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3日 星期一

夢遊(sleepwalking)與夜驚(sleep terror)可能會做出哪些離譜的事

1 意見
分享

  今天看到新聞「暴撞記者警消 駕駛稱『夢遊』 傷4人 警開5槍揪下車」,剛好最近讀到跟夢遊有關的內容。

  夢遊時有可能開車嗎?夢遊時會撞傷人嗎?

  明尼蘇達大學神經學教授與睡眠模式研究先驅馬克.麥哈維(Mark Mahowald)說:「夢遊提醒了我們,甦醒與睡眠兩者並不完全互斥。你的腦子裡負責監管行為的部份在沉睡,但能夠進行高度複雜行動的部份醒著。問題在於除了基本模式、也就是你最基本的習慣外,沒有東西可以引導腦部。你跟著已經存在腦子裡的東西走,因為你無法做決定。」……

  夢遊是我們睡眠時腦部正常運作下的奇怪副產物。

  我們的身體歷經休息的不同階段時,大部分的時候腦幹(也就是我們最原始的神經架構)會麻痺我們四肢與神經系統的作用,讓我們的腦部能在身體不同的情況下做夢。

  一般人通常能夠一個晚上毫無問題地多次度過麻痺狀態。以神經學的語言來說,這叫「轉換switch」。

  然而有些人的腦部會經歷轉換錯誤。他們睡眠的時候會進入不完全的麻痺狀態,他們在做夢或是經歷不同睡眠周期的時候,身體可以活動,這就是夢遊的根本原因。

  有時候頭腦先清醒,但身體的麻痺尚未消除,就會產生俗稱「鬼壓床」的狀況。

  對於大部分的夢遊患者來說,這是個麻煩但良性的問題,像是有人會夢到吃蛋糕,然後隔天早上發現廚房裡有一盒被吃光的甜甜圈。

  有些人夢到自己去浴室,然後發現走廊上有一塊溼溼的地方。

  夢遊的人能有複雜的行為,像是他們能夠睜開眼睛、看東西、四處走動,還可以開車或煮飯,但基本上一切都是在無意識的狀態下進行,因為他們的腦部與看東西、走路、開車、煮飯有關的部份,在他們睡著的情況下仍然能夠作用,不需要腦部更高階區域所下的指令,譬如前額葉皮質區。

  我們已經知道夢遊者可以燒水與泡茶,有一個人可以開汽艇,還有一個人開啟電鑽鋸木片然後又回到床上。

  然而一般來說,夢遊者不會做對自己或他人危險的事。即使是在睡夢中,他們仍然具有迴避危險的本能。

  然而,科學家檢視夢遊者的腦部後,發現夢遊與所謂的「夜驚sleep terror」有著截然不同的地方。

  第一次知道「夜驚sleep terror」這個詞應該是在讀《柏楊版資治通鑑》的時候,記錄古代軍隊在駐紮地,半夜間士兵忽然自相殘殺。

  再一次讀到「夜驚」是在小說《回到明朝當王爺》,作者詳細地描寫了「炸營」的慘況。

  如果是夢遊,人們可能會下床開始做夢中的事或其他輕度衝動。

  夜驚發生的時候,人們腦部的活動與醒來、半清醒或甚至是夢遊的時候,有著顯著差異。

  處於夜驚之中的人,似乎被可怕的焦慮所掌控,但並不處於一般所說的做夢狀態。

  除了最原始的神經區域外,他們的腦部被關掉,包括所謂的「中央形式產生器」也是一樣。腦部的這些區域正好就是斯奎爾(Larry Squire)博士以及發現習慣迴路神經機制的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家的研究範圍。

  事實上,對神經學家來說,正在經歷夜驚的腦部,看起來和遵守習慣的腦部十分相似。

  被夜驚所擾的人,他們的行為就是習慣,不過是最原始的那一種。

  夜驚時中央形式產生器跑出來的行為模式包括走路、呼吸、被巨大聲響嚇一跳,或是抵抗攻擊者。

  我們通常不會把這些行為想成習慣,但它們其實就是習慣:根深蒂固存在於神經系統的自發行為。研究顯示,這些行為幾乎不需要腦部更高階區域的指示就能發生。

  然而,這些習慣發生在夜驚時,卻有一個關鍵的不同點:由於睡眠抑制了前額葉皮質區以及其他高階認知區,夜驚習慣被觸發時,意識無法介入。

  如果「戰或逃」習慣被夜驚提示,就沒有辦法用邏輯或理智來戰勝。

  在軍隊如果發生了這種狀況,就可能變成「炸營」。

  神經學家麥哈維說:「會夜驚的人,他們的做夢不是一般的做夢。他們的夢沒有你我惡夢裡複雜的情節。如果事後他們還記得任何東西,只會是影像或情緒,像是即將發生的厄運、駭人的恐懼、需要保護自己或他人的必要性。」

