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界普遍認為,人類大腦隨時都有兩個全然獨立的系統在運作。第一個是我們說的情感面,這部分屬於天性直覺,讓你感受歡樂、痛苦等情緒。第二個是理智面,又稱為反思或意識系統,這部分的你會深思熟慮,會分析,並且會考慮未來。
過去數十年,心理學家對這兩個系統的研究頗有斬獲,但人類注意自己內在的矛盾已經很久了。柏拉圖說過,人的腦中有位理性的車夫,他必須駕馭一匹桀驁不馴的馬,「只有用馬鞭抽牠,用馬刺刺牠,才能讓牠就範」;佛洛依德論述過人類自私的本我(id),以及正直的超我(superego),還有介於兩著之間的自我(ego);近代則有行為經濟學家將這兩個系統詮釋為計畫者(Planner)與行動者(Doer)。
但是在我們看來,維吉尼亞大學心理學者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在他的傑作《象與騎象人The Happiness Hypothesis》中,對這兩股力量的對峙做了最好的比喻。
海德特認為我們的情感面是一頭大象,理性面則是騎象人。
騎象人坐在大象背上,手握韁繩,儼然是領導者。但是騎象人對大象的控制力時高時低,畢竟比起大象,騎象人顯得非常渺小。當大象與騎象人對於前進的方向意見不合時,騎象人注定落敗,毫無反擊之力。
大多數人對於心裡的大象如何擊敗騎象人一點也不陌生。睡過頭、吃太多、半夜打電話給前任男女朋友、拖拖拉拉、戒煙失敗、偷懶沒去健身房、生氣時脫口而出不該說的話、放棄你的西班牙文或是鋼琴課、因為害怕而拒絕在會議上發言,諸如此類,都是大象的勝利。幸好沒人在旁一一計分。
情感與直覺這頭大象的弱點很明顯:懶惰又膽小,總是為了眼前小利(甜筒)犧牲長期報酬(苗條身材)。
當我們試圖改變卻失敗,通常錯在大象,因為我們追求的改變多半要以眼前的犧牲換取日後的回報。(為了明年能收支平衡,我們今天省吃儉用;為了明年有窈窕身材,今天不吃冰淇淋。)改變經常失敗,因為騎象人就是沒辦法讓大象乖乖朝目的地邁進。
與大象的及時行樂恰恰相反,騎象人的長處是跳脫當下來思考,和做長遠的規劃(都是你的寵物做不到的事)。
不過有件事或許會讓你大吃一驚,大象其實也有龐大的能量,而騎象人則有嚴重的缺陷。大象不是老演壞蛋;愛與同情,憐憫與忠誠,這些情緒都由大象掌管。奮不顧身保護孩子的強烈本能,正是大象。必須為了自己挺身而出的勇氣,也是大象。
更重要的是,如果你正在考慮改變,大象才是讓改變發生的原因。
不論崇高理想或是瑣碎小事,我們需要大象所蘊藏的能量與動力,推動現況朝目標邁進。這股力量剛好可以對照出騎象人的弱點:原地踏步。
騎象人總是過度地分析與思考。你應該也認識一些人有騎象人的毛病:有些朋友會為了晚餐吃什麼,天人交戰二十分鐘;有些同事花好幾個小時腦力激盪出一堆點子,卻遲遲無法做決定。……
當騎象人跟大象對前進方向沒有共識,麻煩就大了。
騎象人可以在短時間內控制方向——使勁地拉韁繩,迫使大象服從。(這就是你每次使用意志力所做的事。)但是騎象人不可能長時間和一頭巨獸拔河,總會筋疲力盡。
為了更了解這點,先來談談一群大專學生參加「食物感知」實驗(至少他們這麼以為)時展現的行為。
他們在有點飢餓的狀態下來到實驗室;實驗要求至少在報到前三小時內不可進食。
報到後,學生們被帶進一間充滿食物香味的房間——研究人員剛剛烤了巧克力脆片餅乾。
房間中央的桌子上有兩只大碗,一碗是樣品巧克力,還有他們剛剛聞到香味的巧克力餅乾(還熱呼呼的呢),另一碗裡面則是一堆小蘿蔔。
研究人員事先準備了一套表面上的實驗說明:這次實驗選擇巧克力和蘿蔔是因為兩者味道截然不同。隔天將會有工作人員與他們聯絡,詢問品嚐食物後對於兩種味道的印象。
一半的受試者分配到兩、三片餅乾和一些巧克力糖,但沒有蘿蔔;另外一半則必須吃兩、三條蘿蔔,卻沒有餅乾。
學生吃東西的時候,研究人員故意離開房間製造誘惑:他們希望那些啃蘿蔔的可憐學生,孤零零地吃著兔子的美食,同時欣羨地看著剛出爐的巧克力餅乾。(至於吃到餅乾的學生,不用說也知道,輕鬆就能拒絕蘿蔔的誘惑。)雖然過程備受煎熬,所有受試者都吃下自己該吃的食物,沒有任何蘿蔔組的受試者偷吃餅乾。這是意志力的展現。
此時,「味覺研究」正是宣告結束,另一批研究人員進房間來說明第二項實驗,看起來毫不相干:研究小組想知道,是大專學生獲高中學生比較擅長解決問題。這套說詞是希望大專學生認真看待接下來的考驗,全力以赴。
學生們拿到一組題目,要他們一筆畫出一個複雜的幾何圖形。研究人員還發給每個學生好幾張重畫用的紙。事實上,這些題目根本無解。研究人員只是想觀察學生們在放棄以前,願意和令人洩氣的難題奮戰多久。
開懷大吃巧克力餅乾,也就是「沒有受到誘惑」的學生,平均花了19分鐘,認真地嘗試了34種解題的方法。
吃蘿蔔的學生則顯得缺乏耐性;8分鐘後就宣告放棄,連餅乾組的一半時間都不到,而且只試了19種方法。為什麼他們如此迅速地放棄?
