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可以輕易地讓一個人變成容易作惡?一場集會遊行會不會變成暴力抗爭,可以事先預測嗎?
2002年《紐約時報》週日版所附的雜誌中,有篇叫作〈怎麼可能?!〉(The Odds of that!)的文章,引起不小騷動。
作者莉莎‧貝爾金(Lisa Belkin)指出,人們總是以為自己發現了陰謀或靈異事件,然而這些事件或許算不上什麼靈異或陰謀。
她引述史丹佛大學統計學家柏西‧戴恩卡尼斯(Persi Dianconis)的話說,由於美國有兩億九千萬人,所以每一天當中,機率只有百萬分之一的事件會發生290次。……
大數法則已經存在許久。你我高中都學過。不過,一旦畢業後,很少人體認到此一基本數學概念在詮釋事件時的重要性。……
另一個我們能從大數法則,所得到的結論是,當樣本越大時,臨界數量(critical mass)的效應就會大於「比率」。
以人口的1%為例,如果100人裡,有一人有暴力傾向,那麼其餘99人能夠控制那一個人。
如果比率維持不變,在1000人的群體裡,就有10個具有暴力傾向。990人應可控制住那9個人,但剩下那一個暴力份子就可能造成恐慌。
把數字升高到100萬人,99萬人能控制住9千人,但其餘的一千人將造成大混亂。
在幾十億人口的世界,不用說,你也能想像結果。
當暴力份子的數量達到某個臨界點時,他們就能互相增強威力,後果嚴重性遠高於不變的人口比例所透露的。換句話說,儘管比例維持不變,行為偏差的臨界人口開始產生加乘效果。
網路的普及,進一步強化個人的連繫力量,因此放大了破壞的潛力。(《我該怎麼想未來﹖FutureThink: How to Think Clearly in a Time of Change》頁154)
在哈佛大學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任教的瑪莎.史圖特(Martha Stout)博士寫了一本書叫《4%的人毫無良知,我該怎麼辦?The Sociopath Next Door》,書中提到有將近4%的人口比例為反社會性格,這些人可以做出任何壞事,卻不會感到絲毫罪惡感。
假設臺灣的上網人口有七百萬人,4%就有28萬人,比嘉義市人口還多。
如果28萬人每天發表一段極端性的言論,一年就有一億多則。
就算把比例降到萬分之一,每人每天寫一篇,一年也超過25萬篇。
透過網路,不僅強化了這些人的聯繫,也很容易地將這些言論送到你眼前。
或許有人對有多少比例的人沒良心有意見;或許有人認為大多數壞人被關在監獄裡(臺灣超過千分之二的人——超過五萬人,關在監獄裡),所以實際能上網的壞人不多。
可惜的是,這世界不是只有好人跟壞人這麼簡單。
有一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研究者將參加實驗的女大學生分成匿名組跟非匿名組,匿名組可以用衣物遮掩外表,其他人無法輕易地指認出她是誰;非匿名組則必須別上有自己姓名的牌子。
研究者騙她們說要研究的是人在壓力下的創意表現,請她們負責用電擊製造壓力,她們可以自行決定要不要電擊跟電擊持續的時間。為了讓她們知道電擊會造成多大的痛苦,還要她們先體驗過一次電擊。
跟研究者同謀,飾演被電擊的受害者的是兩位受過表演訓練的女性,一位被形容成非常和善,另一位則討人厭。當女大學生按下電擊鈕時,會有燈號亮起,她們就會逼真地演出痛苦的模樣。
實驗結果很清楚:匿名組的女大學生對兩位受害人的電擊次數是非匿名組的兩倍。
此外,匿名組對兩位受害者的電擊次數是一樣的,無論先前被形容為很和善還是不討人喜歡,結果並沒有差別。
而且,匿名組對受害者持續電擊的時間,一次比一次長。
相較之下,非匿名組對於喜歡的和討厭的電擊目標就會出現差別待遇,對前者比較不常做持續電擊。
當匿名的女大學生有機會傷害電擊對象時,她們會不管自己之前是喜歡或討厭她們,這說明了,匿名(心理學的專有名詞為「去個人化」,deindividuation)對她們的心理狀態造成劇烈變化。
