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3日 星期一

相由心生:想什麼,像什麼

分享






  有一組受試者被要求去想他的大學教授,並寫下所有進入他心中的念頭;第二組被要求去想暴力的足球迷,那些通常是無法無天,贏球也打群架,輸球也打群架,把汽車翻過來燒,如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與密西根大學足球隊每年打完球賽都要鬧事的那些支持者。

  然後他問這兩組受試者一些「一般性知識」的問題,這份問卷本來是跟前面的作業無關的,但是他發現,想大學教授的那一組的表現超越想足球迷的。

  大學教授的那一組甚至比控制組的表現還好,而控制組是不曾要求去想任何職業的,只是請他們進實驗室來回答「一般性知識」的問題而已。

  控制組的表現又比足球迷的那一組好。

  因此,我們得到的結論是:只是去想大學教授就會使你變得聰明一點,而去想足球迷會使你變笨!

  實驗者自己下的結論是:「相關的研究已經顯示模仿會使我們變快、變慢、變聰明、變笨、變得對數學表現好、對數學表現差、肯幫助別人、粗魯、有禮貌、有敵意、有攻擊性、肯合作、易忘記、仔細謹慎、粗枝大葉、整潔、邋遢。」(註)(《天生愛學樣:發現鏡像神經元Mirroring People: The New Science of How We Connect with Others》頁205)

註:Dijksterhuis, A. (2005). Why we are social animals: The high road to imitation as social glue. In S. Hurley & N. Chater (Eds.), Perspectives on imitation: From cognitive neuroscience to social science, Vol 2, 207-220.. Cambridge, MA: MIT Press.

  這結論讓我想起在「好運發自內心(Luck comes from within)」這篇網誌中提到的實驗。

  對刻板印象的研究顯示,當我們對某群人懷有刻板印象時,不僅我們對待他們的方式會不同,那些被賦予刻板印象的人在意識到自己被貼上標籤時,行為舉止也會不同(用心理學術語來說,標籤對他們產生了「促發效果」,priming effect)。一個對亞裔美國人的刻板印象,就是他們在數學和科學方面特別有天份。女性給人的一般刻板印象則是她們的數學能力不好。這表示美國亞裔女性可能會同時受到這兩個觀念影響。

  事實上,她們確實會受到影響。辛瑪格(Margaret Shin)、彼汀斯基(Todd Pittinsky)和安巴迪(Nalini Ambady)在一項實驗裡,請美國亞裔女性接受一項客觀的數學測驗。不過,他們首先把這些女性分成兩組。第一組女性會被問到有關性別的問題,如對男女共同宿舍的看法和偏好,藉此促發他們對性別相關議題的思維。第二組女性被問到的問題則觸及她們的種族,如她們知曉的語言、她們在家裡說哪種語言、她們家族的移民美國史等,藉此促發她們對種族相關議題的聯想。

  結果,兩組受試者的數學測驗成績分別於女性和美國亞裔的刻板印象相呼應。那些在問題裡被提醒她們是女性的受試者,測驗成績低於被提醒她們是美國亞裔的受試者。這些結果顯示,連我們自身的行為也會受到自己的刻板印象所影響,而刻板印象的開啟有可能取決於我們當下的心態,以及我們當時如何看自己。(《誰說人是理性的!Predictably Irrational: The Hidden Forces That Shape Our Decisions》頁214)

  或許更驚人的發現是,刻板印象也會影響不屬於刻板印象群體成員的行為。巴爾(John Bargh)、陳馬克(Mark Chen)和布洛絲(Lara Burrows)三人進行了一項值得注意的研究。他們要受試者做句子重組練習。有些受試者拿到的練習是以「爭強好勝」、「冒失魯莽」、「討人厭」和「侵擾」等字彙為主題。有些人則拿到「榮譽」、「體貼」、「彬彬有禮」和「敏感」等字彙的練習。這兩組字彙的用意是讓受試者運用這些字彙建構句子,藉此促發他們對「彬彬有禮」或「冒失魯莽」的思維(這是社會心理學的常用技巧,而且效果出奇地好)。

  受試者完成句子重組練習後,隨即進入另一間實驗室,參加實驗所號稱的第二項練習。他們抵達第二間實驗室時,發現實驗主持人正在對一名還不太了解練習如何進行的受試者解釋練習內容(這名受試者其實是實驗主持人刻意安排的)。你認為真正的受試者會在多久之後打斷他們的對話,詢問下一步要做什麼?

  結果,等待時間的長短取決於受試者在句子重組練習所拿到的字彙類型。那些練習內容是禮貌字彙組的人耐心地等了大約9分鐘才插嘴,而那些拿到粗魯字彙組人只等了大約5分半鐘就開口插話。

  第二場實驗用的是諸如「佛羅里達」、「賓果遊戲」、「古老」等字彙,藉此促發「年老」這個概念,以測試同一套理論。受試者完成句子重組練習後就離開房間,以為他們已經完成實驗,但事實上,研究的重頭戲才正要開始。真正讓研究員感興趣的是,受試者離開建築物時,要花多少時間走完走廊。不出所料,實驗組的受試者受到「年老」字彙的影響,走路速度比沒有受到促發的控制組受試者慢得多。記住,受到促發的受試者本身並不是被提醒自己年老體衰的老人,而是紐約大學的大學生。(《誰說人是理性的!》頁215)

  還有在「為什麼你應該學會樂觀?」裡提到的內容。

  我記得我的好朋友比爾曾動過七向心臟繞道手術。在醫院病床上躺了3天後,醫師告訴他可以起來走個25步。比爾早上走完這25步之後,便詢問那天他還可不可以再多走個25步。不久,他一天會在大廳來回慢步走個4趟。

  有一次做走路運動時,他瞥見另一間病房裡,有幾位同樣動過心臟手術的病人安靜地躺在那裡,手上還插著點滴管。「哇,他們的情況比我糟多了。」他告訴護士。「錯了,其實你比他們嚴重許多,」護士說:「他們認為自己是心臟病的受害者,你則是在試著復原。」(《追逐日光Chasing Daylight: How My Forthcoming Death Transformed My Life》頁77)


相關文章:
  考試時穿什麼服裝,成績會比較好?穿泳裝考試又如何?
  符咒、巫術能否取人性命?
  只有男人才會做的蠢事
  煩憂不請自來,快樂要費心尋找
  人有多會記仇,第一印象就有多重要
  為什麼網路上容易出現極端性的言論?
  如何輕易地讓人道德沈淪?
  電影「惡魔教室」(The Wave;Die Welle)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