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9日 星期一

常見的投資心理偏誤(psychological biases)及其影響

1 意見
分享




  之前讀了華盛頓州立大學財經系教授約翰.納夫辛格(John R. Nofsinger)專門探討與投資有關的心理問題的好書《投資心理學Psychology of Investing》,覺得太過輕薄,有點意猶未盡,就找了他的另一本著作《征服投資心魔—跳脫心理偏好的致勝投資策略Investment Madness: How Psychology Affects Your Investing...And What To Do About It》來看。

  結果這兩本書內容大綱大多相同,差別在於《投資心理學》是寫來當成大學教科書的,英文版《Psychology of Investing》甚至已經出到第三版了;而《征服投資心魔》則是一般大眾取向,所以內容比較活潑些,解說也更詳細些,當然書也比較厚。

  像《征服投資心魔》第15章就整理了一個表格,列出常見的投資心理偏誤(psychological biases)及其影響。

心理偏誤(Psychological Bias):造成的影響;結果

過度自信(Overconfidence):交易過於頻繁;付太多手續費跟稅金。

過度自信(Overconfidence):風險太高,投資組合沒有多角化;很容易賠大錢。

情有獨鍾心理(Attachment):特別偏愛某支股票,對這支股票抱著瑰麗的幻想;很容易賠大錢。

惜售心理(Endowment,或譯原賦效應):繼承來的股票就一直留著;投資目標跟投資標的兩者不一致。

偏安現狀心理(Status Quo,或譯現狀偏誤):不肯改變自己的投資組合,遲遲不肯加入退休金計畫;不肯調整自己的資產分配,太晚開始繳退休金計畫的錢。

想賺錢得意的心理(Seeking Pride):賺錢的股票,早早就賣掉;投資報酬率降低,還得繳更多稅金。

不想賠錢後悔的心理(Avoiding Regret):賠錢的股票,死抱著不賣;投資報酬率降低,還得繳更多稅金。

別人的錢輸了無所謂的心理(House Money,或譯賭資效應):一旦賺了錢,承擔的風險就變高;很容易賠大錢。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的心理(Snake Bit,或譯蛇咬效應):一旦賠錢,就不敢承擔風險;長期而言,再也沒有創造更高投資報酬率的機會。

損益兩平(Get Even):為了損益兩平而承擔太多風險;很容易賠大錢。

群體認同(Social Validation,或譯社會認同):如果別人也跟我投資一樣的股票,感覺一定比較好;加入熱門股的炒作行列,最後落得追高殺低的下場。

大腦記帳法(Mental Accounting,或譯心理會計):投資組合無法多角化;風險雖高,但卻達不到應有的投資報酬率。

認知不協調(Cognitive Dissonance,正式翻譯應為認知失調):刻意忽略與之前想法或決定相衝突的資訊;無法正確地評估、檢視自己的投資選項。

取最具代表性者為依據的思考模式(Representativeness,或譯代表性偏誤):認為相似的事物一定都很相像,所以好的公司就是好的投資標的;買到股價過高的股票。

取最熟悉者為依據的思考模式(Familiarity,或譯熟悉度偏誤):認為自己熟悉的公司是比較安全、比較好的投資標的;投資組合無法多角化,把太多希望擺在自己服務的公司。
(《征服投資心魔》頁266)


相關文章:
  如何克服投資上的心理偏誤(非理性行為)
  為什麼投資不應該整天盯盤?
  行為財務學的奇怪矛盾?
  效率市場假說(EMH)的矛盾
  成功投資者的心理特質
  散戶的六大通病
  股票追高殺低的心理學原因

繼續閱讀...

2008年9月28日 星期日

萬一吃了棉花糖Don't Gobble the Marshmallow… Ever!

0 意見
分享






  你會為了吃加了花生醬的香蕉三明治跑到1500公里外的地方嗎?而且吃完後,又馬上從1500公里外的地方回來。你願意花新台幣112萬,只為了吃加了花生醬的香蕉三明治嗎?

