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3日 星期日

為什麼古典文學特別有韻味?

分享

  在古時候的口傳社會裡(現今仍有些社會如此),獻藝者到處表演、朗誦數千行的詩。他們為什麼有這種能力?是因他們腦中記存很多的資料?其實,他們是靠外在的局限,這些局限決定了朗詩時用字的選擇,大大地減少了對大腦的負荷。

  以押韻局限為例。在英文中要一個字和另一個字押韻,只有10~20個的可能性,可是如果你除了押韻外,還要考慮到字的意思,恐怕連一個字都找不出來。所以當這兩個局限合在一起,就大大減少需要記在腦中的資料。只需知道局限是什麼,字的選擇也就決定了。學習像詩歌這樣的題材時,這類局限就大有助益。

  舉個例子。我在想三個英文單字:一是「神祕的一樣東西」,二是「建築材料的一種」,三是「一個時間單位」。你能不能知道我心中想的三個英文單字?你也許能想出三個單字符合上面的陳述,可是要三個單字都與我心中想的三個單字完全一樣的可能性不大。因為沒有足夠的局限。

  再來試試第二個情況。這一次我們要找押同樣韻的字。我心中在想的,一個與post押韻,第二個與eel押韻,另一個與ear押韻。你猜我想的是哪三個字?

  假如我告訴你,我要找的字在這兩個情況下是一樣的,那麼哪一個字是神祕的東西又與post押韻,哪一個字是建築的材料又與eel押韻,哪一個字是時間單位又與ear押韻?現在,問題就簡單多了。這兩個局限合併起來,決定了字的選擇。

  在心理學實驗室裡,受試者在前面兩個例子中,通常不能給正確的答案,可是幾乎都能在兩者合併的情況下,正確地回答出ghost、steel和year這三個字。

  羅德(Albert Bates Lord)做過一個很出色的記憶敘事詩的研究。他曾去南斯拉夫,並發現人們仍然使用口述傳統。他舉證會敘事詩而到各村落朗誦的人其實是在創造詩。他們根據押韻、主題、故事、結構、和其他造詩的特性而臨時做即興詩。這是一種天份,但決不是死記。練習可使吟唱詩人學會利用多重局限引來的力量,去聽一次別的吟唱詩人吟唱一次,然後自己照著唱一次。表面聽起來,這個學習者好像是在吟同一敘述詩,一字、一句皆相同。實際上,根據羅德的研究,第一個人吟唱的,和第二個人仿唱的並非逐字相同。可是旁聽的人卻以為這二人唱的完全一樣,甚至第二個人唱的是第一個人唱的二倍長,聽者還覺得兩人唱同樣的詩。對聽者來說,二者聽起來一樣,是因為兩者有相同的故事,表達相同的觀念,用相同的押韻和韻律。它們聽起來相同是因兩者相同處在這文化背景裡有其重要性。

  羅德指出,記住詩意、主題和與文化結構結合的風格,造出他所謂的「合理的詩」,聽起來如同以前的朗誦。認為一個人能夠逐字不誤的朗誦的這種想法其實是相當現代的。書不普及,甚至沒有書的時代,誰能判斷一個人的朗誦的確是一字不誤?也許更重要的是:吟唱詩人是字字正確是否那麼重要呢?要學會又會朗誦像荷馬(Homer)的《奧狄賽Odyssey》或《伊里亞德Iliad》2萬7千行的詩本身就是一件很難的工作,且不必說是否每一個字都照原著。(《設計&日常生活:如何選擇安全好用的日常生活用品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頁117)

  不好記的,當然也就跟著被歷史遺忘了。

  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白話文運動,文體的演進跟印刷術的演進、書籍的容易普及與否,或許有著密切的關係也說不定?

  換個角度看,九九乘法表、注音符號表其實比唐詩難背多了。


相關文章:
  瞬間提昇短期、長期記憶力最簡單快速的方法
  為什麼許多東西還是要記,而不是要用時透過網路搜尋就好?──腦神經科學的觀點
  一目十行,過目即忘──讀電子書、透過網路或多媒體來學習或行銷,要注意的事
  記憶是建構出來的
  九九乘法表應該用背的嗎?
  怎樣準備有題庫或考古題的考試會比較有效率?
  台灣學童數學比美國好的原因——看美國人自己怎麼說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