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9日 星期三

一個男人減少全美國酒醉駕駛的真實故事

分享




  一位好友的表妹在去年九月被酒醉駕駛撞死。雖然「開車不喝酒,喝酒不開車」的口號已經宣導很多年了,還是會有人酒駕開車,我們能不能透過心理學更進一步地減少酒駕傷亡人數,就像社會心理學家增加飯店的毛巾重複使用率一樣?(參閱「說服是一門科學,而非藝術」)

  行為在個人層面和團體層面都具有傳染力,行為的傳染也會發生在社會層面(喇叭褲、有機食品、歌詞演變而成的日常用語)。但是我們追溯出一項全美各地隨處可見的特定行為的起源,或許能引起你的興趣。接下來的例子,是一個男人最終改變整個社會行為的故事。

  1980年代,哈佛大學的公共衛生教授傑‧溫斯頓(Jay Winsten)開始對「指定駕駛designated driver」這個想法產生興趣。他從北歐國家得知這樣的概念,當時指定駕駛在北歐國家已是準則,但美國境內沒有這種觀念;根本沒人知道什麼是「指定駕駛designated driver」。

  溫斯頓的目標是讓「指定駕駛designated driver」成為美國社會的標準行為:如果一群人打算出門喝酒,得先挑出一位保證整晚喝酒的指定駕駛。但是,該怎麼無中生有,樹立新的社會規範?溫斯頓的想法是,只要人們在生活中的各種情境(就算是虛構的情境也無妨)反覆接觸這項概念,自然而然會有傳染力。

  一開始就先讓某個人有一個特殊身份,賦予責任感,同時也有理由抗拒邀酒的請求,而不是最後再挑一個比較不醉的開車。

  溫斯頓與他的團隊於是開始和全國共計160部黃金時段影集的製作人、編劇、演員合作,不著痕跡地在劇中穿插置入與「指定駕駛」有關的劇情。曾經出現指定駕駛片段的影集包括《神探亨特Hunter》、《天才老爹The Cosby Show》、《貝福地先生Mr. Belvedere》,還有《妙管家Who's the Boss?》。在1980年代當紅的法律影集《洛城法網L.A. Law》中有一集,哈利‧漢姆林(Harry Hamlin)所飾演的迷人律師請酒保幫他打給他的指定駕駛。還有一張指定駕駛的海報出現在《歡樂酒店Cheers》的吧檯。

  「相較於許多有價值的理念,要幫傑所發起的運動一點忙,對我們來說並不困難,」當時美國NBC電視網的副總葛蘭特‧汀克(Grant Tinker)如是說。汀克當時把溫斯頓介紹給各大電視網的編劇。溫斯頓只要求對方在對白中安排「5秒鐘」傳達指定駕駛的觀念即可,並不需要動用一整集,甚至不需要佔用整幕場景。「由於他的要求實在很簡單,」汀克說:「我們一點也不覺得會影響到影集的獨立性。」

  請注意溫斯頓的聰明之處:他運用路徑力量來改變社會大眾,卻用騎象人和大象的力量來改變媒體高層的行為。他的5秒鐘要求,不僅指揮了騎象人(他向對方描述了能改善複雜問題的簡單動作),還刺激了大象(他縮小了改變幅度)。

  如果你不清楚大象跟騎象人這個絕妙的比喻,請看網誌「象與騎象人」。

  「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沒有指出一條解決的路徑——如果喝了酒(或避免不了喝酒)該怎麼辦?

  1991年,溫斯頓發起運動的3年後,10個美國人中有9個已經熟知指定駕駛一詞,而且人們的行為也發生了變化。根據統計數據,37%的美國人擔任過指定駕駛,54%經常飲酒的人曾經由指定駕駛送回家。行為的變化拯救了不少性命。因喝酒所引起的交通事故傷亡人數,由1988年的2萬3626人,下降到1992年的1萬7858人。

  溫斯頓利用電視的力量催生了一項社會準則。但是你並不需要好萊塢的力量才能創造群眾。(《改變,好容易Switch: How to Change Things When Change Is Hard》頁256)

  當你轉貼、轉寄或推薦這篇文章給你的親朋好友看時,你也發揮了影響力,推廣了「指定駕駛designated driver」的觀念,減少了悲劇的發生。


相關文章:
  一群美國在學高中生振興家鄉經濟的真實故事
  怎樣可以讓更多人做善事?
  如何提高器官捐贈率?看看美國伊利諾州怎麼做
  連續強暴犯應該化學去勢(或許比較正確的說法是進行針劑治療)嗎?
  美國警方怎樣讓街頭沒有飆車族
  改變自己永遠比改變他人容易——丹麥面對能源危機的態度
  為什麼不要跟人爭論政治、宗教議題?——我們先用情緒下決定,再用理性找理由
  惟愛為大
  幸福基準線
  貧富差距擴大會縮短每個人壽命
  好事為何多磨?好人為何會辦壞好事?
  公民意識的「芬蘭驚豔」
  敵意——會不會罹患心臟病的重要指標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