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日 星期六

如何擁有高品質的知識?

分享

  為什麼學生認為教學好的老師,可能反而不利於學生本身的學習?

  為什麼臨時抱佛腳不利於學習?

  在讀一本富有知識性的好書時,刻意放慢速度,或許我們反而能夠吸收到更多的知識。

  「高品質的知識訊息」要進入到記憶中,需要很多的努力。

  你必須深層思考,才能夠成功把訊息儲存到記憶中。

  那麼,到底深層思考是什麼?

  請你用一分鐘的時間,試著回答上面這個問題。

  我剛請你想想這個問題時,你有停下來想一下嗎?還是繼續往下讀了?

  如果你是直接往下讀的,那你是希望我會告訴你答案。當然,你是對的,這一整章就是要幫助你找到方法記住更多的訊息。

  但問題是,如果只是不斷往下讀,那你可能無法真正記住我提供的這些訊息。

  當心理學家包博·比約克(Bob Bjork)在研究探討我們如何評鑑大學教授的教學表現時,曾經談到這個議題。

  一般來說,大學教授不像小學老師那樣有正式的同儕教學評鑑。偶爾,我們的確會要求大學教師去另一名教師的課堂聽課,但那大多是因為,那名教課的教師正在被評估是否能夠升等。

  大學教授的教學回饋大多來自學生,學生在學期末時會根據某些標準給課程和教授評分,並提供一些意見。這些資料會彙整起來送去給教授。……

  這些評鑑能夠有效瞭解學生的學習效果嗎?

  根據比約克的分析,學生會給高分的兩種情況分別是,上課時有幽默感(這樣他們會覺得有樂趣),或者是教授把課講得很清楚、容易理解。

  也就是說,如果學生覺得教授很有趣,而且他們能夠很容易聽懂課堂重點,那當學生離開教室時,他們就會感覺很好,也就能提升一位教授的教學評鑑得分。

  因此,一名上課前充分準備,且能清楚傳達教學內容的教師,能讓學生對課程感興趣。

  但是,如果教師把課程內容講得太清楚,學生根本不用努力思考都可以跟得上課程,那他們可能學得的不是很多。

  如果學生受到挑戰,得在課堂上自學多一點內容,那他們會學到更多。

  這些挑戰創造出比約克所說的值得擁有的困難(desirable difficulties)。也就是說,學習過程中的一些困難,可能會讓人感到很懊惱沮喪,但長期看來,那才能讓學生學得更好。

  比約克指出,大學教學評鑑的矛盾之處在於,讓教學評鑑得高分的因素,並不能幫助學生從課程中學到最多東西。

  有很多好的證據支持「值得擁有的困難」在學習上的重要性。

  在一個學習的情境中,你為自己思考得越多,對訊息的記憶就表現得更好。

  在實驗研究裡,這樣的改善效果就稱為衍生效果(generation effect),因為你是在為自己產出訊息,而不是讓某個人把訊息呈現在你面前而已。

  或許因為教學所需,老師需要產出訊息給學生,反而促使老師自己更深入地重新學習所要傳授的知識。

  當你在聽了一堂很流暢的課之後,並不需要做很多的工作去連結那些呈現在你面前的訊息,所以最後可能學到很少,但假如你必須在課堂中努力學習,那你會學到更多。

  衍生效果對於學習有極大的功效,原因如下:

  第一,自己產出訊息可以確保你真的瞭解正在思考的訊息。那就是第四章討論過的自我解釋效果。自我解釋的價值在於能協助你發現自己對事物運作方式的理解度是不是足夠。藉由提出解釋,你可以確保在自己的知識之中沒有出現缺口。

  第二個原因是,自我產出訊息幫助你將各種片段的訊息緊密連結起來。

  舉個例子,請先把你的知識想像成是一堆花生。如果你所有的知識都各自獨立,那就會像是一個碗中放了一堆花生。隨便撿起任何一顆花生並不會影響你撿起另外一顆花生的機會。即使你試著抓出一整堆,總還會有一些從指間滑落。

