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4日 星期日

愛滋器官移植事件的聯想(二)

0 意見
分享




  有一年,某某電臺報導國民大會開會的消息,有一句話是「美輪美奐的大會堂中間懸掛著總統的肖像」,句子太長,播音時段句換氣,說成了「懸掛著總統」,引起驚擾。那時我代理編撰科長,一向注意長句之害,這一次更叮囑撰稿同仁:「總統」之前切記有任何動詞。可是報館的同業未能吸取教訓,新聞稿說「全體同胞跟著總統走」,那時還是活字平版印刷,同一部首的字容易揀錯,加上校對疏忽,結果印成「踢著總統走」…… (《文學江湖(在台灣三十年來的人性鍛鍊)》頁67)

  1950年3月,蔣介石總統認為「不能視事」的原因消失,宣布「復行視事」,報紙標題為了減少字數,稱為「總統視事」,廣播跟著報紙走,也用「總統視事」。我一看這四個字就覺得怪怪的,仔細一想,「總統視事」和「總統逝世」根本聽不出分別來,這還了得,文字獄就在你身邊!傳統語文教育重視字形,忽略字音,制定憲法的國民大會留下這樣一個瑕疵。

  我立刻去見節目部主任邱楠,說明顧慮,他立刻拿起電話報告中央黨部第四組,從前的宣傳部。四組不敢怠慢,當天以「最速件」行文各報社電臺改用「總統復職」。自此以後,所有的公開文件都不用「視事」,只見「復職」,雖然違背憲法也顧不得了。

  進了廣播這一行,才知道同音字是一大患。那時稱讚人才,常說他是某一行業的「奇葩」,這兩個字難聽,經我「揭發」,廣播予以淘汰,報紙雜誌繼之。菲政府很像「匪政府」,改成菲律賓政府就清楚了,十月十日「為中華民國國慶日」,聽來好像是「偽中華民國」,改成「是中華民國……」就安全了。台中有一家農民廣播電臺,農民節那天,電臺為了顯示專業特色,整天呼喊「各位農胞」,聽來像「膿包」。

  由同音字容易出錯,我進一步發現雙聲疊韻也容易聽錯,像七點半╱七點吧,甜豆漿╱鹹豆漿,王明東口頭報名,登記下來的名字是王明登,老師呼喊李瑞蘭,跑過來的是李瑞蓮。最早發現這個問題的人也許是無線電報務員,他們常常口頭傳送電碼,「一」和「七」容易相混,「零」和「六」容易相混,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他們改變了字音,讀「一」為「么」,讀「七」為「拐」,讀「零」為「洞」,讀「六」為「路」,造成明顯的區別。

  再進一步,我發現廣播稿聽不懂或聽不清楚的地方,大半由文言的詞彙或句法造成,文言求簡,儘量使用單音詞,同音混淆的情形嚴重。文言還有一些詞彙,聲音模糊不清。那時候我也不知道寫廣播稿要遵守多少清規戒律,最簡單的辦法是對文言保持警惕,努力向日常生活中的白話靠近,幾千年來,列祖列宗天天改進說話的方式,早已把一切容易聽錯難以聽懂的詞語淘汰乾淨了。

  「人民大眾」早已把辛棄疾換成辛稼軒,把讀物換成讀本,把出租計車換成計程車。早已把「如」換成如果,把「但」換成但是,把「雖」換成雖然。在他們口頭,大雁、小燕,油桶、水桶、飯桶、聽筒、信筒,分得清清楚楚。他們不在乎多一個字,他們叫爸爸,媽媽,哥哥,太太,奶奶,公公,婆婆,他們說「老」鼠,石「頭」,桌「子」,尾「巴」。……

  再進一步,我發現句子太長也使聽眾窮於應付,時間不停留,後浪前浪,印象殘缺不全。那時流行長句。執筆人常把一句文言直譯為一句白話,泥濘不堪。更重要的原因該是受「歐化」影響,英文句法繁複綿密,聽覺來不及破解。我這裡來有中央通訊社譯的新聞稿,每條新聞的第一句總是很長很長,堪稱歐化長句的典範:

