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31日 星期五

假如你是千億富翁,你會怎麼買威力彩?

4 意見
分享





  假如你是千億富翁,你想要中威力彩頭獎,你會怎麼下注?

  聽說有一位千億富翁楊先生,在7月22日確定威力彩頭獎獎金累積超過一億時,想要學日劇「富豪刑事(ふごうけいじ,FUGOH KEIJI)」占星術那一集,跟深田恭子飾演的神戶美和子一樣,憑藉財力來中頭彩。於是他花了五千萬下注,想說這樣頭獎還不手到擒來,不到一個星期就能輕輕鬆鬆地賺個三千萬。

  結果楊先生不只頭獎沒有中,連二獎都沒中——這兩個獎項大家都槓龜了。雖然其他獎項中了不少,但是扣掉稅金,實際上只拿回了九百萬。他想,反正一億多的頭獎獎金還是在那邊,只要下次中頭獎就可以扳回虧損,還可以小賺一些,比放銀行賺定存的利息還多。

  7月28日第二次下注,楊先生認為他應該聰明地下注,他收集了全台灣有關威力彩開獎號碼的預測,統統下注,花了三千萬。結果,頭獎與二獎還是沒有任何人中,扣掉稅金,他拿回了六百萬。

  現在,威力彩頭獎與二獎的累積獎金有一億八千萬,扣掉稅金,實拿一億四千四百萬,楊先生認為這其中六千多萬是他的錢。他不想自己的錢平白無故被人賺走,7月31日第三次下注,他買了六千萬,想要一舉全贏頭獎與二獎的累積獎金。結果頭獎跟二獎連三槓,他拿回九百多萬。

  楊先生不信邪,憑仗著自己錢多,連續五次下注六千萬,結果頭獎跟二獎變成連八槓,頭獎的累積獎金也到了兩億,但是他已經輸了四億。

  如果你是楊先生,你會繼續花大錢下注,直到中頭獎嗎?相信你也知道,直到10月30日,威力彩的頭獎累積獎金才由兩人合得,從楊先生下第一注,到有人中頭獎,頭獎連槓了28次。你認為如果楊先生繼續每期下注六千萬,他一定會是中頭獎的其中一個人嗎?

  威力彩頭獎中獎機率理論值約為2209萬分之一,六千萬等於買了60萬注,60/2209=2.7%。如果你跟你親朋好友想要中威力彩頭獎而合買威力彩,你會不會為了提高中獎機率像楊先生一樣集資千萬下注?

  這位楊先生其實就是所有在7月22日以後買威力彩的所有人的化身,所有預測頭獎號碼的方法都有人下注,連續28槓還是有人心甘情願被騙。

  你可以在http://www.taiwanlottery.com.tw/info/history/SuperLotto638_history.aspx看到每期威力彩的銷售金額,把銷售金額除以100等於下了多少注,假設下注號碼不重複,除以2209萬就相當於當期有人中頭獎的機率。前文中楊先生的下注金額跟中獎金額就是參考實際的數據。

  想要中威力彩頭獎,買一注就好!


相關文章:
  想要中威力彩頭獎,該怎麼買
  為什麼十賭九輸?——賭徒末路(賭徒破產問題,gambler's ruin)
  想要中頭獎,星期幾買大樂透、威力彩最好?
  萬一吃了棉花糖Don't Gobble the Marshmallow… Ever!
  為什麼看多卻做空
  如何克服投資上的心理偏誤(非理性行為)
  看日劇詐欺遊戲Liar Game談賭場的賺錢之道
  常見的投資心理偏誤(psychological biases)及其影響
  存活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與騙術

繼續閱讀...

2008年10月29日 星期三

為什麼現在情願美國些微通膨也不要變成通貨緊縮?

0 意見
分享

  才短短幾個月,經濟新聞的焦點已經從通貨膨脹換成通貨緊縮了,許多國家的央行在最近陸續降息,甚至美國也打算繼續降息。美國的連續降息不是導致了上半年物價飆漲的通貨膨脹嗎?好不容易油價、原物料下跌了,為什麼美國情願降息來刺激經濟景氣避免通貨緊縮呢?

  在一個世紀以前、南北戰爭結束的10年後,美國經歷了異常的經濟繁榮。急速上升的生產力、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充分的勞工,這些因素合在一起造成1875到1891年令人驚異的成長,國內生產毛額(GDP)平均每年成長6%。在那些歲月裡,價格呈現微幅下降的傾向,也就是所謂的通貨緊縮。

  為何我們將通貨緊縮視為毒蛇猛獸?因為日後可能經歷的通貨緊縮,和19世紀晚期的狀況將大不相同。今天,通貨緊縮可能導致嚴重和自我持續的經濟蕭條。

  美國今昔的主要差別如下:美國過去的通貨膨脹率極低,而今日的美國則負債嚴重,特別是消費者負債。當通貨緊縮到來,負債變得更加昂貴,因為雖然表面上償債的金額仍是一樣,但所用貨幣的價值增加了。因此,之前能承受的債務,現在變成壓垮人的重擔。當沈重負債逼迫許多消費者和企業減少支出,那麼將發生自我延續的經濟下挫。

  企業減少支出的常見手段就是裁員。

  如果沒有債務問題,通貨緊縮就不會那麼可怕,事實上,它僅是反映生產力大幅上升。這代表即使名目所得增加緩慢或是沒有增加,但實質所得仍會增加。在這樣的狀況下,通貨緊縮導致良性循環,購買力增長導致經濟活動的增長,然後再導致更多的購買力增加,這正是19世紀後期發生在美國的情形。(《石油效應The Oil Factor: Protect Yourself and Profit from the Coming Energy Crisis》頁220)

  以下是對日本的簡短評論。過去的10餘年來,日本的經濟處於通貨緊縮的狀態,掙扎於接二連三的衰退。但經濟並沒有整個崩潰,事實上,許多企業仍然繁榮昌盛,甚至美國企業的日本分公司表現極佳,包括奢侈品零售商蒂芬妮(Tiffany)。由於日本的消費者負債低,因此沒有發生經濟的全面崩潰。雖然日本近來儲蓄率下降,但由於他們的整體消費者負債遠低於美國,所以讓很糟的情況免於變得更糟。(《石油效應》頁221)

  既然日本人的錢多到可以借全世界來進行套利交易,這麼多的錢支撐內需應該不成問題才對。想起大前研一曾提過日本有錢的多是老年人,但由於存款利率極低,反而使退休後的老年人更不敢花錢,經濟也跟著沒有活力。


相關文章:
  利率下降時該如何挑選投資標的
  美元的歷史
  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形成的其中一個原因
  日圓套利交易——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的觀察
  股市見底的六個訊號
  通貨緊縮時該如何配置資產

繼續閱讀...

2008年10月28日 星期二

日圓套利交易——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的觀察

0 意見
分享

  前幾天日圓急升,連G7都發表聯合聲明關切,加上星期一國際股市的大跌,感覺就像是2007年2月27日全球股災的重演,不同的是現在的投資環境相較起來惡劣太多了。

  最近翻閱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的著作《我們的新世界The Age of Turbulence: Adventures in a New World》,恰好在英文版沒有,中文版增加的內容中,葛林斯潘提到了他對日圓套利交易的觀察。

  目前佔東亞GDP最大比重的日本,也已經開始擺脫自1990年股市房市崩盤以來長達15年的停滯。在人口快速老化的衝擊下,日本開始走出其幾乎與世隔絕的金融環境,這種金融隔絕,於2003年達到高峰,大多數日本人覺得把他們豐沛的儲蓄投資在以日幣計價的資產上,幾乎就是一種愛國義務。這種自我要求,不願投資海外的心理,導致大量的儲蓄,尤其是來自家庭、保險公司,和退休基金的儲蓄,以直接或間接透過日本龐大的郵政儲金系統,投資於日本的公債。日幣氾濫導致10年期日本政府公債的殖利率下降到0.5%,和當時美國10年期國庫券3.6%的殖利率相較,低得令人難以理解。只有百分之三的日本政府公債為外人所持有(而且大部分是國際債券型基金所做的必要分散),而美國國庫券則有三分之一以上為外人所持有。長期利率讓日本央行能夠把短期利率維持在接近零的水準。