  1976年,貓王艾維斯‧普里斯萊(Elvis Presley)的年收入多達數百萬美元,不過很不幸,由於他花錢也如流水,他欠的債更多。那一年,他花錢的效率真是驚人,包括一次價值3萬5千美元(約新台幣112萬)的用餐,但內容卻只是加了花生醬的香蕉三明治(貓王用他的私人噴射客機,把幾個朋友從田納西州的曼非斯市(Memphis)載到科羅拉多州的丹佛市(Denver),一起享用這頓三明治餐,再用噴射客機送他們回家)。(《都是基因惹的禍Mean Genes: From Sex to Money to Food: Taming Our Primal Instincts》頁90)

  上星期看完了《萬一吃了棉花糖Don't Gobble the Marshmallow...Ever!: The Secret to Sweet Success in Times of Change》這本書,書中有一段列舉了許多破產的名人。會特別注意這樣的資訊,是因為幾個月前在《蘋果橘子經濟學》(Freakonomics,簡體版:魔鬼經濟學)一書作者Steven D. Levitt、Stephen J.Dubner的部落格http://freakonomics.blogs.nytimes.com/看到了「為什麼有很多名人破產?Why Do So Many Celebrities Go Broke?」這篇網誌。

  網誌中提到了另一篇文章「為什麼運動明星會破產?Why Athletes Go Broke」。這文章除了列出幾位運動明星的破產事蹟,還提到了幾位明星也破產。

  NBA球員史普利威爾(Latrell Sprewell),光球隊給的年薪就上億台幣,破產。

  美國職棒大聯盟(MLB)球員克拉克(Jack Clark),球隊給的年薪約8700萬台幣,破產。

  前世界重量級拳王泰森(Mike Tyson),拳擊生涯賺了幾十億新台幣,最後負債約八億新台幣,破產。

  前世界重量級拳王霍利菲爾德(Evander Holyfield),破產。1969年被評為全國橄欖球聯盟(NFL)最佳四分衛的尤尼塔斯(Johnny Unitas),破產。1976年冬季奧運會女子花式滑冰冠軍哈米爾(Dorothy Hamill),破產。

  MC哈默(MC Hammer)賺了約十億台幣,還是不夠花,破產。金貝辛格(Kim Basinger)跟麥克傑克森(Michael Jackson)也在名單中。

  《多倫多星報》(TORONTO STAR)做過一則報導,有六成的NBA球員在退休五年後破產。

  專業運動員絕大多數的所得都是在很短暫的時間之內賺到,但在賺進數百萬美元之後,很多人竟以破產收場,只因為他們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欲望。為了幫助自己提升意志力,有些運動選手會聘請經理人來對他們的消費加以管制。(《投資心理學Psychology of Investing》頁145)

  很多人羨慕樂透得主的一夕致富,或許會對樂透得主之後的生活感興趣,《理財周刊》就曾有一則報導http://money.hinet.net/stock/finance_talk/talk_1.jsp?SN=49,裡面有提到幾位樂透得主得獎後的生活。

  台灣一位曾中了樂透彩的民眾,因為沉迷酗酒丟了性命。

  1988年賓州樂透獎得主波斯特(William "Bud" Post),他的親兄弟曾試圖殺死他以繼承遺產。波斯特花光了所有的獎金,後來還得靠社會救濟金生活。2001年美國樂透頭彩得主Victoria Zell和她丈夫共享了1100萬美元(約三億五千萬台幣)頭彩。2005年3月她被指控因吸毒和謀殺,目前在監獄服刑中。即使連紐澤西州幸運到連中兩次頭彩的亞當斯(Evelyn Adams),由於將540萬美元(約一億七千萬台幣)的獎金全部賭輸,現在只能住在拖車裡頭。

  之前看過新聞,台灣詐騙集團的祖師爺,在賺了幾億元後金盆洗手。結果不到五年,因為負債數千萬被討債集團追殺。

  常常聽到有人說,等他賺了多少錢後就要退休享樂了。看看上面的例子,數字大小雖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學會如何理財。

  有一本書《下個富翁就是你The Millionaire Next Door》描述那些致富的平凡人,書中令人驚訝的結論是:大部分人之所以富有,不是因為他們賺得多,而是因為他們花得少。譬如說,百萬富翁們通常會多等上一、兩年才把他們那輛絲毫不起眼的車子給換了,而且他們通常戴的是普通手錶,而非勞力士。(《都是基因惹的禍》頁24)


相關文章:
  影響快樂的外在因素
  越有錢,越快樂?
  快樂,從心開始——學習創造樂趣
  三個小習慣,讓自己更快樂
  憶往惜今
  別當正常的傻瓜
  時間觀與12個讓自己更快樂幸福的方法

繼續閱讀...

