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日 星期三

禮輕情意重

分享







  常聽人說,禮輕情意重,且不說N克拉鑽石跟天文數字的支票這類貴重的禮物,換個角度來看,一份微薄的禮物可以在收禮的人心中產生多大的情意(或人情債)呢?

  有人因為送一塊麵包給人,而救了自己一命。有人則因為拒絕別人請吃的一頓飯,也救了自己一命。

  為什麼會寫這篇網誌?起因於好友Carl寫的「我知道這不用錢,我真的知道!」這篇網誌。

  為了避免有更多的受害人出現,我必須鄭重地說,如果你喜歡看書,如果你不喜歡被騙,請一定要把《請你跟我這樣做:洞悉業務員、廣告、政治人物的六大心理戰術》這本書從頭到尾看過一遍(對!從頭到尾,一頁都不能少),不然真是枉費你花時間來看這部落格的文章了。

  如果你已經讀完了「我知道這不用錢,我真的知道!」這篇網誌。相信你就不會訝異我為何會聯想起《請你跟我這樣做:洞悉業務員、廣告、政治人物的六大心理戰術》這本書的這一段內容了。

  至於那些我們不想接受的好處,要是接下來了,又會出現何種程度的人情債?從奎師那知覺會(The Hare Krishna Society)的募捐技巧中,可以充分看到解答。在筆者有系統觀察該會募款策略的那段期間,曾經記錄各方人士被勸募之後所出現的反應。以下是相當具有代表性的一種:

  一位商務旅客正疾步穿越一處熙來攘往的區域。一位奎師那募款者趨上前來,遞給他一朵花。這位男士先是驚訝,手裡接下了這朵花。同時,他試著把花退回,開口表示不想要。奎師那募款者則回答,這是奎師那知覺會的心意,這朵花要送給您,芭樂芭樂……,不過,敦請閣下贊助本會更進一步推動善行,功德無量。

  果然老兄有意見了:「花我不要,喏,還你。」

  勸募者會拒絕收回:「這是我們給你的禮物,先生。」

  這位商務人士顯然面有難色。究竟他是要把花給收下,一走了之,一毛不給;還是屈從根深蒂固的禮尚往來原則所施予的壓力,捐錢贊助作為回報?現在,這份為難已經由他的面部表情,擴散到肢體語言上了。他的身體從送花者那側挪開來,彷彿想要掙離卻又徒然只是讓禮尚往來的壓力再把他拉回去。他再一次挪移,卻徒勞無功,他根本擺脫不了。於是投降似的點點頭,他把手伸進口袋,掏出一張、也許兩張一元美鈔,於是對方充滿謝意地收下。終於可以閃人了,老兄手裡拿著「禮物」繼續走,行經垃圾桶,把花狠狠地扔進去。

  我好友遇到的「出家人」還多利用了兩個心理偏誤來「化緣」。捐錢的簿子上先寫兩個「人」,利用的是「從眾」行為〔請參閱「艾比林矛盾(Abilene Paradox)——我們都同意…呃…一起活受罪」〕,那兩個「人」各捐贈了兩百元,則是利用了「定錨效應」(anchoring effect)〔請參閱「為何星巴克(Starbucks)大杯叫Grande,不叫large?」〕。

  我曾無意間目擊到一個景象,說明了奎師那的信眾,其實完全明瞭人們有多麼不想得到這份禮物。

  幾年前,我花了一整天時間,觀察在芝加哥歐海爾國際機場(O'Hare International Airport)活動的奎師那勸募團體。我注意到其中有位成員不斷離開中央區域,隨後帶回更多的花分給夥伴。

  後來,我又看到這位教友要再去補花,決定也喘口氣歇一歇,反正也實在沒有地方好去,所以我跟著這位教友走,看看她是如何做的。只見她一路直朝垃圾集散處走去,垃圾桶一個接一個翻,把那些剛才被人們隨手丟棄的花一朵朵撿回來。

  然後她帶著這批「資源回收花」(天知道這些花已經被回收多少次啦),返回大廳,繼續發送。

  我送你丟,你丟我撿,這樣的往復循環讓我深深感慨,大多數的花,都是那些捐款者順手扔棄的。禮尚往來原則就是有如此的威力,即使像這些被人們棄如敝屣的禮物,都發揮得了如此強大的作用。
(《請你跟我這樣做:洞悉業務員、廣告、政治人物的六大心理戰術Influence: Science and Practice (5th Edition)》,舊版書名《透視影響力:人類史上最詭譎、強大的武器總析解》頁53)

