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0年代後期,義大利一名蹣跚學步的幼童跌落井裡。救難小組無法將他拉出來,這名小孩只能無助地待在井底哭泣。我們可以體會,整個義大利都在關切他的安危;整個國家都在盯著頻頻播放的最新新聞。小孩的哭聲,讓無能為力的救援人員和新聞記者感到罪惡,痛徹心扉。他的照片顯眼地登在報章雜誌上,在米蘭市中心逛,你很難不看到有關這小孩困境的事物。
在此同時,黎巴嫩正烽火連天,偶爾才有戰爭稍歇的時候。黎巴嫩人處於亂局當中,依然非常注意這名小孩的命運。這名義大利小孩。就在5英哩遠的地方,有人因戰爭而死亡,市民飽受汽車炸彈的威脅,但貝魯特基督區裡的人,他們最關心的還是這名義大利小孩的生死。「看,這可憐的小傢伙有多可愛。」有人這麼對我說。而當這名小孩最後獲救時,整個城裡的人都鬆了一口氣。
史達林(Stalin)對死亡這種事最瞭解了,據說,他曾經說過:「一個人的死亡是悲劇;一百萬人的死亡則是個統計數字。」( One death is a tragedy. A million deaths is just a statistic. )統計學在我們腦中是寂靜無聲。(《黑天鵝效應(擴充新版)The Black Swan: The Impact of the Highly Improbable》頁132)
前幾天看到「Why Do We Give? Not Why Or How You Think」這一篇報導。
報導中提到心理學家Daniel M. Oppenheimer和Christopher Y. Olivola將有關公益團體募款的最新研究結果集結成《The Science of Giving: Experimental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Charity》這本書,書中內容可以幫助公益團體更有效益的募到更多善款。這本書兩岸都沒有翻譯成中文版。我想,就算沒有中文版,台灣的公益團體也應該找這本書來看。如果有人可以做重點摘要翻譯,讓台灣公益團體容易獲得這些資訊,應該是功德一件。(我沒有這本書)
不過,報導中還是提到了兩個令人意外的研究結果。
第一個研究就如同那義大利小孩的故事,人們捐給一個需要幫助的人的錢,會比捐給一群需要幫助的人的錢多。出乎我意料的是,如果給捐款人同時看需要幫助的小孩照片跟統計數字,反而不如只給捐款人看小孩的照片會比較讓他感動。
第二個研究是,如果捐款人必須先跑馬拉松或做一些讓生理不太舒服的活動,才能捐款,捐款人反而會捐比較多錢。在實驗中,心理學家先給受試者5元,然後讓他們自由決定要捐多少錢。一半的受試者,就直接可以捐錢,平均捐了3元。另一半的受試者必須先將手放入冰到刺痛的水中一分鐘,才能捐款,捐款時,即使有鼓勵他們不要捐出來,他們平均捐了4元。
報導中還提到一個發現,雖然我認為因為台灣詐騙電話盛行而不適用,不過應該還是可以想出變通方法。那就是,在以色列,人們很難對公益團體的電話募款說不,因為他們怕說「不」會增加自己發生類似不幸的機率。(感覺台灣神棍好像常用這招)
相關文章:
說服是一門科學,而非藝術
怎樣可以讓更多人做善事?
一個男人減少全美國酒醉駕駛的真實故事
一群美國在學高中生振興家鄉經濟的真實故事
如何提高器官捐贈率?看看美國伊利諾州怎麼做
發生緊急事故時,怎樣求救可以讓你或你的親友最快獲得幫助?
好事為何多磨?好人為何會辦壞好事?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