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4日 星期日

自然主義謬誤(Naturalistic Fallacy)、道德主義謬誤(Moralistic Fallacy)、熱帶草原法則(Savanna Principle)

分享




  在本書中,讀者只有兩種正當的標準來評估科學觀點和理論,也就是邏輯和證據。所以各位讀者要是發現本書邏輯前後矛盾,或者能舉出可信的科學反證,大可正當地批評書中列舉的演化心理學理論或其他理論邏輯。身為科學家,我們對於這種批評將正色以對。然而,如果單純因為科學理論蘊含不道德、醜惡,與理想相反,或冒犯某些族群的觀點而反對此科學理論,那就稱不上是適當的批評。我們現在就能告訴各位讀者,本書所列舉的許多觀點,不論是我們提出或是其他科學家所提出的,都非關道德、極盡醜惡,並與我們的理想背道而馳,甚至冒犯到男性、女性以及其他族群的人。但是我們必須據實以告,因為以科學評論的角度而言,這些都是事實。但是這不代表我們認同觀察而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或暗示,也不贊同這些現象是好的、正確的、符合人類期望或是正當的。

  真相是科學的指導原則,科學家最重視的就是真相,我們相信要找出解決任何社會問題的方法,必須先正確地評估、判斷問題本質以及肇因。若不能溯本清源,則無法得到正確的解決之道。因此反映真實的觀察狀況,是基礎科學和社會政策的根基。(《為什麼美女總是生女兒?Why Beautiful People Have More Daughters: From Dating, Shopping, and Praying to Going to War and Becoming a Billionaire-- Two Evolutionary Psychologists Explain Why We Do What We Do》頁22,簡體中文版《生猛的進化心理學》)

  我喜歡這本把所有人得罪光的書,書的內容很有趣。可惜的是其中一位作者亞倫.米勒(Alan J. Miller)在書出版前已經去世(享年44歲),應該沒法像《蘋果橘子經濟學Freakonomics》,還能再出版《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SuperFreakonomics》了。

  進行演化心理學的相關討論時,有兩個嚴重的錯誤思考方式必須避免:「自然主義謬誤naturalistic fallacy」和「道德主義謬誤moralistic fallacy」。自然主義謬誤一詞是由英國哲學家喬治.愛德華.摩爾(George Edward Moore)在20世紀初期提出的,但蘇格蘭哲學家大衛.休謨(David Hume)卻更早提出此觀點。自然主義謬誤是從「一定是」(is)到「應該是」(ought)的觀念,也就是相信一切自然的事物都必然是優良的。例如,抱持自然主義謬誤的人會說:「因為人類基因各有不同,所以天生的能力及才能各異,所以應該以不同的方式加以探討。」

  道德主義謬誤是由哈佛大學微生物學家伯納.戴維斯(Bernard Davis)於1970年代提出的,是自然主義謬誤的相對觀點。道德主義謬誤是從「應該是」(ought)到「一定是」(is)的觀念,相信事物應該有的樣子就是表現出來的樣子,例如抱持道德主義謬誤的人會認為:「所有人都應該以同樣的方式探討,所以沒有所謂人類先天基因上的不同。」科學作家瑞德里(Matt Ridley)稱此為「反自然主義謬誤reverse naturalistic fallacy」。

  兩者都是錯誤的思考方式,這不僅妨礙普通科學的進步,更阻礙演化心理學的發展。瑞德里更進一步指出,政治保守份子較容易抱持自然主義謬誤(「自然界讓男人具競爭性,而讓女人具有照顧天性,所以女人應該在家帶小孩,政治就留給男人處理」);政治自由份子則傾向於抱持道德主義謬誤(「西方自由民主原則上認定男女平等,因此兩性在生物特性相同,任何與此牴觸的學說都是演繹上的錯誤(priori false)」)。因為學者,尤其是社會學家,通常都是左傾自由派份子,所以演化心理學的學術討論遭受到較大的問題是道德主義謬誤,而不是自然主義謬誤。

  我們在本書中將避免這兩種謬誤,兩者都是跳躍性的邏輯,所以我們不會討論「應該是」的觀點,只討論問題的現象。如果完全不碰觸「應該是」的觀點,就能避免上述的兩種思考錯誤。以下章節中所探討的實證觀察,都不會有道德上的評論出現,也不會以道德教條加以規範書中列載的現象。

