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8日 星期一
為什麼我們不應該出口成「髒」?
除了禮貌之外,這也關乎自制力與意志力的鍛鍊。
西北大學心理學家的研究團隊曾進行一項研究,探討為期兩週的意志力訓練能否減少家暴的產生。
他們將40名成人受試者(年齡自18至45歲不等,全都有男女朋友或夫妻伴侶),隨機分配至三個訓練小組中。
其中一組要求受試者使用非慣用手來吃飯、刷牙以及開門;第二組要求受試者不可說髒話辱罵人,而且不能說「是啊」,要改說「是的」;第三組並沒有收到任何特別的指令。
兩週過後,那兩個自制力小組的受試者比較不會因為一些典型事件,例如爭風吃醋或感覺另一半不夠尊重自己,而對伴侶暴力相向。
相反地,第三組的對照組,並沒有任何改變。
在這些研究中,我們所鍛鍊的重要的「肌肉」動作,其實並不是那些特定的意志力挑戰,例如在期限內完成目標、用左手開門,或是不要出口成「髒」。
重點在於養成習慣,隨時留意自己準備要做的事,並選擇比較困難而不是最容易的那件事來做。
透過上述的每一項意志力練習,大腦會逐漸習慣在行動之前暫停一下。
這些看似瑣碎的練習,其實有助於訓練的進展;它們有一定的挑戰性,但不致於造成過大的壓力,而且由於這些自我約束的事需要細心留意,因此比較不會引發「被剝奪」的強烈感受。(為什麼我不能說「是啊」!?我平常就是愛說「是啊」,不行嗎!?)
相對上較不重要的意志力挑戰,正好能讓受試者鍛鍊自制力的肌肉,不會因為心情煩躁不安,而使得我們設法改變的許多努力徒勞無功。(《輕鬆駕馭意志力:史丹佛大學最受歡迎的心理素質課The Willpower Instinct: How Self-Control Works, Why It Matters, and What You Can Do to Get More of It》頁96)
相關文章:
你絕對想不到鍛鍊意志力會對一個人的生活產生多大的影響?
《輕鬆駕馭意志力The Willpower Instinct》的摘要與私目錄
建構成功的元素──我要推薦《輕鬆駕馭意志力The Willpower Instinct》這本好書的其中一個原因
認真盡責是預測長壽的最佳指標──我要推薦《輕鬆駕馭意志力The Willpower Instinct》這本好書的其中一個原因
提升意志力(注意力、專注力)、控制衝動、減輕壓力、幫助睡眠的冥想技巧
繼續閱讀...
讀「妻翻小三舊帳 夫自刺亡」新聞有感
【陳韋劭、吳國仲、李銘宏╱新北報導】不要隨便翻舊帳!新北市一名疑曾出軌的男子,前晚不堪妻子重提外遇往事,盛怒中欲對妻子動粗,十五歲女兒見狀,趕緊叫母親帶四歲弟弟躲進浴室,男子突然拿出一把匕首大喊:「我死給你看!」當著女兒面前朝自己頸部、胸口猛刺四刀,因刺穿肺部且臟器外露送醫不治,女兒難過大哭說:「爸爸為什麼要這樣子?」
警方調查,自戕身亡的張姓男子(四十三歲)和鍾姓妻子(三十六歲)結婚約十五年,育有一女一子,十五歲大女兒就讀專科學校,小兒子年僅四歲,張男在工廠上班,妻子是保險業務員,夫妻原本感情融洽,但數月前張男疑有外遇,夫妻常為此口角,兩個月前吵得不可開交,還驚動鄰居報警處理。
「死給你看」捅4刀
前晚張男帶著家人到餐廳吃飯,席間有說有笑,夫妻還喝了不少酒,返家後夫妻因細故爭吵,妻子生氣說:「你在外面有女人,回來就對我亂發脾氣。」張男受不了妻子一再翻舊帳,氣得要對妻子施暴,大女兒見狀立即喊:「媽媽,你快跟弟弟躲到浴室。」
張男見妻兒逃離,盛怒中衝進臥室拿出二十公分長匕首,走回客廳大聲嗆:「我死給你看!」當著女兒的面,朝自己頸部和胸口共刺四刀。
張男自殘後不支倒地,頸部、胸口鮮血大量噴出,客廳濺滿血跡,目擊整個過程的女兒嚇得報警。警消人員獲報抵達,發現張男頸部、胸部有四道深達十多公分傷口,急忙送醫急救。
妻女痛哭無法接受
張男送醫後因臟器外露、肺部刺穿、頸動脈失血過多不治死亡,妻子在醫院痛哭失聲,大女兒也哭到雙眼紅腫,無法接受父親身亡事實。
我不曉得張男是否經常有家暴行為,但因為他自殺的行為,使我想起了《求生之書The Gift of Fear and Other Survival Signals that Protect Us From Violence》的這一段內容。
施虐者認為控制是唯一可以留住愛的方法
那些亟亟於控制伴侶的人,是出於邪惡的動機嗎?不是,那只是因為在他們的認知裡,控制是唯一可以把愛留住的方法。
一個自小由喜怒無常的父母養大的小孩,長大以後,難免會想盡各種方法去控制他小時候所無法控制的東西(愛)。……
如果一個有控制欲的男人不明白自己內裡發生了什麼問題,而他又不願意請教專家或心理醫師的話,他就很可能會訴諸暴力手段來維繫自己的控制權。(《求生之書The Gift of Fear and Other Survival Signals that Protect Us From Violence》頁211)
我不認為因為這樣的理由就可以家暴,《求生之書The Gift of Fear and Other Survival Signals that Protect Us From Violence》的作者也這麼認為,所以他寫了危險情人的徵兆,教人避開危險情人。
然後,我想起了《輕鬆駕馭意志力:史丹佛大學最受歡迎的心理素質課The Willpower Instinct: How Self-Control Works, Why It Matters, and What You Can Do to Get More of It》提到的這項研究。
西北大學心理學家的研究團隊曾進行一項研究,探討為期兩週的意志力訓練能否減少家暴的產生。
他們將40名成人受試者(年齡自18至45歲不等,全都有男女朋友或夫妻伴侶),隨機分配至三個訓練小組中。
其中一組要求受試者使用非慣用手來吃飯、刷牙以及開門;第二組要求受試者不可說髒話辱罵人,而且不能說「是啊」,要改說「是的」;第三組並沒有收到任何特別的指令。
兩週過後,那兩個自制力小組的受試者比較不會因為一些典型事件,例如爭風吃醋或感覺另一半不夠尊重自己,而對伴侶暴力相向。
相反地,第三組的對照組,並沒有任何改變。
在這些研究中,我們所鍛鍊的重要的「肌肉」動作,其實並不是那些特定的意志力挑戰,例如在期限內完成目標、用左手開門,或是不要出口成「髒」。
重點在於養成習慣,隨時留意自己準備要做的事,並選擇比較困難而不是最容易的那件事來做。
透過上述的每一項意志力練習,大腦會逐漸習慣在行動之前暫停一下。
這些看似瑣碎的練習,其實有助於訓練的進展;它們有一定的挑戰性,但不致於造成過大的壓力,而且由於這些自我約束的事需要細心留意,因此比較不會引發「被剝奪」的強烈感受。(為什麼我不能說「是啊」!?我平常就是愛說「是啊」,不行嗎!?)
相對上較不重要的意志力挑戰,正好能讓受試者鍛鍊自制力的肌肉,不會因為心情煩躁不安,而使得我們設法改變的許多努力徒勞無功。(《輕鬆駕馭意志力:史丹佛大學最受歡迎的心理素質課The Willpower Instinct: How Self-Control Works, Why It Matters, and What You Can Do to Get More of It》頁96)
如果張男能做這樣的練習,這個悲劇發生的機率是不是能夠降低?
假如這對夫妻了解兩性在外遇上的不同反應,知道不忠的伴侶會有下面的反應,他們是不是有可能再重新建立起夫妻間的信任?
不耐煩:「我已經離開情人,告訴你一切了,你還想要我怎麼樣?」
一旦外遇曝光,你可能會急著採取行動,重建關係。並不只是因為你想要復合,而是有更自私的理由:你想停止每次面對另一半的痛苦時所產生的罪惡感。
然而,另一半的時程表跟你可大不相同,看到你明顯想要減低損害、繼續前進,對方可能會憤怒不已。……
你滿懷歉意,卻很不耐煩,納悶道:「另一半不斷用讓我產生罪惡感的言語攻擊我,這解決不了什麼,只會讓我們倆漸行漸遠,我還得忍耐這種情況多久?」
克里斯是位39歲的汽車業者,對自己能向妻子坦承違法性事,他感到很自豪,甚至覺得已經脫罪了。
在父母的強烈要求下,他成為重生的基督徒,相信他的眼淚已把罪過洗淨。
原諒自己之後,他預期妻子也會原諒他,但她不為所動。
「他感覺純淨了──對他來說很好啊,」她說:「現在一切都落到我身上了。我應該如何面對他的欺瞞──歡欣鼓舞嗎?」
震驚、痛苦、憤怒、絕望──這些是你的另一半比較典型的反應,假如你期待這些感覺很快就會遠離,那麼你只會更挫折罷了。
沒有應急之道,也沒有神奇咒語。
能療癒你的,就是梅拉妮.貝提(Melanie Beattie)所謂的「體驗的過程」──就是那些細微的、具體的行動,在整個過程中點滴累積的時刻中,你說服另一半相信你已面對自己的欺瞞、不美麗的自我,再度信任你是安全無虞的。這很花時間。
這本書第六章詳細說明了如何恢復信任。
當下,你必須竭盡所能,心懷憐憫和忍耐地堅持下去,見證另一半的情緒混亂,透過關愛的行動,讓另一半感覺安心、受珍惜,願意冒險再愛你。(《走出外遇風暴:如何重建信任與親密After the Affair: Healing the Pain and Rebuilding Trust When a Partner Has Been Unfaithful, 2nd Edition》頁57,讀冊生活TAAZE的連結)
如果我們能讓更多人知道像「幫愛情加溫的方法──心理學教你談戀愛,增進夫妻感情」、「愛情地圖20問的遊戲」、「幸福婚姻的處方(二)」等等這類的知識,推廣意志力的鍛鍊,應該可以減少類似悲劇發生的機會吧!
相關文章:
再談家暴(DV,Domestic Violence)
繼續閱讀...
