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8日 星期日

社會心理學家Elliot Aronson對心理學感興趣的起因

0 意見
分享

  Elliot Aronson是世界上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之一。2002年獲選二十世紀百大傑出心理學家之一。他目前是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的名譽教授及哈佛大學的榮譽客座教授。他是美國心理學會110年歷史中唯一一位獲得三項主要大獎──研究貢獻獎、教學貢獻獎及寫作貢獻獎的人。(《社會心理學(原書第七版)Social Psychology (7th Edition)》作者介紹)

  找資料時,借了最新版的《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來看。看到作者介紹寫了這幾位社會心理學家對心理學感興趣的起因,這些起因或許可以解釋他們為何踏入社會心理學領域,對於不了解社會心理學領域的人,也可以知道社會心理學想解答什麼問題。(這算做是網誌「沒有警察會怎麼樣?──哈佛大學心理系教授Steven Pinker對心理學感興趣的起因」系列)

  小時候,我們家在反猶太聲浪高漲的住宅區裡,是唯一的猶太家庭。每天下午,我必須到猶太學校念書。由於我是附近地區唯一到猶太學校就讀的小孩,所以很容易就成為大家欺負的對象。放學後,天色已暗,在回家途中我經常遭到毆打與辱罵。

  至今,鮮活的記憶依然栩栩如生:我頹坐在街石上,撫摸著滴血的鼻子或受傷的嘴角,一邊為自己感到非常難過,一邊很想知道這些小孩為什麼如此恨我,他們甚至還不認識我。當時,我就想著這些小孩自出生後,很可能就有人一直教導他們去痛恨猶太人。我還想著他們的仇恨心是不是能夠改變;如果他們多認識我一點,情形是不是會有所不同?我甚至還自我反省,是不是什麼地方得罪了人,以及如果我的塊頭比別人大,我會不會反過來在沒有任何好的理由之下,也會去欺負別人呢?

  當然,當時的我無法解開這些謎團,但最後我發現到,這些都是蘊含深遠意義的問題。在三十幾年之後,身為實驗心理學家,我很幸運有此機會來解答上述的一些問題,並發展出一些消除偏見的技術,使人們可以減輕受偏見迫害之苦。(《社會心理學(原書第七版)Social Psychology (7th Edition)》作者介紹)


相關文章:
  服從權威(Obedience to Authority)——邪惡的平凡性(banality of evil)
  電影「惡魔教室」(The Wave;Die Welle)
  如何輕易地讓人道德沈淪?
  A Class Divided——免費練習英聽的好影片
  你跟小學生的差別有多大?
  為什麼不要跟人爭論政治、宗教議題?——我們先用情緒下決定,再用理性找理由
  揭露潛藏在你意識之外的祕密──[心理測驗]內隱聯結測驗(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

繼續閱讀...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書摘

0 意見
分享

  想引用《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裡的句子,就重新讀了一遍,順便作了書摘。

  太陽正西墜,牧羊人催促他的羊群向著夕陽的方向前進。牠們永遠不需要作決定,他想,也許這正是牠們總是緊緊依隨著我的原因。

  羊兒只關心食物和水。牠們的日子一成不變,在日升日落之間無止境地延續著。牠們既不讀書,也不懂男孩所告訴牠們的遠方城市的種種。只要男孩能繼續在安達魯西亞地區找到最好的牧草,牠們就會順從地跟著他。牠們滿足於食物和水,也慷慨地以牠們的毛回報,甚至有時還奉獻出牠們的肉。

  男孩心想,如果今天我變成一個魔鬼,決定宰了這些羊,一隻又一隻地宰,牠們也要等到大部分羊隻都被殺了以後才會知道。只因為我能帶牠們到鮮美的草地去,牠們就信賴我,而忘了如何運用自己的本能生存下去。(《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頁9)

  這世界是如此廣大無盡,有時他就任隨他的羊漫走,然後再從中去發掘出有趣的事。問題是羊兒從沒發現牠們正在走一條新路,也感覺不到季節的迭變。牠們只關心食物和水。

  也許我們都是一樣的,男孩忖思著,即便我也是一樣。(《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頁13)