  在本書中,讀者只有兩種正當的標準來評估科學觀點和理論,也就是邏輯和證據。所以各位讀者要是發現本書邏輯前後矛盾,或者能舉出可信的科學反證,大可正當地批評書中列舉的演化心理學理論或其他理論邏輯。身為科學家,我們對於這種批評將正色以對。然而,如果單純因為科學理論蘊含不道德、醜惡,與理想相反,或冒犯某些族群的觀點而反對此科學理論,那就稱不上是適當的批評。我們現在就能告訴各位讀者,本書所列舉的許多觀點,不論是我們提出或是其他科學家所提出的,都非關道德、極盡醜惡,並與我們的理想背道而馳,甚至冒犯到男性、女性以及其他族群的人。但是我們必須據實以告,因為以科學評論的角度而言,這些都是事實。但是這不代表我們認同觀察而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或暗示,也不贊同這些現象是好的、正確的、符合人類期望或是正當的。

  真相是科學的指導原則,科學家最重視的就是真相,我們相信要找出解決任何社會問題的方法,必須先正確地評估、判斷問題本質以及肇因。若不能溯本清源,則無法得到正確的解決之道。因此反映真實的觀察狀況,是基礎科學和社會政策的根基。(《為什麼美女總是生女兒?Why Beautiful People Have More Daughters: From Dating, Shopping, and Praying to Going to War and Becoming a Billionaire-- Two Evolutionary Psychologists Explain Why We Do What We Do》頁21)


  人類祖先的演化史有99.9%發生在非洲熱帶草原和世界其他區域,過著採集與狩獵的生活。直到一萬年前,農業革命發生後,人類祖先們才開始以農業方法生產食物、飼養牲畜。幾乎所有現代社會所見的城市、國家、房舍、街道、政府組織、寫作、避孕方法、電視、電話和電腦,都是在過去這一萬年中出現。但人體所適應的依然是遠古時代的環境,我們的身體(包括大腦)還停留在石器時代,這意味著人體可能還無法適應自更新世後一萬年間出現的事物,而一萬年的時間在演化的歷史上而言,其實是非常短的一段時間,短到無法讓我們的身體適應這段時間裡所出現的新事物。環境變遷的速度太快,而人類性成熟並且繁衍的時間又太慢。(人類性成熟並且能繁衍後代的時間大約是20年,而且別忘了,在20年前[1987年],科學界和軍界以外的人根本沒有網路或是行動電話。)換言之,人類現有的演化心理機制依然和一萬年前的祖先所擁有的機制沒兩樣。

  這項觀察引導出演化心理學的新論點,稱為「熱帶草原原則Savanna Principle」,其內容是:

  人腦無法理解並應付那些不存在於遠古環境中的狀況。(《為什麼美女總是生女兒?Why Beautiful People Have More Daughters: From Dating, Shopping, and Praying to Going to War and Becoming a Billionaire-- Two Evolutionary Psychologists Explain Why We Do What We Do》頁37)

人類的演化現象大約在一萬年前就停止了!

  熱帶草原原則指出幾項人類演化中非常重要,卻常被忽略的觀察結果:演化的過程極為緩慢,需要在平穩不變的環境下才能進行天擇作用。

  演化的完成費時好幾個世代,各物種演化速度的比較基準,就是物種性成熟的速度。性成熟較快的物種,所需的演化時間較短;性成熟較慢的物種,則需要較長的演化時間。果蠅是最快性成熟的物種之一,而人類則是最慢性成熟的物種之一。在理想的環境之下,果蠅只需要7天就能達到性成熟,而人類則需要15到20年的時間,這表示果蠅只要花一年的時間就能夠產生50個世代,但一年的時間卻還不足以讓人類的嬰兒學會走路。人類一個世代(20年)的時間,相當於果蠅上千個世代,而人類要繁衍超過上千個世代,則需要2萬年以上的時間。果蠅的演化發生得相當快速,所以許多基因學家喜歡用果蠅進行實驗;人類的演化速度極度緩慢,因此在人類社會中,根本無法像在實驗室中觀察果蠅那樣目睹演化的進行。

