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upon抵用辦法:
●每組E-Coupon序號,可於博客來網站消費時折抵50元。
●單筆限用一張且訂單金額需滿599元方可抵用。
●使用信用卡分期付款或行動博客來之訂單,不可抵用E-Coupon。
●博客來售票的商品暫無法使用博客來E-Coupon。
※詳細使用說明以博客來網站公告為準。
20張博客來50元E-Coupon贈送(訂單金額需滿599元),使用期限到7月31日,E-Coupon會透過臉書訊息傳送,不會有已經被用掉的狀況。需要的人請在Read for Joy臉書粉絲團,這則訊息(https://www.facebook.com/readforjoy/posts/394504973948079?notif_t=feed_comment)底下留言,一人一張,送完為止。
相關文章:
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書單
「心靈與人生協會」(The Mind & Life Institute)出版的書籍
內觀療法(mindfulness-based therapy)及打坐技巧的推薦書籍
《一次讀完25本投資經典》的25本投資經典書單
《魔球投資學More than You Know》(魔鬼投資學)延伸閱讀
複雜科學(complexity science)推薦書單
繼續閱讀...
2012年7月28日 星期六
2012年7月26日 星期四
從心理學角度看開放槍枝買賣、不管制槍枝可能會造成什麼影響
美國科羅拉多州戲院槍擊案,在台灣的新聞報導中提到了兩個議題,一個是槍枝管制,一個是媒體暴力。
在台灣,鼓吹開放槍枝買賣的人(假如他不是黑道或軍火商),最常見的理由是可以擁槍自衛,這樣歹徒就不敢亂來。
如果擁槍自衛如鼓吹者所想像的那樣,那麼這次槍擊案有幾百位觀眾,每人回擊兇手一槍,馬上就能把兇手制伏,打成蜂窩了。但是,真實的情況卻並非如此。
在Leonard Berkowitz和Anthony Le Page(1967)的一項經典實驗中,大學生被蓄意激怒。其中有些人在一間放有一把槍(表面看來是前一個實驗留下的)的房間被激怒,另一些人則在一間放了中性物(羽球拍)的房間中被激怒。最後參與者有機會對他的同學施予電擊。(註1.)
那些在有槍的房間中被激怒的參與者所施予的電擊,比在有羽球拍房間中被激怒的參與者所施的電擊更為強烈。
類似基本發現在美國及歐洲被複製了非常多次。(註2.、註3.、註4.)
也就是這實驗在不同地方對不同人進行實驗過,實驗的結果沒有被推翻,也代表著並不是僅有某些人才會如此反應。
這些發現發人深省,並且駁斥了反對槍械管制者常用的標語「槍不殺人,人殺人」。槍確實會殺人。
如同Leonard Berkowitz所言:「一個憤怒的人如果想施暴的話,他會扣扳機;但如果他準備要攻擊,並且沒有強烈壓抑這項行為,那麼扳機也會去扣他的手,或誘使他做出攻擊反應。」
試考慮美國西雅圖與加拿大溫哥華的情形,這兩個城市在許多方面都非常類似:它們有相同的氣候、人口、經濟水準、一般的犯罪率和暴力犯罪率。
它們也有兩個不同點:(1)溫哥華嚴格管制槍枝持有,西雅圖則無;(2)西雅圖的謀殺率是溫哥華的兩倍以上。……(註5.)
一項跨國暴力研究也顯示,世界各國的謀殺率都與槍枝流通率呈現高度相關。(註6.)
譬如禁止槍枝的英國,其人口是美國的四分之一,謀殺案件數量卻是美國的十六分之一。
請注意,是「謀殺案」,不是「防衛過當殺人案」,也就是擁槍自衛沒有想像中那麼美好,反而導致更多人被殺。
在Archer及其同僚所做的一項大規模後續實驗中,他們讓來自美國及另外10個國家的青少年閱讀涉及人際衝突情節的故事,並且讓他們自由猜測結局。(註7.、註8.)
結果顯示,美國的青少年比來自其他國家的青少年更傾向預期暴力的結局。此外,美國青少年所描繪出的暴力結局,比其他任一個國家的青少年所描繪的結局更傾向「致命的、充滿槍枝與殘酷的」。
結論清楚顯示:致命的暴力,特別是涉及槍枝的暴力,的確是美國社會的一個重要部分──因此,在美國年輕人的期待及幻想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社會心理學(原書第七版)Social Psychology (7th Edition)》頁515)
這暗示著容易取得的槍枝,讓美國年輕人傾向於用槍擺平糾紛。用「象與騎象人」的比喻來說,大象不止被刺激,路徑也舖設好了。
假如台灣開放槍枝買賣的話,因為天氣炎熱的關係,後果會更嚴重。
J. Merrill Carlsmith和Craig Anderson(1979)將1967至1971年間,在79個城市中所發生的動亂做系統性分析後發現,在熱天所發生的暴動,遠遠超過在涼爽天氣所發生的。同樣地,在美國幾個主要城市,從德州的休士頓到愛荷華州首府德梅因,天氣愈熱,暴力犯罪發生的可能性就愈高(Anderson & Anderson, 1984; Harries & Stadler, 1988)。(《社會心理學(原書第七版)Social Psychology (7th Edition)》頁509)
華氏75度約攝氏24度,華氏85度約攝氏29度,華氏95度是攝氏35度。
心理學家也做實驗證明了,是溫度本身引起攻擊,而不是因為天氣熱時,人比較容易到戶外所引起。(請參考《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509頁)
順便摘錄《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書中跟媒體暴力有關的部份內容。
除了社會學習與模仿因素之外,導致兒童暴力行為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促發作用priming」。也就是說,讓孩童接觸到房內或實驗室的來福槍或其他武器,可能提高孩童在經歷苦痛或挫折時的攻擊反應,如果讓兒童不斷地觀看暴力電影或電視,也可能促發其攻擊反應。(《社會心理學(原書第七版)Social Psychology (7th Edition)》頁520)
用比喻來說,暴力電影或電視對小孩的影響就類似溫水煮青蛙。用腦神經科學的觀點來說,就是在觀看中,一次又一次地強化了腦神經的連結,最後形成了固定的路徑。
媒體暴力對於青少年與青年的攻擊行為有極大的影響。
最近一項長期研究中,研究人員針對七百多個家庭追蹤觀察了17年。(註9.)