  生活在希望中,生活才顯得更有趣。(《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頁13)

  他在這城裡認識不少朋友。這是旅行吸引他的一點──既可以認識很多新朋友,又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在這些人身上。當你每天和同一群人打交道時,他們也會變成你生命當中的一部分了,就像當年他在神學院的情形一樣。他們會要求你改變自己來遷就他們,如果你不是他們所期望的樣子,他們就會不高興。絕大多數人似乎都很清楚別人該怎麼過活,卻對自己的一無所知。(《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頁18)

  「什麼是世界上最大的謊言?」在全然的驚訝下,男孩脫口問。

  「在生命的重要時刻,我們卻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物無能為力,只能聽天由命──這就是世界上最大的謊言。」(《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頁20)

  男孩不懂什麼是「天命」。

  「那就是你一直想去做的事。每個人,在他們年輕的時候,都知道自己的天命。在那時候,每件事都清晰不昧,每件事都有可能。他們不會害怕作夢,也不畏懼去渴望生命中任何會發生的事物。然而,隨著歲月流逝,一股神祕的力量將會說服人們,讓他們相信,根本就不可能完成自己的天命。」(《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頁23)

  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頁24)

  人類在生命的任何一個階段其實都有能力去完成他們的夢想。(《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頁25)

  寶藏要靠流水的力量沖刷才能露出來,但也正是同一個力量把寶藏深埋在底下。(《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頁27)

  如果你一開始就去承諾你根本還未擁有的東西,你就會失去勇往直前的欲望。(《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頁27)

  對她來說,每一天都是一樣的,而日子之所以會相同,是因為人們不能珍惜每天發生的事。(《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頁30)

  「『我只能提供你一個建議,』這個最有智慧的人說,『幸福的祕密就是去欣賞世界上所有的奇妙景觀,但不要忘了湯匙裡的油。』」(《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頁34)

  現在他終於明白了,為什麼那個酒吧老闆會那麼生氣。那個老闆一直試圖要告訴他,不要信任那個年輕人。「我就像大多數人一樣──只肯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不肯去看清事情真正是怎麼一回事。」(《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頁43)

  這不是個陌生地方,這是個新的地方。(《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頁45)

  默想著這些,讓他忽地明白了,他正處在一個抉擇點上──或者把自己當作一個小偷的受害者,或者把自己視為一位探險家,正探尋著他的寶藏。(《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頁45)

  我並不想從生活裡多得到什麼,可是你正迫使我去看見我以前所未知的財富和地平線。如今我已經看見了它們,這才知道自己的可能性是多麼寬廣,我將會覺得比你來這兒以前還要糟,因為我知道了自己可以完成更多的事,然而我卻不想去完成。(《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頁62)

  這世界上有一種大家都能了解的語言……這種語言訴說著熱忱;訴說著愛和目標能夠成就許多事;它同時也是你在追尋你所深信並渴望之事的其中一部分。(《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頁67)

  作完決定只不過是事情的開頭而已。當一個人作了決定,就像跳進一股強勁的水流中,水流將會帶他到作決定的最初也夢想不到的地方去。(《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頁73)

  這一切都必須符合一個最根本的理由:不管是繞多少路,作多少調整,商隊一定朝著原來的方向行進。一旦克服了阻礙,商隊就必得回歸原先的路程,向著指向綠洲方向的星辰前進。早上醒來若看見那顆星正在天際閃耀,大家就確定自己正往著正確的路程前進,水源、棕櫚樹、房舍,還有人群正在前頭等著他們。(《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頁80)

  「我現在正活著,」有一晚他對男孩說,那時既沒有月光也沒有營火,他們正一起吃著一串椰棗時,「當我吃東西的時候,我只想著吃,如果我正在行進,我也只專注地前進。如果我必須打戰,那麼哪一天死,對我都一樣。」