  每三年舉行一次三十四個國家一百多位權威學者參加的國際防癌會議

  美國國務院否認外傳美國空軍噴射機進駐蘇俄剛剛從摩洛哥撤出的空軍基地

  行政院院長今天下午三點中在立法院第二十六會期第三次會議中答覆立法委員周雍能張其彭牛踐初魯蕩平就施政報告提出的詢問

  廣播記者爭相仿效,於是在實況轉播中可以聽到:

  「步下飛機的朴總統夫人穿的是蘋果(停頓換氣然後)綠的旗袍」

  某太太聽到這裡,很納悶她為什麼「不」下飛機,然後,是了,她還沒穿好衣服。

  「美輪美奐的大會堂中間懸掛著總統(停頓換氣然後)的肖像」

  節目未完,警備總部派人上門來了,懸掛著總統?搞甚麼鬼?

  「人民大眾」口頭溝通沒有這樣的句子,國語專家何容說,通常一句話不超過10個字,因為人在一呼一吸之間可以講10個字,換氣最好也換句。(《文學江湖(在台灣三十年來的人性鍛鍊)》頁25)

  《異數:超凡與平凡的界線在哪裡?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第7章空中危機,提到了大韓航空(Korean Air)藉由強制規定所有機組人員用英語溝通,不再使用韓語,擺脫語言的文化束縛,改善了該公司的飛行安全。


相關文章:
  愛滋器官移植事件的聯想
  愛滋器官移植事件的聯想(三)
  如何提高器官捐贈率?看看美國伊利諾州怎麼做
  打勾勾 (The Heartbroken Princess)
  中華民國器官捐贈協會網站
  器官捐贈問與答(Q&A)
  社會壓力釀成的大災難
  有吸引力的東西比較好用──正面積極的情緒是學習、好奇心和創造性思維的關鍵
  壓力對你的傷害有多大?
  熬夜加班(唸書)有多沒效率?
  松下幸之助談工作
  別搞錯了,Google的「打盹艙nap pods」可不是員工福利

繼續閱讀...

愛滋器官移植事件的聯想

0 意見
分享






  1982年佛羅里達航空班機墜毀,並造成了74名乘客死亡……。那是一個由經驗豐富的機組人員執勤,從華盛頓特區飛到佛羅里達州的例行航班。機長與副機長的健康狀況都非常良好。既不是太過勞累、壓力大,也不是受到不良的影響。到底哪裡出了差錯?一場大規模的檢測指向了機組人員在起飛前的檢查狀況。當副機長逐一說出清單上的控制項目時,機長確認了所有的開關都在適當的位置。在這些控制項中,有一個是防凍裝置。在那一天,機長與副機長像從前一樣逐項檢查了每一個控制裝置。他們照著例行進度檢查,檢查到防凍裝置時確認它是「關閉」的狀態。然而,這次的航班跟他們以往飛行過的不一樣。但這次他們不是在溫暖的南方天氣中航行,而是一片冰天雪地。

  當他們如同以往一樣地逐項查看所有的控制項目時,看起來好像有在思考,其實不然。起飛前的例行檢查對機長與副機長來說,就跟空服員向雙眼茫然的乘客示範那些冗長又索然無味的安全措施一樣。當我們盲目遵循例行事務,或不經意地接收無意義的命令,我們的行為就像機器人一樣,但此時卻隱藏著足以影響我們自己及他人的嚴重後果。(《用心,讓你看見問題核心:跨過分類思考、自動行為、單一觀點的局限思路(舊版中文書名為「用心法則:改變你一生的關鍵」)Mindfulness》頁8)

