為神經通道具有可塑性,我們愈常使用網路,就愈是訓練頭腦保持分心狀態,可以用高效率快速處理資料,但是無法維持注意力。這說明了為什麼很多人即使離開電腦也很難專心。我們的大腦變得擅長遺忘,不擅長記憶。

  我們愈來愈依賴儲存在網路上的資料,這可能正好是一個自我延續、自我擴大的循環:使用網路後,我們更難將資訊儲存在生理記憶中,只好更加依賴容量無窮又容易搜尋的網路人工記憶,即使這樣子做會讓我們的思想愈來愈膚淺。

  越常使用網路,也容易變得無法靜下心看書。

  這些腦內的改變會自動發生,不在我們意識能夠掌控的狹窄範圍內,但這並不代表我們不必為所做的選擇負責。我們之所以和其他動物不同,有一部分就是因為我們對注意力有更大的控制能力。

  「『學習如何思考』其實指的是學習如何控制你思考的方法,以及你思考些什麼,」小說家華萊士(David Foster Wallace)於2005年對凱尼恩學院(Kenyon College)的畢業生這樣說,「這指的是你夠有意識,夠有警覺,可以選擇你要注意什麼東西,以及選擇要如何從經驗裡建構意義。」

  把這種控制能力放掉不用,只會讓自己徒有「一種不斷啃蝕自己的難受感覺,好像曾經擁有卻又失去一個無限的東西。」……我們讓出對自己注意力的控管能力是讓自己暴露在險境中;神經科學家發現腦部細胞和分子的運作方式,在在都呼應這一點。

  ……我們把網路當成主要的萬用媒體時,最大的犧牲可能是我們削弱了頭腦內的豐富連結。

  沒錯,網際網路本身就是個許多連結構成的網路,但是把線上資料片段湊在一起的超連結跟大腦內的突觸可是完全不同。

  網際網路上的連結不過是位址資訊而已,只是一些簡單的軟體標籤,指引瀏覽器到另一個存放資訊的頁面,完全沒有腦內突觸的有機、豐饒與敏感特質。

  如休爾曼(Ari Schulman)所述,大腦的連結「不只是讓我們能存取記憶;從許多層面來看,它們構成記憶。」

  網路的連結不是我們自己的,不論我們花多少時間在線上搜尋和瀏覽,也不可能歸我們所有。

  我們把記憶外包給機器時,也送走了我們智能很重要的一部分,甚至連自己的身分都拱手讓出。

  心理學之父詹姆士(William James)在1892年那場關於記憶的演講裡,使用以下的字句作結:「連結就是記憶。」我們還可以再補充:「連結就是自我。」

  當我們在創造我們的腦神經連結時,也同時在創造我們的自我獨特性跟思想的豐富性。

  「我預言未來的歷史,」惠特曼(Walt Whitman)在《草葉集Leaves of Grass》開端這樣寫著。

  長久以來,我們知道一個人成長的文化環境會影響他記憶裡的內容和個性。舉例來說,一個人如果出生在重視個人成就的社會裡(像是美國),比起在重視群體成就的社會下長大的人(像是韓國),更會記得生命早期的事件。

  心理學家和人類學家現在正在發現惠特曼直覺料想到的事:這種影響是雙向進行的。個人記憶會形塑和維持文化底下的「共同記憶」。依據人類學家波伊爾(Pascal Boyer)的說法,儲存在個人頭腦裡的事件、事實、概念、技能等等各種東西,不只是建構個體的「個別獨特性表徵」,更是「文化傳遞的關鍵」。每個人都承載和預言著未來的歷史、文化就靠著我們的突觸來延續。

  記憶外放到外部的資料庫裡,不只威脅到個體的深度和獨特性,還會威脅到我們共同文化的深度與獨特性……。

  文化不只是Google所謂「全世界的資訊」的總和,其內容也不可能全部化為二進位的程式碼後上傳到網路上。文化若要維持生機,必須要在每一個世代的每一個頭腦裡更新。把記憶外包出去,文化就會凋零。(《網路讓我們變笨?:數位科技正在改變我們的大腦、思考與閱讀行為The Shallows: 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頁211)


相關文章:
  瞬間提昇短期、長期記憶力最簡單快速的方法
  為什麼男人連結婚紀念日都記不住?
  你記得,但是想不出來──不精確知識的精確行為
  記憶是建構出來的
  九九乘法表應該用背的嗎?
  為什麼出庭作證的證人不得聆聽其他證人的證詞?
  一目十行,過目即忘──讀電子書、透過網路或多媒體來學習或行銷,要注意的事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