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5日 星期六

有其母必有其子的飲食偏好

0 意見
分享




  小孩子偏食或挑食,除了「偏食有時要順其自然」提到的先天因素,有時是從父母(或褓姆)臉上學來的。

  有時候,我們會聽到某個小朋友遺傳到他父母喜歡吃甜食的特性,或是遺傳到喜歡吃蔬菜或辛辣食物。雖然基因陪審團還沒有出現,但是很顯然的,當小孩子還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就已經吸收了一些媽媽的口味。還記得懷孕的女性在她們懷孕的最後三個月之中喝胡蘿蔔汁,結果她們的小孩在出生一個月後,就很明顯地偏愛胡蘿蔔口味的早餐穀片嗎?

  他們不只在胎兒期發展出對食物的偏好,小孩子在4個月大之前,也會開始學習喜歡以及「不喜歡」的東西。當他們接收到父母親或照顧他們的人在無意識間釋放出來,關於某種食物好吃或不好吃的訊息時,他們就會學起來。

  這種現象是在1940年代,麻薩諸塞州的女性感化院中第一次被發現。監禁在那裡的女性,可以把她們三歲以下的小孩帶在身邊,也可以常常到托兒所探視小孩以及小孩的褓姆。小孩子的飲食記錄都會保留下來,所以當小孩子愛喝果汁的習性突然改變時,就有人注意到這種情況了。在感化院裡面工作的心理學家艾斯卡‧隆納(Sibylle Escalona),開始懷疑是不是褓姆們在無意識間影響了小孩子的喜好。

  她的報告一開始寫道:「這是因為我們意外地發現,許多不到四個月大的小嬰兒都不約而同顯示出討厭柳橙汁或是蕃茄汁的狀況。」她接著報告說,拒喝柳橙汁長達三個禮拜的小嬰兒們,在兩三天之內突然就變得很愛喝柳橙汁。她從這些突然的變化追溯到換褓姆這件事上。根據訪談的結果,她發現有幾個新來的褓姆非常喜愛柳橙汁,而且很討厭蕃茄汁。不知怎麼的,這種喜好竟傳給了小嬰兒。

  怎麼會這樣呢?有趣的是,即使是只出生兩天的嬰兒,就已經會模仿大人的臉部表情了。這可能是因為褓姆下意識地根據他們個人對食物的觀感,表現出細微的接納或拒絕的訊息。一個一閃即逝的微笑或是痛苦的表情,或許就能解釋為什麼一個小嬰兒擁有爸爸愛吃甜食的習性,另一個小嬰兒跟媽媽一樣愛吃蔬菜。這樣一來,人們在餵食小嬰兒時會假裝的「嗯,好好吃喔!」,以及在餵頑皮的小朋友吃東西時,父母親會張開嘴巴,玩起「飛機飛入機庫」的遊戲,就顯得很有道理了。

  想要小孩不挑食,父母自己就先要不挑食。不要以為他們不會察言觀色。

  我們透過模仿來學習,嬰兒天生就會模仿大人的臉部表情,《天生愛學樣:發現鏡像神經元Mirroring People: The New Science of How We Connect with Others》就是在講科學家在這方面的發現。

  隆納的這個意外發現隨著時間飛逝而發展得日益成熟。看到某個人在吃東西時擺出怪異的表情,就會讓小嬰兒嚇得不敢接近其實很好吃的食物。微笑與親切的態度則能產生相反的效果。添加蜂蜜的食物比加了醋的食物更能吸引小朋友的青睞。跟一個不太親切的成人比起來,當一個友善的成人不斷讓小朋友們吃沒有添加糖份的鳳梨罐頭或是腰果時,小朋友們較容易很快喜歡上這些新食物。

  小孩從我們身上繼承的,不只是我們的飲食口味而已。他們也可能會繼承我們對食物的看法以及對飲食的態度。在耶魯大學一項以正常體重的一歲小孩為對象的研究中發現,如果小孩的母親非常關心體重,她們比較會在吃飯的過程中做出一些奇怪的行為。有時候,她們會鼓勵小孩多吃一點,有時候會要小孩子少吃一點,有時候她們會匆忙地餵小孩子吃飯。跟那些不太關心體重問題的母親比較起來,關心體重的媽媽在餵小孩子吃東西時,也比較會有情緒上的反應。小朋友就在敏感嬌弱、未受外界污染的年紀,就看到了這種焦慮以及對食物的執念。(《瞎吃-最好的節食就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節食Mindless Eating: Why We Eat More Than We Think》頁204)

