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23日 星期日

做自己的伯樂

5 意見
分享

  你喜歡你現在的工作嗎?

  你現在的工作有機會發揮你最大的長處嗎?

  你對你的優點有多少瞭解?

每個人的最大成長空間是在他最擅長的領域

  提起麥可喬丹(Michael Jordan)時,你會想到什麼呢?我相信絕大多數的人會想起他籃球生涯的卓越表現,也會認同他是一位體育好手,並有超越常人的體能。但是,即便是可以在籃球上展現「神蹟」的喬丹,變成棒球選手時也無法擠進大聯盟,表現僅是一般而已。

  那麼,假如年輕時的喬丹成為你的員工,你會叫他去打籃球,還是打棒球?或者請他當財務經理?

  我想很多人會說,「廢話!當然是讓喬丹打籃球。」

  如果你也能認同「每個人的最大成長空間在於他最擅長的領域」,喬丹即使有優秀的棒球教練,但是技巧的傳授與訓練雖有助於表現,卻無法掩蓋缺乏天分的事實。請想一想,現在的你或你的員工是在「打籃球,還是打棒球,或是當財務經理?」

發現你的天賦

  可是我們要如何發現自己的天賦呢?「太多人把自己的能力視為理所當然,就像空氣一樣如影隨形、唾手可得,因此我們會對近在咫尺的能力視而不見。」;或者我們怎麼知道成就是來自於能力而非運氣和環境?

  有時,我們透過強調專業技巧、知識及工作經驗這些可以改變的特性來描述我們的能力,或者藉由人生歷程中蒐集到的外在事物,如證照、文憑、經歷與獎項來展示能力,卻依舊不清楚自己的天賦才能。

  那麼試試跟兩百萬人做個比較吧!蓋洛普(Gallup)公司花了三十年對兩百萬人做了有關能力的調查,並利用調查結果編制了「能力發現剖析測驗StrengthsFinder」,透過這個測驗,你可以得知自己五項最強的天賦特質。

  想跟你們推薦《發現我的天才Now, Discover Your Strengths》(商智出版)這本翻譯書,裡面詳細地說明了測驗的由來與測驗結果的運用方式,還有如何善用員工的天賦,好讓他們適才適所。(2008年12月15日補充,這本書已經出第二版《StrengthsFinder 2.0》)

  既然「世界是平的」,想要跟全世界競爭,「唯有將能力發揮到極致才能脫穎而出,而不是去改善弱點」。修補弱點只能算是損害控制,「損害控制可以避免失敗,但無法讓你更優秀」。那麼,何不試試做自己的伯樂,站在蓋洛普這巨人的肩膀上,作個自我發現之旅。


  底下是我的測驗結果,敬請多加善用。也希望有機會能更進一步瞭解大家的優點。

蓋洛普(Gallup)以網路為基礎的天賦評估工具,即《能力發現剖析測驗StrengthsFinder》根據我在測驗中的回答,顯示我的五種最顯著的優點。

我的個人特徵主題是﹕

Input/嗜好收藏--惜物如命的收藏家

  你喜歡追根究柢,也喜歡收藏。你收集的也許是資訊、文字、事實、書籍和名言等無形的東西,也可以是有形的實物,如蝴蝶標本、棒球卡、瓷器娃娃或烏賊照片等。無論收藏什麼,你都趣味盎然。你覺得許多事物都充滿樂趣,變化萬千與複雜性使世界充滿刺激。你大量閱讀,不一定是為了修正自己的理論,而是將更多資訊收入檔案。你喜歡旅行,因為每個新地點都能提供新奇的藝品與事實,可以儲藏起來。收藏的當時很難斷定何時、為何會派上用場,但是誰知道有朝一日這些東西會不會價值連城。由於你心中有這麼多預設的用途,所以不願意丟東西,會不斷購買、收集、整理東西,並且樂在其中。

Intellection/愛動腦--看看別人,想想自己的獨行俠

  你喜歡思考,喜歡腦力激盪、運動大腦的「肌肉」,讓它們多方伸展。這種腦力激盪的需求很集中。例如,想解決某些問題、想新點子或是了解另一個人的感受。至於以哪些事為重心,就視你其他方面的能力而定。相反地,這種腦力激盪也可能沒有焦點。「愛動腦」的主導特質無法指揮你該想什麼,只代表你喜歡思考。你喜歡獨處,因為那是你深思熟慮的時間。你經常內省,因為你是自己的最佳伴侶,你會自問自答,傾聽自己。當你將真正付諸實踐的部分,跟內在想法和觀念相比時,內省能力也許會使你感到些許不滿足,或者,內省能力也許會傾向比較實際的事情,例如今天的活動、稍後預定的談話等。這股內在聲音終其一生將與你常相左右。

