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2日 星期日

懂得放下,何等自在


「誰記得,誰痛苦」──《那一夜,我們說相聲》,記性與忘性。

  不能寬恕別人的人,經常心懷忿恨,這是消耗精力、體力最大的原因。

  尤其很多時候,被忿恨的人也許並不明白他們為什麼值得憎恨,或者事過境遷,這些人早就不在你的生活中,而你卻仍然讓憎恨啃蝕你的內心、消耗你的體力、枯乾你的骨頭,這不就是和自己過不去嗎?

  有一個宗師曾經用下列的方法教導信眾去除忿恨:

  有一天,宗師告訴一群固定來聚會的信眾,叫他們第二天帶一個塑膠袋,塑膠袋裡面裝著刻有他們最恨的人的名字的甘藷,恨幾個人就帶幾個。

  第二天,每一個信眾都帶來了一個塑膠袋,裡面有刻了名字的甘藷,有的人有2個,有的人有5個。

  宗師規定這些信眾走到哪裡都需要帶著這個塑膠袋,哪怕是上廁所、搭公車或是吃飯。

  二天下來,信眾就開始抱怨,尤其是帶了4、5個甘藷的人。

  一星期到了尾聲,有的甘藷開始冒芽或是發臭,信眾抱怨得更凶。

  一星期終於過了,他們可以不必再帶著那個塑膠袋去見宗師。

  宗師就問他們:帶著發臭沈重的甘藷一個星期就受不了,想想看,帶著仇恨的心過一輩子會如何?

  這個例子告誡我們,要輕鬆自在走人生的路,就要放下心中的仇恨,讓了解和寬恕給予彼此新的機會去接受和給予愛,所以真正的寬恕,還要能完全的遺忘。

  你聽過有人說:「我原諒你,但是我不會忘記」(I forgive you but I will not forget it.)。這樣的寬恕仍然給予彼此壓力,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有很多佳偶變怨偶,在分分合合的過程中,大抵都因為彼此偶而翻舊帳、揭瘡疤,彼此都去除不了舊事新仇,自然無法自在快樂。

  所以只有在真正的放棄怨恨,用新的眼光和態度互相對待,就可以得到雙贏(win-win)的機會,使彼此感受到正向的感情。(《正向心理學─生活、工作和教學的實用》頁34)

  之前看過宗師故事的另一種版本。我覺得上面的版本的比喻,有一個特別處,恨會逐漸發臭,而臭味是會沾染的,其他人也會聞到這沾染在身的臭味。

   底下是這故事的另一個版本,不過,我不知道作者及出處。

  有一個小學老師在偏遠的鄉里教書。這天,他來到自己班上的教室,問班上的小朋友:「你們大家有沒有討厭的人啊?」

  小朋友們想了想,有的未作聲,有的則猛力地點點頭。

  老師接著便發給每人一個袋子,說:「我們來玩一個遊戲。現在大家想想看,過去這一週,曾有那些人得罪過你?他到底做了什麼讓你厭惡的事?想到後,就利用放學時間到河邊去找一塊石頭,把他的名字用小紙條貼在石頭上。如果他實在很過份,你就找一塊大一點的石頭;如果他的錯是小錯,你就找一塊小一點的石頭。每天把戰利品用袋子裝到學校來給老師看哦!」

  學生們感到非常有趣且新鮮,放學後,每個人都搶著到河邊去找石頭。

  第二天一早,大家都把裝著從河邊撿來的鵝卵石的袋子帶到學校來,興高采烈地討論著。

  一天過去了,兩天過去了,三天過去了……,有的人的袋子越裝越大,幾乎成了負擔。

  終於,有人提出了抗議「老師,好累喔!」

  老師笑了笑沒說話,立刻又有人接著喊:「對啊!每天背著這些石頭來上課,好累喔!」

  這時,老師終於開口了,她笑著說:「那就放下這些代表著別人過錯的石頭吧!」

  孩子們有些訝異,老師又接著講:「學習寬恕別人的過錯,不要把它當寶一樣的記在心上、扛在肩上,時間久了,任誰也受不了。」

  這個星期,這班的同學上到了人生中極寶貴的一課。

  袋裡裝入越多、越大的「石頭」,心中存留越多、越深的仇恨,所造成的負擔就越重。


相關文章:
  培養平等心和慈悲的法門
  五種處理憤怒(客戶)的原則和技巧(上)
  五種處理憤怒(客戶)的原則和技巧(下)
  如何控制憤怒的情緒
  [心理測驗]憤怒問卷——你是一個愛生氣的人嗎?
  感覺憤怒就應該發洩出來嗎?
  敵意——會不會罹患心臟病的重要指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