男人和女人對外遇(婚外情)的不同反應
因緣際會下讀完了《走出外遇風暴:如何重建信任與親密After the Affair: Healing the Pain and Rebuilding Trust When a Partner Has Been Unfaithful, 2nd Edition》這本好書。
男人和女人對另一半外遇的解讀不太一樣,結果就影響了他們對外遇的情緒反應。
雖然適用於某些人的情況不見得適用於其他人,但有證據顯示,多數人的反應至少有部分符合典型的性別模式。
不論這些生物和文化規則有多麼不固定、不精確,察覺出這些規則,可以比較清楚地釐清你對外遇的反應,讓你覺得沒那麼瘋狂和孤單。這也能幫助另一半更了解你。
一般來說,女人傾向試圖恢復關係,讓婚姻繼續下去;男人則傾向結束婚姻,尋找替代。
女人容易陷入憂鬱,自怨自艾;男人則容易發火,憤怒地攻擊別人,就算只是幻想也好。
女人容易把外遇歸咎到籠統的無價值感;男人則歸咎到性無能。
女人誇大外遇的重要性,費時較久才能復原;男人把痛苦劃分開來,繼續前進。
差異一:女人試圖維持關係;男人則轉身逃離。
女人:「或許我們可以順利解決問題。」
男人:「不用勞煩回來了。」
當受傷的伴侶是女人時,她比較會努力維持關係──部分是因為她的文化教導她要取悅別人和否定自己。
男人則傾向減低損失,尋求替代──他覺得自己值得被愛與關懷,所以要找個能愛他、關心他的人。
典型的情況是,女人感情受傷害時,會緘默不談,或逃避面對自己的情感。
由於她們有維持表面和諧的壓力,常會壓抑真實的自我,壓抑住吶喊著「我需要的不只是這樣」的內在聲音。
我們的社會傳遞出這樣的訊息──維持自己和他人的關係,是女人的職責,也是自我價值的衡量基準。
一項精采的研究顯示,問一群8歲左右的女生受到男生不當對待時有什麼感受,她們都了解自己的憤怒,會提出抗議;但同樣這批女生到了12歲左右,再問同樣的問題,她們的回應是:「我不知道。」
這項有大量資料佐證的研究證明,隨著年紀增長,很多女人受到委屈時,不再相信直覺。
如果身為女人的妳,無法坦然承認另一半的不忠傷害妳,假如妳為了和對方在一起,而不直接明確地討論妳的負面感受,假如妳害怕「揭露真相」,那麼妳真是被訓練得很好。……
差異二:女人憂鬱;男人憤怒。
女人:「我人生中最重要的關係毀了。」
男人:「如果遇到我老婆的情人,我要殺了他。」
女人遭逢外遇時,傾向於痛責自己。
男人的反應則傾向於憤怒,痛責傷害他們的人,至少幻想這麼做。……
差異三:女人覺得自己不夠格當伴侶;男人覺得自己不夠格當情人。
女人:「我為人不夠好,無法滿足我先生。」
男人:「我的陰莖太小/太大,我太快/太慢射精。我無法滿足我太太。」
……身為女人,妳可能會把丈夫的外遇歸咎於自己做人失敗,而不是只歸咎於自己床上表現不佳。妳可能認為另一半是為了愛而出軌,而非為了性,外遇的吸引力不只是肉體情欲而已。結果,妳可能比妳丈夫更重視他的外遇。
當他堅持:「我從沒愛過那個女人;我沒想過要破壞我們的婚姻;我的外遇對我毫無意義。」
妳會經歷一段痛苦的時間來相信他說的話,但是妳可能會思考他是不是誠實。
如果你是男人,你傾向認為妻子是為了更好的性愛而背叛你,這種假想讓你覺得自己性無能而嫉妒不已,可能導致你對妻子或她的情人暴力相向。
男人容易忽略或低估其他非關性愛的關係問題,例如溝通和親密,這些對妻子而言可能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你想挽救婚姻,可以從這裡開始:問問另一半她覺得婚姻中缺少了什麼,你要做些什麼,好讓她有被愛、被賞識的感覺。
差異四:女人作繭自縛;男人讓自己分心。
女人:「我無法停止想到他的女友。」
男人:「我拒絕去想她的外遇。」
由於女人的自我感與她最親密的關係是否成功緊密相連,所以女人比男人更易執著於外遇事件,滿腦子都繞著這事打轉,把其他事情都拋到腦後。
在這過程中,另一半的謊言讓她更痛苦難受,變得更疑神疑鬼,時間也拖得更久。
由於她主動回想外遇細節,一切歷歷在目,而讓自己的創傷和不安全感更鮮明。
男人則相反,他們花較少時間在反覆思索背叛事件,而花較多時間積極投入讓自己覺得有所掌控、有幹勁的身體活動。
他們似乎比較能夠將痛苦區分開來,然後前進──通常是邁向另一個伴侶。……
沒有任何一種反應是專屬於單一性別所有;這裡討論的性別差異只是想用來幫助你和另一半,在這段難受的時間裡,能以比較完整的觀點看待對方的行為。不論你是男人或女人,你所蒙受的損失都是深切而複雜的。(《走出外遇風暴:如何重建信任與親密After the Affair: Healing the Pain and Rebuilding Trust When a Partner Has Been Unfaithful, 2nd Edition》頁47,讀冊生活TAAZE的連結)
本書中文版為英文版的第一版。
當前對婚外情態度和行為的研究顯示,女人比較容易為了愛和陪伴而外遇,男人則較常單純滿足於性愛。
女人相信若是為了愛而外遇,比較情有可原;男人則相信,如果不是因為愛而外遇,才情有可原。
女人也比男人更容易因外遇而痛苦不堪。
這些發現在另一半的眼中並不足以原諒──你堅稱自己別無選擇、你做了每個男人或女人都會做的事,這些都不能讓你脫罪多少──但它們可以幫助另一半了解你的想法,激發一些有用的討論,探討外遇的意義和你們關係中的缺陷。
差異一:女人尋找靈魂伴侶;男人尋找玩伴。
女人:「我終於找到我可以敞開胸懷的人了。」
男人:「我的情人和我分享這麼多──性、網球、爵士樂。」
一般而言,女人有外遇是為了體驗原本關係中缺乏的情感連結。
她們出軌是為了尋找靈魂伴侶,那人會關心她們的感覺,鼓勵有意義的溝通。
女人喜歡談話,透過言語互動建立親密的連結。……
出軌的女人通常和情人在發生性關係之前,就先建立了親密的友誼。一旦建立了肉體關係,他們會持續尋求更堅定的親密感。
相反地,男人則比較可能發生缺乏情感依戀的外遇。
他們傾向於享受跟情人做一些積極的事情,不一定跟性有關,是透過非言語的活動而感覺親近。
參閱「女人的友誼跟男人的有什麼不同」。
通常吸引男人陷入外遇的,是他們對其他女人的身體魅力,而不是友誼需求;毫無負擔的性愛冒險比了解或親密更讓男人流連忘返。
外遇發生期間,男人比女人更容易滿足於家庭生活。
根據演化心理學家羅伯.賴特的研究,同性戀族群也是如此,相較於女人來說,「無疑男人的性關係比較雜亂,比較容易跟不特定的人發生性行為。」……
男人和女人都可以運用這些性別差異的知識,做為損害控制的方法。
舉例來說,如果妳是女人,妳可能會質疑,自己是否曾直接跟另一半傳達對這段關係的不滿、是否明確表達了妳需要什麼來恢復失去的親密感。
受傷的伴侶得知另一半外遇後,常會悲歎自己從來沒有獲得機會去處理另一半的抱怨。
如果你是男人,你可能懷疑為什麼和情人有染,當時你在原本的婚姻中有多不快樂。一開始只是表面上的吸引力,可能會一發不可收拾,變成性愛激情,然後發展成強烈的情感連結。最後你可能決定換掉另一半,但其實你一開始並沒有那麼不滿,後來你會發現,新關係跟你原本的婚姻一樣衝突連連。
差異二:女人相信她們的外遇如果是因為愛,那就情有可原;男人剛好相反,不是因為愛而外遇,才情有可原。
女人:「但是我愛他。」
男人:「但是我不愛她。」
當外遇涉及愛情時,女人比較支持外遇;諷刺的是,男人剛好相反。
女人傾向在情感和肉體上都深刻地依戀情人,這是她們的外遇往往會導致離婚的原因之一。
一般而言,男人相信肉體出軌是可以接受的,甚至只要是一時的激情、沒有人發現,社會就會寬恕這種行為。
他們傾向縮減性愛幽會的重要性,把它視為無關緊要的事件、意外,是暫時的放鬆。
再回頭看「外遇發生期間,男人比女人更容易滿足於家庭生活」這一句,小三要轉正,其實並不容易。
差異三:女人對自己的外遇痛苦不堪;男人則享受外遇。
女人:「我的外遇讓我的生活變得很複雜。」
男人:「我的外遇讓我生活很充實。」
……女人通常不像男人那樣覺得外遇帶來解脫;她們比較痛苦,罪惡感比較深,對自己的婚姻更不滿,而且覺得更依賴情人。
男人較能將自己的外遇和生活重心區隔開。由於他們不太會花時間在掛念人和回憶關係中的重要時刻,所以外遇通常對他們沒那麼重要,不太會讓他們掛念。……
如果妳有外遇,可能會有很多時間都想著情人。但很可能──要有心理準備,妳會討厭聽到這話──這些投注在第三者身上的時間,導致妳認定這段婚外情有比較多的愛和特別感。
如果妳跟很多女人一樣,很難認為一段純粹只有性愛的外遇情有可原,那麼妳的罪惡感可能導致妳誇大對家庭的不滿,並放大對情人的愛。
如果你有外遇,你可能會騙自己相信,你能讓性關係維持單純。不幸的是,情人可能用她的性別典型模式來回應,逐漸對你要求更多的親密感和承諾,因而改變了你的遊戲規則。(《走出外遇風暴:如何重建信任與親密After the Affair: Healing the Pain and Rebuilding Trust When a Partner Has Been Unfaithful, 2nd Edition》頁78,讀冊生活TAAZE的連結)
相關文章:
[心理測驗]感情出軌測驗
女人出軌(外遇)的機率和兩個原因
幫愛情加溫的方法──心理學教你談戀愛,增進夫妻感情
幸福婚姻的處方(二)
常見的婚姻迷思
愛情地圖20問的遊戲
繼續閱讀...
2014年7月27日 星期日
如何克服或消除對他人的偏見──蔬菜法(Vegetable Method)
「不論國籍,大家吃到美食的表情都一樣。」──日劇《多謝款待》
如果我們想要說服其他人支持某一個人,或對某一個人改觀,比起直接說服,當然是在偏見消除的情況下比較容易說服。
我們可能對另一群體有先天的偏見,卻自認為毫無偏見。
我們自以為公正公平,但其實我們早已被週遭的社會制約,有時甚至連自己都沒有意識到這點。
這些想法未必要像過去幾代那般,經由文化所推波助瀾,而明顯含有偏見的宣傳或訊息來加以灌輸。
偏見的反應甚至可以經由他人傳達的微妙社會訊號來學習──如感受到其他人遇到一個外團體成員時臉上害怕的表情。
參閱「如何輕易地讓人道德沈淪?」。
當然,問題是:這種無意識的本能偏見,仍會造成微妙的不利效果,影響我們對其他種族或群體成員的判斷、互動和關係。
如果我們根本沒有察覺自己的成見,又怎能消除它們?
在這樣的情況下,是否意味著對其他團體的負面偏見永遠無可避免?
……普林斯頓大學的心理學家蘇珊.菲斯克(Susan Fiske)和同事進行一連串實驗,對一組白人受測者展示一系列陌生人的照片,黑人和白人都包括在內。
他們使用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監測這些實驗對象的大腦,結果發現受測者看到黑人相貌時,就會激發杏仁體的活動,而看到和他們相同的白人照片時則不會。
先前的研究已經發現,杏仁體「點亮」得越明顯的人,在種族偏見的標準測驗上分數就越高。
有趣的是,即使受測者說他們完全沒有偏見或偏執的看法,但他們的杏仁體還是會啟動到一定的程度,代表他們有成見反應,證明了這些反應是自動而無意識的。
這項研究只能評估偏見的情緒反應,卻無法評估認知成分,也就是刻板印象和錯誤觀念。
腦部掃描無法讀取我們的思想和觀念,因此社會心理學家開發出認知測驗來衡量我們的刻板印象。……
參閱「揭露潛藏在你意識之外的祕密──[心理測驗]內隱聯結測驗(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
根本的問題是,我們有沒有辦法擺脫偏見?菲斯克開創性的實驗提出了令人驚訝的答案。
在這個實驗中,研究人員運用如上述的功能性磁振造影成像掃描和認知測驗等技巧,評估一群受測者的情感和認知偏見,而且在兩種不同的情況下,以不同的指示進行這樣的評估。
在實驗的第一部分,白人受測者要看黑人的照片,並判斷此人是否超過21歲。
這個指令要受測者依社會分類標準來看這些照片,迅速判斷他們屬於「21歲以上」或是「不到21歲」的群體。
就如種族和性別一樣,「年齡群體」是以「年輕」或「老」分類的基礎,是我們可以立即在文化中辨識、區分的社會類別或群體。
由團體成員的角度來看這些相片,會阻礙我們把他們視為個人,因為若要把他們當成個體來看,需要更詳細地分析這張臉上的個人特色。
在這種情況下,白人受測者必須以「21歲以上或以下」為基礎來評估黑人照片,即引發了他們的種族偏見──同時激起負面情緒偏見(以fMRI偵測到杏仁體的活動)和種族刻板印象(由認知測驗而得知結果)。
在第二階段的實驗中,受測者受到鼓勵,把照片中的人當成個人,而不是根據其成員所在的群體(如年齡、性別、種族)區分。
方法是在顯示每張照片之前,先在顯示幕上閃現蔬菜的名字,要求受測者思考照片中的這個人是否會喜歡這種蔬菜。
這項任務設計的目的,是要讓受測者把每張臉都當成獨特的個人,有各自的喜好和特點。
教許多研究人員詫異的是,刻意把此人當作個人,完全消除了偏見反應,杏仁體既沒有活動,種族的刻板印象也沒有激發,偏見就此蒸發無蹤!