  看到愛滋器官移植事件的相關報導時,第一個聯想到的是上面的那個空難事故。

  接著聯想到的是,前陣子才剛讀完的,唐納.諾曼(Donald A. Norman)教授寫的設計三書:《設計&日常生活:如何選擇安全好用的日常生活用品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情感@設計:為什麼有些設計讓你一眼就愛上Emotional Design: Why We Love (or Hate) Everyday Things》、《設計未來生活-善體人意的機器,還是不受控制的麻煩The Design of Future Things: Author of 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

  在寫本書以前,我是一個認知心理學家,研究人的認知功能運作。我探討人的感覺、記憶和注意力。我深研人如何學習、如何執行熟練動作。同時,我對人為錯誤感到興趣,希望從人為錯誤這方面的了解,提供避免錯誤的方法。然而就在那時候,美國三哩島核電廠的意外事件,我和一組社會及行為科學家受邀探究為何核電廠控制室的操作員犯了那麼大的錯誤。我們的研究結論讓我驚訝:問題出在控制室的設計,而不是操作員。誠然,很多電力廠的控制儀表的設計,看來有如故意引發人的失誤。

  我對意外事件的興趣導致我研究以人為中心的產品研發過程,希望可以避免這類意外事故的發生。有一年,我到英國劍橋大學醫學研究院內世界知名的應用心理學研究中心做研究。該校建築裡面的種種操作,經常讓我覺得又好笑、又挫折。例如:我很不容易判斷用哪一個開關控制哪一個燈。如何開門也是一個謎題:有些門要推開,有些要拉開,至少有一扇門是往旁邊滑開的。對一個無心、只想開門經過的人說根本得不到線索。水龍頭也是有各種式樣:有些熱水開關在右,有些在左。更糟的是:每當人們用錯這些不良設備時,都怪他們自己。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明明是設備本身有問題,人們為什麼怪自己?

  我開始觀察人們如何面對生活中無數的設備。最近幾年來,我的研究拓展到飛行安全、複雜的製造工廠、醫療上的失誤,和其他廣泛的商品,像家庭娛樂設備和電腦。在這種種場合裡,人們常常表現得慌亂和迷惑。更糟的是:嚴重的意外事件經常被指責為「人為過失」。然而,對這些場合仔細分析之後發現:設備的設計或是設備的裝置才是意外事件的主要成因。設計團隊或是安裝者不夠用心考慮未來使用者的需要,因此,困惑或錯誤幾乎無法避免。同樣的問題出現於廚房的瓦斯爐或核電廠,汽車或飛機,空調或電腦。所有這些情況,設計的缺失導致人為失誤。

  在英國經驗到的挫折,使我寫下《設計&日常生活》。在那邊所經驗到的問題,可以說到處都碰得到。寫這本書時,我是研究人的認知原理的學者,可是我發現自己越來越著迷於將認知心理學的原理應用到日常生活中,使失誤和意外降到最低。(《設計&日常生活:如何選擇安全好用的日常生活用品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頁15)


相關文章:
  愛滋器官移植事件的聯想(二)
  如何提高器官捐贈率?看看美國伊利諾州怎麼做
  打勾勾 (The Heartbroken Princess)
  中華民國器官捐贈協會網站
  器官捐贈問與答(Q&A)
  社會壓力釀成的大災難
  壓力對你的傷害有多大?

繼續閱讀...

自然主義謬誤(Naturalistic Fallacy)、道德主義謬誤(Moralistic Fallacy)、熱帶草原法則(Savanna Principle)

1 意見
分享




  在本書中,讀者只有兩種正當的標準來評估科學觀點和理論,也就是邏輯和證據。所以各位讀者要是發現本書邏輯前後矛盾,或者能舉出可信的科學反證,大可正當地批評書中列舉的演化心理學理論或其他理論邏輯。身為科學家,我們對於這種批評將正色以對。然而,如果單純因為科學理論蘊含不道德、醜惡,與理想相反,或冒犯某些族群的觀點而反對此科學理論,那就稱不上是適當的批評。我們現在就能告訴各位讀者,本書所列舉的許多觀點,不論是我們提出或是其他科學家所提出的,都非關道德、極盡醜惡,並與我們的理想背道而馳,甚至冒犯到男性、女性以及其他族群的人。但是我們必須據實以告,因為以科學評論的角度而言,這些都是事實。但是這不代表我們認同觀察而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或暗示,也不贊同這些現象是好的、正確的、符合人類期望或是正當的。

