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13日 星期日
美國人真的比較愛花錢嗎?
一直以來,從媒體所得到的資訊是美國人的儲蓄率很低,甚至在2005、2006年連續兩年有負儲蓄率,這在無形中塑造出了一種印象——美國人愛花錢,甚至到了透支的地步。
但是,在這同時,美國卻有著世界最蓬勃發展的基金產業,根據美國投資公司協會(The Investment Company Institute,ICI)2007年年度報告(http://www.ici.org/statements/ppr/07_ici_annual.pdf),有44.3%的美國家庭投資基金,將近9000萬人投資基金(美國現有3億人口)。
最近讀大前研一1990年的舊著《無國界的世界The Borderless World》,在看「一派胡言與統計數字」這章時,才發現了自己上述兩個印象的矛盾處。
大家都說,只會花錢的美國人把未來抵押出去……照最近的官方統計數字,日本人的儲蓄率為百分之16.6,而美國則為百分之4.3。而在太平洋的兩岸都認定此一統計數字的正確性,並據此來擬出對策。……
雖然儲蓄統計數字有相當的影響力,但決策單位卻沒有對數字背後所假定的各種狀況加以檢驗。儲蓄率是以可自由處置的收入減掉消費額後,再除以前項所得的結果。日本方面的統計數字是由聯合國制訂的換算系統得出。而美國方面則是以商務部所用的系統算出。兩者之間有著相當的不同。假如用國際標準來算,則美國人的儲蓄率從百分之4.3躍升為百分之6.8。
同樣都叫做「XXX」的統計數字,但如果是用不同的資料或計算方式統計出來,這樣的比較當然就失真,甚至沒有意義了。
而我們假如考慮一些其他情形,比方像公共津貼,則雙方的儲蓄率更為接近,美國把這一部份列入政府的儲金,而非個人的積蓄,事實上,假如把雙方算法不一致的地方改過來,則美日雙方的儲蓄率差距會由原先的百分之12.3,變為百分之5.7。這樣雙方當然還有相當的差距,但已經不是原先以為的那麼大。……
此外,我們假如考慮美日雙方在社會文化方面的不同情況後,百分之5.7或百分之2甚至都可一筆勾消。比方說,在美國你買下一棟值20萬美元的房子,並且另外投資了20萬做為翻修的費用。美國政府認為前項是投資,後項則為消費。然而,在你想把房子賣出時,希望的價格則為40萬元以上,這也意味著說,有某些「消費額」(像房子的翻修費),事實上是儲蓄的另一種形式。即使汽車在美國也有殘餘的價值,而並非所有的「消費品」真的被消費掉。有轉售價值的東西,就好像「應付不時之需」的儲蓄存款一樣。大部分消費性的耐久物品都被列入消費品,但這些東西卻有著相當的殘餘價值。
換個角度來看,次級房貸導致美國房價下跌,對美國經濟的影響的確很大。
而在日本,因為文化上的原因,房子的翻修費用並不為下個買主或地產商所認定,只有土地才被評估為值錢的東西。新蓋的房子只要過五年之後,便只有零價值。因此投資在房子建造和翻修上面的錢,真的是消費性的,而非儲蓄。汽車在日本的情形也一樣,因為二手貨市場並不吸引人的緣故。
總而言之,因為這些情況的不同,使得美國人比較容易「先享受,再付款」。事實上,美國人往往積極地消費以便能儲蓄(如前所述),也因為這種緣故,使得美國人的消費統計數字高於實情。相反的,因為消費情形在日本並沒有那麼的有殘餘價值,所以日本人必須有錢買東西和房子。而在事實上,美日雙方在所買的和所擁有的情形上,大致相差不大。……唯一的差別是付款的時間問題,即使是消費數額可能相同,但日本方面的辦法卻先把銀行的高額存款情形顯示,美國方面則先把借款情形顯示,因為美國人是個向未來借錢的民族,然而主要的問題所在是,兩邊的人終歸都買了一樣數額的東西。……
反之,這也證明了流通良好的二手市場有助於刺激擴大新品的消費。
而美國方面對借貸利息,在稅捐上所做的減免也是原因之一。因為如此一來,美國人寧願貸款,也不願花費存款買耐久的貨品。在日本,則動機剛好相反。存款到某個數量的利息可免除稅額。把這種在稅捐上的懸殊情形列入考慮,則統計數字上的差距會完全改觀過來。
這就是在「富爸爸」系列叢書中常看到的買房子抵稅的情節。
我在此想要加以證明的一點是,日本人和美國人在消費的態度上並沒有太大的不同。而他們所做的,是對其國家在稅捐上和其他制度上因有不同的差別情形的回應之道。同樣那些人,假如我們把稅法加以改變,會出現截然不同的景象,比方說,日本銀行能接受比較低額的頭期款,二手屋的市場較獲得肯定的時候,日本跟美國在統計上面的存款差異,會完全消失。
我們甚至可以說,美國人存款比日本人要多。所有傳統上所用的儲蓄統計方法,是根據可自由處理的收入之逐年存款的情形算出。然而,真正的存款情形應該是你有多少的「現貨」可以運用。……美國人在存款、保險、津貼和債券上的資產要比日本人多,而日本人則喜歡「免稅」的定期存款。(《無國界的世界》頁181)
在網路上找到了另外兩篇探討美國低儲蓄率的文章。「你擔心美國人儲蓄率低嗎?」這篇是從人口結構的角度來看。另一篇「對美國低儲蓄率的另一種解讀」則提到了美國人分別透過教育、研發活動、購買耐用消費品進行儲蓄。
或許我們該說美國人比較「敢」花錢,而不是比較「愛」花錢。
相關文章:
假如…—心智之眼的盲點
投資股票好?還是房地產好?
Wii、Vii(威力棒) VS. 國民所得與購買力平價(PPP)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