「日圓套利交易」的相關知識

1 意見
分享

  之前常常聽到「日圓套利交易」這個名詞,只是大概知道這是借極低利率的日圓,投資其他較高報酬率的標的,藉此獲利。最近看完陶冬的著作《大成長與大機遇:陶冬看全球、中國經濟熱點》,裡面有一篇「日圓套利交易危機的黑手」,才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

  「日圓套利交易危機的黑手」這一篇文章最先刊載於2007年3月的《證券市場周刊》,陶冬也有將全文發佈在他的部落格——「家庭主婦是日圓套利交易危機的黑手」。

  甚麼是日元套利交易?簡單說,就是借日元貸款投機於其它資產。日本經濟長期不景氣,日本銀行將借貸利率降至零,故此日元借貸成本極低。將這筆貸款投入美國國債,利率差超過3%。如果投資股票、商品,潛在回報率可能更高。利率的變化比較緩慢,套利交易的主要威脅來自匯率波動。以投資美債的套利交易為例,美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為4.57%,日本十年期國債收益為1.55%,套利者淨賺利差3.02%。不過如果日元兌美元在投資期間升值5%,則此項交易不賺反賠。匯率波動是套利交易的天敵。

  選擇日元作套利交易的借貨源,不僅因為日元利率較低,而且還看中日元匯率的波動較小。日本央行為維持本國出口競爭力,或明或暗地壓低日元匯率,同時日本經濟又長期不景,通脹率甚低。因此這些年日元都是貶多升少,升值時也多落後於其它主要貨幣。於是日元套利交易成為近年金融市場、衍生品市場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彙之一,為對沖基金提供著源源不斷的投機彈藥。在過去十年全球金融市場,投資產品出現了爆炸性的增長和革命性的進步,日元套利交易對此作出了重大貢獻。不過套利交易的性質,決定了它的投機性、槓桿性和聯動性,也為金融市場的穩定埋下了隱患。

  記得之前在大前研一的書中有讀到他抨擊日本央行買美國國債壓低日圓匯率的作為。(忘記是哪一本書了)

  沒有人知道日元套利交易的規模。國際結算銀行數據顯示,日元套利交易在2004-05年中,新增1610億美元,其中1200億美元流向「國際金融中心」(如紐約、倫敦、開曼群島、維京群島)--估計進入了對沖基金賬號。筆者推算全部日元套利交易,可能介乎6000至8000億美元間,不過規模會隨市場波動而變化。這個數字不包括投資其它資產時,通過衍生產品或抵押所產生的進一步槓桿效應。

  當然,套利交易對市場的殺傷力,也有被高估的一面。日元套利交易的最大使用者,其實是日本家庭、企業和銀行。由於本土利率過低,部分日本資產轉投其它國家資產。這類投資多為長線,炒作色彩並不濃厚,也極少運用金融槓桿。它們的特性比較穩定,但也可能在特定的環境下出現變異,甚至成為市場調整的導火線。

  今天世界經濟的一大特徵是流動性過剩,它是由美國、中國、日本三家所共同造成。美國聯儲的利率偏低、調整不力,導致美國的過度消費,其症狀是巨額的經常項目赤字。中國人民銀行對國內流動性氾濫束手無策,製造出一個又一個產能過剩,其症狀是全球製造業利潤下降和「非通脹」(disinflation)。日本銀行將利率長期凍結在接近零的低水平,成為金融市場炒作的總贊助人,其症狀便是日元套利交易的蔓延。(《大成長與大機遇:陶冬看全球、中國經濟熱點》頁120)

  日圓套利交易曾闖過的禍。

  從2006年5月商品市場大跌到2007年2月股市大跌,套利交易兩次闖禍僅間隔了九個月。套利交易仍是當今金融市場上的第一大定時炸彈,隨時可能觸發下一輪調整。而且結構產品的盛行,大大增加了不同國家、不同投資產品之間的聯動,一個出事,拉倒一片。(《大成長與大機遇:陶冬看全球、中國經濟熱點》頁123)

  日圓套利交易闖的禍,現在或許還要加上越南股市(HO CHI MINH STOCK INDEX)。

  在日本的多數家庭中,先生打工掙錢,而家庭財政多由太太打理。由於日元儲蓄利率幾乎為零,愈來愈多的主婦將部分儲蓄轉為外幣投資。近年最時興的是,紐西蘭債券和越南股市。(《大成長與大機遇:陶冬看全球、中國經濟熱點》頁119)

