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6日 星期日

稱讚孩子「很聰明」或「很努力」,會有什麼差別?

分享






  不曉得為什麼,之前在逛書店時雖然跟《大腦決策手冊How We Decide》碰過幾次面,總是沒有特別想要把它拿起來翻閱。直到真正開始閱讀,才發現這是一本充滿故事的有趣好書,尤其同時間還讀了兩本好書《象與騎象人The Happiness Hypothesis: Finding Modern Truth in Ancient Wisdom》、《改變,好容易Switch: How to Change Things When Change Is Hard》,這三本書還能互相參照,激盪想法,是個開心的閱讀時光。

  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德威克(Carol Dweck)花了幾十年時間,證明教育成功的關鍵之一,就在於擁有從錯誤中學習的能力。

  ……很不幸,現在的小孩通常被教導要正面思考。老師多半稱讚孩子的天賦智慧(也就是聰明),而沒有稱讚孩子的努力。德威克證明,這種方式的鼓勵其實會引發反效果,讓學生把錯誤視為愚蠢的象徵,而非打造知識的基石。這樣會造成令人遺憾的後果,孩子永遠學不會如何去學習。

  德威克有一項研究最著名,對象是紐約市12所小學超過400名的5年級學童。這些孩童個別分次接受一個相當簡單的測驗,內容是和語言無關的謎題。

  在考完試之後,研究人員會把成績告訴每個孩子,順便送上一句讚美。其中有半數小孩被稱讚很聰明,研究人員會這樣說:「你在這方面一定非常聰明呀。」。另外半數小孩則獲讚許很努力:「你一定非常努力哦。」

  接下來有兩種不同的測驗,每名學生都有權選擇自己要接受哪一種測驗。研究人員告訴他們,第一項測驗是更加困難的謎題,但是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東西。另一項測驗則很容易,難度和他們剛剛完成的差不多。

  德威克在設計這項實驗之初,原本以為不同的讚美所造成的差距應該很有限。畢竟差別就只在一句話而已。但是很快的,他們就發現,給予5年級小學生的讚美詞,竟然會大大影響到他們對接續測驗的選擇。獲稱讚很努力的那組小孩,90%都選擇要接受更困難的測驗。反觀被稱讚很聰明的那組小孩,大都選了容易的測驗。「當我們稱讚小孩很聰明時,」德威克寫道:「我們等於在告訴他們說,這場比賽要你們:看起來很聰明,不要冒險犯錯。」

  德威克的下一組實驗,更是證明了,這種害怕失敗的恐懼,其實會妨礙學習。這項測驗故意設計得很困難(原本是給8年級生做的試題),但德威克想要觀察這些孩童面對挑戰的反應如何。

  這讓我想到電影「三個傻瓜3 Idiots」中的Raju。即使他是從40萬考生中脫穎而出的200人,害怕失敗的恐懼也讓他無法好好學習。

  獲讚許很努力的那組小孩,都非常認真的解題。「在完全沒有引導的情況下,許多孩子都表示,這是他們最喜歡的測驗。」但是,被稱讚很聰明的那組小孩,卻很容易氣餒。他們把那些其實無法避免的錯誤,視為失敗的象徵,暗示他們或許並沒有那麼聰明。

  考完這場其難無比的測驗後,研究人員要兩組學童選擇:想看成績比自己差的孩子的考卷,還是要看成績比自己好的孩子的考卷。

  結果被稱讚聰明的那組小孩,幾乎全都選擇要看成績比自己差的孩子的考卷,而不要看考得比他們好的孩子的考卷。

  相反的,獲讚許很努力的那組小孩,多半更有興趣看高分的考卷。他們想知道自己犯了什麼錯誤,想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想知道如何可以更好。

  最後,這些孩子還要接受一場測驗,難度與第一場相仿。

  獲讚許很努力的小孩,這時顯示出明顯的進步,平均成績提高了30%。這些小孩變得很願意去挑戰自己,即使剛開始會失敗也無妨,結果他們的表現水準都升高了。這項結果和被隨機分到「聰明」組的小孩相比,就更令人印象深刻了,這些小孩在最後這次測驗的成績平均掉落20%。

  失敗的經驗對這些「聰明」小孩來說,打擊太過沈重,反而讓他們退步了。

錯誤帶來不好的情緒,讓腦袋得以修正

  稱讚孩子與生俱來的智慧,也就是稱讚他們的聰明,會造成的問題是,這歪曲了與教育有關的神經學事實。這等於鼓勵孩子避開最有用的學習活動,那就是「從錯誤中學習」。事實上,除非你經歷過犯錯所帶來的不愉快徵兆,你的腦袋才會修正模式。你的神經元在成功之前,必須先一再經歷挫敗。這個痛苦的過程,是沒有捷徑可走

