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5日 星期六

(孩子)學習的語言決定了未來的競爭力?

分享

  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如果有一個人美國耶魯大學、英國牛津大學畢業,在華爾街創設基金賺了大錢後退休,還曾分別花22個月騎機車環遊世界,花三年開車環遊世界,應該沒有人比他——吉姆.羅傑斯Jim Rogers),更適合用「見多識廣」來形容了吧!

  最近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閩南語課綱研修草案曝光,「為提升中小學生的閩南語寫作能力,並融入資訊教學,草案增訂小學一年級生要學閩南語羅馬拼音,小三生要能運用羅馬拼音寫日記甚至電子郵件,小五生能用閩南語上MSN或即時通,國中生更要會用閩南語寫部落格。」無論支持或反對這項政策,都值得參考Jim Rogers在第二次環球之旅後寫的遊記《資本家的冒險Adventure Capitalist: The Ultimate Road Trip》中的一段內容。

  想保護跟國家文化遺產有關的產業,同樣是過時的想法。好幾百年裡,冰島一直是丹麥的殖民地,現在仍然強迫學童學習丹麥語,做為第二語言。我們深思一下,丹麥有五百萬人人口,因此地球上可能有七百萬人說丹麥語。在今天的世界上,這樣做根本沒有競爭優勢,強迫兒童學習這種語言,顯然對冰島毫無益處。我可以斷定,他們的子女未來不會學丹麥語,會學英語、西班牙文、中文或廣東話。

  我們到世界上每一個地方,都會一再碰到這種情形,以愛爾蘭為例,所有學童必須學習蓋爾語(Gaelic),也就是他們今天所說的愛爾蘭語,世界上有誰說蓋爾語?他們為什麼不能學德語或中國一些方言?如果有人拼死要學蓋爾語,讓他們去學,但是強制學蓋爾語只會走向死巷,等到他們35歲時,蓋爾語唯一能夠幫忙他們的,是找到洗碗工的工作。

  這件事悲慘的地方是,未來幾百年裡,世界上或許只會剩下大約三十種語言,蓋爾語和丹麥語很可能無法生存。蓋爾語逐漸消失的確很可悲,但是世界上已經有幾百種語言消失了。以英國東南海岸的康瓦爾語(Cornwall)為例,最後一個說康瓦爾語的人五十年前已經死掉,我們難道要回頭,教每一個人說康瓦爾語嗎?很多北美原住民語言和很多非洲語言已經消失,這件事不值得慶祝,但是過去如果有人堅持要說這些語言,他們現在的情況一定更差。

  抗拒變化就是抗拒不可避免的命運,想想歷史上所有大城市和偉大的文明,偉大的迦太基城(Carthage)、古代名將漢尼拔(Hannibal)的故鄉已經消失,現在只變成回憶和遺跡。很多家族、部落、公司、國家、種族、語言和整個文明都消失了。我對這一點並不覺得欣喜,如果阿茲特克人(Aztec)的帝國還在,一定很有意思,而且一定會讓大家的生活更豐富。我敢說馬雅人(Maya)一定喜歡跟過去一樣。但是跟世界切斷關係,抗拒歷史的力量,無法保護你免於這些文明的命運。

  1962年,緬甸是亞洲最富有的國家,當時軍方決定:我們不需要世界各國,我們要閉關鎖國。如今,緬甸聯邦在每一方面幾乎都十分悲慘。1957年,迦納是大英帝國最富有的國家,比英國還富裕,迦納獨立後,偉大的解放領袖恩克魯瑪(Kwane Nkrumah)決定鎖國,他說,「我們幹嘛要英國人?」七年後,這個國家破產,兩百年前,衣索匹亞也做過同樣的事情。……

  今天你可以採取同樣的做法——例如要冰島小孩一定得學丹麥語,但是對這個國家毫無好處,你無法阻止橫掃過來的改變風潮,歷史上有很多國家因為忽略現實而付出慘痛代價的例子。(《資本家的冒險》頁16)


相關文章:
  網路賺錢網站:意諾新(InnoCentive)
  免費練習英文(美語)聽力的好網站
  A Class Divided——免費練習英聽的好影片
  教養的迷思——孟母三遷VS養不教,父之過
  愛因斯坦不玩識字卡
  孩子比你想的還聰明
  學習新解:多元智能理論心理學家的看法
  品德也是一種競爭力?
  偏食有時要順其自然

3 意見:

羅邦迪 提到...

個人主觀認為, 台灣的閩南語教育政策有著非常濃厚的政治意涵, 就如同當年國民黨只准說國語不准一樣講方言.
是一種反作用力.
不過目前看來, 閩南語馬上就式微了...

匿名 提到...

真的是這樣。我非常同意你的論點,而且文中能舉出這麼多實際的例子,真的很有說服力。世界一直不斷在變化。真正有價值的東西自然會留下來,美好的傳統與守舊保守常常只是一線之隔。

edgy 提到...

雖然他舉的例子很多, 但我認為為甚麼不能同時學習兩種或更多的語言?在台灣,可以在學習國語的同時,亦學習閩南話(這通常是家中用到的語言)。當然現在的學生在學校裏亦會學習英語。同樣在冰島,以丹麥語為第二語言來學習不是問題,但是否亦教授英語這種具有競爭力的語言才是關鍵。
我覺得每種語言必有其價值, 絶不能說堅持學某種語言會對某個國家或地區的人沒有好處。相反,堅持學習自己的語言,同時學習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語言, 好處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