  「然而那些情緒十分強大。他們是我們一生中學到的各種行為最基本的一些提示。用逃跑或保護自己來回應威脅,是每個人從嬰兒時期就開始做的事。出現那些情緒的時候,腦部高階區域沒有機會思考事情的來龍去脈,我們的反應會是最深層的習慣要我們做的事。我們會逃跑、戰鬥,或是遵循所有腦部最能掌握的行為模式。」

  如果有人在夜驚過程中開始感覺遭受威脅或性興奮(兩種最常見的夜驚經歷),他們會依據與那些刺激相關的習慣來反應。

  曾經有經歷夜驚的人從很高的屋頂跳下,因為他們相信自己正在躲避攻擊者。

  也曾經有人殺了自己的嬰兒,因為他們相信自己正在抵抗野生動物。

  有人強暴了配偶,即使受害者哀求他們停止也一樣,因為睡眠者一旦出現性興奮,他們會遵循根深蒂固的習慣來滿足衝動。

  夢遊者似乎有一些選擇的餘地,腦部高階區域的部份參與會告訴我們不要靠近屋頂邊緣,然而處於夜驚狀態的人會遵循習慣迴路,不管那個迴圈把他們帶到哪裡。

  有些科學家猜測夜驚可能與基因有關,有些則認為帕金森氏症等疾病讓人比較可能夜驚。

  我們還不是很了解夜驚的成因,但對於一些人來說,夜驚與強烈衝動有關。

  2009年一群瑞士研究人員寫道:「與夜驚相關的暴力,似乎是一種對讓人恐懼的具體影像的反應。個人能在事後描述那個影像。」擁有某種睡眠障礙的人,「百分之六十四的回報案例曾試圖攻擊同睡的伴侶,受傷率是百分之三。」

  不論是在美國或英國,一直有謀殺犯主張夜驚造成他們犯下清醒時絕不會犯的罪,譬如:朱勒.洛威(Jules Lowe)殺死了自己83歲的父親,因為他宣稱那起攻擊事件發生在夜驚的時候而被判無罪。

  檢察官主張,要相信洛威在睡夢中還能重擊、亂踢與重踩自己的父親超過20分鐘、留下九十多處傷口,實在「極度牽強」。

  陪審團不同意檢察官的意見,讓洛威獲得自由。

  2008年9月,33歲的唐娜.薛佛山德(Donna Sheppard-Saunders)用枕頭蒙住母親30秒,差點悶死母親。

  她主張自己是在睡夢中做了這件事,後來謀殺未遂罪名不成立。

  2009年,一個英國士兵承認強暴一名青少女,但說他在脫自己的衣服、扯下少女內褲、開始性行為時,處於沒有意識的睡眠狀態。

  他在性侵到一半的時候醒來,道歉,然後打電話報警。

  他告訴報案台:「我剛剛有點像是犯了罪,我真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我醒來的時候就在她身上。」

  這名士兵有夜驚的病史,後來被判無罪。。

  過去一世紀以來,超過150名殺人犯與性侵犯用「自動症」為自己辯護,躲過牢獄之災。代表社會的法官與檢察官說,既然這些罪犯沒有「選擇」犯下罪行,不該由他們承擔罪名。(《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The Power of Habit: Why We Do What We Do in Life and Business》頁274)

  如果不得不和有夜驚病例的人同在一個屋簷下,至少也要讓他們單獨睡一間,其他人另外睡,並鎖好房門,避免受到不必要的傷害。


相關文章:
  助眠技巧:想要一夜好眠,就要避免這些不良睡眠衛生習慣
  關於睡眠、失眠的10大迷思
  減輕壓力最簡單快速的方法
  如何放鬆與睡個好覺
  熬夜加班(唸書)有多沒效率?
  為什麼夢的內容會記不住?作很多夢時會睡不好?
  你是雲雀(lark)、貓頭鷹(owl),還是蜂鳥(hummingbird)?

