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8日 星期一

巴菲特、彼得林區、索羅斯的年平均投資報酬率──為什麼基金經理人的好壞無法很快地分辨出來?

分享






  我認為知道巴菲特、彼得林區、索羅斯這三位傳奇人物的年平均投資報酬率,有其必要性。

  首先,有人提供給你一個投資方案時,你可以衡量,這樣的投資報酬率會不會「好得太不真實」。

  其次,當你在要求或詢問投資報酬率時,不會顯得太過「天真」。

  巴菲特從1965年以來,其經營的波克夏哈薩威公司(這是一家控股公司,除了投資股票之外,旗下有保險、傳播、出版、糖果、製造、清潔用品製造等)的年平均報酬率達到27.7%

  彼得林區在1977至1990年的13年間(他在1990年退休)操盤富達麥哲倫基金的年平均報酬率達29%

  索羅斯從1969年至1995年間,操作量子基金(Quantum Fund)之年平均報酬率高達35%,即使從1969年算到2008年,量子基金的年平均報酬率亦達30%(《逮到底部,大膽進場》頁217)

  光用運氣,無法解釋麥哲倫基金(Magellan Fund)從1977年到1990年的表現。在這段期間,負責操盤的,是具傳奇性色彩的選股大師彼得‧林區(Peter Lynch),他每年創下超越大盤13%的優異成績。

  為達成如此驚人的績效,麥哲倫基金所承擔的風險比較高,可是,要它14年來,每年都領先威爾希爾5000指數(Wilshire 5000)這麼多,若說要純屬運氣,那麼機率只有50萬分之一。

  在彼得林區負責操盤的這段期間,麥哲倫基金的突出表現當然是因為他高明的選股技巧。可是,對於一般的基金經理人來說,優異的績效究竟是因為技巧高明,還是純屬運氣,這就很難說了。表20-2計算出基金經理人以選股實力擊敗大盤的機率。

表20-2 1972年到2006年12月,根據報酬、風險和相關性來計算打敗威爾希爾5000指數的機率

預期超越大盤報酬率

持有期間(年)

1

2

3

5

10

20

30

1%

53.8%

55.4%

56.6%

58.5%

61.9%

66.6%

70.1%

2%

57.6%

60.7%

63%

66.6%

72.8%

80.4%

85.3%

3%

61.3%

65.7%

69%

73.9%

81.7%

90%

94.1%

4%

64.8%

70.4%

74.5%

80.2%

88.5%

95.5%

98.1%

5%

68.2%

74.8%

79.3%

85.5%

93.2%

98.3%

99.5%


  結果令人意外。即使基金經理人所選的股票每年預期會有高於大盤1%的報酬率,十年之後,基金績效超越市場報酬率的機率,只有61.9%,若時間拉長為30年,則機率也只上升到70.1%。

  如果經理人所選的股票每年預期報酬率能高於大盤2%,則十年後,基金績效要打敗市場報酬率的機率,也不過增為72.8%。這意味著,它們有四分之一的機率會落後大盤。

  若想百分之百確定高明的經理人能夠打敗大盤,恐怕在經理人的有限的操盤生涯,還等不到呢!

  要找出差勁的經理人,也一樣困難。

  事實上,一個基金經理人得連續15年績效低於大盤達4%,才能從統計上確認他的確能力不佳(誤差率小於5%)。若等到那個時候,你的資產早就比當初按照指數來投資少了一大半。

  換個角度來看,散戶自己投資績效的好壞,除非太差,也不容易在短時間內分辨出來。

  即便是表現異常出色的例子,也很難看出來。

  若有基金經理人選的股票每年報酬率能夠超越大盤5%,事實上,並沒有任何一檔自1970年以來一直存在的基金曾達到這種績效,你一定以為這檔基金很快就能受到投資人矚目。

  可是並不見得。在一年以後,這樣的基金績效打敗大盤的機率只有70%。時間拉長兩年,這名經理人打敗大盤的機率只增加為74.8%。

  假設有個尚未出名的年輕小夥子,他有潛力會成為未來的彼得林區,長線能夠超越大盤5%,現在,你給他下了最後通牒:如果他兩年內部能趕上大盤表現,你就要把他開除。

  表20-2顯示,他在兩年內會打敗大盤的機率74.8%。這表示,他幾乎有四分之一的可能會輸給大盤,而你就認定他選股能力不足,開除了這位未來的林區!