  「因為我並不需要依靠我的過去或財富而活著。我只關心現在。如果你能活在當下這一刻,你就會活得很快樂。你就能夠看清沙漠裡永遠有生命,天上永遠有星星,而那些部落之所以會戰爭只不過因為那就是生命當中的一部分。生命對你來說將會是一場饗宴,一個盛大的慶典,因為生命就在我們活著的每一個當下。」(《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頁90)

  「我們不確定這場戰爭什麼時候會結束,所以我們的行程無法繼續下去。」他說,「這場戰爭也許會持續很久時間,說不定是幾年,那兩邊勢均力敵,而且都不肯放棄戰爭。這不是一場善和惡的戰爭,這是一場勢力爭奪的戰爭。當這種戰爭爆發時,總是會比其他類型的戰爭耗時更久。因為阿拉同時站在兩邊。」(《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頁102)

  曾經有一次,他所認識最老的預言家(也是最被敬畏的那位)問他,他為什麼對於未來這麼好奇?

  「呃……這樣我才好做事,」他回答。「而且我才能糾正那些我不想發生的事。」

  「但這麼一來,他們就不會是你的未來了。」那預言家說。

  「好吧,那也許我應該只要去知道未來會發生的事,好預作準備。」

  「如果是一件好事,那麼它就會是個愉悅的驚奇,不是嗎?」預言家說,「而如果是個災禍,事先知道不就讓你提早受苦了嗎?」

  「我希望能知道未來是因為我畢竟是個人,」駱駝伕對預言家說,「而人總是活在對未來的展望裡。」

  那位先知特別擅長於用樹枝占卜;他會把樹枝擲在地上,看它們掉落的樣子來詮釋未來。但是那一天,他並未用樹枝幫駱駝伕占卜,他用一塊布把樹枝捆起,放回他的袋子裡。

  「我是靠命卜維生的,」他說,「我很會觀察樹枝所顯示出來的事,而且我知道怎麼靠它來洞悉命定的一切。因之我能夠解讀出過去、發覺出早已被遺忘的事,也能明瞭當下顯示出來的預兆。」

  「當人們來問我的時候,我並不是去解讀出未來,而是用猜的。未來是屬於神的,只有祂才能揭露未來,而且通常是在某種特別的情境下才能揭露。而我也是靠什麼去猜測未來?就靠著現在看見的預兆。所以,未來的秘密就是現在。如果你專注於現在,就必定能改善現在。而如果你能改善現在,未來一定會更好。忘記未來吧,只要依照神的教誨去過每一天,要相信神會眷顧祂的子民。每一天,都有著它自己的永恆。」(《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頁107)

  「這裡不是禁止喝酒嗎?」男孩問。

  「魔鬼不是喝進人們嘴巴裡的東西,」煉金術士說,「而是從人們嘴巴裡說出來的東西。」(《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頁122)

  「你必須知道,愛並不會阻礙一個人去追尋他的天命,如果他放棄追尋,那是因為它不是真愛……不是訴說著宇宙之語的那種愛。」(《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頁127)

  「不要去想著遺留在你背後的一切。」……

  「人們總是比較夢想回家,勝過於離開家。」……

  「如果你所找到的是最最根本重要的東西,那麼這樣東西是不會被浪費掉的,而且你永遠都可以回來;如果你所發現的只是暫時的光芒,就像彗星一樣,那麼在你回來的時候,它就不會存在了。」(《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頁131)