他們的發現令人驚訝:「不論父母教育、家庭收入或社區暴力」情況如何,青少年時期所看電視的時間與暴力行為之間有極高相關。
此外,大多數針對攻擊行為的實驗,是測量虛擬的攻擊(例如電擊或吵雜聲),但此項研究是針對真實的情況,並且經歷相當長的時期,因此可以檢視嚴重的暴力行為,例如刺殺或持槍搶劫。
也就是這些人是在現實生活中,真的有傷害別人或持槍搶劫。
……1991年有名男子開著卡車破窗衝入衝入德州一家擁擠的餐廳。他從車內走出後,開始朝人群任意掃射。警察抵達時,他已殺死22個人,造成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槍擊案。最後他舉槍自盡,警察後來在他的口袋中發現一張「奇幻城市Fisher King」的電影票根。這部影片正是描寫一個發狂的男人,以散彈槍向一個擁擠的酒吧掃射,殺死許多人。
警察抵達時,他已殺死22個人,造成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槍擊案。最後他舉槍自盡,警察後來在他的口袋中發現一張「奇幻城市Fisher King」的電影票根。
這部影片正是描寫一個發狂的男人,以散彈槍向一個擁擠的酒吧掃射,殺死許多人。
是電影引起這項暴力行為嗎?我們不能肯定。但是我們知道,媒體暴力確實能對成人的行為造成深刻的影響。
幾年前,David Phillips審視了美國每天的謀殺率,結果發現在重量級拳擊賽的隔週,謀殺率幾乎總是上升。(註10.、註11.)
此外,對拳擊賽的宣傳愈多,隨後也發生較多謀殺案。更驚人的是,職業拳擊賽敗陣選手的種族,關係到拳擊賽後謀殺事件罹難者的種族……。
Phillips的發現太過一致,以致無法僅用運氣加以說明。
此外,他的研究獲得一項跨年齡整合研究的強烈支持,觀看暴力節目和觀賞者的反社會行為之間確實有所相關。但是,這也並不能用以推論所有的人或大多數人是因為觀看了暴力節目,受其刺激而產生暴行。但不可否認,某些人的確會受到影響──而且後果可能很悲慘。(《社會心理學(原書第七版)Social Psychology (7th Edition)》頁520)
「某些人的確會受到影響──而且後果可能很悲慘。」這句話不幸命中。
接觸媒體暴力之所以會增加攻擊傾向,有五個明顯的原因:
1.「既然他們能做,我也能」:觀看電視人物表現暴力,可能減弱人們原先學到對於暴力行為的抑制力。
騎象人的控制力量減弱。
2.「哦,原來應該這麼做」:觀看電視人物表現暴力,會觸發人們模仿,並且讓他們知道如何依樣畫葫蘆。
營造路徑。
3.「這種感覺一定就是憤怒,不只是日常壓力而已」:觀看暴力媒體使人們更易怒,也使暴力反應更如意被促發。因此,觀看暴力電視後,人們可能將輕微不悅當做是憤怒,並且更有可能爆發。
大象更不容易控制。
4.「嗯,又是毆打,別台演什麼?」:看太多拳打腳踢,似乎會減少我們對暴力的恐懼,以及對罹難者的同情,從而使我們更容易接受暴力,且更容易表現攻擊行為。
5.「在他打倒我之前,我最好先撂倒他!」:如果看太多電視會使人認為世界相當危險,他們便可能更容易敵視街上的陌生人。(《社會心理學(原書第七版)Social Psychology (7th Edition)》頁522)
第5個原因加上容易取得的槍枝時,就會變成先開槍下重手,謀殺案會增加也就不足為奇了。
相關文章:
玩電玩對你或你的小孩可能有什麼影響?
服從權威(Obedience to Authority)——邪惡的平凡性(banality of evil)
電影「惡魔教室」(The Wave;Die Welle)
如何輕易地讓人道德沈淪?
如何控制憤怒的情緒
從腦神經科學談棉花糖實驗
感覺憤怒就應該發洩出來嗎?
註1.Berkowitz, L. & LePage, A. (1967). Weapons as aggression-eliciting stimuli.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 202-207.
註2.Frodi, A. (1975). 'The effect of exposure to weapons on aggressive behavior from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10: 283-292.
註3.Turner, C. W., Simons, L. S., Berkowitz, L., & Frodi, A., (1977). The stimulating and inhibiting effects of weapons on aggressive behavior. Aggressive Behavior, 3, 355-378.
註4.Charles W. Turner and Jacques-Philippe Leyens, “The Weapons Effect Revisited: The Effects of Firearms on Aggressive Behavior,” Psychology And Social Policy, ed. Peter Suedfeld and Philip E. Tetlock (N.Y: Hemisphere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92), 201-221.
註5.Sloan, J.H, A.L. Kellerman, D.T. Reay, J.A. Ferris, T. Keopsell, F.P. Rivara, C. Rice, L. Gray, and J. Logero (1988). Handgun Regulations, Crime, Assaults and Homicide: A Tale of Two Cities,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 Medicine, Vol319, No. 19, pp. 1256.
註6.Archer, D., & Gartner, R. (1984). Violence and Crime in Cross-National Perspective.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註7.Archer, D. (1994). American violence: How high and why? Law Studies, 19, 12-20.
註8.Archer, D., & McDaniel, P. (1995). Violence and gender: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across societies. In Ruback, R. Barry (Ed); Weiner, Neil Alan (Ed), (1995). Interpersonal violent behaviors: Social and cultural aspects., (pp. 63-87). New York, NY, US: Springer Publishing Co, vii, 190 pp.
註9.Johnson, J. G., Cohen, P. l, Smailes, E. M., Kasen, S., & Brook, J. S. (2002). Television viewing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during adolescence and adulthood. Science 2002 Mar 29; 295:2468-71.
註10.Phillips, D. P. (1983). The impact of mass media violence on U.S. homicide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 48, 560-568.
註11.Phillips, D. P. (1986). Natural experiments on the effects of mass media violence on fatal aggression: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a new approach , in Berkowitz L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 Orlando, Fla, Academic Press Inc, 1986;, vol 19, pp 207-250.
繼續閱讀...