這一結果完全推翻了先前科學界的觀念,以為偏見是人類生存不可避免的特徵,而人類沒有能力阻止這些「自動」和「無意識」反應的發生。……
這真令人震驚!先前已經證明,這些受測者至少具有一定程度的種族偏見。
而一般也認為,人就算沒有刻板印象,至少也會對其他群體有根深蒂固的負面情緒偏見,這是人類的自動反應,超出了我們的意識控制。
但現在看來,似乎這種人類與生俱來的基本反應,這種導致偏見、仇恨、衝突,甚至暴力的根本反應──這種「我們對抗他們」的反應,可以很快地澆熄。
其實,只要刻意地把別人視為個體,想想:「嗯……我不知道這個傢伙喜歡什麼樣的蔬菜?」即可辦到。
這種技巧不但容易,而且效果宏大,讓研究人員不禁納悶,事情是否真的這麼簡單?因此,他們決定提高要求。
他們根據以往的研究,把普通「外團體」的各種偏見反應記錄在案:根據年齡、性別、殘疾或財富進行分組。
就像各種族群的照片一樣,這些照片也會引起各種自發的情緒反應。
而如今他們決定把「蔬菜法」用在「極端」的外團體身上,也就是社會大眾感到羞恥的團體,如遊民和吸毒者。
學者先前對這些極端外團體的研究,揭露了意想不到的結果。
他們採用相同的功能性磁振造影技術,發現人在觀看極端外團體照片的瞬間,會激發大腦被稱為腦島(insula)的區域,這個區域會導致規避的行為和極端厭惡的感受──以往的研究顯示,在受測者看到非人的對象,如垃圾、肢體傷害和人的穢物時,就會出現這種大腦活動模式。
而這項研究最驚人的發現是,受測者看到遊民照片時,並沒有激發大腦被稱為「內側前額葉皮質」(mPFC)的區域──大腦的這個部位會回應社會刺激,在人想到其他人或自己時啟動作用。
這個發現意味著什麼?研究人員指出,在我們看到極端外團體的成員時,大腦的反應就「猶如被一堆垃圾絆倒」一樣。
菲斯克讓受測者以「蔬菜法」再來看一次「人類垃圾」的照片,就能扭轉受測者的偏見反應──這時啟動的是「人類」的識別區──內側前額葉皮質,而未啟動「討人厭垃圾」的反應。
就這麼簡單,令人難以置信:「你認為這個乞丐喜歡什麼樣的蔬菜?」就能讓受測者看到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堆沒有生命的垃圾。(《亂世中的快樂之道The Art of Happiness in a Troubled World》頁106)
相關文章:
揭露潛藏在你意識之外的祕密──[心理測驗]內隱聯結測驗(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
為什麼不要跟人爭論政治、宗教議題?——我們先用情緒下決定,再用理性找理由
如何輕易地讓人道德沈淪?
2秒鐘就決定你的第一印象
人有多會記仇,第一印象就有多重要
繼續閱讀...
2014年7月26日 星期六
《即使弱小也能取勝》(以弱勝強)籃球版
底下摘錄博達著作權代理公司網站對此書的介紹:
不是平時努力就會得勝。「弱者」只能放手一搏!
時間、球場、設施──一切都不足夠!即便如此,東大錄取率第一名的高升學率學校,七年前全國高中棒球選手權的東東京大會前16強,今年也以前32強持續獲勝。無論守備、打擊,都沒有默契戰術,也沒有犧牲短打。有的就是慌亂地大量地打出安打取得分數獲勝!──秀才們得出的結論,是顛覆高中棒球常識的大膽理論。
2005年的比賽,開成在第一戰第七局以10比2提前結束比賽,第二戰第五局以13比3提前結束比賽,第三戰第七局以14比3提前結束比賽,第四戰以9比5獲勝,第五戰第七局以3比10被提前結束比賽。
因為原本開成高中只有一個運動場,棒球隊一週只有一次可以練習的時間。在每週三小時左右的練習下可以擠進前16強實在很厲害,作者一邊看著練習一邊這麼想,也才發現到,「因為他們很菜,這也是很異常。」因此,高橋先生為了解開這些很菜的球員也可以打進前16強的謎團,盡量單獨訪問每一個學生。學生們向專業作家的高橋先生說明「不擅長」跟「不會」的差別,也告訴他「因為錯誤是開成的傳統。」。因為沒有運動神經所以想當投手,因為涼所以喜歡外野,因為沒有任何人想當捕手只好自己來,因為想成為專家所以選了開成,學生們提出各式各樣的分析。雖然全部學生的理由聽起來有些像糟糕的藉口,但這些一塌糊塗的藉口也挺有意思。
在讀《以小勝大:弱者如何找到優勢,反敗為勝?David and Goliath: Underdogs, Misfits, and the Art of Battling Giants》這本書時,讀到了類似的真實故事。
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如此描述這支籃球隊伍:
拉納戴夫(Vivek Ranadive)看著他執教球隊的女孩們,摩根和茱莉亞是熟練的籃球員,但妮基、安琪拉、達妮、荷莉、安妮卡、和他的女兒安嘉麗從未打過籃球賽,她們不全是高個兒,她們射籃不準,也不特別擅長運球,她們不是那種每天傍晚都去籃球場隨機湊隊較勁的孩子。
拉納戴夫居住於加州矽谷核心地的門洛帕克市(Menlo Park),他形容他的球隊是由「金髮小女孩」組成的,她們是科技怪胎和電腦程式設計師的女兒,她們參與科學研究計畫,閱讀厚而複雜的書籍,夢想長大後成為海洋生物學家。(《以小勝大David and Goliath》頁58)
而這位當女兒籃球隊教練的拉納戴夫,「以前從未打過籃球」。
拉納戴夫永遠忘不了生平第一次觀看籃球賽時的感覺,他覺得那是不動腦子的運動比賽。
甲隊得分後立刻退防自己的前場,乙隊從邊線傳球進場,運球至甲隊前場,而甲隊隊員則是在那一端耐心等候。其後,這流程再倒反過來。
正規籃球場長94英呎,絕大部分時間,一隊只防守約24英呎的場地,其餘70英呎則是消極而不做防守動作。
球隊偶爾會打全場緊迫盯人,阻撓對方把球向前推進,但每次採取這種全場緊逼防守時,他們只會打上幾分鐘。
拉納戴夫覺得,這彷彿就像籃球界對於比賽模式有某種共謀,而這種共謀造成強隊和弱隊的落差愈加擴大。
強隊有高大、運球和投籃技巧皆優的球員,他們能在對手半場俐落地執行他們精心準備的進攻戰術。
那麼,奇怪的是,弱隊的打法為何也是防守約24英呎場地,讓強隊能夠輕而易舉地做他們那麼擅長做的事呢?(《以小勝大David and Goliath》頁57)
所以拉納戴夫要求他所執教的紅木市隊「每場比賽都要整場打全場緊迫盯人防守」。
紅木市隊的策略,是以籃球比賽中,進攻一方不得違例的時間限制為基礎。
第一個時間限制是邊線發球,甲隊得分後,乙隊的某個球員拿球至邊線外發球時,必須在5秒內發球進場給隊友,超過5秒就違例,球權將還給甲隊。……
通常,當有球隊打緊迫盯人戰術時,防守方的球員會站在她負責防守的球員背後,以便在此進攻球員拿到邊線發進來的球之後,阻撓她接下來的進攻。
但紅木市隊的女孩採取打得更積極的高風險策略,她們站在對手前面,阻撓對手取得邊線發進來的球。
而且紅木市隊沒有人去防守對方在邊線發球進場的那個球員,拉納戴夫認為不必這麼做,他讓多出來的那個球員當個機動者,是協助防守對方最佳球員的第二個防守員。
「想想美式足球吧,」拉納戴夫說:「四分衛可以持球跑動,整個場上有他可以傳球的隊友,但成功傳球仍然是難得要命。」籃球更難,場地較小,有5秒的限制,球更大、更重。
在紅木市隊的防守戰術之下,其對手球隊往往無法在5秒之內從邊線發球進場,或是發球員心想著5秒將過,著急之下便胡亂地把球拋出,或是傳出的球被紅木市隊攔截。……
第二個時間限制是10秒違例,進攻方必須在10秒內帶球過中場線。
若紅木市隊的對手成功在5秒內把球發進場,紅木市隊的球員便會把注意力轉移至第二個時間限制,她們湧向那接到邊線傳進球的對方球員去攔阻她。
安嘉麗是指派的攔阻員,她會衝過去,伸張她的長臂包夾運球員,她可能把球抄截,或是造成對手在情急之下慌亂地把球拋出,或是對手被封鎖而10秒違例。……
在這種不讓對方成功發球進場和帶球過中線的策略下,紅木市隊長在開賽後取得4-0、6-0、8-0、12-0的領先,有一次甚至取得25-0的領先。
要先了解規則,才能善用規則,甚至打破規則。
由於這種戰術總是使她們在靠近對手籃下之處取得球,因此,她們很少需要嘗試命中率低的長射,長射需要技巧和苦練,她們多是帶球上籃。
在紅木市隊那年輸的幾場比賽之一,紅木市隊只有4人在場,她們仍然打全場緊迫盯人,最後只輸了3分。(《以小勝大:弱者如何找到優勢,反敗為勝?David and Goliath: Underdogs, Misfits, and the Art of Battling Giants》頁64)
這支球隊最終打進全美錦標賽。
相關文章:
真人真事改編的好看電影「魔球Moneyball」
《魔球—逆境中致勝的智慧Moneyball:The Art of Winning an Unfair Game》
我們是一個小國,不能放棄任何一個孩子,我們需要每個人每個頭腦──芬蘭國民義務教育新聞報導有感
我也想上這樣的體育課──真人實事的《魔球Moneyball》教育版
繼續閱讀...