  在我們的飲食習慣中,一個會造成肥胖的轉變常常發生在三歲到五歲之間,如何幫助小孩養成一生適用的飲食份量習慣,請看《瞎吃Mindless Eating》212頁。


相關文章:
  母親對你的影響有多大?——電影「蝴蝶」(Le Papillon)
  喝保特瓶裝的水(或飲料)對你或你的小孩可能有什麼影響?
  噪音對小孩的智力有損害
  歐美的EQ教育課程:促進另類思考方法PATHS
  孩子比你想的還聰明
  教養的迷思——孟母三遷VS養不教,父之過
  愛因斯坦不玩識字卡
  台灣學童數學比美國好的原因——看美國人自己怎麼說
  戴不戴口罩有關係——意想不到的原因

繼續閱讀...

如何遇上百萬分之一的奇蹟?

0 意見
分享




  劍橋大學的利特伍德(John Littlewood)是著名的數學家,他對闖入平凡生活的超自然力提出一種自然法則,稱為「利特伍德的奇蹟法則」。

  和多數人一樣,他將「奇蹟」定義為:百萬中一次,發生時會引人注目。

  根據這個法則,每人一生中平均每月發生一次「奇蹟」。

  利特伍德解釋如下:你每天外出和世界奮戰約8小時,平均每秒鐘可看到或聽到一件事情發生,所以一天總計有3萬次「事件」,每個月大概100萬次。絕大多數事情你幾乎沒怎麼注意,但是對於驚奇之事經常不會忽視,例如酒吧的鋼琴師彈起你心裡想的一首歌,或是經過當鋪窗前瞥見18個月前家裡被偷走的傳家戒指。

  是的,只要不是植物人,而且活得比蜉蝣久一點,生命會充滿大大小小奇蹟的!(《科學的9堂入門課:每個人都該懂的,以及不再畏懼科學的9種簡單理解The Canon: A Whirligig Tour of the Beautiful Basics of Science》頁63)

  生命,充滿大大小小的奇蹟!

  古斯(Alan Guth)是麻省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他舉自己家裡的例子來說明,人們多麼容易將偶然看成是預兆。

  他有一位獨居的叔叔被發現死在家中,一位警察來通知古斯的母親這項不幸的消息。當警察在那裡時,古斯正在出差的姊姊碰巧打電話給媽媽。

  古斯說:「我媽媽和姊姊都對這通電話的時間點感到驚異,因為正好與警察上門通知叔叔過世的時間一致,她們覺得這一定是心電感應。」

  當古斯聽到母親轉述這則親人心靈相通的「奇蹟」後,忍不住做了一些簡單的計算。

  他姊姊通常每星期打一次電話給媽媽,通常在早上一起床後打電話,或是趁晚上有空時打電話,那時母親也最可能在家。警察大約在下午5點到他母親家裡,因為有些重要的事情要討論,所以警察停留的時間可能超過一、兩個小時。

  古斯說,綜合各項因素後,他姊姊打電話回家正好碰上警察登門拜訪的機率,和連續丟硬幣得到5個正面或反面是一樣的。

  他說:「我不認為這是一件極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他母親幸運能及時得到家人的安慰,但不應該解釋是心電感應。(《科學的9堂入門課:每個人都該懂的,以及不再畏懼科學的9種簡單理解The Canon: A Whirligig Tour of the Beautiful Basics of Science》頁62)

  像科學家般思考的特徵:第六點、在其他條件相等的狀況下,選擇能對現象提出最簡單解釋的主張或想法(如,假定最少的那一個)。第七點、在其他條件相等的狀況下,選擇與已確立的知識不相抵觸的主張或想法。(「是科學?還是偽科學?」)

  這個世界何其大,讓稀罕之事也變成常常發生。

  像是彩券賣出千千萬萬張,結果發生讓人不可置信的事情。

  一名60歲的澳洲男人在出門度價錢買了一張樂透彩,但煩惱自己買錯彩券,於是請雪梨的朋友再買一張,然後回家後又煩惱朋友搞錯了,於是決定再買第三張彩券,最後三張彩券都中獎了。

  密爾瓦基有位婦人的先生對一套昂貴的實驗飛機組很迷戀,她回答說:「親愛的,沒問題,等你哪天中樂透吧!」這位太太的父親在十幾年前曾中過270萬美元的兆彩頭獎,結果她先生真的去買彩券,竟然也中了250萬美元的兆彩獎金。

