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8日 星期五

我只是在試雜誌跟iPad會不會有同樣反應───嬰兒感覺運動期的循環反應(circular reactions of the sensory-motor period of infancy)

分享


  看到上面「A Magazine Is an iPad That Does Not Work」這段YouTube影片的報導「一歲女童以為雜誌是"壞掉的iPad"」。新聞裡面提到「我想不消幾年女童就會了解到書本與iPad的差別,但這未嘗不是一個警訊,或許,有朝一日我們的後代將不再閱讀紙本書,不會動的書本將走入歷史,這對喜愛紙本書觸感與氣味的人來說,想必是一個不堪想像的未來。

  我想是生活中書本已經走入歷史的大人,比較需要馬上拿起類似《愛因斯坦不玩識字卡:為什麼該讓幼兒多玩一點,少背一點Einstein Never Used Flashcards: How Our Children Really Learn--and Why They Need to Play More and Memorize Less》這樣的心理學好書來閱讀,才能真正地比較了解小孩。

  世界對孩子來說到處充滿新奇事物,所以,他們時時刻刻忙著為這些新事物找出合理解釋。兒童是非常主動的學習者,他們隨時隨地嘗試去了解環境,掌握主宰環境的機會,你根本不用強迫他們學習。小嬰兒常常將東西往嘴裡放,並不是因為東西好吃,那是小嬰兒用來辨認東西是什麼做成的一種手段。小嬰兒總是一次又一次地把湯匙丟到地上,並不是故意要讓媽媽做運動,他是想要知道:這東西總是往下掉嗎?每次速度都一樣嗎?我能不能讓它再掉得更快點呢?小嬰兒的這些做法就是想要發現地心引力和速度的實驗。

  我記得我侄子開始會爬後,也是常常將東西往嘴巴塞,我弟還曾考慮過,為了避免發生什麼意外,是不是該故意放個黃蓮,幫助小孩戒掉這習慣。最後還是作罷。

  偉大的瑞士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給我們的啟示是:兒童犯下的錯誤,比他們在智商測驗答對問題還要令人振奮。畢竟,有時候孩子給出正確答案,只是因為他們像鸚鵡一樣,複述他們從別人那兒聽來的訊息;但是,如果你聽到他們發表對問題的感想時,你便知道他們已經懂了。根據皮亞傑的定義,智能就是適應環境的能力。為了了解小孩子的內心世界,皮亞傑不僅觀察自己的三個孩子,同時還觀察過上百個小朋友。他的觀察研究結果震驚許多人:幕後主使孩子成長發展的正是他們自己!……孩子每天平常生活中的經驗,便足夠驅使他們認識這個世界。孩子不會被動地等著別人來叮囑他們追求知識,他們也不會畏首畏尾地躲避任何探索新事物的機會;相反地,孩子們懂得從遊戲及生活中進行觀察,並採取主動嘗試的態度,為自己創造學習機會。……

  皮亞傑是開啟情境學習概念的天才教育家。也許我們之中很少有人可以像他一樣,觀察得如此仔細入微,但是,我們也能夠試著以不同角度和心態觀察孩子的世界。以三個月大的艾麗絲來說。如果你仔細觀察艾麗絲,你會發現這個小女娃像科學家一樣,用自己的身體進行各種實驗。一開始,艾麗絲不小心把自己的大拇指放到嘴巴裡;但過了一會兒,她想再試一次,卻不知道該怎麼做。她不停地揮動她的手,經過多次嘗試之後,她終於成功地辦到了。慢慢地,她終於學會想吸大拇指時就可以立刻做到。

  皮亞傑稱這些過程為「嬰兒感覺運動期的循環反應」(circular reactions of the sensory-motor period of infancy)。這個階段之所以稱為感覺運動,是因為它牽涉人類的五種感官和肢體反應。循環反應的作用在於讓幼兒特別喜歡的活動一再重複發生。循環反應是架構智力的基礎元素,這些反應最初以幼兒的身體為核心開始向外發展,最後再觸及周遭環境中的人事物。一旦幼兒學會如何使用四肢和身體隨心所欲地做出自己想做的事,他們便開始注意到身邊一些令他感興趣的事物。幼兒再四到十個月之間進入第二階段的循環反應期。這個階段的重複反應來自幼兒觀察自我個體以外的動作,比方說,用他們的腿踢搖籃使之搖擺晃動。

  接下來的這個階段中,幼兒常常會把父母逼到抓狂;這個時期稱為「三期循環反應tertiary circular reactions),常見於10到18個月大的幼兒,他們會不停地重複同一個動作,但每次重複的動作變化不大。這時期的父母經常想不透,為什麼幼兒會對周遭環境表現出近乎偏執性的動作,當幼兒連續14次把玉米鈣片從高腳椅往下丟,好像故意整人似地讓爸爸媽媽一個頭兩個大。但這種行為正是三期循環反應的現象:重複變化性動作。小寶寶在這個時候宛如小小科學家,實驗性地把東西拿起來丟:用力丟、輕輕丟、左丟、右丟……目的在於看結果會如何。……幼兒天生就懂得尋找事情的模式與慣例,因此,他們會想辦法透過觀察重複的類似動作,進而理出這些動作的模式:「喔,原來這些東西只會往下掉,不會往上!」(《愛因斯坦不玩識字卡:為什麼該讓幼兒多玩一點,少背一點Einstein Never Used Flashcards: How Our Children Really Learn--and Why They Need to Play More and Memorize Less》頁204)

  小孩還會拿不同的東西丟,看看是不是每樣東西都會往下掉。影片中的女童,也是在測試類似的「操作」,在這個她剛接觸沒多久的未知世界,可以運用的範圍有多廣。


相關文章:
  愛因斯坦不玩識字卡(Einstein Never Used Flashcards)
  發掘孩子的潛能——《愛因斯坦不玩識字卡Einstein Never Used Flashcards》
  孩子比你想的還聰明
  大腦當家育兒篇《Brain Rules for Baby: How to Raise a Smart and Happy Child from Zero to Five》
  台灣學童數學比美國好的原因——看美國人自己怎麼說
  稱讚孩子「很聰明」或「很努力」,會有什麼差別?
  讓小孩獨自到公共場所前,小孩必須知道的12件事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