2014年7月23日 星期三
非關玩具──男孩、女孩遊戲時的性別差異
在她那本兒童人類學的經典小書《男孩與女孩:娃娃家的超級英雄Boys and Girls: Superheroes in the Doll Corner》裡,裴利做了長達一年的性別心理學實驗記錄。
《男孩與女孩:娃娃家的超級英雄》中文版由光佑文化於1998年出版,譯者黃又青,似已絕版。
但裴利的出發點並不是要做實驗,而是希望讓自己的課程可以運作得更好,為此,她必須讓男孩遵守規矩。
在裴利的班上,男生就像是顆不定時的炸彈,他們占領教室的角落,打造戰艦、飛船,以及戰爭的各種武器,然後運用在各種鬧哄哄可怕的戰爭之中。
女孩則依偎在充滿洋娃娃的角落,在那裡她們用各種衣服打扮自己,照顧她們的寶寶、聊男朋友,而且通常會設法騙一兩個男孩過來扮演王子或爸爸。
裴利出生在1929年,整個教學生涯跨越美國文化結構劇烈變動的時期,尤其是男女在傳統性別角色上的變化。
但在她整個職業生涯之中,扮演遊戲卻絲毫沒有任何改變。
裴利工作了50個年頭,從1950年代到2000年代,女人逐漸轉入職場,而男人也必須負擔家務。
但在裴利的教室裡,時光似乎永遠停滯在1955年。這些孩子是性別刻板印象珍貴的小化身。
裴利──不僅是名可愛的老師,也是一位優秀敏銳的兒童觀察家──討厭這個現象。
她的職業生涯大部分時間都待在芝加哥大學實驗學校,這個學校的價值觀和裴利個人的自由傾向相當一致。
學生家長基本上都儘量不買芭比娃娃給女兒,以免鼓勵偏差的身體意識,而且家長也幾乎不讓自己的兒子拿玩具手槍。
裴利沮喪地看著班上的性別角色逐漸刻板化。女孩就是那麼……女孩樣,她們玩洋娃娃、整天盼望王子降臨、非常文靜,不會打架或大聲喧鬧;她們嘴裡的故事通常和可愛的兔子和夢幻的粉紅河馬有關。
而這些男孩就是那麼……男孩樣,他們亂衝、狂叫,而且快樂地搗蛋,他們滿屋子掃射,到處都是想像出來的彈孔,還用炸彈把房子炸毀。由於教室裡禁止玩玩具手槍,於是他們用各種物品做出外型神似手槍的玩具,例如蠟筆,而當這些物品統統被老師沒收時,他們還有手指可以玩。
最糟糕的是,當男孩扮演海盜或搶匪時,他們需要每個硬漢最需要的角色:受害者。有誰比這些女孩更適合當受害者呢?這些男孩不斷進攻、衝進女孩子洋娃娃的角落,收拾死傷然後拉走戰利品。
這些舉動往往造成女孩落淚,但有時候並不是因為她們不喜歡被設殺或者打劫,而是因為這些男孩會破壞她們的幻想。當星際大戰中的達斯維達與他的衝鋒隊不斷轟炸星球時,想要扮演灰姑娘是件難事。
裴利這本書記錄了她這一年來如何嘗試讓自己的學生跳脫性別框架,以及吸引人且有趣的失敗過程。
裴利所用的把戲、條件交換、詭計沒有一項奏效。
舉例來說,她試著強迫男孩在洋娃娃角落遊戲,而女孩在禁區遊戲。結果男孩隨即把洋娃娃角落變成太空船的駕駛艙,而女孩在禁區蓋出一間房子,恢復她們對家庭的幻想。
當裴利宣布自己完全敗給性別的深層結構時,整個實驗來到高潮。她決定讓女孩當女孩。雖然內心帶著自責,但她坦承這對她來說並不困難,因為她一直都比較贊同女孩相對文靜且有益於社會的遊戲形式。相較之下,讓男孩當男孩就比較掙扎,但她仍然做到了。
裴利得到的結論是:「讓這些男孩扮演搶匪,或者成為太空中的硬漢,這是小男孩的本性,放諸四海皆準、自然而然的遊戲。」
……康納(Melvin Konner)在他的經典之作《童年的演化The Evolution of Childhood: Relationships, Emotion, Mind》提到,世界各地男孩與女孩的遊戲中確實存在性別差異。
橫跨五十幾年以及各種文化所累積下來的大量研究,基本上符合裴利在美國中西部的班級上所發現的事實:男孩和女孩自動用性別來區隔自己,男生從事更好動、混亂的遊戲;幻想遊戲比較常發生在女孩之中,她們更細膩且更專注於扮演媽媽的遊戲。根據她17個月來的觀察,可以看見並測量出許多性別差異,男生通常更有侵略性,比起女孩比較不愛養小孩。
心理學家桃樂絲和辛格對這項研究提出總結:「大部分的時間裡,我們可以在小孩的遊戲中看到截然不同的差異。一般而言,男生在活動中精力旺盛,他們會選擇冒險、大膽、衝突的遊戲,而女孩偏向於選擇撫育培養和包容的遊戲。」(《故事如何改變你的大腦?透過閱讀小說、觀看電影,大腦模擬未知情境的生存本能The Storytelling Animal: How Stories Make Us Human》頁69)
書中72頁還特別提到,得「先天性腎上線皮質增生症」(CAH)的女性,子宮會分泌異常多的雄性賀爾蒙。受影響的女孩將傾向於喜歡玩男孩的遊戲,對於婚姻、母職、玩洋娃娃和照顧寶寶都興趣缺缺。有CAH症狀的女孩和男生一樣喜歡混亂暴動,她們偏好「男孩」玩具,如卡車、手槍,而不是「女孩」的玩具,例如洋娃娃和打扮衣服。
《棉花糖女孩Girls on the Edge》這本書也提到一個特別的實驗,證明玩具的選擇非關文化。
位於亞特蘭大市的葉克國家靈長類研究中心(Yerkes National Primate Research Center)的魏倫(Kim Wallen)和他的同事做實驗讓猴子自行選擇玩具。
結果母猴比較喜歡玩洋娃娃,公猴大多喜歡玩卡車,而不喜歡洋娃娃。
假如性別是社會建構的,你很難想像猴爸爸跟兒子說:「別讓我抓到你在玩洋娃娃。」
但是猴子的實驗結果卻跟人類很相似,猴子不會在意別的猴子在玩男生的還是女生的玩具,因此社會建構的理論就不攻自破了。
性別的社會建構理論在人類社會可能扮演了一些角色,因為人類性別上的差異比猴子大;但是這個理論不能用來合理解釋人類的性別效應。……
發展心理學家亞歷山大(Gerianne Alexander)發表了一個理論解釋為什麼公猴和母猴──就像男生和女生一樣──會喜歡不同的玩具。
科學家在30年前就知道我們的視覺系統有兩種不同的系統平行處理訊息,一個是什麼(What)系統──這是什麼顏色?什麼材質?另外一個是哪裡(Where)系統──它到哪裡去了?有多快?這兩個系統的差異從視網膜上一直延伸到視覺皮質區和視覺聯結皮質區。
亞歷山大教授是第一個認為視覺系統天生的性別差異,可能可以解釋我們在猴子和人類兒童身上看到的選擇玩具的差異。
她說,或許女生在「什麼系統」上的資源比男生多,而男生在「哪裡系統」上的資源比女生多。
她的假說解釋了很多我們觀察到但無法解釋的現象,例如三到八個月大的女嬰就比較喜歡看洋娃娃,而不喜歡看卡車。
最近德國的研究也指出,人類的視覺皮質在結構上和資源分配上有性別差異,男生的大腦把比較多的資源分到「哪裡系統」上,這個發現與亞歷山大教授的假說相符合。(《棉花糖女孩:充實甜美外表下的空洞心靈,教養出自信健康的生命舵手Girls on the Edge: The Four Factors Driving the New Crisis for Girls--Sexual Identity, the Cyberbubble, Obsessions, Environmental Toxins》頁186)
相關文章:
考試時穿什麼服裝,成績會比較好?穿泳裝考試又如何?
男人跟女人對自己理想身材的看法有什麼差別?
別再錯怪男人了!女人就是比男人耳聰目明
兩性差異——看「破案天才伽利略」的另一個有趣角度
繼續閱讀...
2014年7月21日 星期一
問問自己:你有多久沒交新朋友了
如果你找得出時間,交新朋友可以讓你消除倦怠、精神大振。
新朋友可以提供新興趣、新機會、新活動的門路,開拓新的視野,還有可能是支持力量與資訊的珍貴來源──而且,你也可以為新朋友扮演同樣的角色,增進他們的快樂。
我採用了一個交更多朋友的辦法,聽起來有點小心機,但真的有用。
我為自己設定了一個目標,規定自己在進入一個會碰見陌生人的場合時,要交三個朋友,例如去參加小孩班上的家長聚會。
開始一份新工作、上一門課,或者搬新家,都顯然有交新朋友的機會。
乍看之下,訂出一個數字目標似乎太刻意了,但卻把我的態度從原本的「我喜歡你嗎?我有時間了解你嗎?」變成「你會是我的三個朋友之一嗎?」。
不知怎的,這個轉變讓我的表現完全不一樣:我更能敞開心胸對待他人,也更能全心與他們交談(而不只是敷衍性的打招呼)。
當然,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交朋友」的意思會不太一樣。
在大學時代,我每天幾乎都會跟朋友耗上好幾個小時;但現在,就連跟老公相處的時間都沒這麼久了。甚至有幾個朋友的另一半,我從來沒見過。但,沒關係。
當我努力想達成交友數字目標時,常得逼自己表現得更友善點。
再一次,我看出第三條守則的價值:「表現出自己想要的感覺」。
藉著表現得更友善,我也感覺自己更友善了。
同時研究也顯示,外向、健談、愛冒險、滿懷自信等外顯行為,會讓人覺得更快樂,連內向的人都不例外。
這一點讓我很驚訝,因為我以為內向的人會更喜歡安靜獨處。
事實上,當內向的人逼自己外向時,通常能樂在其中,而且從中獲得鼓舞。多跟他人接觸,能夠提振心情。
因為想交朋友,讓我努力製造出良好的第一印象──也就是說,要表現得讓其他人會想跟我做朋友。
第一印象很重要,這是我們用來評價他人的關鍵資訊。
事實上,初見一個人的十分鐘內,我們就會決定要跟對方建立起什麼樣的關係。
我幫自己列出一份檢查表,以供初次相見之用。
1.多微笑:研究顯示,你會偏愛那些你認為喜歡你的人;你在對話中露出微笑的時間長短,直接影響到別人認為你有多友善(事實上,因為顏面麻痺而無法微笑的人,人際關係都會出問題)。
「因為顏面麻痺而無法微笑的人,人際關係都會出問題」,更詳盡的說明可參閱《這一生的幸福計劃The How of Happiness》274頁。
2.主動邀請他人加入談話:這樣不但有禮貌,而且大家都會感謝你。本來沒加入的人,會因為加入而鬆了一口氣;而已經加入的人,也會喜歡這個善意的表示。
3.營造正面氣氛:不要把焦點放在某些負面的事物上,例如排隊等很久,或是搭地鐵的不好經驗。
如同約翰生博士所說的:「無論幸或不幸的人,聽到抱怨都會覺得很厭煩。」
參閱「過度抱怨的負面影響」。
我之所以認為這點很重要,還有一個原因:我和老公有回站在一個大型宴會主廳外頭的走廊上。有個我們不太熟的男子走向我們說:「妳們怎麼不進去呢?」我回答:「裡面冷得要命,音樂又好吵。」猜猜怎麼著?他就是這個宴會的籌辦人之一。
4.主動找話聊:可以談談當場的狀況,比如聚會的原因、房間的布置,甚至是老笑話或天氣。我有個朋友每回出席社交場合前,一定會上谷歌新聞網頁,找個新聞當成話題:「你看到那個……了嗎?」
5.讓自己看起來很友善:點點頭說「嗯」,身體前傾表示感興趣,努力聽清楚每個字,眼光自然看著對方,講話聲調要有活力而熱誠,努力配合對方講話的速度。
另外盡量不要東張西望,坐下時不要伸長兩腿,也不要把身體轉向一邊──這些姿勢都表示你不專心。
6.大方承認自己的弱點,自我解嘲。
7.表現得容易取悅:大部分人都喜歡逗別人笑,喜歡說教更勝於被說教。讓自己被逗樂並表現出感興趣是很重要的。
畢竟,能取悅他人是世上最開心的事情之一。
8.配合別人的話題……
9.提問題:藉此表現你的興趣及投入,大部分的人都喜歡談自己。
我的快樂研究,讓我留意到一個從自身經驗中發現的現象:交朋友時,你會發現跟朋友的朋友比較容易建立交情。……
友誼因相互連結而茁壯,你會覺得自己不光是建立友誼,而是建立一個社交網絡,因而振奮又鼓舞。(《過得還不錯的一年:我的快樂生活提案The Happiness Project: Or, Why I Spent a Year Trying to Sing in the Morning, Clean My Closets, Fight Right, Read Aristotle, and Generally Have More Fun》頁202)
相關文章:
有助於人際關係的書──《過得還不錯的一年:我的快樂生活提案The Happiness Project》
早到良緣
為親情、友情、愛情製作感心的地圖
社交技巧——不害羞的人會怎麼做?
