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5日 星期一

惡人常早夭,好人易長命

分享






  常聽人說:「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特曼研究則證明「惡人常早夭,好人易長命」。或許可以用「存活者偏差」來解釋一般人的這個說法。

  為了找出最有利於延年益壽的社會連結,我們特別檢視退休前後的各種社會支持,與其後20年的死亡風險有何關係。我們認為,一個研究參與者如果真的覺得,在遭遇困難時可以仰賴親友協助,這個人應該會比較健康。我們預測,覺得自己有人愛與關懷的人會比較長壽。

  讓人驚訝的是:我們錯了!雖有研究顯示有人愛與關懷的人會感到比較幸福,但對於延年益壽沒有多少幫助。

  那麼如果把重心放在社會網絡的範圍,而不要只強調感覺,是否比較準確?經常和許多相處愉快的好友連繫,有沒有幫助?

  我們發現,擁有龐大社會網絡的人明顯比較長壽。……

  除了社會網絡,社會關係最明顯的益處來自助人。經常幫助朋友與鄰居、關懷別人,並為別人提供意見的人,通常活比較久。……

  三百多年前,以小說《魯賓遜漂流記Robinson Crusoe》聞名於世的狄福(Daniel Defoe)說:「再好的人也敵不過命運: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 The best of men cannot suspend their fate: The good die early, and the bad die late. )

  我們發現事實完全不是如此,很多非常隨和、體貼、熱心助人的特曼研究參與者都很長壽。

  不過我們也一再發現,與長壽有關的並不是因為擁有朋友而感覺良好,真正有影響的是比較務實的部份,例如是否與家人保持連繫、常和朋友一起做些什麼事、熱心助人等。

  如果我們一併考量許多和長壽有關的特質,例如認真盡責、婚姻幸福、維持健康的習慣、努力工作且事業有成,那麼狄福的格言根本不堪一擊。他那句朗朗上口的話已經成了老生常談,多年來在電影、歌曲、哲學理論裡不斷出現,其實並沒有證據證明好人不長命。

  其實一般而言,好人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運──應該說惡人常早夭,好人易長命。當然,總不免有一些格外受矚目的例外情形。(《他們為什麼活到99 The Longevity Project: Surprising Discoveries for Health and Long Life from the Landmark Eight-Decade Study》頁201)

  有一點很值得再強調一次:社會網絡是改變生活軌跡的一個重要方法(可能是最重要的)。

  從很多方面來看,這也是非常實際可行、相對簡單直接的方法。修復婚姻裂痕或調整不具建設性的事業,對健康也很重要,但都相當困難而費時。

  反之,每週花幾小時當義工,或參加志趣相投的團體,都可擴大你的社會網絡,也可藉機幫助他人。任何年紀開始做這些事都不嫌太老、太遲或太早,對人生的質與量絕對有很大的助益。(《他們為什麼活到99 The Longevity Project: Surprising Discoveries for Health and Long Life from the Landmark Eight-Decade Study》頁205)

  利他行為有一個可愛的小秘密:它會讓人感覺良好。

  人腦天生的設計就是會覺得慈善義舉讓人愉快;對別人好,可以讓我們覺得舒服。

  最近有一項大腦造影實驗,科學家發給幾十名受測者每人128美元(約新台幣3700元),讓他們選擇要保留這筆錢,或是捐給慈善機構。

  結果當他們選擇將錢捐出去時,腦中的報償中心就會活躍起來,而他們也會經歷到一陣無私的愉悅之情。

  事實上,有好幾名受測者在進行利他行為時,腦中報償回路的活躍程度,甚至超過自己拿到現金報酬時的情形。

  從腦部觀點來看,真的有所謂「施比受更有福」。(《大腦決策手冊How We Decide》頁235)

  助人助己,當我們幫助他人時,不只讓自己更快樂,也讓自己更容易長壽。


相關文章:
  怎樣可以讓更多人做善事?
  快樂、漣漪效應(ripple effect)、情緒感染(emotional contagion)──《蜻蜓效應The Dragonfly Effect》書摘
  施比受更有福──關於幸福的投資遊戲實驗(The Investment Game)
  心理學家對利他精神的爭辯
  惟愛為大
  星群比它最亮的星星來得重要
  給予者、互利者、索取者的利他與利己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