  這種拚命買日本公債的投資狀況,大前研一在好幾本著作中批評過。

  以日幣計價的利率受到壓抑,而和其他國家利率之間的差距,則造成了另一種利差交易。日本人並不是把資本投注在殖利率較高的海外,而是間接以低利率把日幣借給外國人,讓他們能夠作為周轉或是投資到高獲利的資產上,通常是信用風險極低的有價證券。其利差大到足以吸收匯率變動的風險。其實,這是日本人在補貼外國投資人。但自2003年以後,這種情況已經變了。日本投資人顯然已經對低報酬率感到厭煩,開始向海外尋找投資機會。其效果就是去除了日本許多的「本國偏誤」。日本投資人所做的淨國際收購(net foreign acquisitions)從2003年第一季的3.4兆日圓上升到2007年第一季的6.7兆日圓。自2003年以來,由於郵政儲金系統的存款縮減了幾乎20%,日本政府公債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發行必須向海外募集。由於國內需求退出,再加上必須吸引外國需求,10年期日本政府公債的利率被迫升到2%——還很低,但已上升不少。日本家庭對以海外資產為主的信託基金之購買已經暴增。

  「本國偏誤」,home bias或譯母國偏誤,是一種投資心理偏誤。

  當日本投資人對全球化變得更為積極時,日本的銀行也重振其國際聲威。由於房地產價格於2006年穩定下來,日本銀行在多年的禁止和壓抑後,又回到了正常的放款業務。簡言之,當通貨緊縮退卻,成長率回升時,日本漸漸地又回到了「正常」經濟俱樂部。(《我們的新世界The Age of Turbulence: Adventures in a New World》頁11)

  在人口和勞動力衰退之下,日本要面對令人沮喪的未來。除非出生率意外上升,或是一場文化衝突把日本打開,引進大量移民,導致大勢逆轉,否則,該國的國際威望很可能會隨著其GDP佔全球和東亞的比重不斷下滑而漸漸褪去。(《我們的新世界》頁12)

  大前研一也是鼓吹增加人口與移民。為什麼要引進大量移民?這樣本國人的工作機會不是會被搶走嗎?想一下是台北市的工作機會多,還是台東市的工作機會多,就知道了。每個人都要理頭髮,台北市的理髮店當然比台東市多;每個人都要吃東西,台北市的小吃店當然比台東市多,台北市賣雞排的當然也比台東市多;每個人都有生病的時候,台北市的醫院自然比台東市多;……。


相關文章:
  「日圓套利交易」的相關知識
  投資心理學(Psychology of Investing)7~9章參考資料與專有名詞
  如何克服投資上的心理偏誤(非理性行為)
  常見的投資心理偏誤(psychological biases)及其影響
  最近全球股災的非專業意見
  借用索羅斯的智慧看股災

繼續閱讀...

2008年10月27日 星期一

想要中威力彩頭獎,該怎麼買

0 意見
分享






  雖說我在「萬一吃了棉花糖Don't Gobble the Marshmallow… Ever!」這篇網誌列舉了許多暴發戶的下場,但是看到威力彩連續槓龜,獎金累積十幾億的新聞,總是會撓得人心癢癢的。

  假如我們衝著高額累積的頭彩獎金(有人會去注意威力彩二獎獎金累積多少嗎?),想買威力彩,該怎麼買比較好?

  因為威力彩每一注100元,頭獎的中獎機率理論值約為二千二百零九萬分之一(資料出處:台灣彩券),當獎金超過二千元,需按給付全額繳百分之二十的稅給政府,也就是說,真正實際拿到的獎金是累積獎金的八折。

  所以威力彩的最佳買法應該是:當累積獎金低於27億6125萬時,用電腦選號,只買一注,甚至是跟人合買這一注。當累積獎金高於27億6125萬,才用電腦選號下多注,或跟人合買多注。(假設沒有其他人同時中頭獎的情況)

  這樣的買法來自於「為什麼看多卻做空」這篇網誌內容的啟發——計算期望值。

  累積獎金 * 中獎機率 * 0.8 = 期望值

  當累積獎金為27億6125萬時,期望值為100元。因為1是0的無限多倍,所以買1注才能有中獎機會的說法不假。但是當期望值低於下注的金額,即使你買了二千二百零九萬注,中了頭獎(假設也沒有人跟你同時中頭獎),你還是賠錢。

  買1注(100元)中頭獎的機率是二千二百零九萬分之一,趨近於零。買10注(1000元)中頭獎的機率是二百二十萬九千分之一,趨近於零。買100注(1萬元)中頭獎的機率是1/220900,還是趨近於零。買1000注(10萬元)中頭獎的機率是1/22090,還是趨近於零。別忘了,威力彩沒有規定頭獎一定要有人中,可以一直槓龜下去。

  比較難克服的是認為自己下的注或選的號碼有神奇力量的心理偏誤(psychological biases)。


相關文章:
  想要中頭獎,星期幾買大樂透、威力彩最好?
  假如你是千億富翁,你會怎麼買威力彩?
  如何克服投資上的心理偏誤(非理性行為)
  看日劇詐欺遊戲Liar Game談賭場的賺錢之道
  常見的投資心理偏誤(psychological biases)及其影響
  存活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與騙術
  為什麼十賭九輸?——賭徒末路(賭徒破產問題,gambler's ruin)

繼續閱讀...

利率下降時該如何挑選投資標的

0 意見
分享

  這一項財經政策對經濟有什麼影響?這一則財經新聞還透露了什麼訊息?這樣的經濟情勢是否該改變投資組合?如果你不是商學院畢業的學生,甘圖(Victor A. Canto)寫的《雞尾酒經濟學─每種經濟循環下都能獲利的投資觀念Cocktail Economics: Discovering Investment Truths from Everyday Conversations》是本不錯的入門書(比較可惜的是中文版有幾處翻譯錯誤)。(甘圖曾擔任南加大USC財務和企業經濟學系終身副教授,多明尼加中央大學Universidad Central del Este及UCLA客座教授)

  比如說,最近全球央行開始調降利率,該如何思考這樣的變化。

  如果你有看1980年代初期的報紙,也對聯準會的貨幣政策稍有了解,你就應該看得出來,經濟情勢即將出現變化,通貨膨脹和利率要開始往下走。如何掌握這樣的資訊獲利呢?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先觀察過去幾年來利率上揚和下跌的期間。儘管只觀察利率變動的期間,對投資人並沒有意義。

1968至1981年利率下跌與上揚的期間

利率下跌
1970年6月至1971年3月
1974年4月至1974年12月
1975年11月至1987年3月

利率上揚
1968年10月至1970年4月
1972年1月至1974年8月
1975年1月至1975年10月
1977年1月至1981年12月

  利率下降與利率上揚的時間有互相重疊的部分,不過這不影響釣魚方法的學習,就懶得去查歷史資料了。

  不過,將這些期間列出來,可作為比較的基準,觀察哪些產業的表現最佳,哪些最差。

  方法很簡單。只要是利率下跌時表現優於大盤的產業,以及利率上揚時表現落後大盤的產業,就是利率下跌時會受惠的產業。……除了挑選高貝塔係數的股票和產業,我也會挑利率敏感度高的產業。原因一樣,對經濟情勢變化敏感度最高的股票,通常貝塔係數也比較高,而景氣好時,高貝塔係數的股票股價上漲的幅度會大於平均水準,景氣差時股價下碟的幅度也會大於平均水準。

  這種操作的獲利潛力很明顯。以聯準會的例子來說,1983年1992年間的利率下滑,有產業因此股價成長238.97%。有做好功課,投資利率下滑時表現最佳的產業投資人,就可以創造比平均報酬高出58.06%的績效。換句話說,只要能掌握到對利率下滑的敏感度最高(也就是貝塔係數最高)的股票,就可以創造大幅超越平均的報酬。同樣在這段期間,利率上揚時股價會上漲的股票股價只上漲32.69%,因此只要避開這些股票,也可以提高投資績效。

  以下是根據歷史資料,挑選適合投資的產業的流程和步驟:

  第一步:決定要觀察的經濟衝擊,可能是目前已經發生或即將發生的變化。

  第二步:根據過去的經濟情勢變化,評估產業股價的表現。

  第二步(另外一種做法):找出與上述相反的情形,評估產業股價的表現。假設你有找到相關數據,證明利率上揚會影響某些類股的表現,就可以假設利率下跌時,該類股會出現相反的表現。

  第三步:挑選過去發生類似衝擊時受惠的產業和股票,避開受創的產業和股票。

  這個方法並不完美。利率出現變化時,有些產業的表現會比較好,有些會比較差。但只要你能根據歷史資料選出產業贏家,就能打敗產業整體平均報酬。(《雞尾酒經濟學》頁105)

  當然,這只是光看利率走勢改變的影響,沒有考慮到其他影響經濟的因素。

1983至1992年,美國幾種產業類股的股價表現

利率下降時
產業(股價漲幅,%)
汽車業(-9.47)
廣播媒體(225.88)
電子設備(197.68)
壽險業(182.43)
產險(49.09)
個人貸款(223.81)
儲蓄與貸款(-47.94)
食品業(406.02)
休閒產業(76.91)
廠房設備(73.03)
污染控制(531.11)
報業(115.39)
餐廳(326.05)
百貨公司(128)
連鎖食品店(68.29)
零售業(403.64)
藥局(443.38)
服飾廠商(176.98)
煙草業(970.2)

利率上漲時
產業(股價漲幅,%)
製鋁業(45.65)
金礦業(-12.41)
醫院管理(67.63)
機械業(58.2)
石油和天然氣挖掘(-43.7)
油井設備和服務(33.86)
鋼鐵業(79.63)
(《雞尾酒經濟學》頁106)

  或許是時過境遷,或許是我對美國產業不了解,這產業分類有幾個搞不太清楚是做什麼的。另外有幾個產業的股價漲幅數據也覺得有點奇怪。


相關文章:
  通貨緊縮時該如何配置資產
  存款準備率與重貼現率對經濟的影響
  美元的歷史
  15大石油出口國2008年1至8月產量數據圖
  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形成的其中一個原因
  股市見底的六個訊號
  物價一直漲(通膨),你應該注意並避免的事

繼續閱讀...

