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心智的活動可以增加海馬迴神經元存活的機率,老年人可以採用已經經過認證為有用的大腦訓練。但生命是為了生活,並不是為了做練習,因此最好的方式是去做你一直想要做而沒有機會做的事。只有做自己想做的事才會產生強烈的動機,而動機才是關鍵。(《改變是大腦的天性The Brain That Changes Itself: Stories of Personal Triumph from the Frontiers of Brain Science》頁343)
反過來說,如果你不學習新的事物,你的大腦就會越來越退化,因為你的大腦不需要神經再生來應付新的挑戰。
有很多的實驗確認心智活動越活躍的人,他們的大腦功能越強,我們所受到的教育越高,越常跟別人來往,社交生活越豐富,每天的運動的量越多,受到的心智刺激越豐富,我們越不會得到阿茲海默症(Alzheimer disease)或老年失智症(dementia)。
但不是所有的心智活動效果都一樣,研究發現只有真正全神貫注的活動才會減少心智退化的機率,例如學一種新的樂器、玩橋牌、打麻將、閱讀和跳舞都可以幫助神經元的活化。跳舞需要學新的動作,它既是身體的,也是心智的運動,需要大量的注意力。其他像打保齡球、看顧小孩、打高爾夫球所需要的活動力及專注力比較少,就無法減少得到阿茲海默症的機率。
除了「學一種新的樂器、玩橋牌、打麻將、閱讀和跳舞」,還可以參考「對抗心智老化的十大要訣」這篇網誌的建議。
這些研究只是建議,但是並沒有證明我們可以用大腦練習來預防阿茲海默症。……大腦練習和阿茲海默症之間的關係是極有可能,但還未被證實。(《改變是大腦的天性》頁354)
就算是不能預防阿茲海默症,學習新事物也有助於我們的健康與快樂。
學習新的東西跟老年人的快樂和健康有很大的關係。哈佛大學的精神科醫生維倫特(George Vaillant)如此主張,他應該最有資格如此說,因為他主持一個大型長期的人類生命研究計畫,他研究824名受試者,從青春期後期到老年。他的受試者群可分三組,一組是哈佛畢業生,一組是貧窮的波士頓人,第三組是智商非常高的女人,這些人有些已經八十幾歲,被追蹤超過60年了。維倫特總結說年紀大不一定如年輕人以為的,代表著下降、衰退的歷程。許多老年人學習新的技術,人生經驗豐富,使他們在社交場合適應得比較好,態度從容,談吐有智慧。這些老年人其實比年輕人更不容易得憂鬱症。
挑戰心智的活動可以增加海馬迴神經元存活的機率,所以,老年人可以採用已經經過認證為有用的大腦訓練,如莫山尼克(Michael Merzenich)發展出來的那一套訓練。但生命是為了生活,並不是為了做練習,所以最好的方式是去做你一直想要做而沒有機會做的事。只有做自己想做的事才會發生強烈的動機,而動機才是關鍵。法山諾(Mary Fasano)89歲才拿到哈佛大學的學士學位;以色列的第一任總理,班—顧立安(David Ben-Gurion)在老年時,自學希臘文以閱讀經典的原文。我們可能會想:「幹麼呀?我在騙誰呀?我的一隻腳已經在墳墓中了。」但是這種想法是會自我實現的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或譯「自證預言」),只會加速心智的衰退,因為大腦是用進廢退的。
參閱網誌「人越老,記性越差?──你什麼時候感覺自己老了,你就老了」。
美國著名建築師萊特(Frank Lloyd Wright)在90歲時,設計了古根漢博物館(Guggenheim Museum)。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在78歲時,發明了雙焦眼鏡(bifocal spectacles)。李曼(H. C. Lehman)和西蒙頓(Dean Keith Simonton)在研究創造力時,發現35歲到55歲是大多數領域創造力的高峰,60歲和70歲的人,雖然他們動作比較慢,但是他們跟20歲的人一樣有生產力。
當大提琴家卡薩爾斯(Pablo Casals)91歲時,有一位學生問他:「大師,為什麼你還繼續不斷在練習?」卡薩爾斯回答說:「因為我還繼續不斷在進步。」(《改變是大腦的天性》頁356)
關於老年人自我實現的預言,底下就是一個常見的例子。
很多老年人因害怕跌倒而走路愈來愈謹慎,兩腳僵硬挺直,步伐短而慢。結果便比較沒有機會「練習」自信的走法——其實這是很不恰當的。因為如此會「過度練習」僵硬的拖行步法,而使得順暢運動的大腦皮質分布退化。結果就是將老年人的走法烙印在腦子裡,終而失去原來的行走方式。(《重塑大腦The Mind and the Brain: Neuroplasticity and the Power of Mental Force》頁201)
「35歲到55歲是大多數領域創造力的高峰,60歲和70歲的人,雖然他們動作比較慢,但是他們跟20歲的人一樣有生產力。」
我想起商業周刊介紹《異數:超凡與平凡的界線在哪裡?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這本書時所提到的「從平凡到超凡,須1萬小時錘鍊」,當企業對年紀較大的員工裁員時,是否也浪費了這一萬小時的超凡錘鍊?
PS.你也可以在「好運發自內心(Luck comes from within)」跟「女人有多命苦?」這兩篇網誌或《尋找腦中幻影Phantoms in the Brain: Probing the Mysteries of the Human Mind》這一本有趣的好書,看到人的想法可以如何改變身心的例子。
相關文章:
被細麻繩綁住的大象
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
人笨沒藥醫
為什麼要(終身)學習?
為什麼要讀書(學習)?——女王的教室阿久津真矢老師版
如何培養興趣與好奇心
老師,我們學這個,除了考試,什麼時候才會用到?
Impossible is Nothing
不要低估你自己,也別低估你同學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