  但是,如果你在花生上面倒了些焦糖,等它變硬後,你就會有一塊花生糖。到這個時候,撿起一顆花生,就讓你可以連帶撿起其他黏在一起的花生。

  自我產出訊息這個方式,就是在提供想法間的連結,那讓許多訊息可以一塊兒提取出來。

  這讓我聯想到電腦與人腦的差別。

  第三個原因是,自我產出資訊會加強連結你正在接觸的訊息和你記憶的內部狀態。

  你在許多不同情況下接觸到新的訊息。例如,可能是在閱讀或是上一門課,或是在看電視上播出的紀錄片。

  如果你是一個被動學習者,那麼,你所看到的新訊息就會被連結到當時的情境脈絡。

  如果你是被動地上一堂課,那得到的新知識也會連結到你當時的情境脈絡。教師的聲音、房間裡的聲音、氣味,甚至是溫度,都和你正在學習的東西連結在一起。

  但是,日後當需要這些訊息時,你可能不會處於相同的情境中。

  當你主動學習,並且努力複習關鍵訊息,為自己進行解釋的時候,你就是在學習情境中創造豐富的心智脈絡。

  這個內在脈絡構成你的思維,而且這個思維連結到你所學習的材料與目標。

  即使有一天,你需要這些訊息,卻在一個完全不同的地方,你的內在脈絡可能還是會在需要時發揮作用。

  所以,深層處理訊息幫助你把訊息牢牢連結到內在心智脈絡,而不是只和短暫的、變動的外部世界連結。

  因為有上述這些原因,當你試著學習某些知識時,必須深層處理訊息,這很重要。

  這樣深層的思考會創造出精緻的記憶表徵,可以運用在未來的情境中。

  你學得越精緻,就越能連結知識中的元素,在日後也越容易找到提供線索的情境,將知識從記憶中提取出來。

  ……對高中生、大學生來說,考試前一天晚上才開始死記硬背、閱讀材料、回答所有的習題,是一件很常見的事。學生這樣做,結果就像是用一星期來準備馬拉松賽跑一樣。

  學生會用這樣的方式準備考試,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低估了做好準備所需的時間。

  人根本無法只用一個晚上的時間,把一整個學期的學習材料都塞到大腦裡去。

  即使你有足夠的時間臨時抱佛腳,還是比不上用較長的時間一點一滴吸收課程內容的效果好。

  如果你只有在一種情境下研讀學習內容,你會把所有的學習內容都聯結到一個單一的情境脈絡下。

  你在這樣臨時抱佛腳讀書的情境脈絡中經歷到的所有景象、聲音、味道、情緒,都會成為這份知識記憶的一部分。

  除非再次處於相同的情境,否則你很難從記憶中提取這份知識。

  如果你能把研讀時間拉長,這份知識就會和很多不同的情境脈絡進行連結。

  如果你能用幾天或幾個禮拜的時間學習一份材料,在這段期間內,你將在很多不同的情境脈絡中學習,伴隨著不同的景象、聲音、氣味與情緒。

  即使在這段長時間學習中,你都是固定坐在你的書桌前,或者是在圖書館裡的某個特定的個人閱覽室內,你的學習脈絡還是會很不相同。

  這段期間內,你會穿不同的衣服、你可能有時是餓著肚子讀書、有時則是吃飽之後用功,你的心情可能也會很不一樣。

  如此一來,以後就會有很多不同的情境脈絡可以幫助你再次記起學習過的訊息。

  在不同的環境下學習,也可以強化學習材料和內在脈絡的連結。不管在什麼樣的外在環境中學習,你的內在脈絡──當時專心學習的內容──還是維持穩定。

  因此,你越常研讀所學的材料,某一小點的學習材料也就越有可能可以觸發你想起其他的學習內容。

  所以,把學習當成馬拉松,可以幫助你把學習的知識和外在因素(例如,讀書時的外在物理環境)分離開來。

  最後,「高品質知識」不只是一組事實訊息。如果你能夠長時間分散學習,就能夠好好連結知識中的不同要素。(《向專家學思考:掌握3個重點,人人都能活用知識、聰明解決問題Smart Thinking: Three Essential Keys to Solve Problems, Innovate, and Get Things Done》頁196)


相關文章:
  瞬間提昇短期、長期記憶力最簡單快速的方法
  怎樣準備有題庫或考古題的考試會比較有效率?
  熬夜加班(唸書)有多沒效率?
  為什麼許多東西還是要記,而不是要用時透過網路搜尋就好?──腦神經科學的觀點
  一目十行,過目即忘──讀電子書、透過網路或多媒體來學習或行銷,要注意的事
  多15%總分?還是少15%總分?——當基測指考可以吹冷氣
  稱讚孩子「很聰明」或「很努力」,會有什麼差別?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