2秒鐘就決定你的第一印象
如何成為人脈王(superconnector)?
繼續閱讀...
2014年7月20日 星期日
「我把你們當人看」──錢與權對同理心與人際互動的影響
有權力的一群人對沒有權力的一群人不理不睬。同時,這也會減弱同理心。
布萊爾(Brent Blair)詳述在一次全球性的討論會中,他透過有權力者的雙眼看見自己。
當時他正聆聽全球性飲料公司的執行長──以降低勞工工資而惡名昭彰──談論他的公司如何幫兒童變得更健康。
在執行長談話後的提問時間裡,布萊爾故意問了一個挑釁的問題:你怎能談論健康的孩子,而不討論他們父母健康的工資?
那位執行長忽略布萊爾的問題,立刻接著回答其他問題。
頓時,布萊爾感覺自己像個「非人nonperson」。
「非人」,也就是不被當人看。
權勢者藉由漠不關心來打發讓他不甚方便的人(以及不甚方便之真相)的能力,已成為社會心理學家的關注焦點;他們正在尋找權力與人們付出多少注意力之間的關聯。
可以理解的是,我們專注於我們最珍惜的人。
如果你是窮人,你必須仰賴朋友與家庭的良好關係,因為你可能隨時需要他們幫忙──例如在你工作結束回家前,可能需要有人照料你四歲大的孩子。
那些資源極少與住家不安定的人「必須倚靠別人」,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心理學家戴區·克爾特納(Dacher Keltner)說。
因此窮人會特別關注他人和其需要。
窮人也比較願意伸出援手。
相反地,富人能雇用幫手──付錢給托育中心甚至是幫佣。
這代表富人可以比較不關注他人的需要,也能比較不關注他人與他們的痛苦。
在一項只有5分鐘介紹與認識的活動中,克爾特納的研究就呈現出這種輕蔑。
較富裕者(至少在美國大學生中)展現較少接觸,像是眼神接觸、點頭、微笑──同時有較多不感興趣的表現,像檢查時間、塗鴉、坐立不安。
來自富裕家庭的學生似乎較不親切,而來自貧困家庭的學生看來較願意與人接觸、更溫暖,有更多表情。
同時在一項荷蘭的研究中,兩兩一對的陌生人告訴對方關於人生中不幸的事件,範圍從心愛的人過世、離婚、喪失愛人或遭到背叛,乃至於童年時遭遇如罷凌之類的痛苦等。
再一次地,兩人之中那些較有權勢者傾向漠不關心:對他人的痛苦比較無感──比較沒有同理心,更別說是同情心了。
這讓我想起《你何時要吃棉花糖?The Time Paradox》書中那位失敗的父親和丈夫。
在任何互動中,權力較大者專注於注視他人的程度皆低於其他人,同時也有更多打斷別人說話或獨佔談話時間的傾向──這都意味著注意力的欠缺。
如果你有在看電視新聞或電視辯論的話,相信你已經看過非常多次這樣的狀況了。
相較之下,社會地位較低的人在同理心的準確度測驗上表現較好,例如從他人臉上解讀情緒──甚至只需觀察眼周附近的肌肉動作。從各項標準評估,他們比高社會地位者更專注於他人。
用注意力來繪製一家公司的權力線狀圖是一個簡單的算術:A先生要花多少時間回覆B先生的電子郵件?
一個人在最後答覆前忽略一封電子郵件的時間愈長,其社會地位愈高。
將整家公司所有的答覆時間繪製成圖,你就能獲得一張相當準確的實際社會地位圖表。
老闆幾小時甚至幾天都不回電子郵件,基層員工在幾分鐘內就會回覆。……
同理,這應該可以用在「已讀不回」、「不讀不回」的手機訊息傳送上。
權力與地位是相對的,根據你與誰接觸而定。
很顯著的例子是,當來自富裕家庭的學生想像自己與地位更高的人說話時,他們解讀別人臉上表情的能力就會有所改善。
這或許解釋了為什麼有些官員揣摩上意很厲害,卻常常感受不到百姓的痛苦。
當我們從社會階級來看自己,似乎會決定我們付出多少注意力:當我們感覺地位愈低,愈會戒慎恐懼;當我們感覺地位愈高,戒慎恐懼的程度就會降低。
必然的結果是:你愈關心某個人,付出的注意就愈多;付出的注意愈多,就會愈關心。注意力與愛是相互交織的。(《專注的力量:不再分心的自我鍛鍊,讓你掌握APP世代的卓越關鍵Focus: The Hidden Driver of Excellence》頁173)
相關文章:
光是想著錢或看到錢,就會對你產生意想不到的影響
為什麼有錢人家的小孩(富二代)比較容易有憂鬱症、焦慮、濫交、吸毒之類的問題?
送給自己時間當作禮物吧!如果連讓自己快樂的時間都不願給,別人也幫不上忙了──時間心理學《你何時要吃棉花糖?The Time Paradox》
培養平等心和慈悲的法門
蘋果是什麼顏色?
Change:同理心的角度
繼續閱讀...
逆轉「季諾的悖論Zeno's Paradox」
許多人在學校學過「季諾的悖論Zeno's Paradox」。
我想季諾八成是悲觀主義者,他有個著名的悖論:如果每次都朝目的地前進一半的距離,將永遠無法抵達目的地。
換句話說,如果我離飲水機兩公尺,每次都朝它走一半的距離,我會永遠喝不到水。
在別人眼中,我向來很樂觀,其實我自認是個現實主義者。
我發現一種簡單而正面的思考方式,並稱之為「逆轉季諾的策略」:只要走一小步,無論這一步有多小,都可以讓我們離目的地更近。
只要走一小步,肯定會有另一小步可走,如此一來,原本認為不可能達成的事,最終也會變得可以實現。(《逆時針:哈佛教授教你重返最佳狀態Counterclockwise: Mindful Health and the Power of Possibility》頁59)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我們經常只看事物的現況,然後假設那就是它應有的模樣。
但如果每次都能朝目標走一小步,就表示有些習以為常的限制,很可能是自己或所處的文化為極端例子所設下的。
例如多年前我擔任一家安養院的顧問,那裡有一位年長的女士上半身癱瘓,我問她:「有什麼是妳想做,卻做不到的?」
她說她想自己擤鼻涕,因為她覺得讓別人替她擤鼻涕很丟臉。
於是我開始帶她練習,請她把手臂朝鼻子挪動個15公分,她做不到,但我們一直縮短距離,直到她的手臂能稍微移動為止。
在經過無數次的練習和許多「一小步」之後,她終於能自己擤鼻涕。
懷疑論者或許會大喊:「她的癱瘓可能是誤診,所以這無法證明任何時候都有一步路可走。」
就前半句而言,沒錯,她的確有可能被誤診,這意味著嘗試移動手臂正是她該做的事。
再者,有多少人也同樣被誤診了?
而就後半句來說,就算我們的努力徒勞無功,但這並不代表其他人的嘗試也會失敗。
如果努力沒有成效,僅僅意味著我們沒有找到可以支持原假設的證據,但這跟找到推翻這個假設的證據是兩回事。
如果在原本假設「不可能」的事發生時,就說是誤診,等於剝奪了質疑原假設的機會。
我們可以說自己相信事情有可能變好,但除非真心相信,否則不可能看到改善。
換句話說,除非用心尋找改進的方法,否則不可能會有成果;而如果一開始就假設不可能變好,就更不可能獲得改善。
總而言之,如果我們認為自己無法控制生命,而真相也的確如此,則生命沒有意義;如果我們認為自己無法控制生命,而這想法也是錯的,那麼我們就是在浪費生命。
但假如我們相信控制權在自己手裡,就算無法控制發生過的每一件事,並不代表未來我們不會找到控制的方法。
此外,探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收穫。
如果我們得的病無法控制,何必還要嘗試治療?這樣做一點意義也沒有。
事實上,現在每一種有藥可醫的疾病,以前都曾被視為無法控制,但最後都是由某個認為這個病是「無法確定」而不是「無法控制」的人找出治療方法。(《逆時針:哈佛教授教你重返最佳狀態Counterclockwise: Mindful Health and the Power of Possibility》頁59)
相關文章:
為什麼你應該學會樂觀?
樂觀的缺點與限制
好運發自內心(Luck comes from within)
即使中風,也不是絕望的時候——Impossible is Nothing
不怕失敗,才能讓理想飛翔
最成功的人,其實也就是被拒絕最多的人
繼續閱讀...
2014年7月16日 星期三
從說服心理學的角度看「研究生潛規則/教授說…點心好壞 不影響評分」這則新聞
茶點應限制100元內
教授參加研究生論文口試,現場學生準備的茶點琳琅滿目、千奇百怪,交通大學教務長林進燈建議,大學應明文規定學生準備的茶點不應太過舖張;台灣師範大學主祕林安邦也認為,多數老師不需要學生以食物奉承,口試用茶點應限制在100元以內比較恰當。
台灣大學主秘林達德說,他教書25年來,幾乎每年都有學生找他當論文口委,比較常見的通常是一杯咖啡搭配一些小點心,有的則會包裝成外帶餐盒,假如老師口試過程都沒時間吃,就會帶回實驗室與眾人分享。
林達德認為,論文口試準備茶點已經是基本禮貌,就像校內平常開比較長時間的會議,也會準備茶點,口委不會因為點心好壞,影響對學生的評分。
交通大學教務長林進燈說,師範體系學生或許受到尊師重道觀念影響,幾乎都會精心準備。他曾遇過學生親手烤了餅乾西點,但他很想告訴對方,其實根本不需要準備這些。
林進燈認為,學生通常是透過學長姊口耳相傳,覺得不準備茶點可能會造成負面影響,其實簡單的茶水、果汁可由系上統一準備,大學應該有所規範,避免學生在茶點準備上花費太多時間與金錢。
林安邦表示,假如是自己指導論文的學生,他還會自掏腰包讓學生去買茶點給口委,用餐時間也會提醒學生訂便當,畢竟論文審查費時,提供教授點心也算是人之常情。但他也提醒,有時太過豐盛的茶點,反而會讓老師手忙腳亂。
先來看為什麼不要讓論文口委餓肚子。
最近《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有一篇令人不安的報告,證實了判斷上的耗損效應。
受試者是以色列的8位假釋委員,他們整天審核假釋申請案。
個案是以隨機方式呈現,假釋委員在每一個案子上花很少的時間,大約平均6分鐘一個案子(預設決定是駁回假釋,只有35%的通過率,每一個決定所花的確切時間有做記錄,假釋委員早上、中午、下午三次的點心時間也有記錄)。
實驗者把獲准假釋的案子比照上次吃點心以後的時間畫成圖表,結果發現吃完東西後的通過率最高,大約是65%。
在下次吃東西前大約兩小時間,通過率逐漸下降,到再次吃東西之前,幾乎是零通過率。(《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頁69)
再來看準備什麼飲料有什麼差別?
有種叫做「1,3,7-trimethylxanthine」的藥,包管你吃了以後更容易被說服,如果你把藥給其他人,自己就會變得更有說服力。
令人震驚的是,現在你可以在四處林立的「說服藥實驗室」買到這種藥。
這種藥比較廣為人之的名稱叫做咖啡因,而這個「說服藥實驗室」就是大家所知的咖啡店。……
這些發現可以應用在你對潛在顧客或同事進行的簡報中。
比方說,你可以思考一下,應該在一天當中的哪個時段進行簡報。
假設你要對某個新顧客進行業務簡報,我們不建議在午餐後或是傍晚時間進行,比較好的時段應該是在早上,準顧客可能剛喝完早上的那一杯咖啡。
這一句是僅就咖啡因的影響來說。我認為要說服的對象吃完東西後又喝了咖啡時,會比僅喝咖啡時來得容易說服。
即使你不能選擇時間,準備咖啡或咖啡因的飲料應該可以讓對方更容易接受你的訊息。(《就是要說服你:50個讓顧客乖乖聽話的科學方法Yes!: 50 Scientifically Proven Ways to Be Persuasive》頁227)
為什麼教授會記得並在意「學生親手烤了餅乾西點」呢?