繼續閱讀...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們創造我們的世界

0 意見
分享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華嚴經

  個人的世界觀是透過許多不同的因素形塑而成:基因、孩童經驗、耳濡目染地從父母或老師身上所吸收而來的觀點、個人歷史與集體歷史中所發生的事件等。

  人們藉由各種經驗帶來的情緒交織,塑造出對於生命、感情、工作等方面的期待,還有對於特定事件發生時自己該有的感覺及如何處理那些感覺的自我期許。

  然而,人與人之間對於這些事情的期待有著很大的差異。

  快樂的人住在一個總有好事發生的世界;充滿愛的人處處看見良善;好奇的人發現生命總有無限驚喜。

  但不幸地,憤怒的人居住在沒有公平正義的世界;善妒的人所生存的世界,總是覺得別人擁有更多;悲傷的人經常遇見令人沮喪的事情;焦慮的人處在一個令人恐懼又危險的世界。

  怎麼會這樣?我們不是都住在同一個世界嗎?

  這種情況之所以發生,是因為人對於世界的觀點是不斷自我增強的。

  新約聖經中說道:「尋找,就找到。」我們可以再為這段經文補上一句:「你找尋的正是你會找到的。」

  憤怒的人專注在察覺不公義的事,既然這是他們生活經驗中所專注的面向,當然就會發現不公義的事無所不在。

  《為什麼你看不見大猩猩The Invisible Gorilla》第一章用生動有趣的實驗跟實例談到「注意力錯覺illusion of attention」,說明「看到」不等於「看見」,我們只看見我們準備看見的一切。

  而且,他們的憤怒觸發了周遭人的負面情緒,進而也以憤怒回報,這樣的回報讓憤怒的人更進一步肯定不公義的存在,確認自己對於這個世界的憤怒是對的,也因此提供他們更多憤怒的理由。

  這種情況在心理學稱作「自我應驗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或譯自證預言)。

  這個主題還可以延伸出各種不同的版本。

  比如說,有一個人自認可以清楚地看透別人的本性,卻沒有發現她這樣的態度導致自己只專注在別人性格的缺點(除了她自己的之外)。

  這樣的人活在一個人人都有嚴重缺陷並且無時不刻令她失望的世界,讓她感到極度地氣憤。

  另一個例子是,一個人非常擔心別人會占他便宜,因此時時刻刻提防他人,卻發現這樣的事情持續不斷地發生。這樣的結果更加強了「每個人都想占我便宜」的想法。

  憤怒的人唯有學習轉化觀點,才能讓生命中愉悅的一面展露光芒。

  唯有學習專注在別人的仁慈,這個世界的敵意與不公平才會開始減少;唯有專注在別人的良善,別人看起來才顯得更講道理;唯有專注在別人的需要及所經歷的痛苦,他才能發掘自己的同情心與慈悲,進而在別人身上看見相同的好。

  善妒的人鮮少注意比他缺乏的人。

  唯有學習專注在自己所有,唯有能開始發掘這世上有多少人比自己擁有的更少,才能轉化妒忌的痛苦,開始生活在富足的世界。

  你所體驗的世界不僅來自你的知覺,也來自你的態度、信念與期待,你所看見的世界就是自己想法的產物。

  若想一窺想法如何影響自己所看見的世界,你可以試著在不同的情緒下用心體會這個世界在自己眼中的樣貌。

  當你快樂的時候,天空落下的是綿綿的、輕柔的細雨,滋養著大地又令人振奮;當你悲傷的時候,雨天的世界看起來是如此灰暗、消沈、冷漠又討人厭(而且一直都是、永遠都會是)。

  參閱「煩憂不請自來,快樂要費心尋找」。

  當你和善而開心時,馬路上的其他駕駛感覺起來都很愉悅並與你合作無間,你注意到溫和的駕駛慢下來讓其他車輛轉換到同一條車道,你注意到駕駛轉彎前都會打方向燈,你注意到自己不計較其他駕駛犯的小錯;而當你憤怒而悲傷時,馬路上所有的駕駛都是渾蛋。

  「形塑我們的是我們的想法」,這個事實帶來的影響比我們想像得更深遠。

  參閱「過度抱怨的負面影響」。

  我們的想法與身處的情況其實是同一件事,是不可分割的一體。

  正因為如此,讓自己開心的首要工作便是療癒心念,當心念獲得療癒,就可以改變自己身處的情況。(《佛陀的幸福課:教你療癒傷痛、轉化負面情緒,找到當下存在的幸福感!The Buddha's Way of Happiness: Healing Sorrow, Transforming Negative Emotion, and Finding Well-Being in the Present Moment》頁125)


相關文章:
  快樂、漣漪效應(ripple effect)、情緒感染(emotional contagion)──《蜻蜓效應The Dragonfly Effect》書摘
  樂觀的缺點與限制
  為什麼你應該學會樂觀?
  有吸引力的東西比較好用──正面積極的情緒是學習、好奇心和創造性思維的關鍵
  懂得放下,何等自在
  澆花,不澆雜草──照料你的意識花園
  惡人常早夭,好人易長命
  見佛,殺佛!──學冥想(禪修、正念)需要信仰佛教嗎?