2008年10月26日 星期日

為什麼夏天比較熱?看看哈佛大學畢業生怎麼回答

1 意見
分享

  這些菁英穿著黑、赭色相間的禮袍,站在那裡參加哈佛大學畢業典禮。他們就要由世界知名的大學畢業,想必學識淵博,於是學者輪流問他們:「為什麼地球在夏天(7月)比冬天(12月)熱?」大部分的人都認為答案很明白:「因為地球夏天比冬天更接近太陽。」如果再進一步問他們原因,他們就會說:「離熱源越近就越熱,因此地球夏天一定比較接近太陽。」

  表面上聽來,這答案似乎合情合理:接近熱源自然比較熱。但細想之下,就知道這答案不可能對,因為果真如此,那麼地球上不論任何地方,7月都該比12月熱(反之亦然)。但住在智利或澳洲的人,卻和住在波士頓或北京的人有完全不同的體會。這問題真正的答案——這些志得意滿的哈佛畢業生很少答得出來,其實是:地球每年繞行太陽時,地軸的傾斜角度。

  地球近日點(perihelion)距離太陽147,098,074公里,遠日點(aphelion)距離152,097,701公里,地球半徑6,371公里。地球經過近日點的時間是1月4日,經過遠日點的時間是7月4日。

  表面上看,這些學生多麼傑出。他們在高中或預校裡都有絕佳的成績,在標準的紙筆測驗中名列前茅,但如果考他們非學校所學的內容,他們的了解卻似乎很貧乏。他們的無知不只限於天文地理,所有的課程全都包括在內。物理系的學生無法預言子彈掉出彎管之後的軌道,生物系學生依舊引用老掉牙的拉瑪克(Lamarck,法國生物學家)說法,把生物後天的特性歸因於先天的遺傳,歷史系學生把功過歸諸單一的好人或壞人,不顧其他團體、整個人口,和整體的社會或經濟趨勢影響,藝術系學生只遵奉單一的美學標準:詩一定要押韻、畫一定要像照片那樣逼真,至於音樂,則演奏得越快越好。總而言之,這些受了高等教育的學生,提出的答案竟和沒有學過科學、歷史或藝術的人一樣。教人不禁感嘆「未受教心靈」的力量。

  即使是世界一流學府的學歷,也僅是代表這個人在某個領域「術業有專攻」——就像醫生或律師一樣,不是全知全能,照樣也會被未成年的神棍騙得團團轉。

  提出這種現象是一回事,解釋它則是另一回事。我(Howard Gardner)的研究提出了下面的解釋——綜合了皮亞傑(Jean Piaget)和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理論。在生命之初,兒童對世界提出非常根深蒂固的理論,這些理論毋須正式的教學指導,姑且視之為自然或「本能」的理論。這其中有些理論是正確的,比如最好避開會突然凹陷的地方,或者躲開看起來兇惡的生物。有些理論很有趣,比如天使歡喜時,就會出現彩虹。但這些理論中,有很多是錯的,反映出常識,或者如我老師戈德曼(Nelson Goodman)常說的「常不識」(common nonsense)。……

  我把這些理論歸納為四類,並且列出代表的例證,每一個理論都出現在全球各地的兒童身上,而且每一個都很難改變(讀者不妨以如下的命題測試自己家裡的小孩)。

  霍華德.嘉納(Howard Gardner)在書中沒說這些本能理論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在兒童心中,也沒說何時才會改變(或許有些人到死也不會改變)。

  對物體的本能理論

‧較重的物體落在地上的速度比較輕的快。
‧把大的物體打破成小的物體,一再重複,你就會得到越來越小的物體,如果再也看不見這些小物體,就什麼也沒有了。

  對人生的本能理論

‧動的東西就是活的,不動的就是死的,如果在電腦上,則不確定。
‧所有物種,包括人類在內,都是在同一時刻創造的,此後在實體尚再也沒有改變過。
‧如果某件重要的事發生在某個生物身上,這個經驗就會傳遞給牠的後代。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Georg Wilhelm Hegel)曾說:「人類從歷史上得到的教訓,就是人類永遠不會從歷史上得到任何教訓!」(The only thing we learn from history is that people learn nothing from history.)總是有人天真地以為自己能在戰爭中存活下來。

  對心智的本能理論

‧所有的生物都有心智,外表長得越像我們的生物,心智就越像我們。
‧我們無法和魚對話,但卻能和貓、狗,或猴子對話。

  你有看過新聞媒體報導過像魚的外星人嗎?我沒有。人類對外星人長相的想像也不免受到這個本能理論的影響。

‧我有心智,你也有心智,如果你的長相和我很像,那麼你的心智就和我的很像,你就是好人;如果你的長相和我不一樣,那麼你的心智就和我不一樣,你就是敵人。

  煽動種族歧視跟散播民粹思想的人,利用的正是這個「常不識」。

  對人際關係的本能理論

‧體型高大的人有力量,最好加入他那一國。如果你自己無法掌握權力,最好就和掌權者結盟。
‧人生的目標就是追求物質。若某物很稀罕,你就該為你自己和你最親的人爭取這種物質,越多越好。

  限時限量的行銷手法便是利用這個心理本能。

‧如果你不能壟斷某一稀有商品的市場,就該把市場平均分配(80/20法則只好作罷)。
‧如果有人佔你便宜,就該以牙還牙。
改變想法的藝術Changing Minds: The Art And Science of Changing Our Own And Other People's Minds (Leadership for the Common Good)》,頁78)


相關文章:
  學習觀察力,培養分析力,擁有判斷力
  是科學?還是偽科學?
  我是懷疑論者,不是鐵齒
  為什麼學歷高的人照樣(有時更容易?)會被詐騙?
  台灣學童數學比美國好的原因——看美國人自己怎麼說
  很強的騙術與誇張有趣的日劇「富豪刑事」
  存活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與騙術
  假如…—心智之眼的盲點
  明顯的事實,合理的推論,但……

繼續閱讀...

2008年10月23日 星期四

為什麼看多卻做空

0 意見
分享




  有些書會讓你由衷地感謝圖書館的存在,特別是讀到一本讓人心智視野大開,又處處蘊藏思考樂趣的好書,你卻只能說聲「XXX!(XXX是可恨啊!不是他媽的!)這書絕版了。」。最近讓我有這感覺的是《隨機的致富陷阱:解開生活中的機率之謎Fooled by Randomness: The Hidden Role of Chance in Life and in the Markets》(2014年5月26日再度出版,中文書名改為《隨機騙局:潛藏在生活與市場中的機率陷阱》)這本書。

  假設我參加的賭博,1000次裡面有999次賺到1元(事件A),有1次賠10000元(事件B)。

  我的期望值是賠9元左右,這是將機率乘以對應的結果所得到的數字。賠錢的頻率或機率本身完全沒有用處,它必須和結果的大小一起判斷。這裡的A發生的機率遠高於B。我們如果賭事件A會發生,賭贏的機率很高,但這麼做不是好想法。

  箇中的道理很簡單,小賭過的人一定都瞭解。但是我在金融市場卻得費盡力氣,和那些怎麼想也想不通的人爭執不下。這些人並不是新手,而是學歷很高如企管碩士的人,他們卻搞不懂其中的差別。……

  有一次,有人請我發表對股市的看法。我說,我相信下個星期市場有很高的機率會略微上漲。有多高?「大概70%。」這顯然是鏗鏘有力的意見。接著有人插嘴說:「但是納西姆(Nassim Nicholas Taleb)啊,你剛剛才吹噓你大量放空標準普爾500指數(SP500)期貨,賭市場會下跌。是什麼原因使你改變想法?」「我沒有改變想法!我那麼賭可是有很強的信心!(大家笑了起來)。其實,我現在還想多放空一些!」會議室內的其他人看起來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策略師問我:「你到底是看漲(牛市),還是看跌(熊市)呢?」我回答說,除了動物學上的意義,我不懂「牛市」或「熊市」的意思。就如前例中的事件A與事件B一樣,我的意見是市場上漲的可能性比較高(我看好後市),但最好是放空(我看壞結果),因為萬一市場下跌,它可能跌很多。突然之間,會議室內總算有極少數交易員瞭解我的意思,並且開始發表類似的看法。……

  假使讀者接受我的意見,也就是下個星期市場有70%的機率上漲,30%的機率下跌。但是再假設如果上漲,只會漲1%,下跌則可能跌10%。這麼一來,讀者要怎麼做?是看好呢,還是看壞?