2012年7月19日 星期四
「為善不欲人知」的原因跟你想的不一樣──善人門前是非多
十年前,彰化縣和美市場就有一群「陳樹菊」。夜市賣炸雞的林善發,默默地捐助艱苦人家,又感動了一群市場賣菜、賣魚攤商,善心越滾越大,成立「善心慈善會」,從金錢、物質的施捨,到流汗、出力的編組修繕班、鋪路大隊,每月募集十幾萬元,濟貧救急難。……
林善發從小住鄉下,畢業後向家裡拿了三百元到台北奮鬥,應徵一條街又一條街,沒人搭理、睡在火車站,透過親戚介紹才找到店家當囝仔工,體會人情冷暖和生活的不易,還好年輕不怕挫折、不知苦。
學了幾年功夫和經驗,回鄉在夜市拚出了攤位,經濟一過得去,就想起在生活中掙扎的人們,常捐款給慈善團體,但深入鄉下,看到了各種不幸,疾病、車禍、貧苦,還是無法袖手旁觀,準備了食物又載過去。
市場賣菜的胡進順就很好奇「奇怪耶!你生意做多大,貨都補不完。」聽了林善發的「不忍」告白,豪爽呼應「算我一份,這些菜也都載過去吧!」故事就這樣開始了。
十年前,一對母子住在瓦破屋漏的矮房,沒廁所、連水管也沒,在溝邊如廁、到廟裡取水。林善發說,很難想像現代社會有人這樣生活,找了水電、土水師傅,幫忙補屋頂、接水管、蓋廁所,這些師傅參與了後,不收費、還捐款,丟下一句「以後再遇到,記得叫我」,成了善心會的固定班底。
人們知道和美市街有這麼一群「活菩薩」,每月都有人來通報「那家真可憐,先生罹癌、太太洗腎,兒子也殘障」、「有個阿公,牽手往生,兒子也死了,一人照顧三個孫…」,不幸還有更不幸,卻也召喚更多的善心。
為了讓捐款、助力,直達亟需幫助者手中,他們成立「善心慈善會」,探訪個案,詳列捐款人和款項與長期照顧戶以昭公信,大家也不拘多少,想到了就捐,一百、三百都好,有時生意好就多捐點,每個月多達一、兩百人贊助善行、募集十來萬元,長期照護五十多戶艱困家庭。
再看2011年12月5日聯合晚報的「基金會不擅行銷 獎學金發不完」這則新聞。
全國教育基金會今天上午舉辦年會,教育部統計,全國各教育基金會今年共發出3億1900多萬元的獎助學金,受惠人數超過3萬人,但其實基金會還有很多獎學金還沒發完,仍可以申請;也因為基金會不擅宣傳行銷,以致無法讓愛心徹底發揮。
教育部表示,全台近2000個教育基金會,全國性的就有687家,基金總額達600億元以上;以技嘉教育基金會為例,從91年起發給弱勢孩子每個月2000元助學金,平均每年發給56個孩子,基金會想發給更多孩子,但收到的申請案卻不夠多。
技嘉教育基金會執行長周麗華就表示,很多基金會都有各種助學計畫,雖然已經和學校合作,希望能幫助更多弱勢孩子,但每年仍有部分助學金沒發完,宣傳不足可能是原因之一。
這幾天讀了《桃花流水沓然去:王鼎鈞散文別集》,才曉得看「為善不欲人知」這句話的另一個角度。
「愛,直到成傷。」德蕾莎修女的名言。愛怎麼會成傷,我很疑惑。有一天這句話中間的「直到」兩個字引我注意,愛、起初不會成傷,如果一直愛下去,愛下去,……愛得淺不會成傷,如果愛得很深,很深……痴心父母古來多,父母受傷;地老天荒不了情,男女雙方都受傷;耶穌愛世人,世人把他釘死在十字架上,如果你不接受神蹟,請你接受寓言。
前賢勸人行善,但是也暗示善行適可而止,不要越過中線。「升米養恩,斗米養仇」,斗米使他盼望一石,使他認為他應該得到一石,這時你給他一斗,就是欠他九斗了。先賢教我們「施人慎勿念」,如果你不能忘記有惠於人,就會期望回報,然後是失望,是憤怒,是後悔。先賢「為善不欲人知」,如果你誇耀,求助的人會像雨後春筍冒出來,你窮於應付,你在關閉善門的時候擠痛了很多人的手指,種下多少惡因。前賢的用心是保護你不會受傷。
宗教家並不在乎。信仰的實踐永不休止,愛也永不休止,「有了愛,還要加上愛,還要加上愛……」,「直到受傷」。這也許是宗教家跟「好人」的一大區別,一般信徒只是好人,好人仍然是人,需要保護,宗教家無我,世俗紛擾沒法傷害他,他不需要保護。但是好人要修成宗教家,通常都要經過受傷,受了傷還是不退縮,不停止。這番話容易說,要想人家聽得懂卻很難。
陳光標行善,把幾千萬現鈔堆在桌子上當眾發放,受施者鞠躬如也,恭敬接受,有人當場下跪,叩頭感謝,開麥拉、麥克風四面環繞,第二天傳遍四海。陳先生說,做了善事沒人知道,他心裡很鬱悶,這話天真可愛。但40多歲的人天真爛漫,並不能免於公評,他的境界還在「助人為快樂之本」的層次,他是慈善家,並非宗教家,他大概不會受傷,但是可能傷害受施的人,他的高姿態使善行成為一種壓力,中共的革命語言誇而大之,稱為「善霸」。
你看這就是境界問題,關於境界,不能用辯論說服,我們姑且自言自語。高調行善最壞的副作用,前賢也許說過,也許沒說,它使行善的人在公眾之前成為取悅自己的演員,喪失慈善家的尊嚴,使受施者感到屈辱,認為自己業己付出代價,無須感恩;一部份人對善行滋生敵意,找機會反彈。高調行善使某些人覺得默默行善沒有意義,使某些人覺得以自己微弱的力量行些小善沒有意義,善行對社會大眾失去潛移默化的力量,小人物認為與自己無干。
請恕直言,社會上大力行善的人到底是少數,百倍千倍於此的人,或者沒有能力行善,或者有能力而不肯行善,這些人並不惡,姑且稱為「非善人」。這些人為了使自己的「非善」心安理得,就時時對別人的善行作出負面解釋,我們常常聽見有人議論,資本家捐出巨款支持慈善事業,乃是為了少交所得稅。他們使人得一印象,省稅是捐款惟一的動機,公益立即化為私利,不肯捐款的人反而顯得高尚許多。
人要看透了才放手行善,「非善人」表示他們連善人也看透了,他們「傲視」善行,非不為也,是不屑也。行善的人不僅要保護自己,更要緊的是保護字典裡的那個「善」字和「愛」字。有人說高調行善有何不可,總比守財奴強多了,誠然。可是、如果慈善家僅僅比守財奴好一些,等於說天空僅僅比我們的屋頂高一些,太陽僅僅比我們的燭光亮一些,這個世界也太乏味了。(《桃花流水沓然去:王鼎鈞散文別集》頁168)
我相信4歲罹癌8歲去世的女童艾莉絲·史考特(Alexandra "Alex" Scott),如果她默默地只在家門前賣檸檬汁,而沒有讓許多人知道她想要為癌症研究募款,幫助其他類似病症的小孩,她將無法在去世前募得100萬美元,更不用說因她而成立的基金會之後為癌症研究繼續募得超過2700萬美元,並且還在持續運作中。(參考「一個4歲罹癌女童(8歲去世)為癌症研究募得100萬美元的真實故事」)
為了讓付諸行動希望社會變得更美好的人,曉得如何利用網路擁有更大的影響力,史丹佛大學商學所行銷學教授珍妮佛.艾克(Aaker Jennifer)跟她先生安迪.史密斯(Smith Andy)寫了《蜻蜓效應:最新社群行銷致勝策略The Dragonfly Effect: Quick, Effective, and Powerful Ways To Use Social Media to Drive Social Change》這本書,她甚至要求修課學生在期末實作一項對社會有益的企劃。
有時候,善或惡也在乎你怎麼解釋它。美國的資本家拚命賺錢,拚命省錢,又拚命的捐錢,一筆一筆善款捐給慈善事業救苦救難,捐給教育基金會培植人才,捐給教會寺院提高人的心靈,這當然是好事。可是也有另一種解釋,資本家捐錢沽名釣譽,也為了少繳一些所得稅。即使如此,那又怎麼樣?難道不捐錢才是對的?看一看另外某一些國家,也有一些人發了大財,他們不捐錢,他們用不著省稅,他們自有辦法逃稅漏稅,他們也不沽名釣譽,他們到賭場去豪賭,一夜輸掉一百萬兩百萬美金,絕對不讓外人知道,難道這種人會使社會更好?
