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或多或少有一根看不見的無形之繩,在束縛著我們。也許只要稍微用力,就能夠掙脫。你願意解下這根無形之繩嗎? (《被細麻繩綁住的大象》內容簡介)
忘記一開始在哪裡看到上面這個故事跟比喻,又想起這個比喻是因為好友在臉書上貼了一個小學四年級的數學題,然後問說會這個,除了考上好學校之外,有什麼好處?
如同我之前在網路上看到有人討論學XX有什麼用,底下就有會工作不會用到之類的留言。我很直接地回了這段話:「據說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我要吐槽,換個角度想,數學不好的人,因為學不好數學,也學不會高深的數學,那些需要高深的數學的工作當然也就無緣了。」
我會用這樣的說法,是因為學會了「存活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的觀念,如果沒有這樣的觀念,當然就想不到,也不會在生活、工作中運用到。知識的學習也是如此。
我們為什麼非得要學習呢?我不覺得我們現在的學習有什麼意義,也不覺得學習對我們將來的人生會有什麼幫助,考試和學習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呢?如果是為了就業求職的話,過了5年,就什麼都沒有用了。我覺得我們在學一些一生都用不到的東西。學習中文字(漢字)怎麼寫有什麼用?我平常寫文章都是用電腦,只要按鍵就能夠顯示出中文字(漢字),為什麼要去記怎麼寫呢?因數、微積分又有什麼用呢?歷史的年號和化學式呢?現在在網路上幾秒鐘就能搜尋到,還需要這些知識嗎?需要的時候再去搜尋不就好了嗎?
上面是日劇「
我們從一出生就在學習,學著如何翻身、如何坐起來、如何爬、如何走路、如何開口說話(不幸中風的人更能了解學習這些有多困難);學習如何辨認他人臉上的表情;學習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緒;為了更加認識這世界,我們像神農氏把各種東西塞進嘴巴、不停地重複同一個動作;出生18個月,我們學會說50個字,了解100個以上字的意義,3歲時,數量爆增到1000個字,6歲會說6000個字(《0~5歲寶寶大腦活力手冊Brain Rules for Baby》頁142)……
如果你有小孩,或者讀過類似《愛因斯坦不玩識字卡Einstein Never Used Flashcards》這樣的育兒書,就知道我們從出生後百折不饒地學了許許多多的東西──不為考試、不為升學、也不為就業。
問題應該是,為什麼我們變成害怕學習?不喜歡學習了呢?
是知識沒有用?還是我們沒學好怎麼用知識?如果我們不曾學習過,電腦選錯字我們不會知道,我們不會曉得要用什麼關鍵字搜尋,搜尋出來的結果是否正確也不知道如何判斷。
有錢的人可以雇用聰明人,但他怎麼知道他雇用的是不是聰明人?這聰明人會不會是馬多夫(Bernard L. Madoff)?就算這聰明人是諸葛亮,這有錢人是阿斗也沒用。
兒童研究界中有一項經典實驗研究,當年的實驗對象是四歲的菲利絲及五歲的米娜瓦。實驗人員要這兩位小朋友坐在桌前,在他們手無法構到的地方擺一個透明盒子。盒子裡放著一根彩色粉筆或一顆玻璃彈珠,這是研究人員事先讓這兩個孩子挑選出最特別的玩具。實驗的任務看似簡單,但事實上卻不容易;研究人員要兩個孩子把彩色粉筆從盒子拿出來,但是他們只能坐在椅子上,不可以站起來或身子往前傾去拿。他們究竟要如何把粉筆拿出來呢?有一個辦法,就是將兩根長棍子接在一起,然後將粉筆從盒子勾出來。
研究人員找來許多幼童,把他們分成三組,每組中再細分兩人一組。菲利絲和米娜瓦是其中一組。在進行實驗之前,甚至在讓孩子選出粉筆或彈珠之前,研究人員給這兩位小朋友幾根大小不同的木棍玩,沒有任何特殊指示,讓他們自由玩十分鐘。這兩個孩子很自然地拿這些棍子玩起假想遊戲,或把小棍子當成小士兵玩打仗遊戲,他們甚至發現這些棍子有些可以互接起來,變成一根長棍子。當這兩個孩子開始對棍子逐漸失去興趣時,菲利絲和米娜瓦從研究人員手裡選中彩色粉筆,接著實驗開始了。
菲利絲和米娜瓦只是呆坐在那兒,等研究人員告訴他們答案嗎?還是拿棍子假裝擊劍或拿來戳地板?好吧,多多少少。他倆盯著近眼前亦遙不可及的彩色粉筆,有好幾分鐘不知該怎麼辦才好。接著他們互相提醒對方遊戲規則,菲利絲說:「她說我們不能站起來。」米娜瓦:「我知道…可是…也許這些棍子…」接著他們便開始忙著找出哪幾根棍子可以接起來,然後挑出最長的幾根。兩人全神貫注地一起研究如何解決問題。最後,這兩個小偵探發現兩根最長的棍子,接成一長條棍子,搆到盒子,終於把彩色粉筆勾了出來。他們辦到了,好棒!