持續增長的電擊,加上有多次機會造成他人痛苦,反而強化了這樣的行為,激發了更強烈、更不受控制的反應。(詳細的實驗過程,請參考《路西法效應The Lucifer Effect: Understanding How Good People Turn Evil》頁369~371)
這個實驗典範已經被許多實驗室和田野研究重複驗證過,證實匿名狀態(去個人化)不只會對上述的女大學生發生影響,對一般人也會。(《路西法效應》頁372)
從這些研究中可以導出一個重要結論:任何讓人感覺擁有匿名性的事物(比如銀色反光太陽眼鏡)或情境,也就是任何讓人覺得像是沒人認識或沒人想認識他們的狀況,都會削弱他們個人的行為辨識度,並因此創造出為惡的潛在條件。
而第二項因素的加入,更會使這個結論的有效性大增;如同這些研究的設定,如果情境本身或其中的行動者允許人們從事反社會及暴力行為以反對其他人,他們就會彼此開戰。
但是相反地,如果情境的匿名性只是削弱了人們的自我中心心態,而情境也鼓勵從事公益行為,人們就會彼此相愛。(在集會活動的背景下,匿名性通常會鼓勵更多社會參與的集會出現)。(《路西法效應》頁372)
回過頭來看網際網路,提供了絕佳的匿名環境,達成了最重要的條件。
當每個人在網際網路上的發文或發言,可以不受審查直接貼出來時,則達成了第二個條件,更不用說有人故意搧動的時候了。當然,很容易就會出現極端性的言論。
想要避免自己的網站或部落格被人性的黑暗面影響,就必須從這兩個條件著手。
集會遊行時的群眾,也是處在匿名的狀態下。如果集會遊行是為了示威抗議,活動前又有政客煽動使用暴力。不會變成暴力抗爭,那才真是奇蹟。(同理,警方想要避免流血衝突,也必須從這兩個條件著手。)
不是只有面具才能賦予人們匿名性,在既定情境中的對待方式也能產生匿名效果。
當別人不是把你當成獨立的個體,而是當成系統下的無差別性「他者」看待,或是忽視你的存在時,你也會覺得自己是匿名的。
有一位教授進行了一個實驗,他研究用這兩種不同待遇對待自願參與實驗的大學生,即把學生當人看,或是把學生當成「白老鼠」時,受到哪一種待遇的學生會在趁他不注意時偷走他的東西。
你們猜猜看結果如何?
實驗是這樣進行的,教授在和學生們互動後,將他們留在這位教授的辦公室裡,辦公室裡有個裝滿了筆和零錢的盆子,而這時他們正好有機會可以下手行竊。
結果匿名學生的偷竊次數多於受到人性待遇的學生。
待人友善的價值甚於它的報償(Kindness can be more than its own reward.)。(《路西法效應》頁372)
相關文章:
如何輕易地讓人道德沈淪?
電影「惡魔教室」(The Wave;Die Welle)
A Class Divided——免費練習英聽的好影片
服從權威(Obedience to Authority)——邪惡的平凡性(banality of evil)
你被洗腦了嗎?—脅迫憲章Chart of Coercion(上)
為什麼不要跟人爭論政治、宗教議題?——我們先用情緒下決定,再用理性找理由
如何遇上百萬分之一的奇蹟?
4 意見:
這樣看來,對岸的人肉搜索,
可能是網路匿名言論引起的一種修正
似乎也不算壞事了
因為網路匿名被人肉搜索碰上
幾乎無法再隱形了
「如果100人裡,有一人有暴力傾向,那麼其餘99人能夠控制那一個人。如果比率維持不變,在1000人的群體裡,就有10個具有暴力傾向。990人應可控制住那9個人」這段節錄自書中的內容,我有疑問:99人可控制1人的話,990人應該可以控制10人而非9人吧?99:1=990:10
我想,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是,「當暴力份子的數量達到某個臨界點時,他們就能互相增強威力,後果嚴重性遠高於不變的人口比例所透露的。換句話說,儘管比例維持不變,行為偏差的臨界人口開始產生加乘效果。網路的普及,進一步強化個人的連繫力量,因此放大了破壞的潛力。」。
因為暴力份子威力互相增強的效果大於「比率」,所以990人沒法控制住9人。
但是實行人肉搜索的人"們",正好也是因為去個人化而將行動展現出來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