Learner/好學不倦--活到老學到老的「終極學生」

  你喜歡學習。你感興趣的主題大多視你其他主導特質以及經驗而定,不過,無論哪種主題,都會受學習方法影響,尤其是方法比內容或結果更令你興奮的主題。從無知到足以勝任的過程使你能量飽滿;從初期少數事實帶來的興奮、下功夫背誦或練習,直到技巧純熟後展現自信的過程深深吸引你。學習的興奮帶領你去參加進修、瑜珈、鋼琴課或研究所課程。使你在充滿活力的工作環境有所成就。公司也會較願意指派你參與短期計畫,希望你在短時間學得新知,然後繼續下一項計畫。「好學不倦」的主導特質不一定代表你想變成該領域專家,也不代表你想獲得伴隨專業或學術地位而來的尊崇。學習的結果遠不如過程重要。

Ideation/勇於接受新觀念--躍躍欲試的好奇寶寶

  你深受新觀念吸引。觀念即是概念,足以解釋大多數事件。當你從複雜的表面下找到足以解釋事情為何演變成這樣的簡單概念時,會十分高興。你總是在尋找事物的關連性,因此,如果看似風馬牛不相干的事,因為模糊的關連串在一起時,便很容易引起你的興趣。觀念即是對熟悉的問題抱持一種新的看法。你陶醉於扭轉原本熟知的世界,好讓我們以奇怪但具啟發性的角度看待世界。你喜歡各種不同的觀念,因為意味深遠、新奇、一清二楚,或者矛盾且怪異。基於上述種種原因,每想到新的概念都讓你躍躍欲試。其他人可能會說你有創意、有概念甚至很聰明。

Restorative/熱中解決問題--見招拆招的修復專家

  你愛解決各種問題。別人面對挫折時可能驚慌失措,你卻能化阻力為動力。你喜歡研究各種徵兆、找出錯誤並尋求解答。在面臨複雜陌生的問題時會衝勁十足。你喜歡讓事情「復活」的快感,找出潛伏因素,連根拔除,恢復原有的光芒。直覺告訴你,如果你沒插手,這件事(可能是機器、技術、人或公司)很可能就此停擺。對你而言,你拯救了一切。


相關文章:
  三個小習慣,讓自己更快樂
  免費又準確的心理測驗網站
  挫折復原力指南
  挫折復原力小語

繼續閱讀...

2005年6月28日 星期二

每一秒的不同

0 意見
分享
「你確定要花時間往下看?」

「反正我現在也是上網閒逛,不差這幾分鐘的時間。」

「你曾感受過每一秒的不同嗎?」

「你要跟我聊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啊?」

「暫時拋開你工程師的理性,OK?」

「明白。」

「你不明白,每一秒的不同是因為有的帶有溫度,有的帶有呼吸的氣息,有的帶有獨特的味道、氣味,有的帶有不同的美景,有的帶有肌膚輕磨的觸動,有的還承載著極度愉悅的感覺。最動人的那一秒,會深深融入全身每一個細胞的記憶,帶著所有能傳達的一切。這一秒只能與最心愛的人一起創造。

  你不明白,一秒鐘可以帶著微笑、可以帶著無限愛意的眼神,可以是輕輕的用手指在鼻頭點一下,可以是呵癢,可以是一口送入嘴中的食物。時間分分秒秒的消失,生命也跟隨著流失,不曾跟真正相愛的人共處過的人,不會感受到時間流逝的缺憾。」


相關文章:
  當下此刻最美妙
  活到一百歲以上的長壽秘訣
  幸福會寫在臉上——待得天晴花已老,不如攜手雨中看

繼續閱讀...

2005年4月22日 星期五

如是我聞

0 意見
分享







  911過後幾天,地鐵恢復行駛,曼哈頓管制人車進入的區域縮小,紐約大學(NYU)所在地得以自由進出,我往學校走了一遭,想瞧瞧是否有發生什麼改變。

  一出地鐵站,四周寂靜地如鬼魅之城,商家緊閉,行人絕少,也不見車輛在馬路行駛,那氣氛讓我想起電影「香草天空Vanilla Sky」中一開始男主角在時代廣場(Times Square)的奔跑。

  糾雜著恐懼、悔、恨、愛、勇氣、自信、自傲、狂熱、高科技的灰燼持續地從Ground Zero瀰漫,天空灰濛濛的,刺鼻的焦臭味讓僅有的行人都帶著口罩。

  地鐵路線的緊急變更,讓我在華盛頓廣場把地鐵圖拿起來端詳,看看待會要去的地方要往哪搭地鐵比較好。一位頭髮蒼蒼帶著口罩拄著柺杖身形瘦小,彷彿風一大就可把她吹跑的白人老太太,緩緩地一拄一拄地走近我,然後跟我說話。口罩讓她微弱的聲音更顯得模糊不清,她見我聽不清楚她說的話,揭開了口罩,用力地跟我說:「Do you need some help?」