事件   機率  結果  期望值
市場上漲 70%  漲 1%  0.7
市場下跌 30%  跌10%  -3
         合計   -2.3

  因此,「看好」或「看壞」這兩個名詞,是不必在不確定性狀況下做事的人,例如電視評論員,或沒有處理風險經驗的人使用的。投資人和企業要賺的不是機率,而是白花花的鈔票。因此對他們來說,某個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多大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件事發生時能賺多少錢。利潤出現的頻率有多高並不重要,結果多少才重要。很少人帶回家的支票是根據他們做對或做錯的頻率而核發的,他們得到的不是利潤就是虧損。只有評論家的成敗才是靠他們說對或說錯的頻率,包括一般人在電視上看到的大型投資銀行的「首席策略師」。(《隨機騙局:潛藏在生活與市場中的機率陷阱(舊版中文書名為「隨機的致富陷阱:解開生活中的機率之謎」)Fooled by Randomness: The Hidden Role of Chance in Life and in the Markets》頁117)

  當股市持續下跌,反彈上漲的機率也會越來越高,但是若股市禁止放空,也會同時減弱了上漲的幅度。


相關文章:
  為什麼投資不應該整天盯盤?
  存活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與騙術

繼續閱讀...

三娘教子

0 意見
分享







  才剛貼出了網誌「人的記憶有多不可靠」,重新翻閱《快樂,從心開始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繁體中文版已絕版,可以買簡體中文版《當下的幸福︰我們並非不快樂》,翻譯是同一個人。)時,看到了可以更清楚解釋「問路」及「球場出現大猩猩」兩個實驗的結果的內容。

  現階段的科學知識已大略可以估計出,中樞神經系統處理資訊的速限。大致而言,我們頂多能同時應付七位元的資訊——諸如分辨聲音、影像、情緒或思想中可辨識的弦外之音等。由一組位元進入另一組,至少需要18分之1秒。從這些數字可以算出,大腦一秒鐘頂多能處理126位元的資訊,一分鐘是7560,一小時則大約50萬位元。一生若以70年計,每天有16小時的清醒時刻,一生中可處理的資訊便是1850億位元。這就是生活的全部——所有的思想、記憶、感覺與行動。這數字聽起來似乎很龐大,事實卻不然。

  我們光是聽懂他人說的話,就需要每秒鐘處理40位元的資訊,意識的有限由此可見一斑。假設大腦的極限是每秒鐘126位元,那麼同時理解三個人的話,在理論上是可能的,但這麼一來,我們就得把其他思想和感覺摒除在意識之外。比方說,我們就無法注意說話者的表情,也不能考慮他們說話的動機,或注意到他們的穿著打扮。(《快樂,從心開始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頁42)

  每次看到(或者自己遭遇到)三個女人說話,一個男人無法招架、乖乖聆聽綸旨的畫面,我總會想到「三娘教子」這個詞。雖說這是偏離原意的誤用,我想表達的意思還是能真實的傳達。或許這也能解釋我為什麼不會想到四娘教子或五娘教子,反正超過三個人同時嘮叨也沒人聽得下去了。:P

  這是一個有趣的概念,讓我想起成龍有一次電視訪問時說,以前的武打戲常常是很多人同時出現在畫面中群毆,造成畫面很亂,觀眾不知道焦點在哪(一群人圍上去,就可以說對方是被樹根絆倒了、對方用鐵頭功去撞人拳頭、對方車子開到人家腳底下把人頂了上去)。還想起紐約市警在紐約大學新生說明會的告誡,紐約的扒手或搶匪可能會有一個人佯裝問路或問時間,其他人則伺機下手,如果走路時還塞著耳機聽音樂,那更是歹徒眼中的好標的。(如果在紐約,有人問你時間,你要怎麼反應?那警察教了一個哄堂大笑的回答:「Buy a watch.」)

PS. 「三娘教子」的真正解釋是:戲曲劇目。明代故事戲。鋪演薛廣有妻張氏,妾劉氏與三娘王春娥,薛廣赴鎮江不歸,其友吞沒其金,偽稱薛廣已死,而張、劉氏先後再嫁,唯三娘獨力撫育劉氏子倚哥。倚哥在學中被同學譏為無父無母,負氣不聽三娘教訓,致使三娘以刀斷機布,以示決絕,老僕薛保再三勸解,母子方和好如初。後倚哥高中狀元,薛廣亦以軍功得封還家,一家方得團圓。(出處:教育部國語辭典


相關文章:
  人的記憶有多不可靠
  謊言講三次就會變成真的?
  為什麼出庭作證的證人不得聆聽其他證人的證詞?
  眼見耳聽不為憑
  絮說回憶
  雙重存活者偏差(Double Survivorship Biases)

繼續閱讀...

2008年10月22日 星期三

人的記憶有多不可靠?

0 意見
分享




  看這篇網誌前,請先看「記憶是建構出來的」,做個有趣簡單的心理實驗。

  我們最喜歡的實驗之一是這樣的:派一名研究人員在街上隨便找一個行人來問路,當這個行人開始回答時,另外幾名研究人員會抬起一片門板,從他們中間穿過,使得行人與問路者都暫時看不見對方。趁著有門板阻擋視線時,原先的問路者會掉包成另一名研究人員,而新的問路者會接續原有的談話,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

  你會大吃一驚的是,即使第二名問路者和原先的問路者長得一點都不像,還是只有大約50%的行人,察覺到問路者換了一個人。

  在另一個實驗裡,研究人員要受測者觀看一卷錄影帶,內容是3名穿白衫的學生把一顆籃球傳來傳去,場上還有另外3名穿黑衫的學生也在互傳另一顆籃球;接著,研究人員要求受測者去計算白衫組傳球的次數。

  兩個小組之後會混合在一起,此時一名身穿大猩猩服裝的人,從球場的某一邊走進來,再從另一邊走出去,中間還停下來對著鏡頭做捶胸狀。實驗結果揭曉,大約有半數受測者根本沒有注意到場上曾有「大猩猩」出沒。(《大腦開竅手冊Welcome to Your Brain: Why You Lose Your Car Keys but Never Forget How to Drive and Other Puzzles of Everyday Life》頁30)

  「一目十行,過目即忘」是正常的,逛街時你不會記住每個擦肩而過的臉孔,因為人的注意力有限、大腦能處理的訊息量有限(參閱:「三娘教子」這篇網誌),所以會專注在當下需要處理的事項。(由於男女視覺先天上的差異,我很好奇這兩個實驗是否也會存在兩性差異)

  但是,人們以為他們記得很清楚的事情又如何?