台灣的電視新聞常常報導的是名流貴婦買奢侈品、豪宅、跑車。
現在有一個名詞叫解釋權,有解釋權的人很奇怪,他在人間專找獸性,孔雀開屏他專看孔雀的屁股眼,不管甚麼事情,經他一解釋都很醜,而他解釋得興高采烈,津津有味。他解釋人以前的行為,也就指導了人以後的行為,這就污染了社會人心,人生就越來越醜,人越來越不相信有美。
……一言既出,可以與人為善,也可以與人為惡。一個人一天可能要講幾百句話,一個月要講一萬句話,一年要講十幾萬句,人生多少美、多少醜都是你我講成的,它甚至能左右人心,改變世界。創世紀說上帝用「話」造世界,我看不懂,現在懂了,你我自己的小世界,在很大的程度上也是用「話」營造的,你吐甚麼絲,就得甚麼樣的繭。……(《桃花流水沓然去:王鼎鈞散文別集》頁83)
相關文章:
一個4歲罹癌女童(8歲去世)為癌症研究募得100萬美元的真實故事
不同版本的獨裁者賽局(dictator game)——人是自私或利他的動物?
惡人常早夭,好人易長命
怎樣可以讓更多人做善事?
好事為何多磨?好人為何會辦壞好事?
沒想到這樣做,人們反而會捐比較多錢給公益團體
快樂、漣漪效應(ripple effect)、情緒感染(emotional contagion)──《蜻蜓效應The Dragonfly Effect》書摘
繼續閱讀...
2012年7月16日 星期一
適合股市新手的《戰勝道瓊Beating the Dow》道瓊指數成分股投資方法
當市場出現某一資訊時,由於大家對資訊正確與否的警覺性不夠,投資人只能憑一己之力去辨別。
但如果你是個投資新手,應如何分辨哪些資訊該略過、哪些資訊該進一步研究呢?在這樣複雜的世界裡,新手如何將選股變成簡單又容易上手的事呢?
歐希金斯(Michael O'Higgins)是華爾街投資經理人,他在戰勝道瓊Beating the Dow: A High-Return, Low-Risk Method for Investing in the Dow Jones Industrial Stocks with as Little as $5000一書中,提書以「堅持買進績優股」的方式來解決上述困境。
他認為投資人其實只要注意構成道瓊工業平均指數(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DJIA)的30家公司,即可掌握獲利良機。……
歐希金斯的投資方法頗為保守,有條不紊,也相當可行。因為你一年只要買賣一次,根本不會耗費太多時間。
信不信由你,這其實就是歐希金斯勝出的地方,如果你是投資新手,必須了解到:真正持有股票得花上不少時間,而要熟悉所有的財務資訊,也必須投注心力,你需要花些時間才會知道,原來親朋好友在談論投資時,根本不明白自己在說些什麼。
如果你還要工作賺錢,這些基本的過程可能就得耗掉你數年的光陰,因為你只能利用晚上和週末的空檔做研究。
或許要了解這些,本來就得花上這麼多時間,在這個逆向操作市場中,投資人一定要學會捨棄許多口耳相傳的偏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而看公司財報是巴菲特的興趣。
許多人認為直接投資股票太難了,索性去購買共同基金,或許這是一種較為保守的投資決策,但也較昂貴,而且最後的投資報酬總不盡如人意。
這應該是指主動型基金,不包含指數型基金ETF。
利用歐希金斯的方法,你可以在相當低的風險下,獲得直接投資股票的經驗,因為這是個按部就班的作法,你根本不需要具備股票分析的知識。
為什麼歐希金斯要以道瓊指數的成分股做為投資標的呢?
