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7日 星期三

自我實現與自我取消的預測

0 意見
分享

  在許多有關人類活動的預測案例中,預測這個動作本身就可以改變人們的行為方式。

  有時候,就像在經濟學中一樣,這些行為改變會影響預測本身的結果,可能會讓預測失效,或讓預測更加正確。

  對流感和其他傳染病的預測也受到這問題的這兩個方面所影響。

  預測可以讓本身實現的這種案例,稱為自我實現的預測(self-fulfilling prediction),或自我實現的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Self-fulfilling prophecy或譯為「自證預言」、「自我應驗預言」。

  選舉中有多名候選人,例如總統初選,公開民意調查結果的話,就可能發生這種狀況。

  在這些案例中的投票人依策略考量而行動,想支持有可能拿下這一州的候選人,而不想浪費他們的選票,而宣傳良好的民意調查通常就是最好的指標,來看某位候選人是不是適合這樣做。

  例如,在2012年愛荷華共和黨政黨初選的最後階段,CNN公開了一項民意調查,顯示桑托倫(Rick Santorum)從原來得票率大約10個百分點激增到16個百分點。

  這項民意調查可能是異常值──一直到CNN公開民意調查結果之前,其他的調查並沒有顯示桑托倫有這樣的進展。

  然而,這項民意調查為桑托倫贏得了無數有利的媒體報導,有些選民放下了意識形態相近的候選人,如巴赫曼(Michele Bachmann)和佩瑞,轉而支持他。

  民調領先的候選人,選民也有可能因為從眾心理而轉投。參閱「嘴巴說的,心裡想的和實際做的,不一樣──美國加州居民為何想節約能源」。

  但因此就立法禁止在選前10天公佈民調結果,這樣做真的有比較民主嗎?

  沒多久,民意調查就應驗了本身的命運,桑托倫最後贏得了愛荷華州,而結果巴赫曼和佩瑞遠遠落後。……

  疾病和其他病況也會有這種自我實現的性質。

  媒體廣泛討論病況的時候,大家比較可能看出自己的症狀,醫生也比較可能做這種診斷(或誤診)。……

  自我取消的預測剛好相反:是預測會破壞自己的狀況。

  有個有趣的例子,是越來越多人使用的全球定位導航系統。

  曼哈頓從北到南有兩條主要道路:沿著哈德遜河走的西區快速道路,還有位於曼哈頓東區的羅斯福快速道路。

  駕駛人依照目的地,對於這兩條幹道可能不會有強烈的偏好。

  然而,導航系統會依照哪條路交通流量較少,告訴他該走哪條路──這是在預測走哪條路的通勤時間較短。

  但許多其他的駕駛人都使用同樣的導航系統時,問題就來了──突然間,這條幹道塞滿了車流,而「較快」的幹到結果變得更慢。

  已經有一些理論和實徵的證據顯示,在紐約、波士頓、倫敦常用的某些幹道,這已經造成問題,這些系統有時候還造成反效果。

  這種適得其反的特質對於流感預測的準確性也會是個問題,因為預測的目標有一部分是要增進大眾對這種疾病的認識,從而改變民眾的行為。

  最有效的流感預測或許是沒辦法實現這個目標的預測,因為這樣才能驅使大家去做更健康的選擇。(《精準預測:如何從巨量雜訊中,看出重要的訊息?The Signal and the Noise: Why So Many Predictions Fail ─ but Some Don't》頁255)


相關文章:
  要做更好的預測,正確的態度是:像狐狸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們創造我們的世界
  為什麼你應該學會樂觀?

繼續閱讀...

