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日 星期一

快樂、漣漪效應(ripple effect)、情緒感染(emotional contagion)──《蜻蜓效應The Dragonfly Effect》書摘

分享

  會買這本書來看,是因為看到我喜歡的兩位作者奇普.希思(Chip Heath,著有《創意黏力學Made to Stick》、《改變,好容易Switch》)跟丹.艾瑞利(Dan Ariely,著有《誰說人是理性的Predictably Irrational》、《不理性的力量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推薦──前者在書中寫了推薦序,後者則寫了書末後記,都是長長的一篇。

  此外,本書還有個特色:能夠幫助你變成快樂的人。對快樂的研究,讓我們對快樂有更清楚的了解。大家覺得會讓自己快樂的事情,如搬到陽光普照的加州、升官、到迪士尼樂園玩,其實並不會讓人快樂。事實上,最快樂的人是不再追逐快樂,而是探求意義的人,這樣才會帶來永續、為個人帶來充實生活和影響力的快樂。

  我對「搬到陽光普照的加州、升官」,其實並不會讓人快樂,沒有疑問。但是「到迪士尼樂園玩」這一項就有待斟酌(參閱「別當正常的傻瓜」、「影響快樂的外在因素」)。

  在找正向心理學之父馬汀.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en)尚未翻譯成中文版的新書《邁向圓滿Flourish》相關資料時,也看到探求意義對幸福的重要。(參閱「快樂專家發現 光是快樂還不夠」)

  但為什麼快樂這麼難以捉摸?原因之一是,人的一生中,每3~5年快樂的定義會改變。因為快樂的意義沒有特性、存在著隨機性,不是單一不變的東西。儘管如此,快樂可以顯示出個人在人生階段中所追求的東西。例如,對25~30歲的人來說,金錢和快樂的關係很密切,過了這個年齡以後,有意義的事物便開始被關著。所以,不管你現在幾歲,你的當務之急是什麼,我們可以肯定說,到了某一種年齡,你一定會去尋找「意義」。

  這讓我想起了王鼎鈞寫的《黑暗聖經》,還有經歷過納粹集中營的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E. Frankl)寫的《活出意義來Man's Search for Meaning》。

  雖然大部分人仍然認為,創造意義或為世界帶來更大的福祉,跟賺錢並不搭,但我們卻看到,很多人和機構卻可以創造出「有目的利潤purposeful profit」的黃金象限。他們結合對工作的熱愛和以獲利為導向的事業模式,可以促使組織昇華,讓組織的力量、生命力和效率遠超過過去,同時也創造更大的社會福祉。

  這就是大家熟知的「漣漪效應ripple effect」。在經濟學中,漣漪效應指的是個人的支出增加,會提高其他人的所得與未來的花錢能力。在社會學中,漣漪效應描述的則是社會互動中,可能間接影響許多的狀況。在慈善活動中,漣漪效應說的是資訊傳播方式,可能在不同的社區之間傳播,擴大影響力。本書把漣漪效應當成一個簡單的理念,就是「小小行動促成重大改變」。

  根據研究報導,微小行為產生的漣漪效果,將會對其他人產生長期、明顯的有利影響。如果漣漪效果核心的行為是以「深遠的意義」為基礎(或是以「你認為會讓自己長期快樂的事情」為基礎),更可能出現加乘效果。

  在這種情況下,周遭的人能感受到你的情感,因此變得更容易動員。你的情緒會影響到別人的這種現象,叫做「情緒感染emotional contagion」。心理學家約翰.卡裘波(John Cacioppo)和同事共同發展出的一種論點指出,情緒感染最實際的表現方式之一,就是某個人可能在無意之間,同步模仿另個人的臉部表情、姿態和行動,因而兩人的情緒會合而為一。例如,嬰兒經常模仿媽媽的行為、同居很久的人(因為一再地移情式模仿)臉部特徵會長得愈來愈像。領導人的情緒狀況可能影響團隊或組織的關係、士氣,甚至影響團體表現。事實上一個人聲音中,情緒音調等無害的東西(快樂或悲傷),可能會大大影響群眾對這個人所發表的訊息之喜愛程度。

參閱:
  幸福會寫在臉上——待得天晴花已老,不如攜手雨中看
  有其母必有其子的飲食偏好

  我們會在無意間模仿,最主要是因為我們大腦中有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天生愛學樣:發現鏡像神經元Mirroring People: The New Science of How We Connect with Others》這本書記錄了這個出乎意料之外的偶然發現,這個發現改變了科學家對從語言到社會互動的看法,非常的生動。

  有意思的是,研究人員在一項時間超過20年、針對4千7百多人所做的研究結果,顯示出「快樂確實具有感染力」:快樂(或是變快樂)的人會大大提高朋友也會變快樂的機率。快樂的力量最多可以跨越兩個層級,讓這個人的丈夫、妻子、兄弟姊妹、朋友,甚至朋友的朋友心情好轉。此外,這種感染效果具有長期的影響──一個人的快樂對另一個人的影響可能長達1年之久,且如此持續快樂的力量,遠超過伴隨著短期財富獲利而來的快樂。這項研究報告的共同作者詹姆斯.福勒(James Fowler)就說:「如果你朋友的朋友變得快樂,比起在你口袋裡多放5000美元,對你是否快樂的影響還來得大。」