  「為什麼我們必須傾聽我們的心?」那一天當他們正在紮營的時候,男孩問。

  「因為,你的心在哪裡,你的寶藏也在那裡。」……

  「我的心真是不可靠,」當他們停下來讓馬休息時,男孩告訴煉金術士,「它告訴我不要再繼續走下去了。」

  「這是可以想見的,」煉金術士回答說,「事實上它很害怕在追求夢想的時候,你也許會失去所有你已經贏得的東西。」。

  「噢,那我為什麼還要去聽我的心在說什麼?」。

  「因為你永遠都無法教它安靜下來,即使你假裝沒聽見它在說什麼,它還是會存在於你的靈魂當中,不斷地述說你對生活和世界的看法。」

  「你的意思是說,就算它再不可靠,我還是都得聽它在說什麼?」

  「不可靠是由於你的措手不及。若你夠了解你的心,就不會發生這樣的事。只要你了解它的夢想和希望,就會知道該怎麼處理它們。」

  「你絕不可能逃離開自己的心,所以你最好還是聽聽它在說什麼,這樣你就不必害怕會遭遇措手不及的狀況。」

  當他們再度上路以後,男孩繼續傾聽著心的話語。他開始了解它的怯懦和狡猾,並且接受它就是這樣。他不再害怕,也忘記了他需要回去綠洲,因為有一天下午,心告訴他,它很快樂。「即使我有時會抱怨,」心對他說,「那也是因為我就是某個人的心嘛,而人的心就是這樣。人總是害怕去追求自己最重要的夢想,因為他們覺得自己不配擁有,或是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完成。因此作為人類的心的我們,只要一想到要去愛一個永遠離開的人,或者一想到那些不再美好的時刻,更或者是那些本來應該找到卻永遠被埋在沙地下的寶藏,我們就會覺得害怕。因為只要一發生這些情況,我們就會深深受創。」

  「我的心很害怕它會受傷。」男孩對煉金術士說,那是在某個晚上,當他們兩人坐在沙地裡,遙望著無月的天空時。

  「告訴你的心,害怕比起傷害本身更糟。而且沒有一顆心會因為追求夢想而受傷,因為追尋過程中的每一片刻,都是和神與永恆的邂逅。」

  「追尋過程中的每一個片刻,都是和神與永恆的邂逅。」男孩對他的心說。「當我真心在追尋著我的夢想時,每一天都是繽紛的,因為我知道每一個小時都是在實現夢想的一部分。當我真實地在追尋著夢想時,一路上我都會發現從未想像過的東西,如果當初我沒有勇氣去常試著看來幾乎不可能的事,如今我就還只是個牧羊人而已。」

  他的心因之安靜了一整個下午。那天晚上,男孩睡得很沉,而當他醒過來時,他的心開始對他說起從天地之心那兒來的訊息。它說所有心中有神的人都很喜樂。快樂可以僅僅來自一顆沙漠的小沙子,就像煉金術士說的。因為一粒沙便是創造的契機,而整個宇宙花了幾千萬年才創造出它。「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寶藏正在等待著他。」心對他說,「作為人心的我們,很少會去說這些寶藏,因為現在的人很少想要去尋找他們的寶藏。我們只會對孩子們說,然後我們就讓生活自己去過,順著它自己的方向,走向它自己的命運。可是很不幸地,只有極少數的人會按照該走的路──快樂而且通向天命的路去走。大部分的人都認為這條路充滿危險,因為他們這麼認為,所以世界果真就變得充滿危險了。」

  「所以,作為心的我們,就越來越輕聲細語了。我們還是不斷地說,可是我們卻開始希望自己的聲音不會被人們聽見:我們並不希望人們因為不聽從心而痛苦。」

  「為什麼人們的心不再繼續鼓勵人們去追求夢想呢?」男孩問煉金術士。

  「因為那會讓心受更多的苦,而心不喜歡受苦。」……

  「你還需要學會的是:在我們實現我們的夢以前,天地之心會不斷考驗你這一路上學會的事。它之所以這麼做不是因為它很邪惡,而是因為這一來我們才能熟練已經學會的事,這是為我們實現夢想作準備。通常這個階段也是人們最容易放棄的時刻。這個階段,套用沙漠人常說的一句話,『一個人往往渴死在棕櫚樹已經出現在地平線上時。』」

  「每一次的追尋在一開始都會有好運道。而最後能成功微笑的人,一定是通過了最嚴厲的考驗。」

  男孩想起家鄉的一句老諺語。那是說,最深最暗的黑夜總是黎明來臨的前一刻。(《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頁136)

  當你身上帶著珍貴的財產時,如果你試著要告訴別人這件事,往往別人都不會相信你。(《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頁142)

