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的時候,不太了解為何《
他們為什麼活到99 The Longevity Project: Surprising Discoveries for Health and Long Life from the Landmark Eight-Decade Study》這本書的作者是兩位心理學家。直到讀完這本書,才知道這屬於「健康心理學」這門新學科。
讀的時候,不免驚嘆於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特曼(Lewis Terman)如此鉅細靡遺地收集研究對象從10歲到死亡的個人資料。而兩位作者則利用統計科學,從這些龐大豐富的資料中,尋找會影響壽命長短的因素。
書中提供問卷與評量(還有計分方式),幫助讀者了解自己:
■ 是不是對自身健康負責任的人?
■ 性格是否善於交際?是否擅長情感溝通?
■ 是否情緒化而容易擔憂?
■ 會不會常常杞人憂天?
■ 早期教育是否有助於延年益壽?
■ 對生活的滿意度是否影響自身的健康?
■ 以科學標準來看,體力如何?
■ 如果已婚,婚姻幸不幸福?
■ 工作對自己的健康有益嗎?
■ 在社會關係的三項主要評量得多少分(尤其是與長壽有關的那一項)?
■ 宗教信仰(或沒有信仰)對健康有何影響?
■ 男性化或女性化的程度?
■ 是否因承受長期的壓力而損及健康?
書的內容檢視著一千五百多位研究參與者的人生,但在閱讀時,其實也讓人跟著檢視了自己。
1921年9月,在舊金山某一所小學,聰明的派翠霞和早熟的約翰被叫出教室,因為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家特曼(Lewis Terman)要尋找有天賦的小孩,請老師挑選班上最聰明的學生。他要研究智識領導力的根源,希望能發掘高度潛能的早期火苗。
80年後,派翠霞與約翰還健在(91歲),享有難得的健康與長壽。他們的祕訣是什麼?
為了尋找答案,我們花了20年的時間追蹤特曼的研究對象,探討為什麼有些人能健康活到老,有些人卻生病早夭。
過程中我們發現,很多常聽到的保健觀念並不恰當,甚至根本是錯的。我們會在書中提供正確的保健長壽之道。
特曼挑選了1528名男孩與女孩,都是1910年左右出生──現在幾乎都已辭世。
我們記錄了他們的死亡時間與原因,也對他們的一生做了非常詳盡的研究。雖然很多人只活到六十多歲,但也有不少人健健康康地活到很老。
讓人驚訝的是,其中較長壽者的健康祕訣,並不是多吃花椰菜、常做健康檢查、攝取維他命或慢跑,而是表現出某些習慣與生活模式。
事實證明他們能享有長壽,跟他們的性格、事業發展、社交生活很有關係──但實際的關聯與我們的預期不太一樣。
我們首先把研究重點放在壽命的長短。
許多探討健康狀況的研究都有一個問題,就是過度倚賴參與者在填問卷時,對自己身心健康的回答,也就是所謂的「自填式問卷」(selfreport)。
自填式問卷的答案都是主觀的,且通常不太正確。
相較之下,壽命卻絕不可能因自填式問卷而被扭曲。死亡證明的可靠性是另一個研究領域,但如果你的死亡證明上的日期是1989年4月26日,我們對你的壽命與當日的健康狀態便可以有合理的掌握。
許多和健康與長壽有關的常見觀念,其實都帶有偏見──而且那些偏見早在自填式問卷之前就已存在。例如我們常聽到有人為了自身的利益而提供不客觀的研究資訊(通常都涉及個人利益),但除此之外,更有許多無意間造成的扭曲或錯誤。……
當然,我們可以去研究身心健康的人,但應該與誰做比較?