  這項見解不只適用於解題的小五學童,還適用於所有的人。經過時間的淬鍊,腦袋裡那些有彈性的細胞會變身為專家。

  雖然我們習慣把專家想成腦袋裡裝滿了資料的人,他們的智慧仰賴大量清楚明白的知識,但事實上,專家是非常依靠直覺的。專家在評估某個狀況時,並不會很有系統的比較所有選項,或是有意識的分析相關資訊。他們不仰賴繁複的電子表格,或是一長串利弊得失對照表。相反的,專家很自然的依賴多巴胺神經元所產生的情緒。他們的預測誤差會轉換成有用的知識,再開發成連自己都無法解釋清楚的正確直覺。

  第一流的專家會擁抱這種直覺式思考。(《大腦決策手冊:該用腦袋的哪個部分做決策?How We Decide》頁79)

  這或許會讓你聯想到《異數:超凡與平凡的界線在哪裡?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這本書時所提到的「從平凡到超凡,須1萬小時錘鍊」。但,故事還沒完,因為《異數》還少講了最關鍵的一點。

  羅伯提(Bill Robertie)是世上極少數能在三種不同的博奕競賽項目,都擁有世界級水準的人物。想想看,假如棒球、美式足球雙棲運動明星傑克森(Bo Jackson)除了打MLB(美國職棒大聯盟)及NFL(全美足球聯盟)之外,同時也在NBA(美國職籃聯盟)參一腳,這情景會有多驚人。

  羅伯提是西洋棋大師,曾是美國快棋賽(U.S. speed chess)冠軍。同時他也是備受尊崇的撲克牌高手,寫過好幾本有關德州撲克(Texas hold'em)的暢銷書。然而,羅伯提最著名的,還是他的雙陸棋造詣。他曾兩度贏得世界雙陸棋冠軍(除了他之外,只有另一個人做到這一點),而且世界排名始終在前20名以內。……

把焦點放在錯誤上,這才是精進的關鍵

  羅伯提為什麼能擅長這麼多種完全不一樣的遊戲?乍看之下,西洋棋、雙陸棋以及撲克牌似乎需要完全不同的認知技巧。而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雙陸棋專家都傾向不下其他種類的棋,只下雙陸棋;大部分西洋棋大師根本不會想要去玩撲克牌;而大部分撲克牌高手更是連基本的下棋術語都搞不清楚。可是,羅伯提確有辦法精通以上三種遊戲。

  根據羅伯提的說法,他的成功只有一個簡單的解釋:「我知道如何練習,我知道如何讓自己精進。」

  1970年代初,羅伯提那時還是一位西洋棋神童,他已經靠贏得快棋聯賽來賺取生活費了,偶然間,他認識到雙陸棋。「我立刻就愛上這種遊戲。」羅伯提說:「再說,下雙陸棋賺的錢,比下快棋多得多。」羅伯提買了一本教人如何下雙陸棋的書,背了幾個棋局的下法,然後就開始下棋了。他下呀下,不停的下棋,他說:「你一定要下到著魔似的,必須達到連作夢都會夢見下棋的地步。」

  經過幾年的密集練習,羅伯提終於把自己變成全世界最優秀的雙陸棋專家之一。「當我能夠只瞄一眼棋盤,就知道該怎麼走的時候,我就知道自己出師了。」羅伯提說:「這種遊戲開始變成類似美學的東西。我的決策變得愈來愈依賴外觀,因此我可以在思考一步棋之後,馬上看出那會對我有利還是不利。你曉得吧,藝評家有辦法看一眼畫作,就能知道是不是佳作?我就是這種情況,只不過我的畫作是雙陸棋盤。」

  但是,羅伯提拿到世界冠軍,並不是只靠勤練雙陸棋。「練習的重點不在量,而在,」他說,羅伯提認為,最有效率的改進方法,是把焦點放在自己的錯誤上。換句話說,你需要不斷思考那些被多巴胺神經元內化的錯誤。

  羅伯提每賽完一場西洋棋,或是打了一手牌,或是玩一場雙陸棋之後,都會非常努力的回顧整個過程。他會把每一個決定翻出來檢討並分析:是不是應該把西洋棋裡的皇后早一點送出去?是不是應該用撲克牌的一對七來唬對手?如果當時避免在雙陸棋盤上留下弱棋,結果又會怎樣?

  即使羅伯提已經贏得比賽,其實他常常贏,但還是堅持要找出自己犯的錯誤,要仔細剖析那些還有改進空間的決策。他知道,自我批評是自我改進的秘訣,負面回饋尤其好。……

  之前看電視新聞台製作的「江蕙」專題,也提到江蕙如此要求自己錄製的歌曲。

  物理學家波耳(Niels Bohr)曾經幫專家下定義,他說,專家「就是一個在很窄的領域裡,犯過所有可能錯誤的人」。從大腦的觀點來看,波耳的看法完全正確。(《大腦決策手冊How We Decide》頁75)

  這樣的學習方法真的可以邁向卓越嗎?