  真相是科學的指導原則,科學家最重視的就是真相,我們相信要找出解決任何社會問題的方法,必須先正確地評估、判斷問題本質以及肇因。若不能溯本清源,則無法得到正確的解決之道。因此反映真實的觀察狀況,是基礎科學和社會政策的根基。(《為什麼美女總是生女兒?Why Beautiful People Have More Daughters: From Dating, Shopping, and Praying to Going to War and Becoming a Billionaire-- Two Evolutionary Psychologists Explain Why We Do What We Do》頁22,簡體中文版《生猛的進化心理學》)

  我喜歡這本把所有人得罪光的書,書的內容很有趣。可惜的是其中一位作者亞倫.米勒(Alan J. Miller)在書出版前已經去世(享年44歲),應該沒法像《蘋果橘子經濟學Freakonomics》,還能再出版《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SuperFreakonomics》了。

  進行演化心理學的相關討論時,有兩個嚴重的錯誤思考方式必須避免:「自然主義謬誤naturalistic fallacy」和「道德主義謬誤moralistic fallacy」。自然主義謬誤一詞是由英國哲學家喬治.愛德華.摩爾(George Edward Moore)在20世紀初期提出的,但蘇格蘭哲學家大衛.休謨(David Hume)卻更早提出此觀點。自然主義謬誤是從「一定是」(is)到「應該是」(ought)的觀念,也就是相信一切自然的事物都必然是優良的。例如,抱持自然主義謬誤的人會說:「因為人類基因各有不同,所以天生的能力及才能各異,所以應該以不同的方式加以探討。」

  道德主義謬誤是由哈佛大學微生物學家伯納.戴維斯(Bernard Davis)於1970年代提出的,是自然主義謬誤的相對觀點。道德主義謬誤是從「應該是」(ought)到「一定是」(is)的觀念,相信事物應該有的樣子就是表現出來的樣子,例如抱持道德主義謬誤的人會認為:「所有人都應該以同樣的方式探討,所以沒有所謂人類先天基因上的不同。」科學作家瑞德里(Matt Ridley)稱此為「反自然主義謬誤reverse naturalistic fallacy」。

  兩者都是錯誤的思考方式,這不僅妨礙普通科學的進步,更阻礙演化心理學的發展。瑞德里更進一步指出,政治保守份子較容易抱持自然主義謬誤(「自然界讓男人具競爭性,而讓女人具有照顧天性,所以女人應該在家帶小孩,政治就留給男人處理」);政治自由份子則傾向於抱持道德主義謬誤(「西方自由民主原則上認定男女平等,因此兩性在生物特性相同,任何與此牴觸的學說都是演繹上的錯誤(priori false)」)。因為學者,尤其是社會學家,通常都是左傾自由派份子,所以演化心理學的學術討論遭受到較大的問題是道德主義謬誤,而不是自然主義謬誤。

  我們在本書中將避免這兩種謬誤,兩者都是跳躍性的邏輯,所以我們不會討論「應該是」的觀點,只討論問題的現象。如果完全不碰觸「應該是」的觀點,就能避免上述的兩種思考錯誤。以下章節中所探討的實證觀察,都不會有道德上的評論出現,也不會以道德教條加以規範書中列載的現象。