另一組的孩子在實驗開始之前沒有玩棍子的機會,但是實驗開始之前,研究人員便先公佈答案。這兩個孩子坐在椅子上看著研究人員把兩根長棍子接在一起,將盒子裡的東西勾出來。接著,研究人員離開房間,留下剛剛菲利絲和米娜瓦用過的棍子,看他們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在某些情況下,這組的孩子能夠立即解決問題,畢竟他們剛才看過研究人員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但有時,同一組中的孩子卻無法順利解決問題。一旦嘗試失敗,這些孩子便馬上放棄,不願再試。最後,第三組的孩子上場了,他們不但實驗之前沒得玩棍子,也沒人示範給他們看如何解決問題。一點也不令人驚訝,這些孩子幾乎沒一組能夠完成任務。
這項實驗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呢?透過玩的方式獨力摸索是學習解決問題的有趣辦法。當然,那些事先看過大人示範如何解決問題的孩子可以馬上完成任務,但是一旦他們失敗了,他們便不願意再試。好像他們覺得:「那個阿姨知道怎麼做,我都不知道。算了。」然而,像菲利絲和米娜瓦,在實驗進行前先有機會把玩那些棍子,這種孩子反而會展現過人毅力,想盡各種辦法積極解決問題。研究人員發現玩能引發高度創意與想像力,甚至提高閱讀程度及智商。根據種種科學發現證據,我們得到一個新的答案:玩=學習!(《愛因斯坦不玩識字卡:為什麼該讓幼兒多玩一點,少背一點Einstein Never Used Flashcards: How Our Children Really Learn--and Why They Need to Play More and Memorize Less》頁295)
這個實驗如果增加一組,大人先示範給小孩看,結果大人解答不出來,試一下就放棄了,還講了一大堆理由,你認為小孩會怎麼想?
我看到有人讀網誌「學習的問題在(寒)暑假?」,想到的竟然只有犧牲自己陪小孩的時間,送小孩去補習班,而不是自己花時間教導小孩。為什麼家長不敢自己教小孩國中小學的東西呢?我想到「被細麻繩綁住的大象」。
如果家長看到屬於國民基本教育的國中小學題目就退卻了,我們怎麼教導孩子「努力」很重要?怎麼教導小孩遇到問題願意面對挑戰的心態?
相關文章:
稱讚孩子「很聰明」或「很努力」,會有什麼差別?
如何培養興趣與好奇心
老師,我們學這個,除了考試,什麼時候才會用到?
不要低估你自己,也別低估你同學
為什麼要讀書(學習)?——女王的教室阿久津真矢老師版
從腦神經科學談活到老學到老
我們是一個小國,不能放棄任何一個孩子,我們需要每個人每個頭腦──芬蘭國民義務教育新聞報導有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