資料來源:Bloomberg

  2007年2月27日全球因為日圓套利交易闖禍而大跌,幾乎是越南股市的最高點(上圖垂直線的位置)。

  底下是日本股市自1990年泡沫經濟後的走勢圖。(資料來源:華爾街日報

  特別列出上面那張圖,是因為在網路上看到有人說中國股市大跌,所以中國不可能有人想投資台灣股市,這種人如果出生在日本,大概會把錢定存在日本銀行,習慣沒有利息可以領,還很高興地每年付保管費給銀行,或者欣然地買越跌越多的日股吧!比不上班的日本主婦還不知變通。

  不說別的,光台股從2000年的一萬多點跌到2001年的3411點後,台灣人可是轉買外國基金的人越來越多,買台股基金的人越來越少。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越南股市最高點時的本益比高達數十倍,比中國股市2007年最高點時的本益比還高。


相關文章:
  陶冬選H股的六大標準
  最近全球股災的非專業意見
  借用索羅斯的智慧看股災

繼續閱讀...

2008年9月24日 星期三

怎樣買賣1股台股

0 意見
分享






  為什麼要買賣1股台股?是不是把單位「張」寫錯了?單位沒寫錯,這篇是要對之前寫的「買日用品最便宜的方法——1股投資術」做進一步的說明。

代號  名稱(6月16日股價) 97年股東會紀念品  9.23股價
1201  味全(18.5)     風味調味料2罐   17.9
1203  味王(19.3)     味自慢醬油2瓶   12
1215  卜蜂(19.25)     雞肉鬆一包    10.9
1217  愛之味(10.5)    寒天綠茶6罐    6.12
1225  福懋油(18.4)    特級純橄欖油    7.96
1301  臺塑(82.6)     耐熱袋3支     56.6
1303  南亞(70)      保鮮膜5支     49
1326  臺化(73.3)    廚房及浴室清潔用品  54.7
1417  嘉裕(8.69)     收音機       5.09
1504  東元(17.4)     不銹鋼便當盒    11.85
1604  聲寶(6.62)     精靈按摩器     3.65
1731  美吾華(15.5)    清潔品       10.35
1904  正隆(11.1)     衛生紙禮盒     8.05
1907  永豐餘(12.85)   永豐堂漢方健美食  9.02
1909  榮成(11.3)      太空杯      7.66
2002  中鋼(51)      開罐器       35.55
2010  春源(15.3)     計算機       11.6
2031  新光鋼(43.25)   沐浴組禮盒     20.6
2032  新鋼(16.5)     LED手電筒     9.9
2303  聯電(17)      液晶時光鏡     10.65
2337  旺宏(14.2)    膳魔師運動休閒品   9.6
2344  華邦電(7.71)    LED手電筒     4.2
2352  佳世達(24.05)   QISDA旅行收納包   12.3
2364  倫飛(4.69)     香皂禮盒      2.74
2369  菱生(11.8)     露營燈       8.66
2371  大同(14.6)     高級茶具      7.65
2444  友旺(14.3)     萬用工具夾組    7.3
2801  彰銀(21.9)     廚房三寶      16.15
2833  台壽保(44.1)    龍妹妹玩偶     20.9
2838  聯邦銀(6.85)    水晶餐盤      4.85
2847  大眾銀(9.9)    八合一工具組    7.48
2854  寶來證(17.5)    泰山健康油     13.2
2883  開發金(12.3)    鍺能量禮盒     9.7
2889  國票金(9.6)     SPA禮盒      7.46
2890  永豐金(13.5)    奈米光觸媒匙叉組  9.47
2891  中信金(29.8)    沐浴組禮盒     17
2911  麗嬰房(25.3)    嬰兒酵素洗衣精   21.6
5346  力晶(11.1)     耐斯沐浴禮盒    5
5820  日盛金(6.92)    金蘭醬油禮盒    4.08
6012  金鼎證(12.7)    電動除塵魔撢    8.95
6158  禾昌(39.3)     全家禮券50元    32
6505  台塑化(91.2)    加油卷2張     74.1
8088  品安(13.1)     7-11禮券100元   4.47
8096  擎亞(13.65)    環保餐具+手電筒   8.55

  很明顯的,股價比之前便宜不少。有朋友問我,為何要在這幾天進行1股投資術,股市狀況不是很糟嗎?