  即使是最創傷的經驗,記憶也是不可靠的。事實上,我有一位朋友正在進行所謂的「鎂光燈記憶」(flashbulb memories)的研究。他採取的真實事件是1986年太空梭挑戰者號(Challenger)升空時爆炸的事件。

  在太空梭爆炸的第二天,認知心理學家奈瑟(Ulric Neisser)問了44位學生:「你第一次聽到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時的情形是怎樣的?」兩年半後他又問同樣的受試者同樣的問題。雖然兩年半後受試者對當時情況的描述都很「生動」,但是他們的記憶並不是百分之百的正確,而是有三分之一的人,根據奈瑟的話是「非常的不正確」。請看下面這個例子:

  1986年1月:

  我正在上宗教課,有人走進教室開始談論爆炸的事。我不知道詳情,只聽說在太空梭爆炸的當時,那位小學老師的學生透過電視螢幕看到了他們老師之死,我覺得這實在太可悲了。下了課以後,我回到寢室看電視,才曉得所有的詳情。

  兩年半以後,這位同學完全忘記了她的宗教課,她的新記憶中多了她的室友、新聞快報,以及電話:

  1988年9月:

  當我第一次聽到太空梭爆炸時,我正和我的室友坐在大一新生的寢室中看電視。電視上突然有一段新聞快報,我跟室友都嚇呆了。我覺得非常的難過,所以就上樓打電話給我朋友,後來又打電話給我父母。

  更令人吃驚的是,當受試者看到他自己二年半前的紀錄時,他們驚訝的反應。受試者完全不能相信他們——改變過的——的記憶會是錯的,即使在看到他們當時所寫下的發生經過之後,他們還是堅持他們現在所寫的比較真,比較正確。一位學生說:「這是我的筆跡,所以一定是對的,但是我還是記得這整件事就像我剛剛告訴你的那樣(兩年半以後),我不明瞭為什麼會這樣,我沒辦法解釋。」

2008.12.23補充:學生會如此反應是認知失調的結果,請參閱「高學歷、高社經地位、愛面子的人的致命傷——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

  奈瑟最後的結論是:「原始的記憶已經不存在了。」

  奈瑟的研究對大家所公認的「鎂光燈記憶」是個挑戰。因為鎂光燈記憶是說,一個強烈的情緒會製造一個生動、鮮明的記憶。一百多年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寫道:「一個強烈情緒留下的印象是這麼的深刻,就好像在大腦的細胞上留下一道疤痕似的。」挑戰者號的爆炸絕對在觀眾的心靈上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對大腦來說,它好像經過了一年一度的春季大掃除,把這些疤痕都掃起來,堆到一處,重新移花接木了。(《記憶VS.創憶The Myth of Repressed Memory: False Memories and Allegations of Sexual Abuse》頁144)

  甚至在其他人三言兩語的誘導下,假的記憶也能製造出來。

  「她幾歲了?」我問道。

  「八歲。」

  「你覺得你可以使她相信,她在五歲時曾在購物中心走失過嗎?」

  「不可能,」他笑著說:「珍妮是個非常有理性、有邏輯的小孩,而且她的記性絕佳。」他聳聳肩說:「我們何不試試看?」

  他把珍妮叫過來,手臂圍繞著珍妮的肩膀,介紹我們認識。我問她聖誕節要去哪裡度假,她打算在假期中做些什麼事,她希望的聖誕節禮物是什麼。她的父親藉著這個話題,順勢引入購物商場走失之建議。

  「嗯,珍妮,你還記得你上次在貝勒芙購物商場走失的事嗎?」

  珍妮的臉上顯出迷惑的表情,好像她在盡力回憶卻想不出任何細節。

  「你那時剛五歲,」她父親提示道:「就是差不多現在這個時候,大約聖誕節前一個月左右的時候。」

  「那是三年前的事了,爸爸,」珍妮覺得有點不好意思,用手肘頂了她父親的肋骨:「你怎麼可能期待我能記得那麼久以前發生的事情?」

  「你真的不記得了嗎?我去禮品店替你媽買禮物,你不肯去,要去玩拖船,」拖船是貝勒芙購物商場的一個地標,大家都是知道的。「當我幾分鐘後買好東西出來時,你已經不見了。」

  珍妮還是一臉很迷惑的表情。

  「我去找了大百貨公司、玩具店、鞋店,最後才找到你。」

  珍妮慢慢的點了她的頭:「噢,是的,我想我終於想起來了。」她說道。「我到處找你,可是找不到你。」

  「你有害怕嗎?珍妮?」我問道。她搖搖頭,不置可否。

  「我怕死了。」她父親說道。

  珍妮微笑的貼近她父親:「你沒有我那麼害怕。」她回答道。

  我簡直不能相信我剛才親眼目睹的這一幕。五分鐘之內,珍妮就相信了這個假的故事,而且補充了她自己的細節。她記起她的走失,她記得去找爸爸,她也記得她曾經害怕過。比煮一個蛋還短的時間,我們就製造了一個假的記憶。(《記憶VS.創憶》頁144)

  當在購物商場的假記憶,換成在沒有適當提示的催眠下所製造的亂倫假記憶,就變成許多親子對簿公堂、家庭破碎。為了避免這樣的悲劇繼續發生,《記憶VS.創憶》的作者Elizabeth Loftus、Katherine Ketcham才研究假記憶。(流行過的假記憶有外星人綁架、亂倫、前世輪迴,台灣則有小時候講台語被罰錢)

  相較於中文維基百科,我比較喜歡英文維基百科,因為英文維基百科較常列出資料的原始出處,而非僅憑「記憶」。寫這個部落格做書摘,也是為了方便自己找資料,避免「記憶」扭曲。

  沒有寫日記的習慣,或許該考慮在重要的日子裡做些紀錄。


相關文章:
  記憶是建構出來的
  謊言講三次就會變成真的?
  高學歷、高社經地位、愛面子的人的致命傷——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
  為什麼出庭作證的證人不得聆聽其他證人的證詞?
  眼見耳聽不為憑
  絮說回憶
  你絕對想不到的寫日記的七大好處
  別再錯怪男人了!女人就是比男人耳聰目明
  外星人為什麼比較喜歡綁架男人?

繼續閱讀...

2008年10月8日 星期三

存活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與騙術

0 意見
分享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正打得如火如荼。

  有一天,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著名的統計學家沃德教授(Abraham Wald),遇到了一個意外的訪客,那是英國皇家空軍的作戰指揮官。他說:「沃德教授,每次飛行員出發去執行轟炸任務,我們最怕聽到的回報是:『呼叫總部,我中彈了』。請協助我們改善這個攸關飛行員生死的難題吧!」沃德接下這個緊急研究案,他被委託分析德國地面砲火擊中聯軍轟炸機的資料,並且以統計專業,建議機體裝甲應該如何加強,才能降低被砲火擊落的機會。但依照當時的航空技術,機體裝甲只能局部加強,否則機體過重,會導致起飛困難及操控遲鈍。

  沃德將聯軍轟炸機的彈著點資料,描繪成下列的兩張比較表。沃德的研究發現,機翼是最容易被擊中的部位,而飛行員的座艙與機尾,則是最少被擊中的部位。

圖片出處:http://www.readingtimes.com.tw/timeshtml/ad/DH0185/P001.html

  沃德詳盡的資料分析,令英國皇家空軍十分滿意。但在研究成果報告的會議上,卻發生一場激辯。負責該專案的作戰指揮官說:「沃德教授的研究清楚地顯示,聯軍轟炸機的機翼,彈孔密密麻麻,最容易中彈。因此,我們應該加強機翼的裝甲。」

  沃德客氣但堅定地說:「將軍,我尊敬你在飛行上的專業,但我有完全不同的看法,我建議加強飛行員座艙與機尾發動機部位的裝甲,因為那兒最少發現彈孔。」在全場錯愕懷疑的眼光中,沃德解釋說:「我所分析的樣本中,只包含順利返回基地的轟炸機。從統計的觀點來看,我認為被多次擊中機翼的轟炸機,似乎還是能夠安全返航。而飛機很少發現彈著點的部位,並非真的不會中彈,而是一旦中彈,根本就無法返航。」

  指揮官反駁說:「我很佩服沃德教授沒有任何飛行經驗,就敢做這麼大膽的推論。就我個人而言,過去在執行任務時,也曾多次機翼中彈嚴重受創。要不是我飛行技術老到,運氣也不錯,早就機毀人亡了。所以,我依然強烈主張應該加強機翼的裝甲。」

  這兩種意見僵持不下,皇家空軍部部長陷入苦思。他到底要相信這個作戰經驗豐富的飛將軍,還是要相信一個獨排眾議的統計學家?由於戰況緊急,無法做更進一步的研究,部長決定接受沃德的建議,立刻加強駕駛艙與機尾發動機的防禦裝甲。

  不久之後,聯軍轟炸機被擊落的比例,果然顯著降低。為了確認這個決策的正確性,一段時間後,英國軍方動用了敵後工作人員,蒐集了部份墜毀在德國境內的聯軍飛機殘骸。他們中彈的部位,果真如沃德所預料,主要集中在駕駛艙與發動機的位置。

看不見的彈痕最致命

  乍看之下,作戰指揮官加強機翼裝甲的決定十分合理,但他忽略了一個事實:彈著點的分布,是一種嚴重偏誤的資料。因為最關鍵的資料,其實是在被擊落的飛機身上,但這些飛機卻無法被觀察到。因此,佈滿了彈痕的機翼,反而是飛機最強韌的部位。空軍作戰指揮官差點因為太重視「看得見」的彈痕,反而做出錯誤的決策。這個案例有兩個特別值得警惕的地方。