  「你把我所有的錢都拿給他們!」男孩說,「那是我這一輩子辛辛苦苦才攢下來的全部財產!」

  「噢,如果你被他們殺了,你的錢又有什麼用處?」煉金術士回答,「你的錢為我們爭取了三天時間。你可要知道,錢並不總是能夠拯救人的性命。」(《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頁150)

  當你被愛的時候,你就可以創造出任何事物。當你被愛著的時候,你一點也不需要刻意去了解外面發生的事,因為所發生的任何事都在你的心靈之內。(《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頁158)

  因為愛並不是靜止如同沙漠,愛也不是呼嘯如風。從一個遙遠的距離外去觀察萬物,就像你所做的,也不能叫做愛。愛是改變和改善天地之心的力量。當我第一次接觸到天地之心時,我以為它是完美的。可是後來,我發現它就跟其他生物一樣,有它自己的情緒和衝突。是我們在滋養著天地之心,而我們所存活的這個天地究竟會變得比較好或比較差,就端看我們是變得更好或者更差。在這裡扮演關鍵性角色的,就是愛的力量。當我們心中有愛時,我們就會努力去使自己更好。(《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頁161)


相關文章:
  惟愛為大
  信念的力量有多大?
  為什麼你應該學會樂觀?
  好運發自內心(Luck comes from within)
  Impossible is Nothing
  被細麻繩綁住的大象

繼續閱讀...

2012年4月2日 星期一

快樂、漣漪效應(ripple effect)、情緒感染(emotional contagion)──《蜻蜓效應The Dragonfly Effect》書摘

1 意見
分享

  會買這本書來看,是因為看到我喜歡的兩位作者奇普.希思(Chip Heath,著有《創意黏力學Made to Stick》、《改變,好容易Switch》)跟丹.艾瑞利(Dan Ariely,著有《誰說人是理性的Predictably Irrational》、《不理性的力量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推薦──前者在書中寫了推薦序,後者則寫了書末後記,都是長長的一篇。

  此外,本書還有個特色:能夠幫助你變成快樂的人。對快樂的研究,讓我們對快樂有更清楚的了解。大家覺得會讓自己快樂的事情,如搬到陽光普照的加州、升官、到迪士尼樂園玩,其實並不會讓人快樂。事實上,最快樂的人是不再追逐快樂,而是探求意義的人,這樣才會帶來永續、為個人帶來充實生活和影響力的快樂。

  我對「搬到陽光普照的加州、升官」,其實並不會讓人快樂,沒有疑問。但是「到迪士尼樂園玩」這一項就有待斟酌(參閱「別當正常的傻瓜」、「影響快樂的外在因素」)。

  在找正向心理學之父馬汀.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en)尚未翻譯成中文版的新書《邁向圓滿Flourish》相關資料時,也看到探求意義對幸福的重要。(參閱「快樂專家發現 光是快樂還不夠」)

  但為什麼快樂這麼難以捉摸?原因之一是,人的一生中,每3~5年快樂的定義會改變。因為快樂的意義沒有特性、存在著隨機性,不是單一不變的東西。儘管如此,快樂可以顯示出個人在人生階段中所追求的東西。例如,對25~30歲的人來說,金錢和快樂的關係很密切,過了這個年齡以後,有意義的事物便開始被關著。所以,不管你現在幾歲,你的當務之急是什麼,我們可以肯定說,到了某一種年齡,你一定會去尋找「意義」。

  這讓我想起了王鼎鈞寫的《黑暗聖經》,還有經歷過納粹集中營的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E. Frankl)寫的《活出意義來Man's Search for Meaning》。

  雖然大部分人仍然認為,創造意義或為世界帶來更大的福祉,跟賺錢並不搭,但我們卻看到,很多人和機構卻可以創造出「有目的利潤purposeful profit」的黃金象限。他們結合對工作的熱愛和以獲利為導向的事業模式,可以促使組織昇華,讓組織的力量、生命力和效率遠超過過去,同時也創造更大的社會福祉。

