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3日 星期二

母親對你的影響有多大?——電影「蝴蝶」(Le Papillon)

分享







  科學家現在提出了證據,愛護孩童、值得信任的成人提供的良好照顧會讓嬰兒更聰明、更健康、更懂得調適壓力,這些特質會伴隨著他們一生,然後再傳給他們的子女。

  母親疏於照顧的小孩則相反,比較容易感到壓力、過動、注意力不集中、體弱,成年後仍容易感到害怕。

  透過「HiNet數位家庭」服務,免費欣賞了一直想看卻沒看的電影「蝴蝶」(Le Papillon)。

  或許遲至此刻才看這部電影也是一件好事,剛好可以讓我領會最近看的三本好書所提到的內容,也能讓我從心理學的角度賞味這部電影。

  電影一開始,小女孩麗莎的生活,每一個片段疊加起來的感覺,讓我想到了《訓練你的心靈,改變你的大腦》書中的這一段內容。

  有些小孩當他們感覺到害怕時,無法在那些原本應該照料他們的人身上獲得安慰。這個孩童最親近之人以及他所仰賴的人,不是無法依靠,就是對於他的需求不夠敏感。這個小孩感受到的是心神不安與孤獨,而不是在照顧者的關愛與注意之下的安全無虞。……

  這樣的小孩會在心中發展出「焦慮依附」系統或是「迴避依附」系統。

  如果這個小孩感受到的經驗不一致,有時她能夠得到照護者的慰藉,有時又任她自生自滅,於是她可能發展出所謂「焦慮依附」(anxious attachment)的依附型態。「那一類的養育方式會令小孩感到焦慮;部分原因在於,如果你不確定你的避風港是否永遠存在,你就不可能放鬆。」謝弗(Phillip Shaver)說。

  此類孩童典型的狀況是拚命努力嘗試著更親近他人,焦慮地企圖吸引他人的注意,以獲得他人的保護。情緒焦慮者並沒有放棄去尋求情緒的慰藉,反而更努力試著索求關愛與支持。及至成人,在親密關係上,她有著幾乎毫無掩飾的需求,並且時時驚恐著自己可能永遠無法獲得、或是即將失去親密關係。……

  我聯想到電影「惡魔教室」(The Wave;Die Welle)中最後舉槍自盡的那位青少年,唉!

  焦慮依附型的人對被拒絕的可能性極度敏感,這讓她沈溺於自身人格缺陷的想法與個人失敗的回憶中無法自拔,於是無可避免地造成對自我價值長期病態的懷疑。她極度自我防衛,認為新觀念不但具威脅性,並潛在動搖她的世界。她厭惡混淆與模擬兩可的狀況,於是對於任何會挑戰其世界觀的事物相當排拒。……

  對於無法自他人的關愛與照護中感到安全,有些人則以另一種方式去反映與處理這樣的情緒。他們採取與焦慮依附徹底相反的方式:無論是在情感或理智上,他們皆放棄對他人的期望。他們尋求關愛與伴侶關係的本能凋零。以此方式面對自己情緒的人擁有一種稱為「矛盾迴避」(oxymoronically avoidant)的依附型態。在「陌生情境」中,一個情緒迴避的孩童很少哭泣,即使他的母親離開消失也是如此。當他的母親離開房間時,他表現出毫不在乎的態度,既沒有哭泣也沒有跟隨母親的企圖(儘管如此,在心跳測量這類客觀的指標中仍然顯示,他正經歷著極度的壓力)。(《訓練你的心靈,改變你的大腦:正向心靈訓練可以改變你的大腦Train Your Mind, Change Your Brain: How a New Science Reveals Our Extraordinary Potential to Transform Ourselves》頁256)

  情緒焦慮或迴避型的個體,傾向於藉由實質或想像的方式維持他們自身價值的意識,在那樣的方式中他們強調自己所屬的族群(「美國白人男性」、「都會拉丁女性」、「黑人青少年」)優於其他族群。……一個人若能夠經由挖掘出記憶深處中被關愛與珍惜的經驗,而維持著自我價值的意識,那麼他應該較不需要恐懼或輕視其他族群的成員,或為了維持自我價值而貶低別人。於是他將成為更寬容的人。(《訓練你的心靈,改變你的大腦》頁263)

  情緒焦慮或迴避型的個體,加上匿名化效應的推波助瀾,造就了當今網路惡意攻訐的氾濫。

  電影「蝴蝶」中小女孩麗莎的母親伊莎貝拉,則讓我想到《女人的大腦很那個……The Female Brain》中的這一段內容。

  研究人員發現,如果母親為了某些原因——小孩太多、財務壓力或工作繁忙而無法自己帶小孩——而無法好好照顧孩子,母子關係薄弱,對孩子的信任與安全感迴路會造成負面的影響。此外,不論好壞,女性都會「繼承」母親的母性行為,然後傳給自己的女兒和孫女兒。

  雖然行為本身無法靠基因傳遞,但最新的研究發現,哺乳類動物照顧的能力的確會遺傳給下一代,這就是科學家所謂的非基因或「基因外」遺傳——除了基因外也跟行為有關。

  加拿大的心理學家麥克‧明尼(Michael Meaney)發現,雌鼠若由關心子女的母親生下,但由不負責任的母親扶養,行為上不像親母,會比較像養母。

  幼鼠的大腦其實會根據牠們得到的照顧而發生變化。雌幼鼠使用雌激素(estrogen,或譯「動情激素」)和催產素(oxytocin)的腦部迴路,如杏仁核(amygdala),會發生最嚴重的情緒變化,進而直接影響到雌鼠照顧下一代的能力。