  死掉或被俘的人無法發表意見。

  第一,蒐集更多資料,並不會改善決策品質。由於彈痕資料的來源本身就有嚴重的偏誤,努力蒐集更多的資料,恐怕只會更加深原有的誤解。

  第二,召集更多作戰經驗豐富的飛行員來提供專業意見,也不能改善決策品質。因為這些飛行員,正是產生偏誤資料過程中的一環。他們都是安全回航的飛行員,雖然可能有機翼中彈的經驗,但都不是駕駛艙或發動機中彈的「烈士」。簡單的說,當他們愈認真凝視那些「看得到」的彈痕,他們離真相就愈遠。

  資訊界有所謂「Garbage In, Garbage Out」,前提(或假設)若是錯誤,再漂亮的統計算式或方法、再多的資料,也不能讓後面的推論變得正確。

  在管理實務與日常生活中,許多關鍵的資料,也像上述轟炸機的個案一樣,會因為「失敗」而觀察不到。(《決勝:在看不見的地方》頁45)

  台大劉順仁教授在著作《決勝》一書中對「存活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的舉例說明,是我讀過的書中最生動貼切又清楚的一個。

  如果有一位七十歲的老人在電視上說,他就是靠每天抽一包煙、嚼一包檳榔才能長壽,請想起「死人沒法上電視說話」這件事。同樣的道理,不是那個地方長壽的老人家吃或喝某東西,某東西就是養生聖品。

  再看一個騙錢的例子(這已經進化到email版)。

  1月2日你接到一封匿名信,向你表示,這個月市場會上漲。結果市場果然上漲,但你不以為意,因為大家都知道有元月效應這回事(歷年來一月間股價漲多跌少)。到了二月一日,你又接到另一封信,向你表示,市場將下跌。這一次,又給那封信說中了。三月一日再接到一封信,情形一樣。七月,你對那位匿名人士的先見之明很感興趣,對方邀你投資某個海外基金。於是你把全部的儲蓄拿出來投資。兩個月以後,那些錢有如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你伏在鄰居的肩膀上嚎啕大哭,他告訴你,他也接過兩封這種神秘信,但寄到第二封就停了。他說,第一封信的預測正確,但第二封不正確。

  這是怎麼一回事?那些騙子玩的把戲是,他們從電話簿找出一萬個人名,寄出後市看漲的信給其中一半的人,後市看跌的信給另一半的人。一個月後,將有五千人接到的信預測正確,然後再針對這五千人如法炮製。再一個月後,剩下二千五百人接到的信預測正確,如此直到名單上剩下五百人,其中會有兩百人受騙上當。因此騙子只要花幾千美元的郵資,便可賺進數百萬美元。(《隨機騙局:潛藏在生活與市場中的機率陷阱(舊版中文書名為「隨機的致富陷阱:解開生活中的機率之謎」)Fooled by Randomness: The Hidden Role of Chance in Life and in the Markets》頁171)

  把手法作些改變。某騙子假裝投顧老師招收會員,跟你說你可以先加入一般會員,等你覺得準了再加入VIP會員。這改變更巧妙的地方在於,騙子一開始就能賺到錢,此外VIP會員還會幫騙子建立口碑,證明騙子有多準——存活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只要資訊不流通,其他人不知道這假的投顧老師有多麼(不)準。這也是地下電台賣藥的跟算命的手法之一。


相關文章:
  見鬼、陰陽眼,還是邦奈特症候群(Charles Bonnet Syndrome)?
  雙重存活者偏差(Double Survivorship Biases)
  合格的民調應該要公布哪些資料
  為什麼網路民調跟部落格blog上的意見調查不能輕信?
  數字可以怎樣「詐」我們
  很強的騙術與誇張有趣的日劇「富豪刑事」
  為什麼學歷高的人照樣(有時更容易?)會被詐騙?
  活到一百歲以上的長壽秘訣

繼續閱讀...

2008年10月6日 星期一

通貨緊縮(deflation)時該如何配置資產

0 意見
分享

  整理了「15大石油出口國2008年1至8月產量數據圖」後,減輕了心中對石油再度造成通膨的疑慮。再查了一下CRB商品指數走勢,似乎景氣可能衰退的疑慮壓過一切。

  如果世界經濟從通貨膨脹變成通貨緊縮,該怎麼辦?

  歷史上當發生蹂躪經濟的通貨緊縮時,唯有固定收益工具的績效表現得不錯,例如「現金」和債券,特別是零息債券。1929到1932年間為最相似的時期,固定收益投資提供了唯一的避險。……

  1929到1932年為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一開始的前三年。美國大型股在這一段期間的投資報酬率約負24%,小型股則為負33%。

  以下詳細談論各種通貨緊縮避險資產。首先是「現金」,這裡指的是短期的貨幣市場工具,特別是由政府保證或是政府發行。因為物價下跌,你所擁有的貨幣價值上升,所以現金是一個自然的通貨緊縮避險工具。這正是你希望從投資獲得的東西。

  債券給你雙重報酬。由於在通貨緊縮時期,利率通常會下跌,債券價格因而上升。另外,債息收入變得價值更高,所以債券資本價值上揚。

  零息債券升值的潛力更大。零息債券在其存續期並不付息,是以折價的價格發售,到期保證領回等於面額的金錢。例如,你可以用2000美元的代價,購買一個15年後到期時,付你1萬美元的零息債券。在通貨膨脹期間,這並不是一個很好的投資,15年後1萬美元的現值可能不算什麼,或許比2000美元還低,所以實質報酬率不佳,甚或產生損失。但在通貨緊縮時期,它們突然成為一個很好的投資機會,因為到期時的1萬美元將可獲得增值。

  通常在通貨緊縮時期,因為對利率變動更加敏感,零息債券的報酬率通常比普通的付息債券高50%。這是為何之前我們提到,當利率下跌只是為了反映報酬率的差異,債券的價格就會上升。例如,假設某債券每年支付100美元的債息,如果利率是10%,債券的價格將會是1000美元,如果利率跌到9%,債券價格將會上升到某個價位,使得100美元的債息,約相當9%的年報酬率。這將使債券價格上揚到1111美元的價位,約相當於比11%多一點點的漲幅。

  同樣幅度的利率下降,使得零息債券價格上漲的幅度較大。這是因為當利率改變,零息債券價格必須反映所有未來的利息收入。由於零息債券的現價和面額的差異代表所有利息的價值,所以當利率下降,零息債券價格上升的幅度將顯著高於一般的付息債券。到期日愈久遠,債券價格上漲的幅度愈大。

  為何不將所有的資金放在零息債券?由於市場總是存在某種程度的風險,如果突然發生無預期的通貨膨脹,零息債券價格將大跌,而一般的債券價格下跌幅度較小,並且你仍可獲得債息收入。

  個別債券的流動性通常不如股票,有些時候你可能被迫以較高的價格購進。因此,當談到投資任何固定收益商品,以擔負通貨緊縮避險,我們認為共同基金應該較為合適,重要的是選擇有品質的基金。由於所持有的是高風險的公司債,當經濟蕭條來到,很容易發生破產,所以不要受到高收益債的誘惑,應該僅持有政府債券和極高品質的公司債。(《石油效應The Oil Factor: Protect Yourself and Profit from the Coming Energy Crisis》頁222)

  需要思考的問題是,其他國家的貨幣或政府債也可以做為通貨緊縮避險資產嗎?美國通過的抒困案會造成美元大貶嗎?


相關文章:
  如何克服股市空頭時的恐懼?
  美元的歷史
  15大石油出口國2008年1至8月產量數據圖
  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形成的其中一個原因
  股市見底的六個訊號
  利率下降時該如何挑選投資標的
  物價一直漲(通膨),你應該注意並避免的事

繼續閱讀...

15大石油出口國2008年1至8月產量數據圖

0 意見
分享




  下午的時候看到紐約原油期貨跌破90美元,比2007年年底的收盤價97.91美元低,不過還沒破今年最低點85.42美元。

資料出處: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http://omrpublic.iea.org/supplysearch.asp

1.沙烏地阿拉伯Saudi Arabia(http://omrpublic.iea.org/supply/sa_cr_ov.pdf

  沙烏地阿拉伯並未如之前口頭約定在7月增產至每天970萬桶,反而慢慢減產了。

2.俄羅斯Russian Federation(http://omrpublic.iea.org/supply/ru_to_ov.pdf

  俄羅斯的原油生產數據還是照樣畫到今年(2008)年底。不過,圖表有做更動。縮小原先預定增加產量的幅度。

3.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nited Arab Emirates(http://omrpublic.iea.org/supply/ue_cr_ov.pdf

  跟沙烏地阿拉伯一樣,六月為今年產量的最高點,然後緩步下滑。

4.挪威Norway(http://omrpublic.iea.org/supply/nr_to_ov.pdf

  挪威的圖表也變了。看起來像是趁著七月油價創新高,把八月的預計生產量,提前產出賣個好價錢。

5.伊朗Iran(http://omrpublic.iea.org/supply/ir_cr_ov.pdf

  6月時看國內新聞寫伊朗反對增產石油,這是不是有什麼誤會?還是伊朗反對其他國家增產跟它搶生意?不知道是不是跟DRAM大廠一樣,為了能收到現金而開工?