如果時間可視為商品,那麼自然也適用相互法則。
當你感受到別人為你付出了時間,就會覺得該有所回報。
如果這發生於銷售狀況下,你的回報通常是轉換為購買行動。如果不這麼做,你就等於浪費了銷售人員的時間。
比起贈送有形的禮物,付出時間比較不易察覺,所以也就比較容易為人接受。
一位售貨員不經意地貼近你身旁,詢問你是否需要協助。
雖然你回答自己只是「逛一下」,可是這位售貨員仍然不疾不徐跟著你。
隔一陣子,你隨口問了一個問題,沒料道他卻慇勤地向你展示一件又一件的產品。
如此經過一段時間,相互法則就會開始發揮作用,你會想:「我該買點東西。」否則豈不是辜負了這位熱心的仁兄。
你已經不知不覺地占用了人家的時間。(《收買與出賣的祕密:關於說服的創意、魅惑,及其弔詭The Power of Persuasion: How We're Bought and Sold》頁136)
相互法則有多強大,可參閱「禮輕情意重」、「從心理學看為什麼日本311大地震台灣會捐這麼多錢?──互惠原則(reciprocation)」。
相關文章:
為什麼我們要了解說服心理學?教育與洗腦的界線在哪裡?
說服是一門科學,而非藝術
為什麼學歷高的人照樣(有時更容易?)會被詐騙?
繼續閱讀...
2014年7月14日 星期一
從一封國外讀者的來信談起
他看到我寫的網誌「挫折復原力指南」,心想或許《挫折復原力The Power of Resilience》這本書可能可以幫到他的親人。
可惜《挫折復原力The Power of Resilience》這本書已絕版,嘗試了許多管道,他仍無所獲,所以他寫信給我,看我能不能把書賣給他。
之前也曾有其他人寫信或留言,希望我割愛某本書。
如果我將問題侷限在要不要把書賣給他,這樣就犯了「青少年做決定時容易犯的錯誤」。
在確認「博客來」跟「TAAZE讀冊生活」(包含二手書)都沒法買到這本書後,我寫信給了這本書的譯者洪慧芳,問她是否還有出版社給的贈書可以割愛。
熱心助人的她回信說:「我自己也沒書了,其實這種絕版書,每年都會收到一兩個人跟我買,但我自己也沒了。」,但她不愧是收集資訊的高手,還特地花時間找出雅虎拍賣還可以買到這本書。
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賠錢的生意沒人做。
我寫部落格的其中一個想法是,希望能讓我喜歡讀的書有更多曝光的機會,賣得更好,更多人閱讀,出版社賺錢,再引進更多書,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所以當介紹過的書從買不到,又重新在市面可以買到時(比如最近的《隨機騙局:潛藏在生活與市場中的機率陷阱》舊版中文書名為《隨機的致富陷阱:解開生活中的機率之謎》、《推出你的影響力:每個人都可以影響別人、改善決策,做人生的選擇設計師》舊版中文書名為《推力:決定你的健康、財富與快樂》、《用心,讓你看見問題核心:跨過分類思考、自動行為、單一觀點的局限思路》舊版中文書名為《用心法則:改變你一生的關鍵》、《象與騎象人》),我都會因此而感到開心。
我比較常做書摘,很少寫心得或評論一本書。
其中一個理由就是避免《專注的力量:不再分心的自我鍛鍊,讓你掌握APP世代的卓越關鍵Focus: The Hidden Driver of Excellence》26頁所說的情況:
當讀者仔細閱讀一篇文章時,通常會有20%到40%的時間心不在焉。……
即使我們沒有心不在焉,但如果文字內容出現胡言亂語──例如「我們必須為馬戲團賺一點錢」寫成「我們必須為錢賺一點馬戲團」──約有30%的讀者會繼續往下閱讀一段(平均17個字)之後才會發現。
當我們讀一本書、部落格或任何敘述性的文字時,我們的頭腦會建立一個心中的模型,這個模型可以讓我們看懂閱讀的內容,同時這個模型會與我們腦中其他已知的相同主題模型相互連結。
這個理解的擴張網路位於學習的中心。
當我們建立這個網路時,我們愈是分心,在開始閱讀後就會愈快偏離內容,途中也會留下愈多的「空洞」。
做書摘強迫我一個字一個字地閱讀我認為重要或有意思的內容。
有時因此發現自己之前的理解有誤,寫到一半的網誌也就因此作廢。
如果只是單純地寫心得,我相信不會那麼容易發現自己理解有誤的部份。
另一個理由是,讓自己或其他人在沒有辦法看到實體書的情況下(這也包含書絕版或人在國外)也能看到書的部份內容。當然,這也有助於書的推廣。
有時,我會整理書單,除了幫自己發現好書,也希望能幫這個部落格的讀者,甚至是台灣的出版社,發現好書。
畢竟,一個人能讀書的時間有限,等到有空想讀時,卻發現書已絕版,不免令人扼腕。
在幫國外讀者解決了他的問題後,重新溫習《零偏見決斷法:如何擊退阻礙工作與生活的四大惡棍,用好決策扭轉人生Decisive: How to Make Better Choices in Life and Work》時,一個想法跑了出來。
遇到好書時,我們只能買(或等以後買)、借來看嗎?我們是不是能把聚光燈轉一轉,看看能否擴增更多選項?
不管我們是否要買那本書,我們可以主動推薦學校、政府、私人的圖書館,甚至是公司的福委會去買那本書。
讓你心目中的好書能夠被更多人看見,有更多的人購買那本書,創造良性循環,才能避免台灣落入跟埃及類似的情況。
相關文章:
繁體中文版與簡體中文版的差別
繼續閱讀...
2014年7月13日 星期日
繁體中文版與簡體中文版的差別
想透過觀察判斷某人是個怎麼樣的人,必須仔細考察他的行為。
研究人員發現,人們自己也是依靠同樣的方式──觀察行為,來對自己加以判斷的。
行為是確定一個人自身信仰、價值觀和態度的主要資訊源。
中共戰俘營的管理層對自我認知的這種變化路線知之甚詳,他們對戰俘營作了種種巧妙安排,好讓俘虜總能按著他們想要的樣子做事。
中共知道,過不了多久時間,這些行為就會起作用,讓戰俘把自我認知跟自己做過的事情調整一致。
寫作就是中共不斷敦促戰俘進行承諾的一種作法。
戰俘只是安靜地傾聽或者口頭上認同他們的方針路線還遠遠不夠,必須得把它寫下來。
雪因(Edgar Schein)描述過中共採用的一種標準改造手法:
另一種竅門是讓戰俘把問題寫出來,再要他自己給出(支持共產黨)答案。要是他不願自己寫,從筆記本裡抄錄也可以,這似乎是個沒什麼惡意的讓步。
唉!這些「沒什麼惡意」的讓步!
我們已經見識到看似無關緊要的承諾,能讓人做出更深入的一致性行為。
而書面宣言這種承諾方式的好處就更加明顯了。
第一,它成為一個行為業已發生的物證。
只要戰俘寫下了中共想要的東西,他就很難再說自己沒這麼做過了。
他或許可以忘記或否認自己的口頭發言,但寫下來之後,一切就成了白紙黑字。
那上面是他自己的筆跡──再怎麼開脫也沒有用了。
這樣一份文檔會驅使他調整自身的信念和自我形象,使之與先前沒法抵賴的行為達成一致。
第二,書面自白可以拿給其他人看。
當然,這就意味著可以用它來令其他人信服,勸說別人朝著聲明裡的方向改變態度。
更重要的是,書面承諾能令其他人信服:寫這份東西的人,真心相信自己寫下來的事情。
人們有一種自然的傾向,總認為聲明反映了當事人的真實態度。
出奇的地方在於,哪怕他們明知道當事人的聲明並非出於自願,他們還是這麼認為。(《影響力:讓人乖乖聽話的說服術Influence: The Psychology of Persuasion, Revised Edition》頁100)
現在你知道政府辦徵文比賽是哪一招了吧!
底下是同一章節,由陳敘翻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簡體中文版《影響力》。
一個人的行為比言語更能暴露他的真實想法,因此人們經常通過觀察一個的行為來對這個人做出判斷。
我們也會用同樣的依據來判斷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我們的行為會告訴我們關於自己的一切。
也就是說,行為是人們用來判斷自己的信仰、價值觀和態度的最主要的依據。
C國人在充分理解了自我認識這一重要原理後,開始在戰俘營中運用這個原理,以便能使戰俘們按照他們的意願採取一致性的行為。
C國人知道,用不了多久,這些行為就會發生作用,它們會改變戰俘們對自己的看法並使他們的行為與自己的看法保持一致。
寫作是C國人經常採用的、用來堅定戰俘信念的一種手段。
對戰俘來說,僅僅是靜靜地傾聽或者是口頭上贊同C國人的方針政策是不夠的,他們還必須要時常將自己的想法寫出來。
C國人特別想得到戰俘們的書面聲明,以致於如果戰俘不願意將他們的想法寫下來,他們就會勸他抄一篇別人寫的感想。
心理學家埃德加·薛恩對改造策略做了如下描述:。
他們採用的進一步措施就是要這些人把問題寫出來,然後再給出答案。如果他不願意寫,那他可以從筆記本上抄一段。這看上去似乎不是什麼大不了的讓步。
好一個“不是什麼大不了的讓步”!
我們已經看到過,即使是一些微不足道的承諾,也可以讓我們採取進一步的行動。
而且,作為一種獲得承諾的手段,書面聲明有著巨大的優勢。
首先,書面聲明為此事的發生提供了一個物質證據。
一旦戰俘將C國人希望的東西寫下來,那他就沒有機會說自己記不清楚這件事或者乾脆對此矢口否認,因為白紙黑字寫得清清楚楚。
上面是他自己的筆跡,那些被記載下來的無法抵賴的行為促使他令自己的信仰和自我形象與他的行為保持一致。
書面聲明的第二個優勢是,可以把它出示給其他人看。
這就意味著可以用書面聲明來說服他人,使他們改變自己的態度接受聲明的主張。
但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讓讀者相信聲明說出了作者的心裡話。
人們往往本能地認為聲明反映的是作者真實的態度,這並不奇怪。
但出人意料的是,當他們知道作者寫這份聲明並非出於自願時,他們還是會堅持這樣的看法。(《影響力Influence: The Psychology of Persuasion, Revised Edition》頁102)
我不希望我買的翻譯書,內容是被和諧或自我審查過,甚至可能是缺少某些內容的。
在找這一篇網誌的資料時,我想起了《世界又熱又平又擠:全球暖化、能源耗竭、人口爆炸危機下的新經濟革命Hot, Flat, and Crowded: Why We Need a Green Revolution - and How It Can Renew America, Release 2.0》的第四章內容。
《世界又熱又平又擠》第四章寫的是「全球對石油的依賴,讓產油國握有絕佳的籌碼,他們利用油元,控制國內的民主發展、收買政敵、培養聖戰份子,甚至滲透其他國家的文化藝術,扭曲國際體制。」
「……我們把沙烏地的生活方式引進埃及,從服飾到清真寺門口賣的書,傳達的都是瓦哈比教派對伊斯蘭教義的詮釋。遺憾的是,埃及沒有資源反擊。」
埃及到現在還是無能為力。2008年6月9日,《新聞週刊》派駐中東的記者諾爾蘭(Rod Nordland)在開羅寫了一篇文章,清楚表達了這一點:
肚皮舞者薩布依(Abir Sabri),以雪白光滑的肌膚、烏黑亮麗的秀髮、性感豐厚的雙唇及圓潤豐滿的身材而聞名遐邇,以往常在略帶淫猥的埃及電視劇或電影中演出。
但前幾年,達到事業巔峰之際,她卻不見了──至少再也看不見她的臉。
她開始在沙烏地擁有的宗教電視頻道表演,蒙著面紗詠唱可蘭經經文。
薩布依說,只要她舉止合宜,保守的沙烏地金主答應給她接不完的工作機會。
不知你是否也一樣跟我懷念那個無拘無束地在誠品看書的五月天?