首先,歐希金斯指出,道瓊指數所納入的企業,全是跨國企業,這些公司的總銷售額為美國與日本除外的全世界國內生產毛額的總和。規模既大、又十分健全,破產的機率微乎其微。加上受到廣泛地分析,投資新手比較有機會了解這些公司的股票。(《一次讀完25本投資經典25 Investment Classics: Insights from the Greatest Investment Books of All Time》頁212)
台灣股市或其他國家的股市可以如法炮製嗎?那就必須先看看這些公司是否有像道瓊指數成分股公司這樣的競爭力。
歐希金斯在書中提出幾個投資道瓊工業指數績優股的方法,從以往的紀錄來看,這些方法的投資報酬率都很好,但不保證未來也會一樣理想。
歐希金斯的基本方法如下:
一、畫一個五欄的表格。
二、按英文字母順序,挑選出道瓊指數公司的股票,並寫入第一欄。
三、接下來在第二欄中,寫下第一欄公司股票的當天收盤價。
四、在第三欄中,列出這些公司的殖利率(yield)。
五、選出殖利率最高的10家公司。如果其中2家公司的殖利率一樣,請選取收盤價較低的個股。在第四欄中,按殖利率高低列出這10家公司,最高者為「1」,最低者為「10」。
六、現在,你就可以把錢平均投資在這10家公司。
七、此後一年內你什麼都不要做。
八、等一年期限到了,再找出這10家公司的最新的收盤價,把最新的收盤價減去購買成本後,再加上股利,就可以看出你的真正獲利。
九、把所有的獲利加總起來除以股票數(也就是10)後,就得到投資組合的投資報酬。把你所得的數字,跟道瓊指數在這一年內的變動做比較。
十、現在,重複第一個步驟,再次挑選10家殖利率最高的公司。賣出任何不在新名單中的持股,買進新名單中你未持有的股票。
歐希金斯利用此法觀察了1973年到1990年6月30日,整整18年半的時間,他表示利用這種方法所得出的投資報酬(不考慮通膨),竟高達1753.14%,比道瓊指數的559.31%還要高出許多。
以台灣股市來說,有點類似的方式,就是買0050台灣50了。至於報酬率如何?是否可行?還需要進一步找資料或計算。
按照歐希金斯的想法做調整,當台灣股市指數在高檔時,0050的股價高時,殖利率也可能跟著變低,若低於某一個數值時,或許也就該賣出了。
在這18年半間,利用歐希金斯的方法投資,其中僅有3年的報酬低於道瓊指數,也只有那3年的投資報酬呈現負值。
歐希金斯表示,如果你選出殖利率最高、股價最低的5家公司,將可在同期間獲得更好的報酬,得到2819.41%的報酬率。不過,因為你選股的種類較少,相較之下,比前面提及的選出10家股票的方法,風險要更高些。
歐希金斯接著介紹另一個風險更高的方法,從原先選出的殖利率最高的10家股票中,挑出股價次低的股票。利用先前的方法,將這之股票持有一年後出售,再以同樣的標準和方法,選出一支股票買進。這種投資方法的報酬率高達6245.49%。
歐希金斯之所以建議挑選次低、而非最低股價的股票,原因就是他認為最低股價的公司,比較容易陷入困境,因此無法獲致較好的投資報酬。
投資新手利用此法投資的好處是,省去選股與留意股價變動的麻煩。歐希金斯的方法讓你不必因為選擇過多而不知所措,也不必因為資訊過多而煩惱,你只需利用這個方法,挑選一些廣受肯定的績優股。(《一次讀完25本投資經典25 Investment Classics: Insights from the Greatest Investment Books of All Time》頁217)
相關文章:
標準普爾五百指數(S&P 500)的指數成分股是怎麼選出來的?
《一次讀完25本投資經典》的25本投資經典書單
過去績效不代表未來績效,但過去經驗值得未來參考
當指數型基金(ETF)風行時,會產生什麼狀況?
效率市場假說(EMH)的矛盾
為什麼投資不應該整天盯盤?
繼續閱讀...
2012年7月14日 星期六
費雪在《非常潛力股》的15項選股標準
粗體字是費雪(Philip A. Fisher)的15項選股標準,每一項標準底下則是《一次讀完25本投資經典25 Investment Classics: Insights from the Greatest Investment Books of All Time》作者李奧.高夫(Leo Gough)的說明。
費雪的十五項選股標準
一、就現況來說,在未來幾年內企業是否具有銷售成長潛力?
費雪把這種潛力分成二類,第一類公司是「既有運氣又有能力」,這類公司管理得當,也能從不可預知的企業改善中獲利;另一類公司是「因為有能力所以帶來運氣」,這類公司因為產品創新,刺激新市場而獲利……。
二、企業未來是否有可能製造新產品或新流程?
許多產品的產品週期很短、獲利極高,這類公司得不斷導入新產品,維持企業的長期獲利。
三、根據企業的規模,企業的研究發展部門是否奏效?
用「研發成本」除「獲益」來做檢視跟比較。
四、企業是否有出色的銷售組織?
企業若有強有力的銷售團隊,就是達成獲利成長的最佳保證。
五、企業是否有相當不錯的獲利?
費雪在書中雖沒有詳述他所謂的高獲利和低獲利為何,不過他似乎以企業所屬產業的平均獲利為評估獲利高低的標準。他認為「你不可能投資低獲利公司,還想在長期投資時獲利最多。」
第一個聯想到的是,蘋果跟三星在2012年第一季智慧型手機出貨量佔全球市場約五成,但獲利卻佔約九成的新聞。
第二個聯想到的是,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跟聯電。
惟公司若把部分獲利,花在額外的銷售宣傳活動或研究發展上,以便加速公司的成長,那麼投資人就有可能投資獲利。前提是投資人仍應謹慎評估此類公司,如果一切屬實,這類公司就可能快速地達成不錯的成長。
六、企業採取什麼方法來維持或改善獲利?
最聰明的作法是直接去問企業員工,你就會知道答案。通常,企業的資深主管會樂意詳談他們採用的方法。
七、企業是否有傑出的員工和良好的員工關係?
善待員工的企業,當然能從員工的忠誠度中獲益,而且還能吸引優秀的人才為企業服務。投資人在選股時,最好不要挑選剝削員工的企業做投資標的。
八、企業內部各主管間的關係是否融洽?
這一點跟第七點一樣。費雪認為,你可以跟企業內部不同職級的資深主管談談,就能了解這些主管間的關係是否良好。
九、企業的管理授權程度如何?
主管是否被授權、允許自行做決策?企業是否培養主管負起更大的責任?費雪認為,公司應該充分授權給主管。
十、企業的成本分析和會計控制成效如何?
除非企業的成本分析和會計控制成效很差,投資人才可能從中了解現況,否則,投資人要評估這一點並不容易。
十一、企業是否能在其他方面提供投資人重要線索,了解企業究竟比對手好在哪裡?
比方說,零售企業是否妥善處理其店面租約問題?投資人可以利用市場耳語法來取得資訊。
十二、企業以短期利益還是長期利益為導向?
費雪比較喜歡選擇以長期利益為著眼點的公司,而不喜歡選擇企圖擴大短期利益的公司做為投資標的。
十三、企業在可預知的未來是否可能股票融資,危及股東利益?
雖然費雪建議,在計算發行在外的股數時,是假定所有優先轉換股已被轉換成普通股,所有認股權證和選擇權也已被計算進去,不過費雪的這點建議仍另讀者難以完全了解。
同樣的獲利,發行在外的股數越多,每股盈餘(EPS)就越低,不利於股價。假設公司獲利要發現金股利,發行股數越多,每一股能發到的錢,也就越少。
十四、企業經理人是否在營運狀況良好時侃侃而談,但在陷入困境時卻閉口不談任何事?
投資人最好別選擇企圖隱瞞壞消息的公司。
十五、企業的管理階層是否正直?
企業經理人比股東有更多主導企業的掌控權。企業經理人可以高薪聘用自己、可以秘密地把自己私營公司的產品和服務賣給公司、可以濫用權力發行股票選擇權,做盡其他騙人的事,總而言之,企業經理人可以竊取股東利益。投資人不妨利用市場耳語法,評估企業經理人是否真的正直清高。(《一次讀完25本投資經典25 Investment Classics: Insights from the Greatest Investment Books of All Time》頁172)
如果你不知道第15項標準的重要性,可以看電影「我愛上流Fun With Dick And Jane」,就能輕鬆地在大笑中了解。
相關文章:
《一次讀完25本投資經典》的25本投資經典書單
禿鷹集團炒股手法
如何撰寫投資決策日誌?