  沒有任何政府有勇氣—— 或者說有足夠的大眾支持——做出廢除便宜油價的舉措,不過便宜的油價正逐步扼殺伊朗。伊朗每年消耗的汽油多過其國內煉油廠所生產的汽油,這使得伊朗政府處境窘迫,必須輸出原油,然後付錢從外國煉油廠重新進口汽油,2004年就為此花了47億美元。隨著油價上漲,這些費用增加,伊朗輸出石油的能力更加受限。國會的保守派人士還想更進一步降低油價,預計每加侖降低約11美分,或許希望以此彌補糟糕的經濟和進一步的社會限制。不過政府的經濟學家卻反對,他們指出石油補助金吃掉了百分之十的伊朗國內生產毛額。(《無所不在的石油經濟Oil on the Brain: Petroleum's Long, Strange Trip to Your Tank》頁297)

  如果伊朗真能獲得投資,持續增加石油產量,壓制油價漲勢,對世界未來經濟的復甦算是好事一樁。

  在伊朗經濟學家的眼中,伊朗油田枯竭的情況很嚴重,需要大量的新(外國)投資。他們表示,每天從伊朗境內的新油田取得額外一桶石油,需投資約7000美元,但是若要避免舊油田衰竭,卻要投資一萬四千美元。像薩爾曼區這類舊油田,營運的費用愈來愈高昂。2005年,伊朗石油部長提到,伊朗油田一年損失40萬桶的產量,維護此產量所需的投資金額相當龐大。

  這些經濟學家想知道,為什麼美國不投資?其中一位傾身靠近我。「我這樣說好了。二十年的國際制裁讓他們得到了什麼呢?我們的產能是一天四百萬桶,而我們想要一天生產六百萬桶。」

  另一位經濟學家打岔道:「如果這裡有數千家公司,我們可以督促政府把事情做好。可以刺激伊朗經濟、忘掉國際制裁、培養私人企業。如果伊朗境內有強勢作為的公司,他們的督促會形成更多的力量,使討論變溫和。但是如果伊朗一無所有,懷敵意的活動就會持續不斷。」(《無所不在的石油經濟》頁321)

6.科威特Kuwait(http://omrpublic.iea.org/supply/ku_cr_ov.pdf

  科威特在八月也開始減產了。

7.委內瑞拉Venezuela(http://omrpublic.iea.org/supply/vz_cr_ov.pdf

  委內瑞拉的石油生產狀況讓我想到《無所不在的石油經濟Oil on the Brain: Petroleum's Long, Strange Trip to Your Tank》中所提到的困境。

  委內瑞拉的外債逐步堆高,還急著想要更多的錢。然而油田卻需要大筆投資,才能繼續生產,而且需要更大的投資才能增加產量,帶來更多的收入。PDVSA(委內瑞拉石油公司)跟委國政府要不到錢,又因為承諾過要把石油保留給委內瑞拉人,而無法引進外國石油公司的投資。一位主管這樣看待不准外國人投資的禁令:「可以這樣說:你是個惹人厭的老人家,有很多錢。但是因為你誰也不信任,沒有人可以幫你拿支票到銀行換錢買藥,你只好坐在自己家裡,生病。」(《無所不在的石油經濟》頁220)

8.奈及利亞Nigeria(http://omrpublic.iea.org/supply/ng_cr_ov.pdf

9.阿爾及利亞Algeria(http://omrpublic.iea.org/supply/al_cr_ov.pdf

10.墨西哥Mexico(http://omrpublic.iea.org/supply/mx_to_ov.pdf

11.利比亞Libya(http://omrpublic.iea.org/supply/lb_cr_ov.pdf

  6月時,利比亞、阿爾及利亞、伊朗和委內瑞拉同時反對增產,結果只有利比亞減產。不知道利比亞會不會覺得被耍了?

12.伊拉克Iraq(http://omrpublic.iea.org/supply/iq_cr_ov.pdf

  是我的認知有錯誤嗎?伊拉克的石油產量不是應該受到美國控制?伊拉克(美國?)在油價屢創新高的7月減產,事有蹊蹺。

13.安哥拉Angola(http://omrpublic.iea.org/supply/an_cr_ov.pdf

  希望還沒到哈伯特頂點。

14.哈薩克Kazakhstan(http://omrpublic.iea.org/supply/ka_to_ov.pdf

15.卡達Qatar(http://omrpublic.iea.org/supply/qa_cr_ov.pdf)


  吉姆.羅傑斯Jim Rogers)在《羅傑斯教你投資熱門商品Hot Commodities: How Anyone Can Invest Profitably in the World's Best Market》提到:

  1970年代時,美國、歐洲和世界很多國家經濟惡化,油價卻上漲了15倍,英國是當時世界五大經濟體之一,後來卻破產了,國際貨幣基金必須火速去拯救英國,但是石油供應極低,以至於價格繼續上漲。

  也請你記住,在1960年代,石油鑽探生產科技的突破十分驚人,石油供應仍然低落。地質學家知道海域油田存在,卻不可能鑽探海中的原油。即使在陸地上,當時所具有的科技也不能鑽到五千英尺以下。接著人們發明了鑽石鑽頭,到1970年代,石油公司可以從深達二萬五千英尺的深處抽取石油,大量的海域石油平台點綴了富藏石油的國家海面。即使阿拉斯加、北海與墨西哥灣生產出新原油,石油探勘與鑽採科技出現革命性進展,1968到80年間,油價仍然巨幅上漲。在油價歷史中,供需失衡的因素甚至壓倒經濟惡化與科技革命。(《羅傑斯教你投資熱門商品》頁207)

  從上面的15大石油出口國2008年1至8月產量數據圖看來,除非產油國刻意急遽減少產量,在全球經濟趨緩的現況下,吉姆.羅傑斯提醒的供需失衡狀況應該不會出現。


相關文章:
  2007年石油供需統計數據整理
  影響油價的變數——石油供需數據透露的訊息(1)
  影響油價的變數——石油供需數據透露的訊息(2)
  影響油價的變數——石油供需數據透露的訊息(3)
  投機炒作?供需問題?油價莫衷一是的原因
  15大石油出口國2008年1至6月產量數據圖
  油價易漲難跌的一個原因:OPEC的態度
  改變自己永遠比改變他人容易——丹麥面對能源危機的態度
  原油價格年底前有可能到300美元嗎?
  中國「調漲」油電價解決油電荒

繼續閱讀...

為什麼投資不應該整天盯盤?

1 意見
分享







  《投資心理學Psychology of Investing》的作者約翰.納夫辛格(John R. Nofsinger)建議投資人一個月檢視一次持股,而非一小時檢視一次,來克服投資上的心理偏誤(非理性行為)

  《黑天鵝效應The Black Swan: The Impact of the Highly Improbable》一書的作者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在《隨機騙局:潛藏在生活與市場中的機率陷阱(舊版中文書名為「隨機的致富陷阱:解開生活中的機率之謎」)Fooled by Randomness: The Hidden Role of Chance in Life and in the Markets》這本精彩絕倫的好書中,從另一個角度解釋了隨時盯盤對情緒的影響有多大。

  假設有個快樂的退休牙醫,住在陽光普照的怡人小鎮。我們預先知道,他很擅長投資,獲得的報酬率可望比國庫券高15%,本年誤差率(error rate,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波動性)是10%。這表示100個樣本路徑中,可望有約68個落在15%超額報酬率加減10%的範圍內,也就是5%到25%間(以技術性術語來說:鐘型常態分佈有68%的觀察值落在±1的標準差內)。這也表示有95個樣本路徑會落在-5%到35%之間。……