  在本書中,讀者只有兩種正當的標準來評估科學觀點和理論,也就是邏輯和證據。所以各位讀者要是發現本書邏輯前後矛盾,或者能舉出可信的科學反證,大可正當地批評書中列舉的演化心理學理論或其他理論邏輯。身為科學家,我們對於這種批評將正色以對。然而,如果單純因為科學理論蘊含不道德、醜惡,與理想相反,或冒犯某些族群的觀點而反對此科學理論,那就稱不上是適當的批評。我們現在就能告訴各位讀者,本書所列舉的許多觀點,不論是我們提出或是其他科學家所提出的,都非關道德、極盡醜惡,並與我們的理想背道而馳,甚至冒犯到男性、女性以及其他族群的人。但是我們必須據實以告,因為以科學評論的角度而言,這些都是事實。但是這不代表我們認同觀察而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或暗示,也不贊同這些現象是好的、正確的、符合人類期望或是正當的。

  真相是科學的指導原則,科學家最重視的就是真相,我們相信要找出解決任何社會問題的方法,必須先正確地評估、判斷問題本質以及肇因。若不能溯本清源,則無法得到正確的解決之道。因此反映真實的觀察狀況,是基礎科學和社會政策的根基。(《為什麼美女總是生女兒?Why Beautiful People Have More Daughters: From Dating, Shopping, and Praying to Going to War and Becoming a Billionaire-- Two Evolutionary Psychologists Explain Why We Do What We Do》頁21)


  人類祖先的演化史有99.9%發生在非洲熱帶草原和世界其他區域,過著採集與狩獵的生活。直到一萬年前,農業革命發生後,人類祖先們才開始以農業方法生產食物、飼養牲畜。幾乎所有現代社會所見的城市、國家、房舍、街道、政府組織、寫作、避孕方法、電視、電話和電腦,都是在過去這一萬年中出現。但人體所適應的依然是遠古時代的環境,我們的身體(包括大腦)還停留在石器時代,這意味著人體可能還無法適應自更新世後一萬年間出現的事物,而一萬年的時間在演化的歷史上而言,其實是非常短的一段時間,短到無法讓我們的身體適應這段時間裡所出現的新事物。環境變遷的速度太快,而人類性成熟並且繁衍的時間又太慢。(人類性成熟並且能繁衍後代的時間大約是20年,而且別忘了,在20年前[1987年],科學界和軍界以外的人根本沒有網路或是行動電話。)換言之,人類現有的演化心理機制依然和一萬年前的祖先所擁有的機制沒兩樣。

  這項觀察引導出演化心理學的新論點,稱為「熱帶草原原則Savanna Principle」,其內容是:

  人腦無法理解並應付那些不存在於遠古環境中的狀況。(《為什麼美女總是生女兒?Why Beautiful People Have More Daughters: From Dating, Shopping, and Praying to Going to War and Becoming a Billionaire-- Two Evolutionary Psychologists Explain Why We Do What We Do》頁37)

人類的演化現象大約在一萬年前就停止了!

  熱帶草原原則指出幾項人類演化中非常重要,卻常被忽略的觀察結果:演化的過程極為緩慢,需要在平穩不變的環境下才能進行天擇作用。

  演化的完成費時好幾個世代,各物種演化速度的比較基準,就是物種性成熟的速度。性成熟較快的物種,所需的演化時間較短;性成熟較慢的物種,則需要較長的演化時間。果蠅是最快性成熟的物種之一,而人類則是最慢性成熟的物種之一。在理想的環境之下,果蠅只需要7天就能達到性成熟,而人類則需要15到20年的時間,這表示果蠅只要花一年的時間就能夠產生50個世代,但一年的時間卻還不足以讓人類的嬰兒學會走路。人類一個世代(20年)的時間,相當於果蠅上千個世代,而人類要繁衍超過上千個世代,則需要2萬年以上的時間。果蠅的演化發生得相當快速,所以許多基因學家喜歡用果蠅進行實驗;人類的演化速度極度緩慢,因此在人類社會中,根本無法像在實驗室中觀察果蠅那樣目睹演化的進行。