  或是主辦29州威力球彩券的官員,面對共有110人要求兌現二獎彩金而起疑,因為原先只預期有4到5人會中二獎。但這110人都正確猜中6個號碼中的5個,依投注金額每個人可分配10萬到50萬美元不等的彩金。其實讓大家發大財的是幸運餅,因為所有中二獎的人都是根據裡面的號碼下注,而這些幸運餅和五顏六色的包裝紙,都是在紐約一家華頓食品工廠大量生產的。(《科學的9堂入門課:每個人都該懂的,以及不再畏懼科學的9種簡單理解The Canon: A Whirligig Tour of the Beautiful Basics of Science》頁65)

  如果光看書中的目錄,我想可能會有不少人對《科學的9堂入門課:每個人都該懂的,以及不再畏懼科學的9種簡單理解The Canon: A Whirligig Tour of the Beautiful Basics of Science》打退堂鼓。不過,這本書讀起來根本就是一本有趣精彩的遊記,瑰麗奪目的奇景,熱情導覽的居民,特殊的風情民俗,在作者的生花妙筆下落成文字——只是旅遊的國度叫做科學。即使你只知道「物理」、「化學」兩個詞怎麼寫,還忘了國小時曾上過「自然科學」、國中時教過「理化」,也不會影響你這一次的科學之旅。


相關文章:
  想要中頭獎,星期幾買大樂透、威力彩最好?
  我是懷疑論者,不是鐵齒
  存活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與騙術
  好運發自內心(Luck comes from within)
  除了送信,鴿子也會迷信

繼續閱讀...

2011年3月1日 星期二

如何提高器官捐贈率?看看美國伊利諾州怎麼做

0 意見
分享

  民國63年(1974)以前,台灣的醫療用血幾乎都是有價供應。因為愛心人士的努力,台灣逐步走入無償捐血時代。(http://www.blood.org.tw/index.php?action=aboutus&id=72)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台灣人還是做到了。

  提高器官捐贈率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希望心理學可以幫忙多挽救幾條人命。

  第一個成功的器官捐贈案例發生在1954年,當時是一位男性捐腎給他的雙胞胎兄弟。8年後才有第一個死後移植腎臟的案例。……

  自1988年以來,器官移植的案例超過36萬件,其中將近8成的器官來自死亡捐贈者。不幸的是器官的需求遠超過供給。2006年1月,美國有9萬多人在等待器官(多數是腎臟)。很多人在等待中死亡(可能多達60%),且等待的名單每年以12%的速度成長。……我們相信只要透過一些簡單的措施,每年可望拯救數千條性命——而且不必額外增加納稅人的負擔。

  器官的主要來源是被宣布「腦死」的患者,意指腦部的全部功能都已喪失且不可能恢復,只是暫時以呼吸器維生。在美國,每年約有1萬2千到1萬5千位潛在捐贈者屬於這一類,但真正捐出器官者不到一半。每一位捐贈者最多可捐出3種器官,多爭取1000位捐贈者就可多拯救3000人。捐贈率難以提高的主要障礙是必須獲得家屬的同意,其實只要預設規則設計得宜,就可以提高捐贈率,讓更多人重生。……

  根據中華民國器官捐贈協會的網站資訊

  可捐贈的人體器官有心臟、肝臟、肺臟、腎臟、胰臟等,組織包括骨、眼角膜、皮膚、小腸、心瓣膜、血管、軟骨組織、肌腱等,骨骼用來修補由於腫瘤或癌造成的骨損傷。眼角膜挽救眼角膜受損造成的視力損傷、失明。捐贈的皮膚做植皮手術可以拯救嚴重燒傷的病人。利用捐贈的心瓣膜為先天性瓣膜缺損的孩子做心瓣膜修補,可以恢復心臟的功能。

  植物人不是腦死。植物人是因為腦部疾病或其他系統的疾病合併腦病變,導致大腦功能喪失。此類病人是沒有思考、記憶、認知、行為或語言能力,但可以有臉部動作。且腦幹功能正常,可以維持自發性的呼吸、心跳,所以不能捐贈器官。植物人於臨終時,經醫師評估其組織良好,可捐贈骨骼、皮膚、眼角膜、肌腱、心瓣膜等組織。

