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電影《貧民百萬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與其原著小說《Q&AQ & A: A Novel》各有絕妙精彩處,《告白》也一樣。
不想去學校。可是因為這種理由不想上學,不管怎樣都沒辦法跟媽媽說。要是說了,媽媽一定會很失望。我現在這個樣子離媽媽的期望還遠得很呢。媽媽期望我成為人上人,像她弟弟功治舅舅那樣。
媽媽總是很驕傲地跟親戚和鄰居說我「善良」。「善良」到底是什麼呢?要是有參加什麼義工活動也就罷了,但我不記得自己做過什麼讓人說我很「善良」的事。因為沒什麼可被誇獎的,所以只能用「善良」這種辭來蒙混。這樣的話不要誇獎還比較好。我不喜歡墊底,但也沒因為當不成第一而不爽啊。
我從小就是被稱讚大的,一直相信自己頭腦聰明、運動萬能。我們這裏雖然是鄉下,小學的學生人數也不算少。上了三年級我就發現那只是媽媽的期望而已,事實上我努力起來也頂多是中上程度。
即便如此媽媽還是把我在小學期間得到的唯一一張獎狀裱起來掛在客廳,跟所有來家裏的人誇獎。那是三年級的時候參加書法比賽得到第三名的獎狀。我記得是用平假名寫的「選舉」兩個字。那時候的班導師稱讚說:「很樸實的字呢。」
上了中學之後媽媽不這樣誇耀了,開始成天把「善良」掛在嘴邊。但我更討厭的是媽媽動不動就寫信給學校。這我是在第一學期期中考之後發現的。
班導森口老師在班會的時候,公佈了總成績前三名的同學。那三個人看來就是很會念書的樣子。我一面拍手一面覺得他們好厲害啊,並沒有不甘心,因為我本來就沒他們的程度。住在附近的美月是第二名,晚餐的時候我就跟媽媽說了。她好像沒什麼興趣,只回道:「喔,這樣啊。」但其實不是。
幾天後我偶然在客廳的垃圾桶裏看見丟棄的信件草稿。
「重視個別人格的時代已經到來,然而卻還有教師倒行逆施,在所有同學面前只表揚成績好的人,這使我感到非常不安。」
我立刻知道這是針對森口的抱怨信。我馬上拿著信紙到廚房去跟媽媽抗議。「媽,不要寫這種信給學校啦。這不就像是我因為自己不會念書所以忌妒別人嗎?」
媽媽聽了很溫柔地說:
「哎呀,小直在說什麼啊,哪是忌妒?媽媽並不是說不能排名次。只是抗議公佈考試的名次而已。只有考得好的學生才特別嗎?只有他們才是優秀的人嗎?不是這樣吧?但是老師有替善良的學生排名次嗎?替認真掃除的學生排名次嗎?然後在大家面前公佈嗎?媽媽想說的只是這個而已。」
這麼煞有介事真讓人受不了。雖然一本正經地講道理,但要是我的成績好的話,媽媽才不會寫這種信呢。她只是覺得失望而已。
從那時起每次媽媽誇耀我多「善良」,我就覺得好悲慘。悲慘、悲慘、悲慘……。(《告白こくはく》頁123)
或許有人會認為這只不過是一個小說情節中青春期男生的無病呻吟,剛好《教養大震撼:關於小孩,你知道的太多都是錯的!NurtureShock: New Thinking About Children》這本書整理了這方面的心理學研究。
研究發現,讚美要發揮效果,針對哪一件事必須很明確。……
是否出自肺腑也是關鍵。杜薇克(Carol Dweck)博士表示,爸媽最大的錯誤,便是假設小孩腦袋太簡單,聽不出話中有話,感覺不到對方說話背後的用意。然而,就好像大人能聽出誰的讚美是明褒暗貶,誰的道歉是虛情假意,小孩也有類似能力。小孩會仔細揣摩你怎麼誇他,研究你是否話中有話。只有年紀很小的孩子,不到7歲那些,才會你誇什麼他就信什麼。年紀大一點的孩子聽到讚美,會跟大人一樣懂得推敲真假。
杜薇克(Carol Dweck)博士就是網誌「稱讚孩子『很聰明』或『很努力』,會有什麼差別?」裡的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德威克,只是中文譯名不同。
這方面的專家是德國比勒費爾德大學的伍夫維‧梅耶(Wulf-Uwe Meyer),他做過一系列研究,小孩在其中旁觀其他學生受到讚美。梅耶教授發現,小孩到了12歲,就不再相信老師讚美你是因為你表現好,這時小孩會認為正相反,是因為你太差,老師才認為你需要額外鼓勵。小孩已經看穿一套模式:程度落後的孩子往往會被大誇特誇。梅耶教授發現,青少年對讚美已經完全不相信,竟然到「直把批評當讚美」的地步,他們覺得誰被老師批評,才代表他在老師的心目中是資質優異。
認知科學家丹尼爾‧威靈漢(Daniel T. Willingham)指出,老師稱讚學生,可能會無意間傳達出「你已經把潛能發揮到極限」的訊息;老師批評學生,則可以傳達出「你還有進步空間」的訊息。
紐約大學精神病學教授茱蒂絲‧布魯克(Judith Brook)解釋說,這是信用度的問題。她說:「讚美很重要,但不能空洞,必須基於事實,基於對方真擁有的某種技巧或才華。」一旦你有哪次讚美被小孩解讀為沒有根據,他們以後不只不再相信你不誠懇的誇獎,連誠懇的那些他都不再相信了。
如何讚美?讚美要注意什麼細節?可參閱網誌「怎樣送出最廉價、卻又無價的最佳禮物?」。