  物質進步的一項怪異後果是人類越來越覺得生命缺乏意義。在中世紀初期,人類平均壽命只有三十歲左右,而能夠吃飽上床就已經是難得的享受;當時的人肯定生命有意義。但在後現代時期,長壽幾乎已經變成人與生俱來的權利;人類卻開始認為存在毫無意義。更有甚者,這種觀點的信徒經常認為科學站在他們這邊,因為現代科學解開了過去被賦予神聖解釋的許多生命之謎,強烈顯示出所謂高於一切的目標並不存在。

  這些人需要的是一項緊密精確的思考實驗。想像有一個星球,生命在上面演化。……其中有一個物種,有頭腦、兩腳行走,展現出很高的行為適應力,能夠從事很偉大的動作:精細地溝通、創造藝術、看電視。

  聽起來很熟嗎?且慢,這些有機體還有另外一個特徵:缺乏意識,完全沒有任何知覺,跟我們所認識的「任何東西」都不一樣。火會燒灼他們的手,所以他們被設計為手碰到火時,會趕緊抽開,但他們並不覺得疼痛,或快樂,或有任何感覺。這些有機體的外表和行為都與人類無異,年輕的愛侶看似熱情擁吻,初為父母者看似驕傲微笑,只是他們既無熱情,也不驕傲。他們只是皮相跟人類一模一樣的機器人。

  很顯然地,這樣的世界將缺乏任何人類稱為生命意義重要來源的事物:例如至死不渝的愛,終身不悔的忠貞,純粹完全的勝利等等。但這世界有別的特色,它將不存在任何「道德」意義。畢竟這些所謂有機體只是機器,跟電腦一樣缺乏感覺。把一台電腦永遠斷電有任何不道德之處嗎?如果沒有,那麼在這個情緒貧瘠,從一開始就不存在自我實踐潛能的星球上,殺死一個這種無知覺的有機體,又有什麼不道德嗎?這就是缺乏意義的世界真正的面貌:在這個世界裡,沒有環境可以產生出「對」與「錯」的意義。

  這個居住著行屍走肉的想像世界,最讓人感到奇怪的一點是,其實這應該是預期中「我們這個」星球會演化出的生物。事實上,地球上的生命不是這種行屍走肉,就是一個令人極度困惑,甚至可能永遠困惑的謎團。因為根據現代行為科學的假設,主觀的經驗根本沒有功能,是多餘的,沒有必要的。(《非零年代Nonzero: The Logic of Human Destiny》,張老師出版,頁409)

  我想起心理學行為學派大師華生(John Broadus Watson)的豪語:給我十二個小孩,我可以任意讓他們其中之一變成醫生、律師、藝術家、小偷。(Give me a dozen healthy infants, well-formed, and my own specified world to bring them up in and I'll guarantee to take any one at random and train him to become any type of specialist I might select – doctor, lawyer, artist, merchant-chief and, yes, even beggar-man and thief, regardless of his talents, penchants, tendencies, abilities, vocations, and race of his ancestors.)

  漫畫家浦澤直樹(Naoki Urasawa)的作品《怪物Monster》,讓華生的豪語顯得更為真實冷酷。漫畫中假想著二次大戰時的納粹在一所孤兒院中進行著這樣的實驗,其中一位在孤兒院長大的小孩被訓練成沒有情緒,永遠都是一張笑臉的外交間諜。他的妻兒因為認為他是極度冷血的人而離他遠去,他卻依舊只能面帶笑容的悲哀。他永遠不能適時的表現快樂悲傷,因為他無法感受什麼是快樂悲傷。他總是問著人,這時候這樣的感覺是快樂沒錯吧?我現在應該笑對不對?我臉上的表情沒錯吧?

  而《怪物Monster》裡另一位在孤兒院中被抹除掉名字的少年,則像玩弄螞蟻般地拔掉一個個生命插頭……

  一個個用盡所有療法,被醫師宣告癌症末期,餘日僅剩幾個月,甚或幾星期的病人,送進《細胞轉型The Transformed Cell》這本書作者Steven Rosenberg所在的醫院。作者細說著在他研究免疫療法,找出有效療程前的時光中,那一位位在生命盡頭再次忍受治療痛楚與失敗的病人竟是感謝他讓他們的餘暉有了意義。


相關文章:
  每一秒的不同
  幸福會寫在臉上——待得天晴花已老,不如攜手雨中看
  憶往惜今
  現代寂寞
  活到一百歲以上的長壽秘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