  要注意的前提是,作者假設這位牙醫真的很會投資。另外,報酬率比國庫券高15%,也就是平均年報酬率高於15%。股神巴菲特投資40年的年平均報酬率為二十幾%。

  他申請了一種網路服務,源源不斷地把報價供應給他,這種服務的價格可比咖啡便宜許多。他把持有的證券放在電子試算表上,如此他隨時都能掌握投機性投資組合的價值。……

  報酬率為15%,波動性(或者不確定性)為每年10%,換算之後,任何一年賺錢的機率為93%。但是從比較窄的時間尺度來看,任何一秒賺到錢的機率只有50.02%,任何一分鐘賺錢的機率為50.17%,任何一天賺錢的機率為54%,任何一個月賺錢的機率為67%,任何一季賺錢的機率為77%。在非常窄的時間尺度內,賺賠機率幾乎相抵。但是這位牙醫不這麼想。在情緒煎熬下,一有損失,螢幕跳出紅字,他便心痛不已。賺錢的時候,他覺得身心愉快,但是快樂的程度比不上賠錢時痛苦的程度。

  每一天結束時,這位牙醫的情緒總是精疲力竭。由於每分鐘檢視投資組合的表現,所以假設一天觀察八個小時,每天他會有241分鐘心情愉快,239分鐘不愉快,一年分別是60688分鐘愉快,和60271分鐘不愉快。如果再考慮不愉快的程度大於愉快的程度,那麼這位牙醫以很高的頻率檢視投資組合的表現,反而給自己製造了很大的情緒上赤字。

  接著我們假設這位牙醫只在經紀公司寄來月報表時才去看投資組合的表現。由於有67%的月份賺錢,所以他一年只心痛四次,快樂的次數則有八次。同一位牙醫,使用相同的策略,卻有不同的結果。

  如果牙醫每年只看投資組合的表現一次,那麼在餘生20年的時間內,他將體驗到19次驚喜,只有一次不愉快!

  隨機性的時間尺度特質通常為人所誤解,連專業人士也不例外。我曾見過博士級學者為一小段時間尺度內的表現爭得面紅耳赤,而依任何標準來看,這種短時間內的表現都不具意義。(《隨機的致富陷阱》頁81)

  也就是說,我們應該檢視的是投資策略的好壞,而非檢視短期的投資績效表現。時間越短,運氣的影響程度越大。連擲十幾萬次骰子,總會看到連續好幾次出現六的狀況,如果有人恰好在那時候連續押六,他會很快大賺一筆,但是如果他不知道這是運氣使然,繼續押六,很快就會變成大賠。在現實生活中,則可能變成某間歷史悠久的歐美金融公司,有某個交易員或某家子公司在過去幾年賺了一筆錢,最後大賠,把公司弄到破產。

  把牙醫不同時間尺度的賺錢機率拿來思考賭場的賺錢機率,每一回合相當於牙醫每一秒的賺錢機率(當然,賭場贏的機率更大些),拉長時間來看,也就是賭越多回合,賭場賺錢的機率就越大,賭場不需作弊,只要防止有人出老千,就能穩穩賺錢。

  重要的是比氣長。

  我們換個角度,拿雜訊相對於非雜訊的比率來說。一年的時間內,我們每觀察到一件非雜訊,就會有0.7件雜訊。一個月的時間內,每觀察一件非雜訊,會有約2.32件雜訊。而在一個小時內,每一件非雜訊,就有30件雜訊。在一秒鐘內,每一件非雜訊,就有1796件雜訊。(《隨機騙局:潛藏在生活與市場中的機率陷阱(舊版中文書名為「隨機的致富陷阱:解開生活中的機率之謎」)Fooled by Randomness: The Hidden Role of Chance in Life and in the Markets》頁83)

  這讓我聯想起《一個投資分析師的告白Wall Street Meat: My Narrow Escape from the Stock Market Grinder》(作者曾在華爾街擔任摩根史坦利的分析師)一書中提到的股票會漲跟會跌的其中兩種原因


相關文章:
  常見的投資心理偏誤(psychological biases)及其影響
  如何克服投資上的心理偏誤(非理性行為)
  行為財務學的奇怪矛盾?
  效率市場假說(EMH)的矛盾
  股票漲跌的真正原因
  投資心理學(Psychology of Investing)第1、2章參考資料
  Behavioral Finance And Wealth Management(行為財務學與財富管理)第一部份參考資料
  看日劇詐欺遊戲Liar Game談賭場的賺錢之道
  股票追高殺低的心理學原因

繼續閱讀...

2008年10月3日 星期五

常見的中國股市證券術語的意思

0 意見
分享

  有時候看香港跟中國的財經新聞,會有一些看不懂的術語,湊巧在《大陸股市實戰226問》這本書中,看到「兩岸證券術語對照」的內容。

利好:利多。

利淡:利空。

搶帽子:當沖。

搶搭車:股價稍微上漲時立即買進。

一手:股票基本交易單位,沒有固定幾股。台灣為「一張」,1000股。

碎股:零股。

市盈率:「市價盈利率」的簡稱,即「本益比」。

招股說明書:公開說明書。

轉配股:現金增資。

送股、派股、送紅股:股票股利。

轉增:盈餘轉增資。

拆股:股票分割。

縮股:減資。

股份回購:實施庫藏股。

跳水:急跌。

割肉、斬倉:做多停損。

吊空:放空停損。

陰跌:盤跌。

踏空:殺低或被軋空手的意思。

路演,road show:上市前法人說明會。

國有股:政府持股。

國家控股:「絕對控股」為政府持股51%以上,「相對控股」為政府持股35%以上且為最大股東。

平衡日:箱型整理。

內部職工股:員工持股。

社會公眾股:散戶加境內法人持股。

莊家:主力。

紮多頭:殺多。

紮空頭:軋空。

ST股,special treatment:連續兩年虧損或每股淨值低於面值的公司。

PT股,particular transfer:連續3年虧損,被暫停上市的公司,可透過特別轉讓方式交易的股票。

分紅:類似股息,但是股息的比率一般是固定的,而分紅卻隨公司的獲利狀況可多可少。

跑道:證券行供客戶下單的電話號碼。

關聯交易:關係人交易:

關聯法人:關係企業。

XD,exit divident:除息。

XR,exit right:除權。

DR,exit divident and right:除權息。

紅馬甲:證券交易員。
(《大陸股市實戰226問》兩岸證券術語對照)


相關文章:
  陶冬選H股的六大標準
  哪裡可以找到港股的資訊?

繼續閱讀...

2008年10月2日 星期四

為什麼出庭作證的證人不得聆聽其他證人的證詞?

0 意見
分享




  之前讀《記憶VS.創憶The Mythof Repressed Memory: False Memories and Allegations of Sexual Abuse》時,了解到律師、檢察官、法官對問題不同的問法,可能會改變證人的記憶與回答。

  在讀《征服投資心魔—跳脫心理偏好的致勝投資策略Investment Madness: How Psychology Affects Your Investing...And What To Do About It》這本書時,看到另一個需要注意的面向。

  我們都很喜歡跟別人談自己的投資,我們會拿自己的投資成果跟同事、朋友、鄰居、甚至陌生人來比較。這些跟投資有關的閒聊也會影響我們記憶中過往的投資經驗。

  同樣一件事,每個人所記得的通常都不太一樣。出席法庭作證的不同證人在回憶同一件事時,彼此間的證詞往往互相衝突。所以,我們跟別人談論某件事情時,我們的記憶會自動修正,力求跟別人的認知相一致。這種社會化的過程會將同一團體中所有份子對某事件的認知匯集起來。但是,這種集團記憶的匯集卻不一定能完全呈現出事實。換言之,經過社會化之後,該團體的集體記憶很可能比以前更為錯誤百出。這就是為什麼出庭作證的證人都不得聆聽其他證人的證詞。(《征服投資心魔》頁176)

  三人成「唬」。

  我們一般人對自己的記憶都相當有把握,所謂眼見為真,我親眼所見,怎麼還可能錯的了呢?但是,人的記憶其實非常的有可塑性,常受後來發生的事件、語言提示(leading questions)的影響。羅芙特斯(Elizabeth Loftus)的實驗顯示,受試者在看完同一段影片後,對於影片中兩車相撞速度的估計,會因為問句「剛才兩車對撞(crash)/碰撞(hit)/擦撞(scratch)時,速度是多少?」的用詞,而有不同的判斷,並且「對撞」組的受試者會很有自信的說,他看到地面上有碎玻璃,但是影片中其實是沒有碎玻璃的。「對撞」組因為被誤導去相信兩車快速相撞,而相撞現場常有擋風玻璃碎片,所以他就很自信的說他有看到玻璃碎片。(《記憶VS.創憶》譯者序)


相關文章:
  記憶是建構出來的
  謊言講三次就會變成真的?
  人的記憶有多不可靠
  眼見耳聽不為憑
  絮說回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