她接著解釋:「他們是瓦哈比投資家。」
她指的是正盛行於沙烏地阿拉伯、教規嚴厲的遜尼派。
「以前,他們投資恐怖主義。現在,他們把錢投入文化和藝術。」
埃及人其實痛恨他們的文化遭到沙烏地化。
長久以來,從摩洛哥到伊朗的表演藝術,一直由埃及主導。
如今,擁有大把油元的沙烏地投資者,買下了歌手和演員的契約,重塑埃及的電視和電影產業,並且以嚴苛的沙烏地價值取代無拘無束的埃及價值。……
目前埃及製作的電影中,95%由沙烏地人出資,可是他們自己國家連一間電影院也沒有。
「他們會說,拿去,你可以用我們的錢,不過有一些小條件。」
其實不只一些。電影製作人口中的35條規定(35 Rules),包括了預期中禁止出現的擁抱、親吻或飲酒等畫面,甚至空著的床也不准出現,更別提暗示有人可能在上面做了什麼。
沙烏地握有的衛星頻道,也買下了埃及的電影收藏館,嚴格審查一些經典老片,甚至直接禁止某些影片播放。(《世界又熱又平又擠:全球暖化、能源耗竭、人口爆炸危機下的新經濟革命Hot, Flat, and Crowded: Why We Need a Green Revolution - and How It Can Renew America, Release 2.0》頁98)
相關文章:
為什麼我們要了解說服心理學?教育與洗腦的界線在哪裡?
說服是一門科學,而非藝術
服從權威(Obedience to Authority)——邪惡的平凡性(banality of evil)
高學歷、高社經地位、愛面子的人的致命傷——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
電影「惡魔教室」(The Wave;Die Welle)
你被洗腦了嗎?—脅迫憲章Chart of Coercion(上)
繼續閱讀...
2014年7月8日 星期二
幸福婚姻的處方(二)
約翰.高特曼(John Gottman)是一位仔細研究過數百對夫妻互動的婚姻心理學家。
我認為他寫的《恩愛過一生:幸福婚姻7守則》這本書,是市面上至今為止最好的婚姻建議手冊。
我已經推薦這本書給幾十位熟人跟朋友。更確切地說,我推薦它給所有現在、曾經或想要有婚姻關係的人。
即使你的關係很穩固,總是有可以加強或讓它變得更有情趣的地方。
高特曼在他的研究中對夫妻錄影,系統化地觀察他們如何互動和談話。
然後他長期追蹤他們,觀察他們的關係發生什麼事。
根據這些觀察,他有91%的準確度能預測出每對夫妻會白頭偕老或離婚。
我必須說,這樣的預測準確度,在心理學是前所未有的。
抽出時間:那麼,成功婚姻的秘訣是什麼呢?
第一個是夫妻聊很多話。
成功的婚姻中,夫妻每週在一起聊天至少五小時。
因此,第一個建議是每週投入更多的時間跟另一半在一起,也許一開始先多一小時,再慢慢努力增加時間。
每天花五分鐘對特定行為表達感謝或感恩(即使只是說「謝謝你處理這個月的帳單。」)。
此外,在早上出門前,問一下對方當天打算做的一件事。
傍晚見面時,在沒有壓力的環境下進行「聚談」,互相傾聽。……
還有幾個留出兩人時間的方法。
第一個,每個星期盡一切努力(包含創意地調整工作、雇保母或共乘汽車)安排幾小時的兩人時間,把它變成專用的慣例。可以是週四晚上、週五午餐時間或週日早上。在這一段時間,你們可以聊天、肩並肩安靜地做事情或徒步旅行,享受彼此的陪伴。最理想的是,創造兩人共有的經歷,像開車到某處(看風景或有歷史的建築)、一起做菜、大聲朗誦詩、外出吃晚餐或看運動比賽。
第二個,在家中創造一個沒有任何媒體,只能談話的空間。假如你們是那種真的喜歡一起聽音樂或看電視(邊看邊笑、邊鬧、邊討論),那麼務必保持下去。但對大多數人來說,看電視和上網使我們疏離,剝奪了我們相處的時間。值得注意的是,有許多夫妻堅稱繁忙的生活讓他們完全沒有時間陪伴對方,但假如你問他們一星期花多少小時看電視,你會對答案感到驚訝。
把工作或照顧小孩的時間,抽出來用於你的親密關係,考慮這麼做是否正確是很容易的事。
有大量的文獻顯示,孤單或關係不愉快的人會有嚴重的不良影響,包含憂鬱、焦慮、嫉妒、壓力和健康受損。
更不用說,假如你的婚姻或關係緊繃、充滿敵意或不快樂,你的工作和小孩也會受到影響。
表達出愛慕、感謝和愛意:二十多年來婚姻研究的其中一個重要結論是,快樂的婚姻關係其特徵是正向情感為負向情感的五倍。
這意味著每發生一個負面評論或行為(如批評、挑剔、責備),相對就有五個正面的發生。
把提高正向情感比率做為你的每週目標。
你可以這麼做,首先,增加你對另一半表達愛意的次數,無論是透過言詞(比如,更常說「我愛你」或透過電子郵件表達)、身體(這個不需要解釋)或其他行為(像善意的行為)。
我曾聽一位婚姻專家說:「做家務事時,一個不由自主的吻可以創造奇蹟。」
第二,直接表達你的愛慕和感恩。這是大多數人做得還不夠頻繁的一件事。
之前提到的德國大型研究顯示,適應婚姻美好的時間,平均需要兩年。
在那之後,夫妻開始將彼此和婚姻關係視為理所當然。
給予真誠的讚美(如,「我為你所做的感到驕傲。」)不只會讓你重視的人開心,還會鼓舞他努力更上一層樓。
的確,在最熱烈的親密關係中,會喚起兩人最好的一面,幫助他們更接近理想的自我,這稱為米開朗基羅效應(Michelangelo effect)。
就像米開朗基羅透過雕刻,將大理石原有的理想形態發掘出來,戀人也能彼此支持和促進對方變得更理想。
因為關係穩定、滿意的夫妻相對比較可能將另一半理想化,他們可能會強化彼此偏向正面的感覺,進而幫助他們成為現實。
第三,有一些你每週能自行完成的練習,可以增加你對配偶的敬意、重視和愛慕。
下面是一個四週計畫的例子。
第一週,你可以將配偶最初吸引你,或你現在欣賞的特質列一張表。
每個你寫下的特質(如誠實、幽默感、有智慧、守時或有魅力),都至少想一段配偶充分展現該特質的經歷。
有一對夫妻,太太聰明、性情溫和,曾做過模特兒,先生外向、有趣,常說自己是令人討厭的記者,告訴我他們親密關係的秘訣是彼此都認為對方比自己好,自己是比較幸運的一方。
想想你可能會是比較幸運的一方。
第二週,試著回憶並寫下婚姻中的一段美好時光,如初次相遇或墜入愛河的時候、配偶支持你的時候、一起成功度過難關的時候。
對應這個練習的是,在第三週,想想最近或記憶中,對方讓你生氣或失望的一件事。然後(這有點難度)寫下二到三個對方這麼做的好理由,也就是把行為歸因為受到影響(如壓力、誤會、善意等等),而不是個性不好或動機不良。
在第四週的最後一個練習是,坐著寫你跟另一半共享的目標、價值觀或信念。
利用好事:……社會心理學家表示,區分好和不好的親密關係,不是看兩人對彼此的失意和倒楣的反應,而是看對好消息的反應。
回想上次發生在你生命中的好事,或許是升職、獲頒獎狀或獎金、受邀參加特別的旅行,或贏得門票已賣光的表演的門票。當你告訴配偶這件事時,他怎麼反應?
他是為你歡欣鼓舞,還是對此忽視、批評或嘲笑?
上次配偶告訴你好消息時,你是怎麼反應呢?
個人的成功或一連串的好運,可能讓另一半感到威脅或害怕,引發羨慕(如「為什麼他有機會去我這輩子一直想去的歐洲?」)、嫉妒(「她比較在意她主管在想什麼,而不是我的。」)或焦慮(「這是否意味著我們必須再搬一次家?」)的情緒。
因此,另一半對你的好消息的欣賞和認可,不僅意味著他為你欣喜,還意味著他尊重你的夢想,重視你們的親密關係。
所以,人們對其他人順利時的反應,可能是判斷他們之間的連結感的依據。
假如你好友或愛人表現出真心歡喜、支持和理解的模樣,你們的關係會更加親近和親密。
從今天開始,下決心做「主動、有建設性的」反應,也就是不管事情大小,對朋友或愛人的好消息感興趣和熱衷。
有一個研究顯示,每天試著這樣做三次的人,持續七天後,變得更快樂,比較不憂鬱。
假如你伴侶很興奮地告訴你一件事,要專心聽、問許多問題,和他一起回味這段經驗。
假如你為他高興,要說出來,如果適當的話,要堅持幫他慶祝並告訴其他人這好消息。
研究人員發現,只有「安靜地支持」的人,就跟冷淡或指出好消息的壞處的人一樣,關係比較疏遠、不那麼親密跟信賴。
衝突管理:對數百對配偶進行觀察的研究顯示,不幸福的婚姻其特徵是爭吵的方式:尖銳的開場(如一開始就指責或挖苦)、批評(人身攻擊,比如「你有什麼毛病啊?」)、輕蔑(透過冷笑、翻白眼、辱罵或貶低人來表示厭惡)、防衛(「問題不在我,在你。」)、相應不理(最後充耳不聞、退縮或甚至離開房間)。
婚姻幸福的夫妻吵架次數不見得比較少,或比較小聲,他們只是吵的方式不一樣(詳見下文)。
假如你的親密關係有發生上述的任何一種狀況,你或許不想去正視這個問題。
但我相信大多數人憑直覺就知道,如何避免做出這些事來。
這可能是,當你配偶發出和好的訊號時花三十秒(還有許多自制力)抬眼看他,用抱怨(「你為什麼沒有打電話?」)取代批評(「你從沒記住任何事情。」),或在爭吵時,做一個小動作來表示在意(就像眼神接觸、碰觸或說「我知道了」這些簡單的舉動)。
讓婚姻幸福的其中一個秘訣,事實上很簡單,但卻很有效。
在吵架時,做一點事來緩和緊張和負面情緒,做平息爭吵的嘗試。
這類行為最常見的是友善的(而不是敵意的)幽默(如,像兩歲小孩扭曲自己的臉)。
另一個是表達情感或直接把話說出來(如「我懂你意思了。」)。
你應該聽說過:最幸福的婚姻關係也是穩固的朋友關係。
然而,在這裡要做一個提醒。有時候,不論你怎麼做,婚姻關係就是不會有所改善,這時候就必須做一些艱難的決定。假如你的親密關係損害你的自尊、使你受辱或發生家暴,當務之急是趕快找婚姻諮商或考慮離開。
共創精神生活:即使你和另一半都擅於做上面這些事,這不代表你們會快樂、滿足地在一起。
事實上,共享的儀式、夢想和目標所帶來的感覺是婚姻成功的基礎。
這些都是讓你們彼此連結的要素,進而建立了只屬於你們兩人的精神生活。
一起成長,一起探索人生的新方向和冒險,一起挑戰你們原有的想法,一起負擔責任。
每個星期試著至少做一件事,來支持你配偶所扮演的角色(如父母、滑雪運動員、經理、主廚)或夢想(出國旅行、進入管理階層、回學校進修等等)。
訂立的目標應該尊重彼此及彼此的夢想與興趣,即使你們的夢想與興趣有所不同。(《這一生的幸福計劃:快樂也可以被管理,正向心理學權威讓你生活更快樂的十二個提案The How of Happiness: A New Approach to Getting the Life You Want》頁155)
相關文章:
婚姻新聞、故事與心理學研究發現
為什麼奉子成婚的女星、豪門容易離婚?──決定生小孩,孩子生下來之前,夫妻倆人要有心理準備的事
常見的婚姻迷思
愛情地圖20問的遊戲
為什麼男人連結婚紀念日都記不住?