  首先,就是股市狀況糟,才能買到比較低的價格。其次,就如投機教父科斯托蘭尼所說,只有騙子才總是能買在最低點,賣在最高點,最幸運的人也沒法辦到。再者,股市狀況非常糟時,成交量萎縮,零股可能完全沒有人要賣,想買也買不到。

  買1股,最重要的第一件事是找到手續費沒有最低額度(比如20元)限制的證券行(券商)。上面44檔股票,買1股的手續費皆為1元,全買則手續費為44元,但若有最低20元的限制,手續費則暴增至880元。更不用說,手續費比股票貴,怎麼想,怎麼不對勁。

  還有朋友問,買賣1股很難成交吧?其實不會,相反的,還比買賣500股零股容易成交。當然,這是有訣竅的。

  首先,必須要知道的是,零股買賣並非一對一的買賣。當你買900股零股時,可能是買來自A的600股,來自B的200股,來自C的90股,來自D的9股,來自E的1股。當你賣900股時,也可能拆成這樣賣給不同人。

  零股的成交價,取決於能夠有最大成交量的價格,類似於統計上的眾數,並非取決於你掛單買賣的價格。在統計學,極端值不會影響眾數,掛漲跌停板的1股就類似統計學裡的極端值,沒有影響零股成交價的能力,但是掛漲跌停板的零股500股,甚至100股,就有影響零股成交價的能力。

  所以買1股時,可以掛漲停板,這樣不會影響成交價,又有優先權可以買到零股。賣1股時,可以掛跌停版,這樣可以有優先權賣出1股。再次提醒,只有買賣1股的時候才可以這樣做!


相關文章:
  買日用品最便宜的方法——1股投資術

繼續閱讀...

2008年9月23日 星期二

陶冬選H股的六大標準

0 意見
分享

  陶冬簡介:美國猶他大學博士,瑞信董事總經理、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師,連續多年入選美國機構投資者亞洲區優秀經濟分析師排行榜。他個人側重中國經濟的研究,並同時兼顧亞洲區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分析,對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以及2004年的中國宏觀調控皆有過前瞻性分析與預警。在加入瑞信之前,陶冬曾任香港寶源證券高級經濟分析師及中國研究部總監。

  陶冬的部落格:http://blog.sina.com.cn/taodong

  近日看完《大成長與大機遇:陶冬看全球、中國經濟熱點》一書。書中的「我選H股的六大標準」一章,是陶冬2007年10月所發表的一篇文章,雖然時空環境有所改變,標準仍舊可以參考。

  尋找中國自己的GE、Intel、CokeCola的時機已經開始成熟。筆者公務冗多,公差頻繁,沒有時間短線炒作,而且此類策略也不符筆者的投資理念。於是,筆者採用每半年入貨一次,除非個別公司基礎面出現重大問題,否則股票只進不出,長期持有20年。選股條件有六條,1.高增長行業;2.壟斷性龍頭企業;3.高盈利增長潛力;4.具有加價能力;5.管理層經營方針清晰;6.關心小股東權益。

  此六個條件下,筆者選擇了中國移動、中國人壽、中國石油、百麗國際、上海電機、萬科B股進入投資組合。A股的上海機場也合乎條件,但受資本管制限制,暫時向隅。中國移動是筆者至愛,他的估值合理,增長強勁,在行業中具有壟斷地位,數據業務正在成為新的增長點,3G執照是免費的,中國的3G在奧運會前鐵定開通。還有上A股集資的短期故事。中國人壽本業增長前景極大,也是中國金融混業發展的先驅。上海電機的管理層偏保守,但是是中國基礎建設浪潮的最大受益者。中國裝備產業要提高本土生產比率,政府大打以市場換技術的牌,相信中國電機行業龍頭企業的技術含金量會有一個飛躍,上海電機有可能成為中國的GE。
  
  中國移動(0941.HK),2008年上半年,稅後純利達到548億元人民幣(約新台幣2500億),其用戶數上達到4.15億戶,2008年上半年用戶淨增4525萬戶。

  2008年5月23日,中國宣布電信產業重組。中國鐵通集團公司併入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中國聯通(0762.HK)則和中國網通(0906.HK)合併為新中國聯通;中國電信(0728.HK)則買下原中國聯通的CDMA網,將以低價研發CDMA2000。重組後發出3個3G牌照,日後3家電訊集團均兼營手機跟固網業務。