  這就是大家熟知的「漣漪效應ripple effect」。在經濟學中,漣漪效應指的是個人的支出增加,會提高其他人的所得與未來的花錢能力。在社會學中,漣漪效應描述的則是社會互動中,可能間接影響許多的狀況。在慈善活動中,漣漪效應說的是資訊傳播方式,可能在不同的社區之間傳播,擴大影響力。本書把漣漪效應當成一個簡單的理念,就是「小小行動促成重大改變」。

  根據研究報導,微小行為產生的漣漪效果,將會對其他人產生長期、明顯的有利影響。如果漣漪效果核心的行為是以「深遠的意義」為基礎(或是以「你認為會讓自己長期快樂的事情」為基礎),更可能出現加乘效果。

  在這種情況下,周遭的人能感受到你的情感,因此變得更容易動員。你的情緒會影響到別人的這種現象,叫做「情緒感染emotional contagion」。心理學家約翰.卡裘波(John Cacioppo)和同事共同發展出的一種論點指出,情緒感染最實際的表現方式之一,就是某個人可能在無意之間,同步模仿另個人的臉部表情、姿態和行動,因而兩人的情緒會合而為一。例如,嬰兒經常模仿媽媽的行為、同居很久的人(因為一再地移情式模仿)臉部特徵會長得愈來愈像。領導人的情緒狀況可能影響團隊或組織的關係、士氣,甚至影響團體表現。事實上一個人聲音中,情緒音調等無害的東西(快樂或悲傷),可能會大大影響群眾對這個人所發表的訊息之喜愛程度。

參閱:
  幸福會寫在臉上——待得天晴花已老,不如攜手雨中看
  有其母必有其子的飲食偏好

  我們會在無意間模仿,最主要是因為我們大腦中有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天生愛學樣:發現鏡像神經元Mirroring People: The New Science of How We Connect with Others》這本書記錄了這個出乎意料之外的偶然發現,這個發現改變了科學家對從語言到社會互動的看法,非常的生動。

  有意思的是,研究人員在一項時間超過20年、針對4千7百多人所做的研究結果,顯示出「快樂確實具有感染力」:快樂(或是變快樂)的人會大大提高朋友也會變快樂的機率。快樂的力量最多可以跨越兩個層級,讓這個人的丈夫、妻子、兄弟姊妹、朋友,甚至朋友的朋友心情好轉。此外,這種感染效果具有長期的影響──一個人的快樂對另一個人的影響可能長達1年之久,且如此持續快樂的力量,遠超過伴隨著短期財富獲利而來的快樂。這項研究報告的共同作者詹姆斯.福勒(James Fowler)就說:「如果你朋友的朋友變得快樂,比起在你口袋裡多放5000美元,對你是否快樂的影響還來得大。」

  對所有人來說,了解情緒感染很重要。因為:第一、你快樂或覺得有意義的感覺,的確會影響其他人,這將有助於說明,為什麼有些計畫行得通,有些計畫卻行不通。……為什麼革命性的微型貸款網站──基瓦(Kiva),能夠透過網路借貸,強化這麼多中小企業新秀的力量,但是同樣意氣風發、理性意味卻濃厚得多的微據點(Microplace)貸款網站,卻無法培養同樣龐大的社群,也不能刺激類似的品牌認知?因為情緒感染會在社群網路中擴散。所以,每個人都必須了解,積極的情緒感染會促使別人伸出援手。

  第二、情緒感染能突顯「培養社會福祉」的重要性,而社會福祉又經常能夠和快樂與意義產生共鳴。雖然大家還沒有普遍接受除了捐贈外,創立能夠做好事的企業也是行善的觀念,但是在Google輸入「社會企業家social entrepreneur」,你會找到近2千萬筆結果,顯示這種觀念已經漸漸受人注意,也可以看到「營利」世界和「非營利」世界正在融合──為極希望追求更多利潤,同時創造更大福祉的人帶來希望。

  科技營利事業的「銷售力公司salesforce.com」就是範例。該公司採用創新的3個1%慈善事業模式,把1%的利潤、1%的股權,和1%的員工工時捐給公司所服務的社區。執行長馬克.班尼歐夫(Marc Benioff)經常談到這個計畫的另個好處,他說:「這會讓我們的員工更有生產力、更忠心耿耿。顧客也因為我們做善事,變得更喜歡我們。雖然這不是我們做善事的原因,但是有機會一起從事更崇高的工作,的確對我們的經營成果產生有利的影響。」