幫愛情加溫的方法──心理學教你談戀愛,增進夫妻感情
[心理測驗]魯賓愛情量表(Rubin Love Scale)──媒妁婚姻跟戀愛結婚哪一種比較幸福?
繼續閱讀...
有助於人際關係的書──《過得還不錯的一年:我的快樂生活提案The Happiness Project》
「影響一個人快樂與否的所有外在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際關係的好壞及多寡。良好的人際關係讓人開心快樂,快樂的人比不快樂的人享有更多、更好的人際關係。」——《象與騎象人The Happiness Hypothesis: Finding Modern Truth in Ancient Wisdom》
人際關係和快樂的因果關係無疑地是雙向的。
這意味著親密愛人和朋友讓人快樂,但它也代表著快樂的人比較可能交到愛人與朋友。……
它意味著假如你從今天開始改善和培養你的人際關係,你將會獲得正面情緒。
反過來,更加快樂的感覺會幫你吸引更多高品質的人際關係,這又會讓你變得更快樂;以此類推,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換句話說,透過運用這個快樂增進策略,你將開始進入心理學家所說的上升螺旋。(《這一生的幸福計劃:快樂也可以被管理,正向心理學權威讓你生活更快樂的十二個提案The How of Happiness: A New Approach to Getting the Life You Want》頁152)
底下的書單出自《過得還不錯的一年:我的快樂生活提案The Happiness Project: Or, Why I Spent a Year Trying to Sing in the Morning, Clean My Closets, Fight Right, Read Aristotle, and Generally Have More Fun》375頁。
作者:混蛋剋星(Robert I. Sutton)
譯者:黃佳瑜
出版社:大塊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04日
已絕版。TAAZE可以買到二手書。
簡體中文版:
書名:論渾人
作者:羅伯特‧薩頓(Robert I.Sutton)
譯者:閭佳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年07月01日
作者:安.蒂瑪萊絲(Ann Demarais)博士,華勒莉.懷特(Valerie White)博士
譯者:趙希俊,丁滿香
出版社:達觀
出版日期:2006年07月01日
已絕版。
作者:安戴爾.法柏(Adele Faber)、伊蓮.瑪茲利許(Elaine Mazlish)
譯者:謝凱蒂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06年03月31日
已絕版。
簡體中文版(附送中英雙語CD)
書名:如何說 孩子才會聽 怎麽聽 孩子才肯說(精華版)
作者:法伯,瑪茲麗施
譯者:安燕玲
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年03月01日
作者:高特曼(John M. Gottman),西爾弗(Nan Silver)
譯者:諶悠文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00年06月26日
已絕版。這是我所知的繁體中文版絕版書中,二手書拍賣價比新書貴許多的其中一本。
簡體中文版有兩個版本:
書名:獲得幸福婚姻的7法則
作者:戈特曼
譯者:劉小敏
出版社:萬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0年11月01日
書名:幸福的婚姻:男人與女人的長期相處之道
作者:約翰·戈特曼
譯者:劉小敏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年02月01日
應該是萬卷出版公司「租」的簡體中文版權到期了,換浙江人民出版社「租」到簡體中文版權。
書名:Why We Love: The Nature and Chemistry of Romantic Love
作者:Helen Fisher
出版社:Holt Paperbacks
出版日期:2004年12月09日
找不到中文版,不過在TED有作者關於這主題(Why we love, why we cheat)的演講。
相關文章:
早到良緣
社交技巧——不害羞的人會怎麼做?
2秒鐘就決定你的第一印象
如何成為人脈王(superconnector)?
你的眼睛會說話嗎?
有關快樂的科學與實證的有趣書籍──《過得還不錯的一年:我的快樂生活提案The Happiness Project》
繼續閱讀...
2014年7月7日 星期一
幸福婚姻的處方(一)
所謂「改善婚姻關係」並非要我們做翻天覆地的改變。……
枝微末節才是關鍵。包括對話或是爭吵中所用的詞彙、多久一次讚美對方和表現愛意,乃至肢體動作和臉部表情……這些才是造就婚姻樣貌的基礎。……
幫助夫妻好好處理紛爭很重要,因為這能讓他們的婚姻不繼續往負面傾斜。
但是,只是停止爭吵或是修補爭吵帶來的裂痕並不能保證一定能走上快樂穩固的婚姻關係。……
能維持滿意關係的夫妻都知道,光是避免負面行為是不夠的;美滿的婚姻需要每日維護,並且給予正面回饋,才能把夫妻牢牢繫在一起。
就如同人要活得快樂,只避免或減少負面情緒是不夠的,還要能讓自己獲得正面情緒。
以下是從調查結果中彙整出有助夫妻維持強化幸福婚姻的七個策略:
原書近二十頁的內容,底下僅摘錄我個人認為的重點。
策略一、每件好事都要小題大作
……在婚姻科學裡,慶祝好消息的舉動稱為「存資本」,用以測量夫妻在生活裡儲存了多少正面能量。
簡單來說,我們需要用「小題大作」的態度來看待婚姻裡所有的美好時刻。……
光是讓伴侶知道你為他(或她)的成就感到開心是不夠的,你還必須表現出來。
把日常生活當中發生的美好小事大作一番,絕對有益婚姻健康。
策略二、正面互動愈多愈好
……在穩定的婚姻裡,夫妻正面的互動行為(如笑聲、撫摸、微笑或出聲讚美等)至少比負面的(如翻白眼、譏諷冷笑、批評、防衛、發怒或是退縮迴避等舉動)多出五倍。
一旦這個比例開始往下掉的時候,婚姻就將陷入風險當中。
每一天,夫妻間至少會發生上百次的互動行為。
在負面行為出現之後,光是一句「我很抱歉」是不夠的,必須提高正面互動的次數,如此一來,好壞之間的比例才不會往下掉到危險的程度。……
策略三、把標準提高
……那些有既定標準、真心希望被人好好對待,以及渴望從婚姻中得到熱情和浪漫的人,最後就真的得到理想中所想要的婚姻關係。
那些抱持低標準的的男性和女性──認為自己不值得被好好疼惜、溝通或是浪漫──最後,婚姻裡就完全沒有這些東西。
這可說是另一種「自證預言」,就好像樂觀的人,事情就容易往好的方向走,悲觀的人也容易得償所願。
不過,婚姻關係並非上下關係或主僕關係,我想,這標準應該不是拿來要求對方的,而是要雙方一起努力達成的。
策略四、不要忽視家人和朋友
……現代夫妻之所以會在婚姻裡這麼辛苦的原因之一是,靈魂伴侶式的婚姻容易把過多的個人責任放到丈夫或妻子的身上。
現代的婚姻看起來要比過去來得更為孤立,從歷史來看,家人、朋友、鄰居乃至於同事都是已婚者在社交、個人及財務上的支援後盾,但是現在,很多人把丈夫或是妻子視為個人尋求支持的唯一,甚至認為外面的人會干擾到婚姻的連結,因此把自己與較親近的外界關係都保持了一段距離。……
策略五、不要期望配偶為你帶來快樂
●一個人的個性會影響他整體的快樂程度,跟結婚與否沒有關係。
●快樂的人比較可能結婚。
●婚姻只會在開頭時代來一波興奮的幸福感,兩年過後,整體又回到結婚前的快樂水平。
●有些人結婚後會感到極大的幸福感,也能維持好幾年。通常來說,這些人在婚前是比較孤立的,因此從婚姻的伴侶關係當中得到相當大的助益。
……一旦婚姻開頭的興奮感開始減少之後,並不代表夫妻彼此會比較不快樂,或是對生活的滿意度會減低;這只是告訴我們,以個人來看,我們不能倚賴婚姻做為生活幸福的主要來源。
策略六、愛,做就對了
性無法解決婚姻中的所有問題,但是它絕對是有所助益的。
即使你並不是很有興致,光是「行房」這個舉動,就能啟動身體的腦部化學作用,釋放垂體後葉荷爾蒙和催產素。這兩樣在夫妻的感情連結上,是強而有力的助力。……
專家會告訴性趣缺缺的夫妻,不管有無興致,持續做愛就對了。
在開始行動之後的五分鐘左右,性行為會釋放與配偶產生連結的化學作用,有助於享受當下的過程。……
對於那些努力想要重燃愛火、維繫性生活的夫妻來說,專家有一些實用建議。
或許你們只需要遠離孩子和工作的壓力,安排固定時間兩人出去約會,就是很好的方法;或許一開始的步驟不需要太快,可以先握住手、摟抱等,來恢復熟悉的親密感。……
規律的性生活可以改善情緒、讓我們更有耐性、壓制怒火,走向更好、更滿足的婚姻關係。
策略七、點燃浪漫之火
……冷靜、穩定的夥伴之愛沒什麼不好,很多夫妻也不願意拿自己好不容易達到的深度親密和忠誠,去交換一時的浪漫激情。
但是「夥伴之愛」的危險在於,感情容易變得陳舊、了無新意。
一旦發生這樣的情形,無聊、不滿足就會趁虛而入,逐漸磨蝕辛苦掙來的親密感。
所幸,這樣的情形是可以避免的。
專家們已找到方法,讓結褵許久的老夫老妻能夠重燃最初的浪漫情感。
例如,安排固定外出約會的時間,同時加入新奇或是不常有的經驗。……
夫妻選擇嘗試的新奇活動不一定要很花時間、金錢或是古怪瘋狂。
只是開車到不常去的地方逛逛、參觀藝術表演或社區市集就已足夠。
重點在於夫妻一起體會、分享新的經驗。……
結婚很久、仍然幸福的夫妻們,跟總是辛苦掙扎的夫妻之間的最大差異,就在於前者擁有「保持正向」和「減少負面行為」的雙重能力。(《婚姻的幸福科學:全球頂尖的婚姻研究,告訴你親密關係的奧祕與處方For Better: How the Surprising Science of Happy Couples Can Help Your Marriage Succeed》頁292)
快樂的夫妻吵架次數跟其他人都一樣,但是他們知道抱怨和批評的差別;當意見相左的時候,他們會避開責難的語氣及輕蔑的態度。
處在穩定關係當中的伴侶知道,在衝突開始的前三分鐘是為爭吵定調的黃金期,知道如何淡化爭論、駕馭衝突的力量,以改善整體關係。
他們知道,親密、性生活及熱烈的感情是每日都該放在心上的重要事情。……
當我們結婚的時候,都曾許下承諾不論如何都要跟伴侶同甘共苦,事實上我們只想要分享甘甜的滋味。婚姻的科學告訴我們,這並非不可能的任務,只要有心就能做到。(《婚姻的幸福科學:全球頂尖的婚姻研究,告訴你親密關係的奧祕與處方For Better: How the Surprising Science of Happy Couples Can Help Your Marriage Succeed》頁312)
相關文章:
幸福婚姻的處方(二)
婚姻新聞、故事與心理學研究發現
為什麼奉子成婚的女星、豪門容易離婚?──決定生小孩,孩子生下來之前,夫妻倆人要有心理準備的事
常見的婚姻迷思
愛情地圖20問的遊戲
為什麼男人連結婚紀念日都記不住?
幫愛情加溫的方法──心理學教你談戀愛,增進夫妻感情
繼續閱讀...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