十個判斷地雷股的關鍵警訊
過去績效不代表未來績效,但過去經驗值得未來參考
《股市之神:是川銀藏これかわ ぎんぞう》是怎樣修煉的?
股市大崩盤是好事還是壞事?端看你的年紀而定
繼續閱讀...
2012年7月13日 星期五
《一次讀完25本投資經典》的25本投資經典書單
「機會青睞有準備者chance favors the prepared」——巴斯德(Pasteur)。
1990年2月台股最高12682點,1990年10月台股最低2485點,1997年8月最高10256點,1999年2月最低5422點,2000年2月最高10393點,2001年10月最低3411點,2007年10月最高9859點,2008年11月最低3955點。
從1990年到2008年約18年間,可以遇到四個台股低點,平均不到5年就會遇到一次,也就是台灣人一生中有機會遇到好幾次台股低點,端看我們要不要學會如何運用這樣的機會。
這25本書是幾世代投資人一再購買、閱讀的經典之作,它們為個別投資人解決了「從何處著手」的根本問題。散戶不能盡信專家的說詞,但在沒有任何名師指導下,散戶想從市場上取得投資知識,可得付出相當大的代價。
此時,投資經典無疑是散戶最佳的入門指南。這些書把一些新的構想介紹給你,警告你該避開哪些陷阱,讓你從別人的錯誤中汲取經驗,幫助你設計自己的一套投資方法,學習深奧的投資知識。買書的花費比起參加研討會或相關函授課程要便宜得多,當然也比你自己盲目學習更有效益。
這些投資經典還能讓你的投資直覺更加靈光,這可是你從報章雜誌上無法學到的,因為只有實務經驗才能有效指導你。(《一次讀完25本投資經典25 Investment Classics: Insights from the Greatest Investment Books of All Time》頁12)
這25本書,有些書甚至連英文版都持續在出新版,有些書則連英文版也不容易買到了。有些書繁體中文版已經絕版了,不過在TAAZE讀冊生活網路書店可以找到二手書,或者找到簡體中文版。
作者:麥克.路易士Michael Lewis
譯者:洪慧芳
出版社:財信出版
出版日期:2011年04月07日
作者:墨基爾Burton G. Malkiel
譯者:楊美齡、林麗冠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1年08月26日
作者:Victor Sperandeo
譯者:俞濟群
出版社:寰宇
出版日期:2011年03月02日
作者:約翰.高伯瑞John Kenneth Galbraith
譯者:羅若蘋
出版社:經濟新潮社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24日
作者:彼得.林區Peter Lynch、約翰.羅斯查得John Rothchild
譯者:郭淑娟、陳重亨
出版社:財信出版
出版日期:2013年08月15日
作者:Robert D.Edwards、John Magee、W.H.C.Bassetti
譯者:黃嘉斌
出版社:寰宇
出版日期:2007年10月19日
作者:查爾斯.麥凱Charles Mackay、約瑟夫.德.拉.維加Josef Penso de la Vega
譯者:阮一峰
出版社:財訊
出版日期:2007年01月24日
作者:Edwin Lefevre
譯者:魯樂中
出版社:寰宇
出版日期:2015年07月16日
這本書還有人專門寫了「註解版」上下冊。
作者:赫夫Darrell Huff
譯者:鄭惟厚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05年01月31日
作者:Philip A. Fisher
譯者:羅耀宗
出版社:寰宇
出版日期:1998年04月24日
作者:Benjamin Graham
譯者:俞濟群
出版社:寰宇
出版日期:1996年12月14日
作者:Jack D. Schwager
譯者:王永健,俞濟群
出版社:寰宇
出版日期:1995年12月29日
作者:John Train
譯者:羅耀宗,俞濟群
出版社:寰宇
出版日期:1995年03月20日
作者:John Train
譯者:李文娟,俞濟群
出版社:寰宇
出版日期:1994年07月15日
繁體中文版書名:股票市場顯相實錄
作者:小弗雷德‧施韋德Fred Schwed
譯者:羅耀宗
出版社:寰宇
出版日期:1996年12月01日
簡體中文版書名:客戶的遊艇在哪裡
譯者:姚杰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04月01日
作者:史紀德斯基Robert Skidelsky
譯者:莊安祺、齊思賢、謝宗林
出版社:知識流
出版日期:2006年03月13日
作者:威廉‧江恩W.D. Gann
譯者:張曉峰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年04月01日
作者:亞當‧史密斯
譯者:陳麗霞 劉寅龍
出版社:廣東經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年05月01日
繁體中文版書名:與天為敵-人類戰勝風險的傳奇故事(2006年新版書名為:馴服風險)
作者:彼得伯恩斯坦Peter L. Bernstein
譯者:張定綺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1998年06月01日
簡體中文版書名:與天為敵︰風險探索傳奇
譯者:穆瑞年 吳偉 熊學梅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04月01日
記得書剛出來沒多久時,因為很喜歡「與天為敵」這個霸氣的書名,就把書買下來了。因為是很久之前看的書,內容都不記得了,只記得還蠻有趣的。
作者:布萊恩.伯瑞Bryan Burrough、約翰.赫萊爾John Helyar
譯者:胡瑋珊
出版社:左岸文化
出版日期:2007年05月30日
作者: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
譯者:霍達文
出版社:金錢文化
出版日期:1996年03月01日
作者:羅杰‧洛溫斯坦Roger Lowenstein
譯者:蔣旭峰 王麗萍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07月01日
這本書現在應該被《雪球:巴菲特傳The Snowball: Warren Buffett and the Business of Life》取代了。
書名:放空巧術The Art of Short Selling
作者:Kathryn F. Staley
出版社:Wiley
出版日期:1996年12月9日
書名:像大亨般思考Think Like a Tycoon: How to Make a Million in Three Years or Less
作者:W.G. Hill
出版社:Scope International Ltd
出版日期:1994年12月
書名:戰勝道瓊Beating the Dow: A High-Return, Low-Risk Method for Investing in the Dow Jones Industrial Stocks with as Little as $5000
作者:Michael O'Higgins and John Downes
出版社:Harper Perennial
出版日期:1992年
相關文章:
巴菲特、彼得林區、索羅斯的年平均投資報酬率──為什麼基金經理人的好壞無法很快地分辨出來?
如何讓內線消息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又不致於破產?──凱利方程式(Kelly formula或Kelly criterion)
過去績效不代表未來績效,但過去經驗值得未來參考
《股市之神:是川銀藏これかわ ぎんぞう》是怎樣修煉的?
