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5日 星期六

孩子比你想的還聰明

分享







  請先回想一下,你或你親友剛開始學電腦的情形,想一下遇到電腦操作使用上的問題時,你們通常有怎樣的反應。

  接著,我們來看看發生在印度貧民窟小孩的一則故事。

  試想將一台附觸控板的個人電腦接上高速網路,裝到貧民窟附近的石牆上,在對面裝一台攝影機,讓你在辦公室便可觀察任何動靜。

  這正是物理學家米特拉(Sugata Mitra)所做的事,他任職於新德里一家軟體製造商與電腦學校NIIT。那部石牆上的電腦沒有相關說明,旁邊也沒有大人可以詢問


  沒多久,鄰近的貧民窟沙渥達亞營地(Sarvodaya Camp)的孩子發現了這台電腦。其中古杜(Guddu)、薩提許(Satish)、拉金德(Rajender)等人(多為6到12歲)不但沒有破壞電腦,反而玩了起來。不過一兩天,他們互相教導,學會拖曳、放下、開啟新檔案與資料夾等操作方式,還會上網。他們同樣沒有教室,沒有考試,也沒有老師。

  他們在三個月內創造了一千多個檔案,看了迪士尼的卡通,玩線上遊戲,在電腦上作畫,看板球比賽。剛開始是個別探索,繼而會互相分享心得,這些孩子發展出實驗設計者米特拉所謂的「基本電腦能力」。

  他認為,善用孩子的好奇心與學習能力,能夠使跨越數位鴻溝的成本大為降低,結果將可幫助數百萬人擺脫貧窮——若再發揮產消合一生產力的原則,必可大幅提高印度經濟的成長率與發展潛能。(《Wealth 3.0:托佛勒 財富革命Revolutionary Wealth: How it will be created and how it will change our lives》頁218)

  這些印度貧民窟小孩是活佛轉世或是從小喝印度神油,所以比較聰明嗎?當然不是!

  兒童研究界中有一項經典實驗研究,當年的實驗對象是四歲的菲利絲及五歲的米娜瓦。實驗人員要這兩位小朋友坐在桌前,在他們手無法構到的地方擺一個透明盒子。盒子裡放著一根彩色粉筆或一顆玻璃彈珠,這是研究人員事先讓這兩個孩子挑選出最特別的玩具。實驗的任務看似簡單,但事實上卻不容易;研究人員要兩個孩子把彩色粉筆從盒子拿出來,但是他們只能坐在椅子上,不可以站起來或身子往前傾去拿。他們究竟要如何把粉筆拿出來呢?有一個辦法,就是將兩根長棍子接在一起,然後將粉筆從盒子勾出來。

  研究人員找來許多幼童,把他們分成三組,每組中再細分兩人一組。菲利絲和米娜瓦是其中一組。在進行實驗之前,甚至在讓孩子選出粉筆或彈珠之前,研究人員給這兩位小朋友幾根大小不同的木棍玩,沒有任何特殊指示,讓他們自由玩十分鐘。這兩個孩子很自然地拿這些棍子玩起假想遊戲,或把小棍子當成小士兵玩打仗遊戲,他們甚至發現這些棍子有些可以互接起來,變成一根長棍子。當這兩個孩子開始對棍子逐漸失去興趣時,菲利絲和米娜瓦從研究人員手裡選中彩色粉筆,接著實驗開始了。

  菲利絲和米娜瓦只是呆坐在那兒,等研究人員告訴他們答案嗎?還是拿棍子假裝擊劍或拿來戳地板?好吧,多多少少。他倆盯著近眼前亦遙不可及的彩色粉筆,有好幾分鐘不知該怎麼辦才好。接著他們互相提醒對方遊戲規則,菲利絲說:「她說我們不能站起來。」米娜瓦:「我知道…可是…也許這些棍子…」接著他們便開始忙著找出哪幾根棍子可以接起來,然後挑出最長的幾根。兩人全神貫注地一起研究如何解決問題。最後,這兩個小偵探發現兩根最長的棍子,接成一長條棍子,搆到盒子,終於把彩色粉筆勾了出來。他們辦到了,好棒!

  另一組的孩子在實驗開始之前沒有玩棍子的機會,但是實驗開始之前,研究人員便先公佈答案。這兩個孩子坐在椅子上看著研究人員把兩根長棍子接在一起,將盒子裡的東西勾出來。接著,研究人員離開房間,留下剛剛菲利絲和米娜瓦用過的棍子,看他們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在某些情況下,這組的孩子能夠立即解決問題,畢竟他們剛才看過研究人員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但有時,同一組中的孩子卻無法順利解決問題。一旦嘗試失敗,這些孩子便馬上放棄,不願再試。最後,第三組的孩子上場了,他們不但實驗之前沒得玩棍子,也沒人示範給他們看如何解決問題。一點也不令人驚訝,這些孩子幾乎沒一組能夠完成任務。

  這項實驗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呢?透過玩的方式獨力摸索是學習解決問題的有趣辦法。當然,那些事先看過大人示範如何解決問題的孩子可以馬上完成任務,但是一旦他們失敗了,他們便不願意再試。好像他們覺得:「那個阿姨知道怎麼做,我都不知道。算了。」然而,像菲利絲和米娜瓦,在實驗進行前先有機會把玩那些棍子,這種孩子反而會展現過人毅力,想盡各種辦法積極解決問題。研究人員發現玩能引發高度創意與想像力,甚至提高閱讀程度及智商。根據種種科學發現證據,我們得到一個新的答案:玩=學習!(《愛因斯坦不玩識字卡:為什麼該讓幼兒多玩一點,少背一點Einstein Never Used Flashcards: How Our Children Really Learn--and Why They Need to Play More and Memorize Less》頁295)

  記得有次朋友聚會時,我對好友們說,閱讀《愛因斯坦不玩識字卡》這書讓我有意料之外的收穫。正如哈佛大學心理系教授Daniel Gilbert在《快樂為什麼不幸福》一書所提醒的,去檢視人們常常會忽略、遺忘或錯誤假設的身心、環境上的變化。

  孩子比你想的還聰明,只不過大人常把小孩教笨了。大人通常只不過是沒有好奇心與學習能力,一旦嘗試失敗,便馬上放棄,不願再試的小孩。


相關文章:
  稱讚孩子「很聰明」或「很努力」,會有什麼差別?
  《告白こくはく》——給孩子真誠的讚美,而不是矯情的過度讚美
  讓小孩獨自到公共場所前,小孩必須知道的12件事
  台灣學童數學比美國好的原因——看美國人自己怎麼說
  (孩子)學習的語言決定了未來的競爭力?
  教養的迷思——孟母三遷VS養不教,父之過
  愛因斯坦不玩識字卡
  學習新解:多元智能理論心理學家的看法
  品德也是一種競爭力?
  如何培養興趣與好奇心
  命若琴弦
  偏食有時要順其自然

1 意見:

eliza 提到...

哈,我們真是同好啊,看的書都一樣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