如果我們知道有兩個人出生時完全一樣,一個吃花椰菜,另一個吃炸牛排,或許可以進行合理的比較。但幾乎所有的流行病學研究(包括登上頭條者)所比較的對象,在許多方面都大不相同──事實上我們根本不知道他們有多少地方不同。例如將素食者與嗜吃起士漢堡者,或是常吃藥或討厭吃藥的人拿來相比,這類比較不免存在瑕疵。
不論如何力求精確,研究人類健康這樣複雜的議題必然會受到許多限制。再者,研究結果會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被解讀。
要避免這些研究上的陷阱與偏見,最好的方法就是追蹤研究對象一輩子,觀察有哪些特質影響後續的健康、行為與結果,探討是什麼因素讓背景相似的人發展出不同的身心狀況。
我們採取的正是這種按步就班的方式,本書則是研究結果的第一份完整報告。
我們追蹤上千人的人生,發現常見的保健觀念有了新的變化,例如單身或離婚其實有益女性的健康。
我們的研究發掘出一連串「毫無道理的迷思」──這些常聽到的建議其實並沒有實質的科學根據,反而可能讓你走上死路(不只是字面的意思)。
以下舉出幾種常見的觀念,書中會一一解釋錯在哪裡:
再好的人,也敵不過「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的命運。(迷思!)
結婚吧,這樣會活得比較久。(迷思!)
放輕鬆,不要太賣力工作,這樣才能長保健康。(迷思!)
多想快樂的事能減輕壓力,延年益壽。(迷思!)
有宗教信仰的人較長壽,因此要虔誠信教。(迷思!)
如果你的嗜好偏向園藝、散步、烹飪之類,你應該從事活動量更大的運動。(迷思!)
煩惱對健康大大有害。(迷思!)
相信自己擁有愛與關懷,就能長保健康。(迷思!)
盡早退休並常打高爾夫,有益健康與長壽。(迷思!)
如果你的小孩很嚴肅,應鼓勵他放開心胸,多玩樂。(迷思!)
讓小孩盡早開始上學,可以有更成功的人生。(迷思!)
只要放棄那些讓你想要活到一百歲的事,就可能活到一百歲。(伍迪.艾倫 Woody Allen說的笑話)(迷思!)
探討健康與長壽的書,不是提供食譜(第一週吃蒜頭橄欖油炒菠菜)、食物清單(一天一顆蘋果),就是列出一堆該做與不該做的事(一週四次每次運動半小時;體重和身高的比例不可以高過某個比例)。
運動、飲食、壓力與體重確實會影響健康,但對每個人的影響不同。
對多數人而言,長時間遵循該做與不該做的清單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所幸特曼研究參與者讓我們知道,根本沒有必要辛苦遵循特定的保健原則。在參與者出生數十年之後,才有人發明跑鞋、溫泉水療、各種花俏的健康檢查,但很多人還是活得健康又長壽。我們會告訴讀者原因何在。
我們公布研究結果的目的,並不是要告訴讀者哪些因素最可能讓你活得比周遭的人更久。
如果晚年只能活在衰退與痛苦中,多數人應該都不希望活太久。
但事實是,長壽的人通常一生都相當健康,而不是因為成功打敗癌症、心臟病、糖尿病、肺病等,基本上長壽者多能避免罹患重病。
特曼開始進行研究時,他的對象都還年幼,研究結果不僅對於想要追求健康的成人有幫助,對於有心引導小孩走上健康之路的父母也很有意義。
我們的很多發現可以幫助讀者重新思考,自己的教養方式會有哪些長遠的影響,以及怎麼做才能促進全家人的健康、快樂與幸福。(《他們為什麼活到99 The Longevity Project: Surprising Discoveries for Health and Long Life from the Landmark Eight-Decade Study》頁12)
兩位作者並不只是單純地將原始資料做統計,為了確保研究結果的正確性,並且能適用於多數人,也下了不少功夫。
特曼在研究派翠霞、約翰以及加州千百位聰明的男孩女孩時,所蒐集的資訊非常廣泛──包括小孩的家庭、課業與活動等。他記錄了每位研究對象的家中有多少藏書、小孩玩耍時活不活潑、父母的婚姻是否幸福等。他也評量了小孩的性格──是否謹慎、外向、開朗等。然後他追蹤這些對象一直到他們長大、工作、成家。