股市大崩盤是好事還是壞事?端看你的年紀而定
《魔球投資學More than You Know》(魔鬼投資學)延伸閱讀
複雜科學(complexity science)推薦書單
繼續閱讀...
2012年7月9日 星期一
考試時穿什麼服裝,成績會比較好?穿泳裝考試又如何?
有差!而且男女有別。
服裝除了影響他人對我們的觀感,也會在無形中影響我們自己的表現。
北卡羅萊納大學佛瑞德利克森(Barbara Fredrickson)教授和她的同事有一個瘋狂的實驗點子,她們請大學女生和男生到實驗室,隨機指派他們穿上泳衣或寬鬆的運動服,男生穿泳褲,女生穿連身泳衣,每個人都坐在更衣間內,沒有窗戶,沒有人會看到裡面,就像大賣場的更衣室一樣。
學生們要在這個房間中做一份數學考卷,佛瑞德利克森想比較穿泳衣跟穿寬鬆運動服的女生,考卷成績有沒有不同;她同樣也比較男生的成績。
Barbara L Fredrickson, Tomi-Ann Roberts, Stephanie M Noll, Diane M Quinn, Jean M TWenge. That swimsuit becomes you: Sex differences in self-objectification, restrained eating, and math performa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Vol 75(1), Jul 1998, 269-284.
結果就如下圖所顯示的,穿泳褲的男生比穿運動服的表現稍微好一點,但是女生穿泳衣的就比穿運動服的在數學成績上差了很多。
這些女生是單獨在一個沒有窗戶、沒有人會看到她的情境下做這些數學題目的,假如這個女生是在教室中跟別的男生在一起,這個效應會更大。
佛瑞德利克森和她的同事用「自我物化self-objectification」來描述這個現象,她們發現這些女生都是從別人的眼睛來看自己;只是穿上泳衣就使她們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身材上,把自己當做被評比的物件。這不但使你分心,而且還侮蔑你,不把你當人看。
假如你的女兒穿著短裙、細肩帶的衣服去上學,她就是把自己放在佛瑞德利克森實驗中,跟穿泳衣的女孩同樣的情境。在某個層次上,她把應該放在幾何或西班牙語文法的注意力,放到分析、評價自己的身體上。(《棉花糖女孩:充實甜美外表下的空洞心靈,教養出自信健康的生命舵手Girls on the Edge: The Four Factors Driving the New Crisis for Girls--Sexual Identity, the Cyberbubble, Obsessions, Environmental Toxins》頁25)
我認為可以從兩方面來看穿泳衣的女大學生為什麼考較差。當她注意自己身材時,就像網誌「象與騎象人」實驗中啃蘿蔔的大學生,在無形中比穿運動服的人消耗了更多的心智力。
另一方面是因為更加注意到自己是女性的「促發效果priming effect」。將考試改成文史科目,應該就可以知道我的推測是否正確。
對刻板印象的研究顯示,當我們對某群人懷有刻板印象時,不僅我們對待他們的方式會不同,那些被賦予刻板印象的人在意識到自己被貼上標籤時,行為舉止也會不同(用心理學術語來說,標籤對他們產生了「促發效果priming effect」)。
一個對亞裔美國人的刻板印象,就是他們在數學和科學方面特別有天份。
女性給人的一般刻板印象則是她們的數學能力不好。
這表示美國亞裔女性可能會同時受到這兩個觀念影響。
事實上,她們確實會受到影響。
辛瑪格(Margaret Shin)、彼汀斯基(Todd Pittinsky)和安巴迪(Nalini Ambady)在一項實驗裡,請美國亞裔女性接受一項客觀的數學測驗。不過,他們首先把這些女性分成兩組。
第一組女性會被問到有關性別的問題,如對男女共同宿舍的看法和偏好,藉此促發他們對性別相關議題的思維。
第二組女性被問到的問題則觸及她們的種族,如她們知曉的語言、她們在家裡說哪種語言、她們家族的移民美國史等,藉此促發她們對種族相關議題的聯想。
結果,兩組受試者的數學測驗成績分別於女性和美國亞裔的刻板印象相呼應。
那些在問題裡被提醒她們是女性的受試者,測驗成績低於被提醒她們是美國亞裔的受試者。
這些結果顯示,連我們自身的行為也會受到自己的刻板印象所影響,而刻板印象的開啟有可能取決於我們當下的心態,以及我們當時如何看自己。(《誰說人是理性的!Predictably Irrational: The Hidden Forces That Shape Our Decisions》頁214)
那麼,考試時穿什麼樣的服裝,成績會比較好,或者,至少不會影響到自己的表現。
一個是從避免心智力的無形損耗著手,比如賈伯斯有上百件的「個人制服」。
另一個是反過來利用「促發效果priming effect」,學習該領域的成功人士的穿著。
有一組受試者被要求去想他的大學教授,並寫下所有進入他心中的念頭;第二組被要求去想暴力的足球迷,那些通常是無法無天,贏球也打群架,輸球也打群架,把汽車翻過來燒,如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與密西根大學足球隊每年打完球賽都要鬧事的那些支持者。
然後他問這兩組受試者一些「一般性知識」的問題,這份問卷本來是跟前面的作業無關的,但是他發現,想大學教授的那一組的表現超越想足球迷的。
大學教授的那一組甚至比控制組的表現還好,而控制組是不曾要求去想任何職業的,只是請他們進實驗室來回答「一般性知識」的問題而已。
控制組的表現又比足球迷的那一組好。
因此,我們得到的結論是:只是去想大學教授就會使你變得聰明一點,而去想足球迷會使你變笨!
實驗者自己下的結論是:「相關的研究已經顯示模仿會使我們變快、變慢、變聰明、變笨、變得對數學表現好、對數學表現差、肯幫助別人、粗魯、有禮貌、有敵意、有攻擊性、肯合作、易忘記、仔細謹慎、粗枝大葉、整潔、邋遢。」(《天生愛學樣:發現鏡像神經元Mirroring People: The New Science of How We Connect with Others》頁205)
至於男大學生的結果為何跟女大學生不同,我認為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兩性在理想身材認知上的差異,男人對自己身材的期望與認知沒有多大的差異,不會因此在無形中消耗心智力;另一個是男性擅長數學的刻板印象,或許這可以解釋為什麼穿泳褲反而比較高分。
相關文章:
相由心生:想什麼,像什麼
商務穿著的要與不要
面試不出錯的12要領
2秒鐘就決定你的第一印象
男人跟女人對自己理想身材的看法有什麼差別?
多15%總分?還是少15%總分?——當基測指考可以吹冷氣
怎樣準備有題庫或考古題的考試會比較有效率?
繼續閱讀...
2012年7月7日 星期六
完成一件事,需要群體的共同了解;為什麼迪士尼樂園當初沒有設在台灣?