答案或許令你吃驚:因為這些學生已經用光了自我控制力。
從類似的實驗中,心理學家發現自我控制力是有限的。
就像在健身房練舉重一樣,舉第一下覺得很輕鬆,因為肌肉還充滿能量。但是每多舉一下,肌肉便多疲累一分,到最後完全舉不動。
吃蘿蔔的學生在抗拒餅乾的誘惑時,已經耗盡了自我控制力。所以當他們的大象終於開始抱怨題目——這太難了,好無聊,我們解不出來的,騎象人緊拉韁繩8分鐘後便已氣力放盡。同時間,另一組學生的騎象人則活力充沛,能駕馭大象19分鐘之久。
自我控制力其實有限,是一個關鍵性的事實。因為當我們提到「自我控制」,不單狹義地代表抵抗不良行徑(香菸、餅乾、酒精)的意志力,而是更廣泛的自我管理。回想一下當你指責員工、組裝新書架,或是學跳舞時心智的運作,你都是有意識地注意著自己的言行舉止。這也是一種自我控制,彷彿旁邊有位監督者。
與此相反的是所有「不受監督」的情形。例如,你開著車卻不記得前幾分鐘開過的路,或是無意識地沖澡、泡咖啡等動作。我們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行為,其實是習慣多於刻意。這是件好事,因為刻意的行為比較難,會讓人筋疲力盡。
已經有數十份研究報告指出,自我監督是有限度的。
舉例來說,比起先前沒下困難決定的人,剛完成擬定婚禮宴客名單或是選購新電腦等困難抉擇的人,較難集中注意力和解決問題。
有一項研究要求部分受試者在觀看關於罹病動物的悲傷電影時壓抑情緒。之後,和任由眼淚奔流的受試者相比,這些人展現的體能耐力較差。該研究顯示,人會在形形色色的情況下消耗自我控制力,像是設法影響別人;對抗恐懼的情緒;控制支出;試著專心執行簡單的指令,例如「不可以想白熊」等等,不一而足。
這項事實和改變有關的原因在於:當人們試著改變,通常是調整已經習以為常的動作,而改變習慣動作需要騎象人謹慎地監督。改變的幅度愈大,愈快榨乾人的自我控制力。
當人耗盡了自我控制力,其實是耗盡了心智力;不管是創意思考、集中注意力、壓抑衝動,或是面對失敗而能不屈不撓,都需要心智力。換句話說,這些人耗盡的,正是大幅改變所需的心智力。
當你要餓著肚子開會或熬夜加班時,想一想那些啃了蘿蔔的大學生。換個角度想,當我們在公司憋了一肚子氣時,回到家中也可能脾氣更暴躁而不自覺。了解這一點,或許有助於我們的情緒控管,避免遷怒他人或暴走,也避免不識相地成為引燃怒火的小火花。
所以,當你聽見大家說改變很難的原因是人們懶惰或抗拒改變真是大錯特錯。答案恰恰相反:改變很難是因為人不堪負荷。這正是關於改變我們所不知道的第二件事:看起來像是懶得改變,通常是已經疲乏了。《改變,好容易Switch: How to Change Things When Change Is Hard》
相關文章:
尿急擾亂注意力 效果=喝醉或24小時沒睡
孫悟空與如來
劣幣驅逐良幣的加班文化
松下幸之助談工作
熬夜加班(唸書)有多沒效率?
別搞錯了,Google的「打盹艙nap pods」可不是員工福利
《人月神話》讀後心得
《大腦當家:靈活用腦12守則,學習工作更上層樓》(Brain Rules)
2 意見:
這篇文章對我非常非常重要~
真的非常感謝您的分享
另外請跟您分享一本書,或許有助於提升"意識"的層次與持久度,書名為「人可能進化的心理學」
很高興網路上有這麼棒的blog 再次感謝
很棒的文章!!感謝分享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