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5日 星期一

1年級到7年級的共同回憶

分享






  作家王鼎鈞出生於民國14年(1925),他在回憶錄《關山奪路》說自己算是「一年級」生。

  最近讀完這位令我景仰的「一年級」生在民國63年出版的書《講理》,在書中看到了所有臺灣人一年級到七年級生的共同經歷與回憶,一個永遠不會過時的話題。

  由於不能遵守時間,以致浪費了時間、生命,這樣的例子是很多的,比方說,……

  參加朋友的婚禮。結婚典禮總是不能準時開始。讓我們回憶一下:請帖上寫五點觀禮,有在準五點行禮的沒有?請帖上寫六點入席,有在準六點入席的沒有?似乎沒有。很難碰到這樣守時的新郎新娘。客人知道你不會準時開始,也就不按時間來,辦喜事的人明明知道你不會準時來,更不按時間開始。這樣互為因果。參加一次婚禮,通常要花掉你三個小時,在這三個小時裡面,觀禮不過用掉20分鐘,吃飯不過用掉一個小時,合起來,不到一個半小時,其餘的一大半時間,都在鬧哄哄的氣氛中混過去了,真是可惜。(《講理》27版頁134)

  這讓我想起《別當正常的傻瓜》書裡提到的「規劃謬誤」。

  小時候,小朋友常常聚在一起寫個人計畫。我是個「常立志」類型,尤其是到了寒暑假,往往在假期還沒開始的時候,就立下雄心壯志,要如何如何之類的。但是到了假期結束的時候,我總是發現自己的雄心又落空了,計畫很少能順利完成的,想想訂計畫時的美好設想,常常也就一笑而過了。在大學裡,有的同學平常不努力,到了考試前幾週臨時抱佛腳時,他們也喜歡給自己訂個複習計畫,但事實上,幾乎所有的科目都要等到考試的前一天才會去匆匆複習一遍。

  想必各位都有過和我類似的經歷吧,很多人對此都習以為常了。也許大家沒注意到的是,這就是過於自信的一個典型表現,行為經濟學家稱之為「規劃謬誤」。如果你裝修過房子的話,一定也有這樣的體會,你實際裝修房子所花的時間十有八九比你自己預期的時間要長。規劃謬誤實際上非常普遍,不要說普通人,即使是一個經過仔細規劃的大型工程,仍舊可能比計畫的完工時間延誤了許多。

  澳洲在1957年對雪梨歌劇院的規劃是於1963年完工,預算是700萬美元。但是,雪梨歌劇院的籌建工程一直拖到 1973年才完成,最終花費高達1億200萬美元。這裡還有一則逸聞:有對夫婦本來打算在雪梨歌劇院完工的時候結婚,但是等到它真正落成的時候,這對夫婦已經離婚了。

  《黑天鵝效應(擴充新版)The Black Swan》一書也提到澳洲雪梨歌劇院的這個例子。

  心理學家比勒、葛瑞芬和羅斯曾經做過一個很有趣的實驗:他們讓心理系的學生儘可能準確地估計完成一篇論文需要多少時間,包括:(1)平均時間;(2)如果一切進展順利的話完成論文需要的時間; (3)如果遇到了一切可能發生的困難,完成論文需要的時間。這些學生估計,一般情況下完成一篇論文平均需要33.9天;如果一切順利,完成論文只需要27.4天;如果進展不暢,完成論文需要48.6天。那結果究竟如何呢?這些學生完成他們的論文竟然花了 55.5天。就算所有人都遇上了最困難的情形,與他們的估計相比,學生們看起來都過於自信了。(《別當正常的傻瓜:避免正常人的錯誤,成為超凡的決策者How To Make Smart Decisions In Business And Life》,初版頁172)

  對於人類來說,如果連「準時」這麼單純的行為都這麼難辦到了,在投資時,要達到效率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EMH)的要求,避開心理偏誤(psychological bias)的影響,更是緣木求魚了。

  換個角度來看,人都喜歡預測未來,但是幾乎都預測錯誤,甚至錯到非常離譜,連專家也不例外。


相關文章:
  早到良緣
  別當正常的傻瓜
  管理拖延的技巧清單
  不僅是寫給會拖延的人看的心理學科普好書《拖延心理學Procrastination》
  怎樣的作法對拖延的人(、小孩)無效?──跟拖延者相處共事的有效態度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善用時間?(腦神經科學的建議)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