  ……我們的社會普遍認為,金錢會讓我們快樂,然而,快樂和金錢的關係其實很脆弱。我們可以舉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50年以來,美國的所得雖然穩定成長,生活滿意度卻幾乎持平不變(在其他國家的資料中,也可以看出類似的情形)。儘管如此,我們卻繼續高估所得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而且把時間和精力,不斷花在努力增加財富上。為什麼追求財富的當下,我們會沮喪、不快樂?答案可能在於,在人類自我價值的意識中,至少有3個基本需要:一是「能力」,也就是認為我們有效率、有能力的感覺;二是「自主性」,就是認為我們能夠主宰自己行為的感覺;三是「關係」,就是認為我們能夠跟別人建立關係的感覺。個人或事業上的目標如果沒有考慮到這些基本需求,目標達成時的報酬將如過眼雲煙、缺乏意義。換句話說,如果我們不是追求真正能夠讓我們快樂的東西,不斷的追求只是帶來不斷的失望。

參閱:
  憶往惜今
  現代女性在親密關係上的挑戰

  大家對什麼東西會讓自己快樂,經常做出極為不精確的預測,因為他們錯誤地把「快樂」跟「淺薄的短期報酬」連結在一起,而不是和「深刻的持續報酬」連結。

  「金錢買不到快樂」這句話並不過時,也沒有說錯。但在最近的實驗結果顯示,在別人身上花錢,對快樂卻有正面的影響──和把錢花在自己身上相比,更是如此。這項實驗的確讓人吃驚,因為參與者認為,為自己花錢應該會比為別人花錢更讓人快樂才對。其實幸福或根本的快樂,是來自於內在意義、自我犧牲、自我改善主導的積極生活。這句話聽起來雖然有一點道貌岸然(不禁令人想起甘地和泰瑞莎修女),但是極多的研究證明,提高別人福祉的報酬極有價值,可惜大家卻完全忽略掉了。

參閱:
  不同版本的獨裁者賽局(dictator game)——人是自私或利他的動物?
  幸福基準線

  幸好,要做到這項研究的境界並不困難。如果你把重點放在別人身上,而不是放在自己身上,且把重點放在時間上,而不是放在金錢上,你的快樂就可能增加或維持。因為這項研究顯示,太著重於金錢會對快樂產生不利影響,但如果把重點放在時間上卻會增加快樂,因為這樣做會增加你和別人的互動、增進你和別人的關係。不信嗎?請看國家衛生研究所的發現:當大家受到鼓舞想捐錢行善時,腦中平常和自利的歡樂連結部分就會啟動,然後把我們變成親社會的生物,讓我們從捐贈中得到快樂。

參閱:
  送給自己時間當作禮物吧!如果連讓自己快樂的時間都不願給,別人也幫不上忙了──時間心理學《你何時要吃棉花糖?The Time Paradox》
  假如你有50億台幣的財產──「《功夫‧詠春》主角白靜 北京遭夫刺死」新聞聯想
  時間觀與12個讓自己更快樂幸福的方法

  蜻蜓效應,就是把我們和其他人、比較大的社會與社會志業目標結合在一起。畢竟,無論是強化我們和周圍一切的關係、滿足我們的心理與情感需要、在我們的生活中創造意義……種種這些,並沒有一個比促進社會福祉來得更有價值(《蜻蜓效應:最新社群行銷致勝策略The Dragonfly Effect: Quick, Effective, and Powerful Ways To Use Social Media to Drive Social Change》頁23)


相關文章:
  貧富差距擴大會縮短每個人壽命
  怎樣可以讓更多人做善事?
  惟愛為大
  有吸引力的東西比較好用──正面積極的情緒是學習、好奇心和創造性思維的關鍵
  如何提高器官捐贈率?看看美國伊利諾州怎麼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