  某些經理人擁有一雙選股「金手」,這是否表示他過去優異的績效能夠持續到未來呢?許多相關研究結果,皆無法清楚證明這一點。

  有證據顯示,基金在某一年創造出優於大盤的績效,則隔年仍然能夠繼續保持這樣亮麗的成績。優異績效之所以能在短期持續下去,可能是因為經理人依循某一投資「風格」,而這個風格剛好適合這幾年的行情。

  不過,把時間拉長,就很難找出證據來證明基金經理人是否有能力持續打敗大盤。艾爾頓(Elton)、葛魯伯(Gruber)和布雷克(Blake)宣稱,打敗大盤的風光能持續三年以上,可是伯頓‧麥凱爾(Burton Malkiel)和傑克‧伯格(Jack Bogle)等人不同意這個說法。

  無論如何,基金績效會不預期地突然出現變化。也許,在彼得林區離開後,麥哲倫基金表現不佳,是投資人意料中的事。可是由比爾‧米勒(Bill Miller)的金手所操縱的雷格梅森價值信託基金(Legg Mason Value Trust),創下了連續15年擊敗標準普爾500指數(S&P 500, Standard & Poor's 500 index)後,卻突然在2006年和2007年光芒盡失。(《散戶投資正典Stocks for the Long Run: The Definitive Guide to Financial Market Returns And Long Term Investment Strategies》頁346)


  涉及對沖基金詐騙案的伯納德.馬多夫(Bernard L. Madoff),他可以吸收那麼多的資金,靠的不僅是個人專業背景所累積的聲譽(曾任那斯達克﹝NASDAQ﹞電子交易所主席、慷慨的慈善家,也是社會賢達),他虛設的對沖基金不斷地提供投資人報酬也有關係。當然,這些報酬大都只是帳面上,只有少數提早退出的投資人才真正拿到這些報酬。

  一直到了經濟狀況變差,愈來愈多投資人退出之後,大家才驚覺這個基金根本是個大騙局。馬多夫玩的正是一場聲譽遊戲,跟其他多層次的老鼠會很不一樣。

  他設定的投資報酬率是比較合理的10%,而非50%之類的天馬行空。如果投資人上門,他來者不拒的話,馬多夫原本可以更快地騙到更多基金,但事實上,他還拒絕了一些投資。

  事後來看,這是他的細膩做法,他走的是細水長流,而不只是想在短期間謀取暴利而已。由於他慢慢地累積聲譽,似乎也會讓人願意投資得久一點,從而降低發生擠兌,致使騙局曝光的危險。

  換句話說,馬多夫的聲譽不但為他帶來資金,事實上也是靠這個才撐住整個騙局,要不是後來經濟情勢逆轉,他這個基金騙局可能完全不會破功。(《金錢實驗室的人性考驗:為什麼行為經濟學可以幫你做對商業決策Secrets of the Moneylab: How Behavioral Economics Can Improve Your Business》頁185)


相關文章:
  射飛鏢選股票的猩猩與基金經理人──連續常勝紀錄與運氣
  存活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與騙術
  當指數型基金(ETF)風行時,會產生什麼狀況?
  《股市之神:是川銀藏これかわ ぎんぞう》是怎樣修煉的?
  為什麼投資不應該整天盯盤?
  過去績效不代表未來績效,但過去經驗值得未來參考
  科斯托蘭尼的投資(機)天賦測驗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