2014年8月24日 星期日

負面選舉心理學──睡眠效應(sleeper effect)與自發特質移情(spontaneous trait transference)

0 意見
分享




  為什麼候選人口口聲聲說要進行高格調選戰,卻還是打負面選舉戰?因為負面選舉確實有效。

  為什麼競選總幹事或其他人的砲火會比候選人猛烈?因為擔心引發「自發特質移情」。

  二戰期間,……美國在宣傳上花了許多錢,因此1940年代的作戰指揮部希望了解這些昂貴的宣傳影片是否達到其目的。

  他們進行一系列的研究,想要知道普通士兵在看過宣傳影片後,態度是否有所改變。

  結果卻令人大失所望:這些電影絲毫激不起士兵們對戰爭的熱情。

  是因為電影拍得不好嗎?幾乎不可能。

  其實是因為觀眾知道這些是宣傳電影,所以在播放之前,便已對電影中傳達的意念感到不齒。

  儘管影片論點合乎邏輯或情節感人,但觀眾會立刻貶低其所要表達的意義。

  九週後,意想不到的事情卻發生了。

  九週等於63天。

  心理學家針對士兵們對戰爭的態度進行了第二次的評估,結果九個星期前看過電影的士兵,對戰爭的同情明顯高於尚未看過電影的士兵。

  顯然,宣傳依舊有用!

  科學家們百思不得其解,特別是當時早已知道,論據的說服力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遞減,就像放射性物質般衰變。

  你一定有過親身經驗,比如你讀了一篇關於基因治療優點的文章,閱讀後感覺受到鼓舞,於是滿心喜悅。

  但是幾個星期過去,你已經不太記得其中的內容。

  再過幾週後,你對基因治療的熱情幾乎不存在了。

  令人驚訝的是,宣傳正好相反。

  人們會受到宣傳的影響,而且說服力會隨著時間愈來愈高。

  為什麼呢?

  主導這項研究的心理學家霍夫蘭(Carl Hovland)稱這個謎題為睡眠效應。

  目前關於該效應最好的解釋是:相較於想要表達的論點,對於論點的來源,我們遺忘得比較快。

  換句話說,大腦對於訊息來源(宣傳部)相對會忘得比較快,卻不會那麼快就把訊息本身拋到腦後(戰爭是必要的,而且是一件好事)。

  因此,從一個不可信的來源所獲得的訊息,隨著時間推移,也會變得可信。

  不具價值的訊息來源,其消失速度比遺忘訊息內容還要快。

  在美國,幾乎每次選舉都會出現對手陣營抹黑的醜陋廣告。

  但法律規定,至少在廣告結束時,必須明確署名廣告贊助者。

  每個觀眾藉此可以清楚知道,這是競選廣告。

  但大量的研究指出,睡眠效應在這類廣告中也能可靠地完成其工作,對猶豫不決的選民尤其有效。

  對於死忠選民無效的原因,請參閱「為什麼不要跟人爭論政治、宗教議題?——我們先用情緒下決定,再用理性找理由」。

  誰推出廣告會被忘記,不過他的醜陋論點卻會讓人記憶深刻。……

  那麼,你要如何對抗睡眠效應?

  首先,不要接受任何不請自來的建議,即使它們是出於一片好意,這樣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護自己不被操控。

  比如網路(臉書、PTT、Line等等)上沒有明確訊息出處或證據的文章。

  其次,盡可能遠離不良的廣告來源。

  比如廣告化的新聞。

  第三,盡量回憶你熟悉的每一個論點來源。誰說的?為什麼?誰會受益?你必須像個提問的調查員。

  這個工程十分浩大,也會使你的思維變慢,但會讓你更加清晰。(《行為的藝術:52個非受迫性行為偏誤Die Kunst des klugen Handelns》頁96)

  既然訊息的來源會先被遺忘,為什麼負面選舉多是由競選總幹事或其他人攻擊,而不是候選人自己來呢?

  大部分的人喜歡聊一些朋友與同事的閒話,但是那樣的行為對他們有利嗎?

  俄亥俄大學的斯科隆斯基(John Skowronski)和同仁探討散佈惡意流言的負面影響。

  參試者觀看演員談論第三者(演員的朋友或熟識)的錄影帶,那演員對朋友的某些評論滿負面的,例如:「他討厭動物,今天他走到店裡,看到一隻狗,就把牠踢到一旁。」

  看完錄影帶後,研究人員請參試者評估演員的個性。

  令人驚訝的是,即使那演員顯然是在批評別人,但參試者都把那些負面特質歸咎到演員身上了,這就是所謂的「自發特質移情spontaneous trait transference」,由此可見八卦的負面影響。