明確同意制

  在美國,多數州採取的是明確同意原則,意指民眾必須採取具體行動表明願意捐贈。顯然有很多有意願的人沒有採取這些行動。寇茲(Sheldon Kurtz)與賽克斯(Michael Saks)對愛荷華州居民的研究足以為證。「97%的受訪者支持器捐,絕大多數表示願意捐贈自己及子女的器官(如果發生不幸的話)。」然而意願並未轉化為實際行動。「支持器捐的人當中,只有43%在駕照上註記。表示本身願意捐贈的人當中,只有64%在駕照上註記,簽署器捐卡的人更只有36%。」

  這情況就類似「怎樣可以讓更多人做善事?」提到的實驗中,尚未營造路徑的情形。

  簡而言之,登記捐贈的步驟阻礙一些有意願的人。許多沒有登記器捐的美國人至少表示有那個意願。就像很多事情一樣,預設規則可以發揮很大的效果,惰性的影響不容小覷。改變選擇設計不僅能提高捐贈率,挽救更多性命,也比較符合潛在捐贈者的意願。……


認定同意制

  另一個政策較能符合我們的自由意志主義標準,就是認定同意。認定同意保留了選擇的自由,但又與明確同意不同因為預設的規則改變了。依據這項政策,所有的民眾都被認定同意捐贈,但還是可以登記表明不願意,而且登記的方式很容易。我們要特別強調容易二字,因為愈不容易就表示此政策愈不符合自由意志主義。別忘了,自由家長制的基本精神是讓人們在實現自由意志時只需付出極低的代價,可能的話最好是不用付出任何代價。……

  在強森(Eric Johnson)與高斯坦(Dan Goldstein)的一項重要研究裡。他們透過網路調查,以不同的方式詢問人們是否願意捐贈器官。其中一種模式是明確同意,受訪者被告知他們新遷入的州的預設規定是不願意捐贈器官,他們可以確認或改變這個設定。另一種模式是認定同意,用語相同,但預設規定是願意捐贈器官。第三種是中立模式,沒有提到預設規定——他們必須做出選擇。這三種模式的回應方式都只需按一個鍵。……

  預設規定的設計確實會產生影響——而且影響很大。當民眾必須同意才能捐贈時,只有42%的人這麼做。但如果必須同意才能不捐贈時,則有82%的人同意捐贈。讓人驚訝的是,在中立模式下,同意的人也一樣多(79%)。

  美國幾乎所有的州都採取某種型式的明確同意制,歐洲很多國家的法律則是採取認定同意制(雖則選擇不捐的代價不一,且都不只是按一個鍵)。強森與高斯坦為分析這種法律的效果,比較了採取認定同意制與明確同意制的國家,發現這會導致非常不同的結果。要瞭解預設規則的影響,我們不妨以兩個相似的國家——奧地利與德國——為例,比較同意器捐率的差異。德國採取同意才能捐贈制,只有12%的人同意器捐,奧地利卻幾乎所有人都表示同意(99%)。


  看起來認定同意制似乎非常好,但我們要強調這個做法並不是萬靈丹,我們必須建立一套完整的基本架構,才能成功地將死亡捐贈者的器官移植給需要的人。在這方面,西班牙是目前全世界發展最完善的國家,捐贈率約百萬分之35,高於美國的百萬分之20出頭。但美國的捐贈率還是比多數認定同意制的國家高一些,那是因為美國的醫療系統較優越,可以快速配對、運送器官與成功移植。因此預設並不是唯一的關鍵因素。不過,依據經濟學家艾柏帝(Abadie)與蓋伊(Gay)審慎的統計分析,發現如果其他條件不變,從明確同意制改為認定同意制可讓一國的捐贈率提高約16%。強森與高斯坦的研究得到類似的結論,只是效果差一些。不論精確的數字為何,改變預設規則顯然可以達到每年多挽救數千條性命的效果。

  要得知改變預設規則的確切效果並不容易,因為各國的執行方式可能有很大的差異。例如法國採認定同意制,但醫生還是會固定徵詢與遵照家屬的意思。這種現象不免模糊了認定同意制與明確同意制的差異。

  這當然不是說預設規則不重要。在美國,如果沒有看到明確表示的器捐卡,大約有半數的家屬會拒絕器捐。相較之下,在認定同意制的國家拒絕率低很多(雖然家屬通常也看不到同意器捐的紀錄)。西班牙的拒絕率約為20%,法國約30%。就如同一份報告所說的:「往生者沒有表示意見可假定為同意器捐,也可假定為不同意,在兩種情況下當局詢問家屬的方式便很不同。在採行認定同意制的國家,器捐組織與醫護人員詢問時是把家屬視為『捐贈者』的家屬,而非『非捐贈者』的家屬。這種立場的不同會讓家屬較容易接受器捐。」