  對所有人來說,了解情緒感染很重要。因為:第一、你快樂或覺得有意義的感覺,的確會影響其他人,這將有助於說明,為什麼有些計畫行得通,有些計畫卻行不通。……為什麼革命性的微型貸款網站──基瓦(Kiva),能夠透過網路借貸,強化這麼多中小企業新秀的力量,但是同樣意氣風發、理性意味卻濃厚得多的微據點(Microplace)貸款網站,卻無法培養同樣龐大的社群,也不能刺激類似的品牌認知?因為情緒感染會在社群網路中擴散。所以,每個人都必須了解,積極的情緒感染會促使別人伸出援手。

  第二、情緒感染能突顯「培養社會福祉」的重要性,而社會福祉又經常能夠和快樂與意義產生共鳴。雖然大家還沒有普遍接受除了捐贈外,創立能夠做好事的企業也是行善的觀念,但是在Google輸入「社會企業家social entrepreneur」,你會找到近2千萬筆結果,顯示這種觀念已經漸漸受人注意,也可以看到「營利」世界和「非營利」世界正在融合──為極希望追求更多利潤,同時創造更大福祉的人帶來希望。

  科技營利事業的「銷售力公司salesforce.com」就是範例。該公司採用創新的3個1%慈善事業模式,把1%的利潤、1%的股權,和1%的員工工時捐給公司所服務的社區。執行長馬克.班尼歐夫(Marc Benioff)經常談到這個計畫的另個好處,他說:「這會讓我們的員工更有生產力、更忠心耿耿。顧客也因為我們做善事,變得更喜歡我們。雖然這不是我們做善事的原因,但是有機會一起從事更崇高的工作,的確對我們的經營成果產生有利的影響。」

  ……我們的社會普遍認為,金錢會讓我們快樂,然而,快樂和金錢的關係其實很脆弱。我們可以舉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50年以來,美國的所得雖然穩定成長,生活滿意度卻幾乎持平不變(在其他國家的資料中,也可以看出類似的情形)。儘管如此,我們卻繼續高估所得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而且把時間和精力,不斷花在努力增加財富上。為什麼追求財富的當下,我們會沮喪、不快樂?答案可能在於,在人類自我價值的意識中,至少有3個基本需要:一是「能力」,也就是認為我們有效率、有能力的感覺;二是「自主性」,就是認為我們能夠主宰自己行為的感覺;三是「關係」,就是認為我們能夠跟別人建立關係的感覺。個人或事業上的目標如果沒有考慮到這些基本需求,目標達成時的報酬將如過眼雲煙、缺乏意義。換句話說,如果我們不是追求真正能夠讓我們快樂的東西,不斷的追求只是帶來不斷的失望。

參閱:
  憶往惜今
  現代女性在親密關係上的挑戰

  大家對什麼東西會讓自己快樂,經常做出極為不精確的預測,因為他們錯誤地把「快樂」跟「淺薄的短期報酬」連結在一起,而不是和「深刻的持續報酬」連結。

  「金錢買不到快樂」這句話並不過時,也沒有說錯。但在最近的實驗結果顯示,在別人身上花錢,對快樂卻有正面的影響──和把錢花在自己身上相比,更是如此。這項實驗的確讓人吃驚,因為參與者認為,為自己花錢應該會比為別人花錢更讓人快樂才對。其實幸福或根本的快樂,是來自於內在意義、自我犧牲、自我改善主導的積極生活。這句話聽起來雖然有一點道貌岸然(不禁令人想起甘地和泰瑞莎修女),但是極多的研究證明,提高別人福祉的報酬極有價值,可惜大家卻完全忽略掉了。

參閱:
  不同版本的獨裁者賽局(dictator game)——人是自私或利他的動物?
  幸福基準線

  幸好,要做到這項研究的境界並不困難。如果你把重點放在別人身上,而不是放在自己身上,且把重點放在時間上,而不是放在金錢上,你的快樂就可能增加或維持。因為這項研究顯示,太著重於金錢會對快樂產生不利影響,但如果把重點放在時間上卻會增加快樂,因為這樣做會增加你和別人的互動、增進你和別人的關係。不信嗎?請看國家衛生研究所的發現:當大家受到鼓舞想捐錢行善時,腦中平常和自利的歡樂連結部分就會啟動,然後把我們變成親社會的生物,讓我們從捐贈中得到快樂。

參閱:
  送給自己時間當作禮物吧!如果連讓自己快樂的時間都不願給,別人也幫不上忙了──時間心理學《你何時要吃棉花糖?The Time Paradox》
  假如你有50億台幣的財產──「《功夫‧詠春》主角白靜 北京遭夫刺死」新聞聯想
  時間觀與12個讓自己更快樂幸福的方法

  蜻蜓效應,就是把我們和其他人、比較大的社會與社會志業目標結合在一起。畢竟,無論是強化我們和周圍一切的關係、滿足我們的心理與情感需要、在我們的生活中創造意義……種種這些,並沒有一個比促進社會福祉來得更有價值(《蜻蜓效應:最新社群行銷致勝策略The Dragonfly Effect: Quick, Effective, and Powerful Ways To Use Social Media to Drive Social Change》頁23)


相關文章:
  貧富差距擴大會縮短每個人壽命
  怎樣可以讓更多人做善事?
  惟愛為大
  有吸引力的東西比較好用──正面積極的情緒是學習、好奇心和創造性思維的關鍵
  如何提高器官捐贈率?看看美國伊利諾州怎麼做

1 意見:

匿名 提到...

謝謝您的分享: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