  IBM公司的電腦程式設計師帖梭羅(Gerald Tesauro)開發了一個程式叫TD-Gammon,要把它變成雙陸棋專家。但是它不像深藍事先寫入了相關知識,一開始完全不具有這方面的知識。這個軟體剛開始下雙陸棋時,完全是隨機亂下的,每下必輸,而且犯了許多愚蠢的錯誤,可是,它能從自己的經驗中學習。下過幾十萬盤雙陸棋後,TD-Gammon終於能夠打敗全世界最頂尖的人類棋手。(《大腦決策手冊》頁68)

  為了增強棋力,TD-Gammon跟羅伯提交手過,第一年羅伯提知道自己穩操勝券,第二年TD-Gammon就變成非常可怕的對手。換成羅伯提跟TD-Gammon學習一件事,「那是我從TD-Gammon學到的東西之一,」羅伯提說:「這裡有一台電腦,專門估算自己做錯了什麼。它就只做這件事,而它和我一樣厲害。」(《大腦決策手冊》頁78)

2011年10月8日補充:

  這篇網誌本來我還怕太長,會影響到閱讀。現在,為了讓這篇完整些(因為有些人會只看這一篇,沒看相關文章),摘錄我在網誌「人笨沒藥醫」的部分內容,加進一個發生在台灣「很努力」的真人真事。

  在我求學時期,學到的是人出生後,腦細胞只會逐漸死去,不會生長。現在,伴隨著近幾年觀測腦部運作的精密電子儀器的進步,我們知道腦細胞直到年老時還會生長。每一個新生的腦細胞、新的腦神經連結都代表著學習與改變的可能。(參閱「從腦神經科學談活到老學到老」)

  關鍵只是在於你願不願意學習跟改變而已。盧蘇偉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盧蘇偉,現任板橋地方法院少年調查官(保護官)、世紀領袖文教基金會創辦人。8歲時因患腦膜炎,使得部分腦功能受損,5年級才開始真正學會識字。小學時是班上倒數第2名,國中讀了四年換了三所學校,因智力測驗只有70分,還讀過啟智班,勉強讀完高職電子科,花了7年考了5次大學,最後因為退役軍人加分才考上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系,然而在此之前,他只是一個智商不足,被判定學習有障礙的白癡。

  大二時,他在馬傳鎮教授的協助下,發現他對於短暫記憶、數的學習、平面空間等方面較差,卻在分析、整合、創造方面有很強的能力,這才找到了合適自己的讀書方法,看見自己的天才。大學畢業時是全系第三名,當年並以第三名考上高等考試司法行政觀護人科。

  一個智商曾被判定只有70的人,一個到小學三年級才會分辨0到9的孩子,只因為父母沒有放棄過他,不斷的鼓勵他,他走出「學習障礙」的陰影,現在的他,是一位輔導專家,不但負責觀護百位問題青少年,也是位國內、外知名的潛能專家,曾受邀美國、加拿大、澳洲、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菲律賓等國家,演講已逾3000場,更躋身為作家的行列,出版過30多本著作。(《看見自己的天才:一個智商70少年調查官的成長》作者介紹)

  如果盧蘇偉的父母在他小時候認定他就永遠這個樣子,我相信盧蘇偉很難有現在的成就。另一個值得一提的觀念是,智商(IQ)會隨著年齡而改變,不是小時候智商多少,長大後就一定多少,比較的基準是同年齡層的人,100是同年齡層的平均智商分數,也就是比一半以上同年齡層的人聰明,智商就高於100。  


相關文章:
  建構成功的元素──我要推薦《輕鬆駕馭意志力The Willpower Instinct》這本好書的其中一個原因
  為什麼奉子成婚的女星、豪門容易離婚?──決定生小孩,孩子生下來之前,夫妻倆人要有心理準備的事
  有吸引力的東西比較好用──正面積極的情緒是學習、好奇心和創造性思維的關鍵
  小孩不乖怎麼辦?怎麼做小孩才比較容易聽話、規矩些?──改善孩子行為的策略
  《告白こくはく》——給孩子真誠的讚美,而不是矯情的過度讚美
  對孩子公正而合理的規則就是關心的表示
  為什麼有錢人家的小孩(富二代)比較容易有憂鬱症、焦慮、濫交、吸毒之類的問題?

4 意見:

匿名 提到...

GREAT!!

Unknown 提到...

謝謝你的精采分享!看見你很用心努力!

standfast 提到...

好棒的文章!!!!
謝謝你的分享

Hellomicky 提到...

thanks for ur sharing!
Like ur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