  媽咪大腦的建構根基是內部的構造,而不是模仿。疏於照顧孩子的母親行為可以傳遞三代,除非在青春期前環境發生了某些有力的變化。

  這項發現的意義重大,即使對人類來說屬實的部分不大:你照顧女兒的方法會影響她照顧你孫輩的方式。

  對許多人來說,想到自己會變得像媽媽一樣,就忍不住擔憂,但科學家已經發現母女聯繫的程度和下一代母系聯繫的力量有著對應的關係。科學家也發現,工作需要和家庭需要之間產生的壓力環境會降低母親照顧小孩的表現,能照顧小孩的時間當然也很短。當然,這種行為不只影響到你的下一代,孫輩也會受到影響。

  科學家現在提出了證據,愛護孩童、值得信任的成人提供的良好照顧會讓嬰兒更聰明、更健康、更懂得調適壓力,這些特質會伴隨著他們一生,然後再傳給他們的子女。

  母親疏於照顧的小孩則相反,比較容易感到壓力、過動、注意力不集中、體弱,成年後仍容易感到害怕。高度照顧和低度照顧母親的腦部效果研究很少,但一項研究發現,年輕的大學生如果在童年時期很少得到母親的照顧,在PET(正子斷層掃描)時對壓力的腦部回應度比較高。

  研究人員發現這些受試者和幼年時期得到母親無微不至照顧的人相比,血液內壓力荷爾蒙可體松(cortisol,或譯「皮質醇」)的濃度較高。他們比較焦慮,腦部警戒和害怕的程度都比較高。這或許就是為什麼薇若妮卡在面對工作和愛情關係搖搖欲墜時比較容易緊張,對於自己將為人母反覆思量,而且展現出極度的恐慌。

  電影「蝴蝶」中小女孩麗莎的母親伊莎貝拉告訴老人朱利安,她的母親對她視而不見,還曾把她遺忘在超市裡。

  我常聽求診者們生動地描述自己的祖母——當他們的母親不知所措、忙碌或憂鬱時,祖母就會來照顧他們。薇若妮卡的祖母十分寵愛她,但她的外婆則跟她母親一樣漠不關心。

  當薇若妮卡說起祖母會準備晚餐,還跟她一起玩著色遊戲或洋娃娃時,忍不住哭了起來。祖母會烤藍莓鬆餅,加上溫熱的糖漿,還幫她鋪床整理房間。當薇若妮卡要去參加派對,需要準備服裝時,祖母會帶她去逛街,讓她買自己想要、但母親不贊同的衣服。

  重點是有一個付出關愛的人(不一定要親人)。電影「蝴蝶」中的老人朱利安的角色,就類似薇若妮卡的祖母。

  現在你有一個很好的理由支持「點燃生命之火」活動。

  如果有人取代親生母親,經常提供這種特別的照顧,頻率夠頻繁的話,即使親生母親疏於照顧子女,她的行為也不會流傳到下一代。如此就能打破照顧不佳的循環,讓女孩子長大後能給自己的小孩更好的照顧。

  薇若妮卡的祖母有可能成為創造世代改變的關鍵。幾年後,薇若妮卡帶她的小女兒來看我,她們之間的親情濃郁,並未遺傳到她母親的負面影響,反而遺傳到祖母的關愛和可信。(《女人的大腦很那個……The Female Brain》頁176)

  《改變是大腦的天性》從腦神經科學的角度說明了依附型態的影響如何形成。

  有一個重要的關鍵期是從10或12個月一直到16或18個月,這段期間右前腦的一個重要地方正在發展並塑造大腦的迴路,使嬰兒可以維持跟人的依附及調節他們的情緒。這個地方在眼睛的後面,叫右眼眶皮質系統(right orbitofrontal system)。這個系統的核心在眼眶皮質(orbitafrontal cortex),……包括跟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的連接(邊緣系統是處理情緒的),使我們可以閱讀別人臉上的表情、了解他們的情緒,同時也能了解並控制我們自己的情緒。……

  當一個母親跟她的孩子在情緒發展和依附的關鍵時期時,是不停的用富有聲調的語言和非語言的手勢來教孩子情緒是什麼。當她看到孩子在喝牛奶時,吸了空氣進去,她會輕拍孩子的背,撫慰他說:「乖,乖,寶貝,你看起來不舒服,不要害怕,你的肚子痛是因為吸得太快了。讓媽媽替你拍拍,媽媽抱抱,一下子就不難過了。」她告訴孩子這個情緒的名字(害怕),這是有原因的(吸得太快),這個情緒是用臉上表情溝通的(看起來不舒服),它跟身體的感覺有關係(肚子痛),向別人求援通常會有效(讓媽媽替你拍拍、抱抱)。這母親教了孩子情緒的許多層面,她不但用文字,還用了她的聲音、姿勢和觸摸。

  如果要孩子了解情緒、調節情緒,而產生社會化聯結,他們必須在關鍵時經驗這種互動幾百次,然後在後來的生活中強化它才有效。(《改變是大腦的天性The Brain That Changes Itself: Stories of Personal Triumph from the Frontiers of Brain Science》頁312)

  既然「改變是大腦的天性」,依附型態系統當然在成年後也可以改變,《訓練你的心靈,改變你的大腦》的第七章和第八章寫的就是這方面的內容。


相關文章:
  免費合法線上看「海角七號」等48部國片
  如何輕易地讓人道德沈淪?
  電影「惡魔教室」(The Wave;Die Welle)
  Impossible is Nothing
  歐美的EQ教育課程:促進另類思考方法PATHS
  孩子比你想的還聰明
  教養的迷思——孟母三遷VS養不教,父之過
  愛因斯坦不玩識字卡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