  第二點更加重要:在多數情況下,天擇至少需要幾個世代是處在平穩不變的環境中,假設幾百年甚或千年以來的氣候都很酷寒,漸漸地,較能抵擋寒冷氣候的人類便會在天擇過程中存活下來,而他們那些比較能適應炎熱氣候、較無法抗寒的鄰居,則會在生下許多小孩之前就先凍死。這種狀況持續好幾個世代之後,最後所有的人類都能適應寒冷的氣候,抗寒便會演化成為人類共同的特徵。要是天氣變冷100年、炎熱100年、再變冷100年(雖然100年相當於果蠅的5200個世代,但卻只有人類的5代),抗寒的特徵便無法在100年的期限中成功演化,天擇的機制也就會無所適從。

  自從一萬年前農業誕生,接著產生人類文明以來,人類生存的世界就不曾是天擇機制能夠運作的環境。比如,僅僅200年前(十個世代),美國以及其他西方社會都以農業為主,大部分的人都以務農維生,農業社會中最成功的農夫擁有較高的地位,具有成為優秀農夫特質的人因此比那些沒有這種特質的人擁有較高的地位和成功繁衍下一代的機會。

  但是100年後,美國和歐洲成為工業強國,大部分的男人都在工廠裡討生活,擁有成為優秀工人特質的人(或更好的特質──成為工廠主人的特質),他們的特質可能和優秀農夫的特質不同,某些像是智力、勤奮、交友能力的特質可能依然重要,但其他特質,例如熱愛大自然、土地、動物、再戶外工作的能力、預測天氣等,就不再那麼重要。至於其他成為優秀工人的特質,例如準時、遵守指令、對機械或技術操作的敏銳度、在室內工作的能力,就突然變得很重要了。

  而現在的我們則處於後工業化社會,大部分的人既不是農夫也不是工人,而是服務業人才,電腦和其他電子設備變得很重要,要成為佼佼者,必須有另一套對應的特質。比爾蓋茲、理查.布萊信爵士(Sir Richard Branson,維珍集團創辦人)和其他社會上的傑出人士,在以前可能就無法成為優秀的農夫或是工人。短短十個世代,生活環境經歷了劇烈的轉變,我們不能確定下個世紀的走勢,也無法預知22世紀需要的成功特質,人類正處於瞬息萬變的世界,動盪變化到目前為止,已歷時一萬年。

  幾十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居住在非洲熱帶草原,過著採集狩獵的生活,生活環境沒有太大的變化,因此天擇的機制得以運轉。所以,現代所有人類都具備成為非洲優秀的採集者或獵人的特質,這些特質包括男人的空間視覺能力(spatiovisual skill),這讓他們能夠跋涉一段距離、連續幾天追蹤同一隻獵物,即使沒有地圖或衛星定位系統也能安全回家。而女人則藉著高明的物體位置記憶能力,不用地圖或永陡的地標,就能記住某些區域的果樹或是灌木叢,並且在季節到時就去採收水果。

  但是,我們的生活環境在過去一萬年中經歷了太多變化,演化機制已經無法跟上,所以人類在這段時間裡沒有進行任何可預測的演化。我們必須重申,生活環境中的某些特徵維持不變:人類個體永遠需要與其他個體相處融洽,需要尋找並保衛伴侶,因此如社交能力或外表吸引力等某些特徵,在天擇(和生存有關)和性擇(和繁衍成功與否有關)的過程中依然重要。但是,我們的環境相對於人類世代交替的速度而言,實在是變化得太快,且也沒有規則可循(一個世紀前,誰能預測電腦和網路的出現?),因此人類無法在瞬息萬變的環境中演化。(《為什麼美女總是生女兒?Why Beautiful People Have More Daughters: From Dating, Shopping, and Praying to Going to War and Becoming a Billionaire-- Two Evolutionary Psychologists Explain Why We Do What We Do》頁41)


相關文章:
  《本性難移?Born That Way》書摘
  是科學?還是偽科學?
  我是懷疑論者,不是鐵齒
  數字可以怎樣「詐」我們

1 意見:

匿名 提到...

本文後段很精采!受教了,感謝分享。

PS: 前段 "12" 世紀似乎出錯了?
G.E. Moore是19世紀的思想家,David Hume則是18世紀的英國大哲。都離12世紀滿遠的。

要理解兩種謬誤,對邏輯學的概念理解度要求很高。又本文其實不看前段,也能理解後段演化發展學的假說how to make sense。個人拙見刪去無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