強制選擇制

  認定同意制雖可有效提高捐贈率,在政治上卻不見得容易推動。有些人不贊同在這麼敏感的議題上採取任何「認定」的立場。我們不確定這種意見是否具說服力,但可以理解這確實讓強制或規定選擇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要實施強制選擇制,只需在很多州採用的駕照登記制增加一個簡單的設計,亦即在更換新駕照時規定以打勾方式表明器捐意願,沒有打勾就無法換照。選項可包括「願意器捐」與「不願意器捐」。一個有趣的問題是應不應該將「不確定」或「不知道」納入選項。如果納入,這就不成為強制選擇制了,應該說是「必須當事人接受才具強制力的強制選擇制」!其他領域的實驗顯示,如果你提供延遲決定作為選項,人們通常會選擇這一項。……

  在強制選擇制之下,……捐贈者若曾積極表明「願意」,而不只是沒有說「不願意」,家屬會比較願意尊重其意願。


  我們認為政府應審慎考量採用認定同意制或強制選擇制,因為兩者都可在維護自由的前提下挽救更多人的性命。但即使是採行明確同意制,政府還是可以透過幾個簡單的步驟達到很好的效果。例如伊利諾州的計畫便凸顯出當局對選擇設計有很好的直覺判斷。

  這個計畫的關鍵部分是2006年通過伊利諾州第一人同意登記法(Illinois First-Person Consent Registry),這條法規吸引了超過500萬人登記器捐。此登記法的核心特色是一個人只要表示同意,屆時便不需要家屬同意。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在伊利諾州,即使在駕照背後簽名,在法律上還不算完全同意——家屬仍可加以推翻。依據伊利諾州的舊制,解決這個問題的唯一方式是提出本人簽署的器捐卡或兩位證人簽名的文件。新的規定只要上網就可登記,大大降低了表示同意的代價。

  《推出你的影響力:每個人都可以影響別人、改善決策,做人生的選擇設計師(舊版中文書名為「推力:決定你的健康、財富與快樂」)Nudge: Improving Decisions About Health, Wealth, and Happiness》英文版在2008年出版,書中寫超過230萬人登記器捐,根據伊利諾州網站,現在已經超過500萬人了。

  http://www.donatelifeillinois.org/ 美國伊利諾州政府的網頁設計是很高明的推力。首先,政府強調整體問題的嚴重性(10萬8千人排隊等待器捐),然後將焦點拉回到本地(伊利諾州便有4800人在排隊)。第二,內容直接訴諸社會規範與社會影響力:「伊利諾州有87%的成人認為登記同意器捐是應該的」、「伊利諾州有60%的成人已經登記同意器捐」。前面說過,人們喜歡做多數人認為對的事;人們也喜歡做多數人真正在做的事。政府藉助既存的社會規範鼓勵挽救人命的做法——完全沒有強迫的意味。第三,網頁連結到臉書Facebook,人們可藉此彰顯自己是有愛心的公民。在環保議題上,人們會做對的事,一部份就是因為他們知道別人看得到。器官捐贈可能也有同樣的現象。

  美國伊利諾州政府善用心理學在「說服」領域的科學研究結果,讓更多人做善事,挽救更多的生命。

  因為「人們喜歡做多數人認為對的事;人們也喜歡做多數人真正在做的事。」,拋磚引玉才能激發更多的善行,為善不欲人知反而可能導致做善事的人越來越少。

  我們幾乎可以確定這個網頁救了很多人一命,也為其他州立下很好的楷模。(《推出你的影響力:每個人都可以影響別人、改善決策,做人生的選擇設計師(舊版中文書名為「推力:決定你的健康、財富與快樂」)Nudge: Improving Decisions About Health, Wealth, and Happiness》頁214)


相關文章:
  打勾勾 (The Heartbroken Princess)
  中華民國器官捐贈協會網站
  器官捐贈問與答(Q&A)
  幸福基準線
  象與騎象人
  發生緊急事故時,怎樣求救可以讓你或你的親友最快獲得幫助?
  我愛你只是因為我愛你
  說服是一門科學,而非藝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