過度讚美也會扭曲小孩的成就動機。他們會用有沒有得到讚美來決定什麼要做,什麼不要做,而忘記把事情做好本身的樂趣。里德學院(Reed)與史丹福大學的學者曾審核過150篇有關讚美的論文,統合分析的結果,顯示學生聽多了誇獎,會變得不喜歡嘗試新事物,不懂得獨立自主。學者發現,學校的老師常把讚美掛在嘴邊,與以下的學生特質呈現相當一致的關聯性:「毅力變糟、向老師投以揣摩上意的眼光變多、答題時帶有一種怕答錯的不堅定語調」。受到過度讚美的學生唸到大學,會遇到辛苦就停修某堂課,寧願學少一點也不想拿七八十分。美國大部分的大學生都是到大三才選擇主修,但受到過度讚美的學生卻會一拖再拖,下不了決心。他們不敢「定於一」,因為怕不成功。
紐澤西州有位高中英文老師告訴我,她光靠肉眼就看得出誰來自過度讚美的家庭。爸媽以為這樣是表示支持,小孩感受到的卻是爸媽的高期待,這會給小孩很大的壓力,變得太計較分數,反而無法在消化課程內容上面好好用心。「有一位媽媽怪我:『妳毀了我孩子的自尊心』,因為我給她兒子七十分。我跟她說:『這孩子還有進步空間。老師的工作,是幫助學生表現更好,而不是感受更好。』」
……常受誇獎的孩子會變得很計較輸贏,更喜歡打敗別人。維持面子變成他們的頭號關心。許多研究結果都指出這一點,對家長與教育工作者應是警訊。這些研究也都是出自杜薇克團隊的手筆。
有一項研究,學生要接受兩次測驗。兩次之間的空檔,他們可以二選一,一是選擇上一堂課,學習第二次測驗所需的解題新技巧,二是選擇知道自己在第一次測驗中的成績排名。時間只容許他們選一樣。被誇聰明的學生都選擇知道自己的成績排名,而不是利用時間準備下一次測驗。
另一項研究,學生必須為自己製作成績單。研究員告訴他們,成績單將寄去給別校學生看。他們既不會見到別校這些學生,也不會知道別校學生的姓名。結果,被誇聰明的孩子當中有四成不老實,為自己加分。被誇用心的那些,不老實的則很少。
學生升上初中,班級變大,課業變吃力,有些在小學表現很好的孩子會覺得很辛苦。那些以為自己是因為聰明才很會唸書的學生,這時就會想,原來自己一直都是笨的。這種小孩的成績無法重新變好,因為成績要變好的關鍵正是加倍努力,他卻視努力只更加證明自己真的不行。這種學生在訪談中,許多都招認,「有認真考慮要不要作弊。」
學生會作弊,原因是找不出面對失敗的策略。家長若無視於孩子不會唸書的事實,只堅持說:「你下次一定會考更好」,問題將會更棘手。密西根大學的學者珍妮佛‧克洛克(Jennifer Crocker)研究的正是這種親子互動。她表示,孩子到頭來可能會相信,失敗實在很恐怖,爸媽連他考低分這個事實都不願承認。孩子如果沒機會與父母討論自己是錯在哪裡,就沒辦法從錯誤中學習。(《教養大震撼:關於小孩,你知道的太多都是錯的!NurtureShock: New Thinking About Children》頁25)
大腦必須學會,挫折期可以挺過去。「成長過程太常得到獎勵,就會缺少恆心與毅力。獎勵一消失,這種人就會縮手。」(《教養大震撼:關於小孩,你知道的太多都是錯的!NurtureShock: New Thinking About Children》頁30)
現代爸媽對親職教養都有一大堆焦慮,讚美小孩於是成了一種萬靈丹,用來克服爸媽自己的焦慮。在早餐與晚餐之間,我們沒辦法陪小孩,只好在下班回家時加倍補償。在親子共處的那區區數小時內,我們希望孩子能聽到我們白天無法說的一大堆東西:「我在你左右、我挺你、我相信你。」
以相似的方式,我們把小孩放進高壓的環境裡,幫他們找最好的學校,接著再用不停的讚美去軟化孩子環境裡的緊張。我們對孩子期望很高,再用讚不絕口去掩飾我們的期望。我感覺到這是一種很嚴重的矯情。
在我戒斷讚美之癮的最後階段,我意識到,不跟兒子講「你好聰明」,等於是把他聰不聰明這件事留給他自己去判斷。講「你好聰明」其實是一種外力介入,就像小孩做功課遇到難題,爸媽就幫忙解答一樣。這會剝奪小孩自己找答案的機會。
不要剝奪小孩自己找答案的機會,有其重要性,參閱網誌「孩子比你想的還聰明」。
萬一,小孩自己下錯結論,覺得自己笨就是笨,怎麼辦?聰不聰明這種事,真的可以留給小孩自己去判斷嗎,在這麼小的年紀?
我是個焦慮的爸爸。今早,在上學途中,我考他說:「再問一次,當你在想很困難、很困難的問題,必須很用力、很用力去想的時候,你的腦袋會怎樣?」
「我的腦袋會像肌肉,變壯壯,」他答。這個問題已經考不倒他了。(《教養大震撼:關於小孩,你知道的太多都是錯的!NurtureShock: New Thinking About Children》頁32)
相關文章:
用主動建構式回應改善你的關鍵正向性比率(critical positivity ratio,羅沙達比例,Losada ratio)
怎樣送出最廉價、卻又無價的最佳禮物?
如何接受他人的讚美?
大腦當家育兒篇《Brain Rules for Baby: How to Raise a Smart and Happy Child from Zero to Five》
孩子比你想的還聰明
活出自信──將自信建立於自己是誰,而不是你做到了什麼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