特曼1921年開始進行研究,當時四十多歲。1956年特曼去世,但研究計畫繼續由他人接手。我們在1990年開始就這些資料進行嚴謹的研究,當我們談到相關的分析、發現與解釋時,常以「我們的研究」或「我們的計畫」稱呼,但我們絕無意忽略或淡化對特曼及其研究同仁,以及參與者及其家屬的深刻謝意。
我們能夠順利進行健康與長壽的研究,一個重要的關鍵是從美國各地蒐集到研究對象的死亡證明。……
確認了每一位研究對象的壽命(與確切死因)之後,便可以設計與進行一系列前所未見的研究。
我們運用精密的統計模型,並針對性格、社會關係、行為模式進行各種評量,找出具有相似特質(如性格或離婚史)的人,觀察這些特質是否對健康有長期的影響。很多研究結果讓我們大吃一驚。
讀者或許會懷疑,特曼研究的參與者跟我們活在不同的時代,而且多半是聰明、受過良好教育的中產階級,適合以他們為例推及其他人嗎?他們的例子適用於現在的人身上嗎?
答案當然要視情況而定:例如教育程度較低又缺乏醫療資源的外來農工,或是罹患愛滋病的貧農,就可能面臨其他更嚴重的健康威脅。但本書的多數讀者都是聰明、受過良好教育、追求健康與成就的人,與研究對象的差異應該不是那麼大。
不過,我們在研究過程中最重視的,還是能確認研究我們的結果,有利促進大家對健康與長壽的一般了解。
因此我們花了很多時間與心力,去評估研究結果是否能廣泛適用於多數人──答案是肯定的,我們運用很多科學方法來證實這一點。
為了確認舊的量表與評量項目是有效的,我們以現代年輕人為樣本進行新評量,以便與舊資料相對照。我們也使用各種統計測驗與調整方式,以檢視我們的研究對象是否會使研究結果受限。
此外,在提出任何明確的結論之前,我們一定先將結果與其他研究的公認結論相比較。(《他們為什麼活到99 The Longevity Project: Surprising Discoveries for Health and Long Life from the Landmark Eight-Decade Study》頁17)
綜觀這些人的醫生,很多因素決定了人生的順逆與壽命長短。關鍵不在於一個人的性格是否開朗、外向、人緣好,最長壽的類型也不是輕鬆度日、只求安全或避免壓力的人。
長壽的人通常會表現出一種複雜的模式:堅毅、謹慎、努力與朋友及社區維持密切的關係等,他們選擇了精采又有意義的生活軌跡,而且如同書中一再顯示的,這些人每次偏離軌跡時,都會想辦法再回到正軌。
觀察這些長壽者的特質與生活型態會發現,他們通常都積極追求目標,對人生很滿意,而且擁有強烈的成就感。
並不是說這些人快樂得不得了,前面已說過,開朗的人未必長壽。
但如果你擁有龐大的社會網絡,從事喜歡的體力活動,熱心回饋社會,在工作中找到樂趣與成就,擁有美滿的婚姻與親近的朋友,那麼這些對你的幫助絕不只是延長好幾年的壽命,而是代表一種有意義的人生。這層意義,就建立在努力工作、幫助別人、能夠從逆境中站起來等因素。
想想看,一個人只要自己努力過有意義的人生,擁有良好的社會關係,就能得到「健康」這項額外的收穫,這是多麼划算!(《他們為什麼活到99 The Longevity Project: Surprising Discoveries for Health and Long Life from the Landmark Eight-Decade Study》頁258)
相關文章:
活到一百歲以上的長壽秘訣
貧富差距擴大會縮短每個人壽命
存活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與騙術
是科學?還是偽科學?
我是懷疑論者,不是鐵齒
數字可以怎樣「詐」我們
如何評估心理測驗的好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