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3日 星期一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們創造我們的世界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華嚴經

  個人的世界觀是透過許多不同的因素形塑而成:基因、孩童經驗、耳濡目染地從父母或老師身上所吸收而來的觀點、個人歷史與集體歷史中所發生的事件等。

  人們藉由各種經驗帶來的情緒交織,塑造出對於生命、感情、工作等方面的期待,還有對於特定事件發生時自己該有的感覺及如何處理那些感覺的自我期許。

  然而,人與人之間對於這些事情的期待有著很大的差異。

  快樂的人住在一個總有好事發生的世界;充滿愛的人處處看見良善;好奇的人發現生命總有無限驚喜。

  但不幸地,憤怒的人居住在沒有公平正義的世界;善妒的人所生存的世界,總是覺得別人擁有更多;悲傷的人經常遇見令人沮喪的事情;焦慮的人處在一個令人恐懼又危險的世界。

  怎麼會這樣?我們不是都住在同一個世界嗎?

  這種情況之所以發生,是因為人對於世界的觀點是不斷自我增強的。

  新約聖經中說道:「尋找,就找到。」我們可以再為這段經文補上一句:「你找尋的正是你會找到的。」

  憤怒的人專注在察覺不公義的事,既然這是他們生活經驗中所專注的面向,當然就會發現不公義的事無所不在。

  《為什麼你看不見大猩猩The Invisible Gorilla》第一章用生動有趣的實驗跟實例談到「注意力錯覺illusion of attention」,說明「看到」不等於「看見」,我們只看見我們準備看見的一切。

  而且,他們的憤怒觸發了周遭人的負面情緒,進而也以憤怒回報,這樣的回報讓憤怒的人更進一步肯定不公義的存在,確認自己對於這個世界的憤怒是對的,也因此提供他們更多憤怒的理由。

  這種情況在心理學稱作「自我應驗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或譯自證預言)。

  這個主題還可以延伸出各種不同的版本。

  比如說,有一個人自認可以清楚地看透別人的本性,卻沒有發現她這樣的態度導致自己只專注在別人性格的缺點(除了她自己的之外)。

  這樣的人活在一個人人都有嚴重缺陷並且無時不刻令她失望的世界,讓她感到極度地氣憤。

  另一個例子是,一個人非常擔心別人會占他便宜,因此時時刻刻提防他人,卻發現這樣的事情持續不斷地發生。這樣的結果更加強了「每個人都想占我便宜」的想法。

  憤怒的人唯有學習轉化觀點,才能讓生命中愉悅的一面展露光芒。

  唯有學習專注在別人的仁慈,這個世界的敵意與不公平才會開始減少;唯有專注在別人的良善,別人看起來才顯得更講道理;唯有專注在別人的需要及所經歷的痛苦,他才能發掘自己的同情心與慈悲,進而在別人身上看見相同的好。

  善妒的人鮮少注意比他缺乏的人。

  唯有學習專注在自己所有,唯有能開始發掘這世上有多少人比自己擁有的更少,才能轉化妒忌的痛苦,開始生活在富足的世界。

  你所體驗的世界不僅來自你的知覺,也來自你的態度、信念與期待,你所看見的世界就是自己想法的產物。

  若想一窺想法如何影響自己所看見的世界,你可以試著在不同的情緒下用心體會這個世界在自己眼中的樣貌。

  當你快樂的時候,天空落下的是綿綿的、輕柔的細雨,滋養著大地又令人振奮;當你悲傷的時候,雨天的世界看起來是如此灰暗、消沈、冷漠又討人厭(而且一直都是、永遠都會是)。

  參閱「煩憂不請自來,快樂要費心尋找」。

  當你和善而開心時,馬路上的其他駕駛感覺起來都很愉悅並與你合作無間,你注意到溫和的駕駛慢下來讓其他車輛轉換到同一條車道,你注意到駕駛轉彎前都會打方向燈,你注意到自己不計較其他駕駛犯的小錯;而當你憤怒而悲傷時,馬路上所有的駕駛都是渾蛋。

  「形塑我們的是我們的想法」,這個事實帶來的影響比我們想像得更深遠。

  參閱「過度抱怨的負面影響」。

  我們的想法與身處的情況其實是同一件事,是不可分割的一體。

  正因為如此,讓自己開心的首要工作便是療癒心念,當心念獲得療癒,就可以改變自己身處的情況。(《佛陀的幸福課:教你療癒傷痛、轉化負面情緒,找到當下存在的幸福感!The Buddha's Way of Happiness: Healing Sorrow, Transforming Negative Emotion, and Finding Well-Being in the Present Moment》頁125)


相關文章:
  快樂、漣漪效應(ripple effect)、情緒感染(emotional contagion)──《蜻蜓效應The Dragonfly Effect》書摘
  樂觀的缺點與限制
  為什麼你應該學會樂觀?
  有吸引力的東西比較好用──正面積極的情緒是學習、好奇心和創造性思維的關鍵
  懂得放下,何等自在
  澆花,不澆雜草──照料你的意識花園
  惡人常早夭,好人易長命
  見佛,殺佛!──學冥想(禪修、正念)需要信仰佛教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