  當你講別人的閒話時,聆聽者在無意間會把你和你描述的特質聯想在一起,最後便把那些特質「轉移」到你身上。

  所以,你應該說朋友與同事的好話,別人就會把你視為好人。

  相反的,常抱怨別人的缺點,大家會不自覺地把負面與無能特質加諸在你身上。(《怪咖心理學(2):59秒啟動正能量59 Seconds: Change Your Life in Under a Minute》頁61)

  不要忘了,選舉最重要的勝選指標是候選人的好感度,候選人要避免做出讓自己好感度下降的事。


相關文章:
  民主政治也曾發生過這樣的事
  如何輕易地讓人道德沈淪?
  過度抱怨的負面影響
  你絕對想不到種族會是這樣分的!──另一個角度看盧安達種族大屠殺
  如何說服不想被說服的人?
  對付毫無良知的人(Sociopath)的13條規則
  如何克服或消除對他人的偏見──蔬菜法(Vegetable Method)

繼續閱讀...

2014年8月23日 星期六

正向心理學書單2014年版──有繁體中文版的大眾讀物

0 意見
分享
  找資料時,發現正向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在賓州大學建立的「真實的快樂Authentic Happiness」網站於近期做了大幅翻新,連推薦的正向心理學書單也隨著這幾年新出版的書籍做了更新,還分類成教科書(Textbooks)與大眾讀物(Popular Books)。

  因為之前已經有整理過舊版的正向心理學書單,並且為了突顯新增的書籍,在舊版已經出現的書,就不再列出。





書名: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
作者: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
譯者:洪蘭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2年10月31日






書名:給予: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Give and Take: Why Helping Others Drives Our Success
作者: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
譯者:汪芃
出版社:平安文化
出版日期:2013年12月30日






書名:更快樂:哈佛最受歡迎的一堂課Happier
作者:塔爾.班夏哈(Tal Ben-Shahar)
譯者:譚家瑜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2年1月10日






書名:幸福的歷史──人類最捉摸不定卻又渴求不已的目標Happiness: A History
作者:達林.麥克馬洪(Darrin M. McMahon)
譯者:陳信宏
出版社:究竟
出版日期:2007年11月26日






書名:快樂經濟學Happiness: Lessons from a New Science
作者:理查.萊亞德(Richard Layard)
譯者:陳佳伶
出版社:經濟新潮社
出版日期:2006年11月9日






書名:哈佛最受歡迎的快樂工作學:風行全美五百大企業、幫助兩百萬人找到職場幸福優勢,教你「愈快樂,愈成功」的黃金法則!The Happiness Advantage: The Seven Principles of Positive Psychology That Fuel Success and Performance at Work
作者:尚恩.艾科爾(Shawn Achor)
譯者:謝維玲
出版社:野人
出版日期:2013年11月6日






書名:象與騎象人The Happiness Hypothesis: Finding Modern Truth in Ancient Wisdom
作者: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
譯者:李靜瑤
出版社:網路與書出版
出版日期:2007年01月03日






書名:這一生的幸福計劃:快樂也可以被管理,正向心理學權威讓你生活更快樂的十二個提案The How of Happiness: A New Approach to Getting the Life You Want
作者:索妮亞‧柳波莫斯基Sonja Lyubomirsky
譯者:謝明宗
出版社:久石文化
出版日期:2014年04月29日






書名:只想買條牛仔褲:選擇的弔詭The Paradox of Choice: Why More Is Less
作者:貝瑞.史瓦茲Barry Schwartz
譯者:劉世南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04年11月15日






書名: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The Power of Habit: Why We Do What We Do in Life and Business
作者:查爾斯.杜希格(Charles Duhigg)
譯者:鍾玉玨、許恬寧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12年10月1日






書名:快樂為什麼不幸福?Stumbling on Happiness
作者:丹尼爾.吉伯特Daniel Gilbert
譯者:戴至中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06年12月25日


相關文章:
  有關快樂的科學與實證的有趣書籍──《過得還不錯的一年:我的快樂生活提案The Happiness Project》
  有助於做出好決策的好書書單
  內觀療法(mindfulness-based therapy)及打坐技巧的推薦書籍
  「心靈與人生協會」(The Mind & Life Institute)出版的書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