繼續閱讀...

2012年12月2日 星期日

你絕對想不到鍛鍊意志力會對一個人的生活產生多大的影響?

0 意見
分享




  讀《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The Power of Habit》這本書之前,看到「42歲比30歲更年輕 馮云:叫我『鐵魔女』!」這則發生在台灣的新聞時,我心想,運動會讓人產生改變,但會產生這麼大的改變嗎?

  你認為記錄生活中的每一筆花費或養成讀書計畫又會對一個人的生活產生多大的影響?

  鍛鍊意志力肌肉會讓肌肉更強壯,就像啞鈴可以讓二頭肌更強壯一樣嗎?

  2006年的時候,兩位澳洲研究人員梅根.奧登(Megan Oaten)與肯.陳(Ken Cheng)試著回答那個問題,他們設計了一個意志力健身實驗,募集24位年紀介於18歲到50歲的自願者參加為期兩個月的健身計畫,參加者必須循序漸進增加舉重、阻力訓練與有氧運動的運動量。

  一週又一週,參加者強迫自己增加運動次數,每次上健身房都需要動用愈來愈多的意志力。

  兩個月後,研究人員檢視參加者生活中的其他面向,了解在健身房用上更多意志力的時候,是否會讓參加者在家中也擁有更多意志力。

  實驗開始前,大部分的受試者都承認自己是沙發馬鈴薯。

  兩個月過後,他們的體態自然而然變好,但他們人生的其他面向也變得更健康。

  他們在健身房待的時間愈久,吸菸量愈少,攝取的酒精、咖啡因、垃圾食物量也愈少。

  他們花更多小時在家裡做正事,更少小時看電視,沮喪程度也下降。

  奧登與陳猜想或許那些結果與意志力無關。

  會不會運動就是會讓人更快樂、更不想吃速食?

  所以他們設計了另一項實驗。

  這次他們找來29位自願者參加一項為期4個月的金錢管理計畫。

  他們訂定儲蓄目標,要求參加者拒絕奢侈享受,像是在餐廳用餐或看電影。

  參加者必須詳細記錄自己買的每一樣東西。

  一開始的時候,參加者覺得很麻煩,但漸漸地他們運用自律精神記下每一筆消費。

  計畫進行的時間愈長,參加者的財務情形也跟著改善。

  更令人驚訝的是,這些參加者吸的菸以及攝取的酒精與咖啡因量同樣也減少了:他們平均每天少喝兩杯咖啡、兩杯啤酒,吸菸者則少抽15根菸。

  他們吃的垃圾食物變少,工作與念書也更有效率。

  實驗結果如同先前的運動研究:人們在生活的某部分增強意志力肌肉時,像是健身房或金錢管理計畫,那份力量會延伸到他們的飲食或工作努力的程度。

  意志力一旦增強後,就會影響所有層面。

  奧登與陳又做了一項實驗。

  他們招募45位學生參加課業加強計畫,計畫的重點是養成讀書習慣。

  不出所料,參加者的學習技巧進步了。

  另外,學生的吸菸量、飲酒量與看電視的時間也減少。

  他們增加運動量,同時也吃得更健康,雖然這項課業計畫完全沒有提到這些事。

  這次實驗的結果同樣是意志力肌肉增強後,好習慣似乎也延伸到學生生活的其他部分。

  達特茅斯大學的意志力研究人員陶德.海瑟頓(Todd F. Heatherton)說:「你學會強迫自己上健身房、開始做作業、吃沙拉不吃漢堡的時候,發生的其中一件事是你開始改變你的思考方式。參加者更能控制自己的衝動,學習如何讓自己不去注意誘惑。一旦進入意志力的軌道,腦袋就被訓練幫助你專注在目標上。」(《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The Power of Habit: Why We Do What We Do in Life and Business》頁25)


相關文章:
  《輕鬆駕馭意志力The Willpower Instinct》的摘要與私目錄
  建構成功的元素──我要推薦《輕鬆駕馭意志力The Willpower Instinct》這本好書的其中一個原因
  認真盡責是預測長壽的最佳指標──我要推薦《輕鬆駕馭意志力The Willpower Instinct》這本好書的其中一個原因
  提升意志力(注意力、專注力)、控制衝動、減輕壓力、幫助睡眠的冥想技巧
  用心理學跟醫學知識幫助你成功戒菸
  減肥(減重、瘦身)的常見問題——運動塑身
  減肥(減重、瘦身)的常見問題——壓力與睡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