  即使是在戰場上敵對的人,收禮的人也無法對禮物所產生的人情債視而不見。

  我最喜歡的例子,當屬歐洲科學家艾伯—埃貝斯費爾特(Eibl-Eibesfeldt)在《人類行為學》(Ethology: The Biology of Behavior, 1975)一書中所記述,一次世界大戰時一位德國士兵的親身經歷。

  這位士兵當時負責擒捕敵軍人員回來審訊。由於當年雙方陣營都是打壕溝戰,想要部隊同時開拔穿越敵我陣地間的荒湮地帶,可謂難如登天。不過派遣單兵匍伏越過荒野,潛入敵軍壕溝陣地執行任務,倒不失為可行之計。於是德軍編訓了特務,定期潛入敵營捕抓俘虜回來審訊。書中所提到的這位士兵,就是其中一位特務,他總能成功達成任務,然後待命再度出動。

  一如以往,他再次熟練地穿越兩軍陣地之間的無人地帶,突如其來地出現在敵軍壕溝中的一名落單士兵面前。當時這位毫無警覺的阿兵哥正在吃東西,壓根兒手無寸鐵。這位手中拿著麵包、六神無主的俘虜,接著做了一件也許是畢生最重要的事:將手中的麵包分給眼前的敵人。這位德國士兵被他的舉止深深打動,因而遲遲下不了手抓人。最後他放走了這名給他麵包的好人,一無所獲地循原路跋涉回營,等著吃長官一頓排頭。


  禮尚往來的威力之鉅,還有一個頗具說服力的例子。這是一位女士的生死經歷,有別於那位請對方吃麵包的士兵,這位女士之所以能保住性命,就是拒絕對方贈予,因而得以擺脫那伴隨而來的巨大回報義務。

  1978年11月,圭亞那鍾斯鎮(Jonestown)領導人吉姆‧鍾斯(Jim Jones)發動全體鎮民自殺,大多數人順從地飲下加了毒劑的飲料身亡。這名逃過一劫的女鎮民叫黛安‧路薏(Diane Louie),她卻違抗了鍾斯牧師的命令,從該鎮一路逃進叢林之中。路薏把這個決定,歸因於先前她婉拒了鍾斯的雪中送炭;先前路薏臥病在床時,堅決不肯接受鍾斯特別送來的餐食,理由是「我知道一旦接受他給予的特權,我就得接受他的控制,所以我不想對他有任何虧欠。」
(《請你跟我這樣做》頁50)

  所以,除非你自認臉皮非常非常厚,常常在大賣場到處試吃後,卻完全沒有買任何東西就回家,不然,遇到「化緣」的「出家人」還是選擇避開比較好。

  如果一塊麵包就讓那位德國士兵願意放棄任務使命,你能對政治獻金、廠商贊助的科學研究報告、廠商贊助或提供試用品的部落格試用評論文章……等等,不保持警覺嗎?(你可以在《請你跟我這樣做》第二章施比受更有福?:禮尚往來原則,以及《真實的謊言:揭開民調與統計的黑盒子Tainted Truth: The Manipulation of Fact In America》這本書看到不少例子。)

  但是,換個角度想,不要自私自利,願意分享,《好人肯定有好報》(Why Good Things Happen to Good People: How to Live a Longer, Healthier, Happier Life by the Simple Act of Giving)。


註:有關「禮輕情意重」的典故請參閱「http://xinsheng.net/xs/articles/big5/2003/8/13/22780.htm」。


相關文章:
  為什麼網路上容易出現極端性的言論?
  人有多會記仇,第一印象就有多重要
  存活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與騙術
  高學歷、高社經地位、愛面子的人的致命傷——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
  好運發自內心(Luck comes from within)
  最後通牒遊戲(Ultimatum Game)
  只有男人才會做的蠢事
  很強的騙術與誇張有趣的日劇「富豪刑事」
  為什麼學歷高的人照樣(有時更容易?)會被詐騙?

3 意見:

ddman 提到...

influence這本書很棒喔!大推

Yukie 提到...

想將這篇文章推到 funp 去,但 funp 說要是好友或是作者本人才能推……

那,可以將您加入我的 funp 好友嗎?:)

我在 funp 的帳號也是 Yukie,但不知您的帳號是?

Ming-Tsung 提到...

To Yukie:

謝謝您願意推薦本文章到funp。我在funp的帳號是readjoyblog,已經將您加入funp好友中。

因為funp的推文限定:「第一個推文者全權決定了文章的標籤跟引述內容」。所以我刻意做了限制,避免網誌被推文時,亂下標籤,或是隨便下一兩個標籤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