當一個人做決定時沒有好好解釋和多方徵詢意見,別人會不喜歡或不信賴他的決定。
如果是經過討論和辯論後而做的決定,同樣的決定就會得到信賴。
很多商界領導者問說:「最後的結果是一樣的,何必浪費時間開會?」可是,雖然最後的決定是一樣的,最後的結果並不一樣。
因為決定是一樣的,但執行的過程卻不盡然,尤其是當事情未照原來計劃發展的話,一個參與共事的團隊與一個只聽從指揮的團隊,對事情的處理會是很不一樣的。(《設計未來生活-善體人意的機器,還是不受控制的麻煩The Design of Future Things: Author of 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頁26)
1977年左右,迪士尼計畫到亞洲設館時,請了國際知名顧問公司的副總裁陪同,到日本、台灣、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走一圈,調查各國市場。
台灣成了調查中的一站,他們也鄭重其事地約我。當時我是美國運通的總經理,在他們心目中,等於是美國企業瞭解當地旅遊的專家。
在談話中,他們很專業地了解台灣的各種數據、資料,也問我:「這幾個國家中,你認為哪個城市最適合?」
我當時幾乎是武斷地說,「那當然是台灣。」
對方問我為什麼。
我一一分析——以土地取得來說,台灣的地價比日本便宜。從薪資水準來看,台灣的工資比日本低很多,還有不少失業人口。就地理位置而論,台灣比起日本更接近東南亞,更方便所有亞洲旅客來遊覽。而香港、新加坡比較小,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經濟不夠好。
「這是一件不必用大腦就可以決定的事,」對著他們的大陣仗,我這樣結論。
嚴長壽本人這句話或許是說他可以很快地做出明智的決定,但是卻無法阻止他人換個角度來解讀這句話,「如果我的看法不同是不是就是沒有用大腦?」。
這樣的話可能在無形中製造了對立而不自知,或者讓自己沒法聽見不同的聲音。更不用說,如果是刻意說出類似這樣的話了。
人際溝通的12項技巧:1.目標至關重要;2.要以對方為主;3.要動之以情……。
看對方也提筆忠實地記錄下來,我心裡想,台灣應該大有希望。
一段時間後,迪士尼正式宣佈新址。謎底揭曉,地點不僅在日本,而且是地價最貴的東京附近。
我非常納悶,並且暗自認為,這些國際集團和知名專家的判斷,也不過爾爾。
過了幾年,因為我對台灣觀光發展的重視,被推舉代表台灣參加亞洲旅遊協會(PATA),成為開發委員會的委員。這個組織網羅全世界的旅遊權威、開發權威,也包括統計調查的權威,一起輔導不同國家的開發專案。我看了巴里島的規劃案、協助尼泊爾的古蹟保存、東馬的開發……,每次都接觸國家級的大開發案。
這個委員會其中一員,正是當年那位迪士尼調查公司的副總裁。
我看到他,就說:「你欠我一個答案!」
「當初你來問我迪士尼樂園的事,我告訴你一定是台灣。我很納悶,為什麼你們最後不選台灣,而選東京?」
這時候他很坦白地告訴我:「當時雖然我們做了一趟很冗長的調查,但是,到最後,從我們的專業來說,那幾乎也是一個不用大腦就能看到的結果。」
我心裡一震,問他為什麼。
在迪士尼的經營規模中,一個遊樂園的營運要持平,一年必須至少要有六百萬到一千兩百萬的入園人口。因此,最重要的考量是,遊樂園必須設在經濟成熟、人口密集的市場的中心。也就是說,這個地區必須經濟能力夠強、人口數量夠多、地理可及性夠好。
那時候,環顧全亞洲,日本的經濟領先所有國家,而且人口有一億。當時台灣人口大概還不到兩千萬,平均所得也不高。
而且,東京是亞洲最大的都市,設在它附近,遊樂園立即擁有最大的基本消費族群:學生常常結伴去同樂,家長有空就帶小孩去玩耍。至於其他國家旅客的消費,那已經是次等的考量。畢竟搭飛機成本高,這樣的人只是少數。
如果沒有考慮到如何營運,下場就會像政府浪費公帑所建設出的一堆蚊子館跟機場。
那一刻,我感覺自己無地藏身,非常慚愧。
原來,當我們主觀地以自己的角色看事情,而沒有專業深入的瞭解,認知可以有這麼大的差別。
從那之後,我再也不敢那麼放肆武斷地判斷專業的事情。(《我所看見的未來》頁7)
這幾年,我常看到官員、民意代表,本著對地方的愛做了不少規劃,但是因為沒看到大方向或經驗不足而被誤導,開發失敗了,土地也破壞了,實在非常可惜。
因此,我覺得我應該把自己的經驗,有層次地介紹出來。
於是這麼多年來,我到處奔波、呼籲,甚至不厭其煩地在台灣每一個縣市、每一塊土地,希望用我在國際上學習到、觀察到的經驗,與主政者、土地擁有者、民意代表演說,溝通,說明。最後卻總是發現,道德勸說、專業分析無法動搖許多人眼前的利益誘惑。
「知識的詛咒curse of knowledge」是改革跟創新所需要面對的挑戰。
寫這本書的動機,也是因為對生命種種無奈的理解和接受。
在人生的過程中我慢慢體會到:許多事無法一個人完全掌控。要完成一件事,牽涉的,不只是一個人的認知,還要群體的完全瞭解。
有時候,領導人決定去做了,但是因為層層的認知差距,做到最後總是徒勞無功。因此,最有效的方法,是從領導人、從規劃者、從每一階層參與的公務人員,到民意代表、到民眾、到觀光科系的老師、到學生、到任何參與這個行業的人,每一個人都能了解地方規劃的重要觀念。
走過這麼多年的努力和經驗,我愈看愈清楚,有時候或許,你能產生局部影響,有時候或許,你能產生階段性的影響,但是想造成持續的改變,卻總會在政治人物的快速變遷中被打亂。
因為時間在挪移,事情也會改變,那麼,與其為每件事尋找最具體的解決方法,不如把我自己的經驗完全分享出來,讓每個人從中去找到當下對他有用的作法。(《我所看見的未來》頁9)
相關文章:
基礎建設比工資低廉重要——越南之前沒有中國夯的原因
人事精簡(或改革)為什麼欲速則不達?
星群比它最亮的星星來得重要
當個有效抱怨者的七個步驟
公民意識的「芬蘭驚豔」
好事為何多磨?好人為何會辦壞好事?
我們是一個小國,不能放棄任何一個孩子,我們需要每個人每個頭腦──芬蘭國民義務教育新聞報導有感
繼續閱讀...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