  第二點更加重要:在多數情況下,天擇至少需要幾個世代是處在平穩不變的環境中,假設幾百年甚或千年以來的氣候都很酷寒,漸漸地,較能抵擋寒冷氣候的人類便會在天擇過程中存活下來,而他們那些比較能適應炎熱氣候、較無法抗寒的鄰居,則會在生下許多小孩之前就先凍死。這種狀況持續好幾個世代之後,最後所有的人類都能適應寒冷的氣候,抗寒便會演化成為人類共同的特徵。要是天氣變冷100年、炎熱100年、再變冷100年(雖然100年相當於果蠅的5200個世代,但卻只有人類的5代),抗寒的特徵便無法在100年的期限中成功演化,天擇的機制也就會無所適從。

  自從一萬年前農業誕生,接著產生人類文明以來,人類生存的世界就不曾是天擇機制能夠運作的環境。比如,僅僅200年前(十個世代),美國以及其他西方社會都以農業為主,大部分的人都以務農維生,農業社會中最成功的農夫擁有較高的地位,具有成為優秀農夫特質的人因此比那些沒有這種特質的人擁有較高的地位和成功繁衍下一代的機會。

  但是100年後,美國和歐洲成為工業強國,大部分的男人都在工廠裡討生活,擁有成為優秀工人特質的人(或更好的特質──成為工廠主人的特質),他們的特質可能和優秀農夫的特質不同,某些像是智力、勤奮、交友能力的特質可能依然重要,但其他特質,例如熱愛大自然、土地、動物、再戶外工作的能力、預測天氣等,就不再那麼重要。至於其他成為優秀工人的特質,例如準時、遵守指令、對機械或技術操作的敏銳度、在室內工作的能力,就突然變得很重要了。

  而現在的我們則處於後工業化社會,大部分的人既不是農夫也不是工人,而是服務業人才,電腦和其他電子設備變得很重要,要成為佼佼者,必須有另一套對應的特質。比爾蓋茲、理查.布萊信爵士(Sir Richard Branson,維珍集團創辦人)和其他社會上的傑出人士,在以前可能就無法成為優秀的農夫或是工人。短短十個世代,生活環境經歷了劇烈的轉變,我們不能確定下個世紀的走勢,也無法預知22世紀需要的成功特質,人類正處於瞬息萬變的世界,動盪變化到目前為止,已歷時一萬年。

  幾十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居住在非洲熱帶草原,過著採集狩獵的生活,生活環境沒有太大的變化,因此天擇的機制得以運轉。所以,現代所有人類都具備成為非洲優秀的採集者或獵人的特質,這些特質包括男人的空間視覺能力(spatiovisual skill),這讓他們能夠跋涉一段距離、連續幾天追蹤同一隻獵物,即使沒有地圖或衛星定位系統也能安全回家。而女人則藉著高明的物體位置記憶能力,不用地圖或永陡的地標,就能記住某些區域的果樹或是灌木叢,並且在季節到時就去採收水果。

  但是,我們的生活環境在過去一萬年中經歷了太多變化,演化機制已經無法跟上,所以人類在這段時間裡沒有進行任何可預測的演化。我們必須重申,生活環境中的某些特徵維持不變:人類個體永遠需要與其他個體相處融洽,需要尋找並保衛伴侶,因此如社交能力或外表吸引力等某些特徵,在天擇(和生存有關)和性擇(和繁衍成功與否有關)的過程中依然重要。但是,我們的環境相對於人類世代交替的速度而言,實在是變化得太快,且也沒有規則可循(一個世紀前,誰能預測電腦和網路的出現?),因此人類無法在瞬息萬變的環境中演化。(《為什麼美女總是生女兒?Why Beautiful People Have More Daughters: From Dating, Shopping, and Praying to Going to War and Becoming a Billionaire-- Two Evolutionary Psychologists Explain Why We Do What We Do》頁41)


相關文章:
  《本性難移?Born That Way》書摘
  是科學?還是偽科學?
  我是懷疑論者,不是鐵齒
  數字可以怎樣「詐」我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