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5月17日 星期四
現代寂寞
人死後,是否還能繼續存在?從小至今,我不知思索過多少次這個問題,也看過不少對這方面探討的資料。然而有一天,這答案對我似乎不再那麼重要了。在那天之前,我的信念是人生只有一次,所以要好好去活。不過,在那堂輔大的發展心理學課中,我聽著教授義正嚴詞地講著人死後一定還存在著,否則生前何必好好活著,既然一切都將化為烏有。
我要感謝那位老師幫我開了一扇窗。因為我突然了解到,你也可以說,人生只有一次,所以要好好享樂;或者,既然有好幾輩子可活,這輩子何必如此認真,何不好好享樂。
重要的是:你要不要選擇好好去活!「未知生,何論死?」我不再費力地去探究終點的模樣。
同樣地,「一個月後、一年後、五年後、十年後,我們還會是好朋友嗎?」,對我來說,願不願意用心維持彼此的人際關係才是需要關注的所在。
我想,人生中有一些事,過程比目標達成重要。
極端地說,不管我們多用心經營人際關係,它一定會因人的逝去而結束。國中時,我會數,假如我今天就死去,會有幾個人為我哭泣?上大學時,我曾希望,所有認識我的人在我死時也同時失去了與我有關的記憶,這樣就不會有任何人傷心。可是,假使我的親友逝去,我情願傷心哭泣,也不願記憶中的點點滴滴被抹去。如果我失去了這些回憶,我想我也失去了所有歡笑與感動的時光,留下的只剩吃飯、工作、睡覺的記憶,這樣的人生也太無趣了。
說來有點殘忍,心理學中有一個「是否有奶便是娘?」的實驗:一個小猴子被關在一個地方,一個角落是鐵絲做成的猴子有供給乳汁,另一個角落則是用布填充做成的猴子。小猴子肚子餓時只能抱著鐵絲做成的猴媽媽吃奶。然後,心理學家故意驚嚇小猴子,觀察牠會跑去抱著哪個猴媽媽。結果小猴子跑去緊緊地抱著布做的猴媽媽。這個實驗使得醫院鼓勵母親多抱抱嬰兒,也降低了嬰兒的死亡率。實驗的小猴子長大後還是出了問題,畢竟布做的猴媽媽不能給予真實的情感互動。
也有心理學家調查,能在二次大戰的納粹集中營活下來的人,有什麼相似處?答案是對人的思念與承諾,讓他們變得無比堅強,就像「浩劫重生(Cast Away)」這部電影中的主角一般。試想,如果主角凝視懷錶的畫面,全換成對FedEx工作或休旅車的想念,然後為了工作和車子,願意冒生命危險離開小島,能把這種情節的片子看完的,應該沒幾個。
因此,人際關係網路的情感支持,對一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然而,我們有時反而花最少的時間去照顧情感需求,甚或試圖藉由工作、購物、喝酒來填補或逃避,結果短暫的麻木後,留下的依然是空虛。另一種奇怪的現象是,大部分的人雖然喜歡親友甚於工作(甚或討厭工作),可是卻比較願意花費大量的時間及精力在工作上,即使大家都曉得「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在人際之間卻有「揮之即來,呼之則去」的期待,希望像故事裡南海的富和尚舒舒服服地取經。
喜歡讀歷史,以前是看帝王將相的豐功偉業,現在則喜歡去看平民百姓如何生活。科技的進步和工業化,著實讓我們多出了不少時間,我不用向我爸媽小時還要撿木頭生火,也不用打水和用手洗每一件衣物,大部分的人不再需要用盡體力的日出而做、日落而息,三餐的準備也快易許多。可是,除了我們經常抱怨的工作,我們盯著各種螢幕來消磨時光。
容易遷徙,為了適應漂泊和保護自己,鄰居慢慢變成形容住在同一棟樓的陌生人的名詞,與整個村莊的人有十年、二十年情誼的時代早已遠離。把睡眠時間扣除,結果在同一個屋簷下相處最久的是現代的鄰居——同事,然而競爭與上司的監看(據聞台灣NEC在辦公室裝了監視器好「關照」員工),或是逐漸加快的人事流動,叢林的生存法則變成「以禮相待,但避免以心相交」。
收到朋友的一封信,寫著「現代人應該都是寂寞的吧!」,所以把一些想法寫出來,算是小小的回應。如果我們體諒到每個人多少需披著甲冑、戴著面具,在所謂的現代社會應對上。那麼,因生活的便利多出來的時間,就用來嘗試及等待雙方卸下不必要的防衛吧!不要僅是把它用來獨處,然後換來一個「百年孤寂」的墓誌銘。
相關文章:
影響快樂的外在因素
如何成為人脈王(superconnector)?
憶往惜今
現代女性在親密關係上的挑戰
三個小習慣,讓自己更快樂
越有錢,越快樂?
快樂,從心開始——學習創造樂趣
別當正常的傻瓜
煩憂不請自來,快樂要費心尋找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1 意見:
我不知是否有死後的世界,但也不想費心去探究。我想活在當下,無論死後世界是否存在,那都是死後的事。我跟同事間也保持著一段不小的距離,因為我不想成群結隊。我不想勉強在一天工作後,為了應付人際關係,還得去參加不喜歡的社交活動。
我知道有時是必須的,但我想儘量保留自己的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因為我並不喜歡我目前的工作,礙於經濟壓力,所以想讓自己有喘一口氣的空間。
我想選擇人際關係,不想讓人際關係牽著走,幸好還可以選擇。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