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喜歡將台商比喻成尋找低廉工資的「遊牧民族」,若果如此,為什麼不一開始就直接到越南投資呢?
大前研一在2002年的著作《力用中國China shift》給了這麼一個答案:
其實,在中國崛起之前,備受跨國企業矚目的亞洲生產基地是越南。因為當地勞工月薪約為40到50美金,比起80到100美金的中國勞工便宜許多,所以當時有許多企業前往越南設廠。但企業在實際進駐越南後,卻發現當地不僅貪污情況嚴重,毫無制度,也缺乏有遠見的領導人。不僅如此,也遲遲未見越南政府興建港灣、道路等基礎設施,產品的發貨、裝運問題層出不窮。
這與托佛勒(Alvin Toffler)在《Wealth 3.0:托佛勒 財富革命》的說法不謀而合。(參看「政治會不會影響台股?——2008年至今外資買賣超統計」)
反觀中國,這兩、三年基礎設施都已經整備得相當完善。上海、大連、廈門等地的港灣在大規模整修後,目前皆已極具現代化水準。大連和福州的海關已經全面配合新加坡港務局的港口作業。連號稱先進國的日本,進港卸貨的手續都需要數十張以上的文件,而且如果碰到星期五,就必須等到下星期一。然而,目前在新加坡已經能夠透過網路處理港務,並且只需一張申請文件就能辦妥所有手續,可說效率極佳。現在大連也仿效這種作法。
新加坡能從1997年至今,一直雄踞在世界貨櫃港口排名前兩名,除了地理上的優勢,也有自身的努力因素。反觀台灣高雄港,從世界貨櫃港口排名第三,到今年則有可能變成十名外了。
另一方面,從瀋陽到北京、無錫到上海的高速公路也都已經完工,形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過去我曾說過:「中國都市如同隔著黑海的島嶼,無法用車連結。」例如,某一化妝品廠商曾經想將口紅從廣州運送到上海,但是運送時間竟長達九天,到達目的地時,口紅都已經融化了。當時在中國如果想用卡車運送貨品,通常無法估計到貨時間,因為交通狀況不明。這是1993到1995年的情形。但是,今天中國各大都市之間都已經有完善的高速公路網絡。這是因為在土地國有的中國,沒有土地收購問題,也不用做任何環境評估,因此可以在短短數年內完成高速公路的興建工程。此外,不論任何地區的中國人都非常積極,他們鬥志昂揚、企圖心旺盛,即使生活豐足仍然勤勉工作。也因為如此,越南生產力逐漸被中國超越,跨國企業也紛紛轉移到中國。(《力用中國China shift》頁114)
換個角度來看,蔣經國的十大建設的確為台灣的經濟奠定了基礎。而印度則在基礎建設落後的狀態下,抓住數位革命的契機,跳脫工業時代的思維,在資訊時代以軟體在世界經濟突圍。
相關文章:
2007年50本暢銷商業管理書
政治會不會影響台股?——2008年至今外資買賣超統計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