  中國人壽(2628.HK;601628)、中國石油(0857.HK;601857
)、百麗國際(1880.HK)、上海電機(2727.HK)、萬科B股(200002)、A股的上海機場(600009)。

  細心的讀者也許發現,這個組合中沒有銀行,除了中石油外也沒有其他資源股,世界十大銀行中,中國占有三個名額。工商銀行市值超過花銀旗行,成為世界銀行業(以市值計算)的一哥,但其盈利僅為花旗的四分之一。筆者在上海曾經想存入一小筆錢,為此等了超過一個小時。目前中國的銀行有著世界一流的價格、二流的盈利、三流的服務,而且競爭日趨激烈,暫時不考慮。

  工商銀行(1398.HK;601398),2008年上半年稅後利潤648.79億人民幣(約3000億新台幣),比2007年同期增長56.75%,成為上半年全球盈利最多的銀行。

  除了中石油,筆者沒有加入資源股。在全球化和新興市場崛起的大背景下,筆者認為商品的大牛市並未結束,農產品的牛市更剛剛開始。不過中國資源類股票的估值太貴。商品不同於消費,沒有國界之分;中國神華生產的煤和澳大利亞BHP的煤除了運輸成本上的差異外,並無不同。中國未必只用中國生產的石油、黃金、紅銅,因此中國資源股目前較澳大利亞、巴西礦業股高得多的溢價很難長期維持。

  中國神華(1088.HK;601088)

  筆者所選公司中,均為行業龍頭,不少擁有政策性壟斷。但是管理層的管制水平與國際一流企業尚有明顯差距,而且受政策影響大。因此,股票可以鎖在抽屜裡,卻絕不能扔掉鑰匙。只買不賣這種投資法,很難在短期製造出輝煌戰績,但是長遠看來回報未必差。這一點相信許多八十年代買過匯豐銀行並一直持有的人都深有體會--路遙知馬力。絕大多數快進快出的投資者的回報,並不比長期持有匯豐的好。許多賣出好股炒波幅的人,最後見股價絕塵而去。也有人小賺十次,但一次大虧中前功盡棄。

  匯豐(0005.HK)

  中國經濟在高速增長,並開始向內需傾斜,中國企業的盈利增長進入一個黃金期。這些是業務增長相對飽和的香港上市公司所難以媲美的。與其將錢放在香港賺2%的利息,不如買以內需為主業、收入為人民幣的中資企業。人民幣升值所帶來的回報便至少每年5%,還是筆者的套利交易--沽港元資產,買人民幣資產。(《大成長與大機遇:陶冬看全球、中國經濟熱點》頁211)


相關文章:
  哪裡可以找到港股的資訊?
  中國證券術語的意思

繼續閱讀...

2008年9月13日 星期六

減肥(減重、瘦身)性格類型測驗

0 意見
分享








  改用一下托爾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Leo Tolstoy)的名言,瘦的人都一個樣,但人胖的原因各不相同。美國西北大學醫學院(Northwestern University Feinberg School of Medicine)教授Robert Kushner治療過上萬個過胖的個案,發表過140篇以上有關肥胖、營養學的論文,在25年以上臨床經驗的基礎上,他深入研究影響體重管理的生活形態,藉由找出造成個案體重增加的生活習慣,量身打造瘦身計畫。(簡介摘自http://www.diet.com/bio/kushner.php與《Dr. Kushner's Personality Type Diet》)

  Robert Kushner設計的免費線上測驗Diet Personality Quiz,可以幫助你從飲食習慣、運動、情緒應對三方面檢視造成體重增加的原因,對症下藥。

  《YOU:你的腰圍管理手冊You: On A Diet: The Owner's Manual for Waist Management》第202頁有Diet Personality Quiz這個測驗的簡易版與分析說明(我是讀《你的腰圍管理手冊》才知道這個測驗,換個角度看,也等同《你的腰圍管理手冊》的作者背書這個測驗有用)。

Diet Personality Quiz免費完整版:http://www.pushba.com/View.aspx?gid=3e5fb9fc

以下供英文不熟悉他的人參考。

測驗說明:

在每一題中選出符合你的選項:That's me!(我就是這樣)、This is me most of the time.(我常常這樣)、This is me some of the time.(我偶而如此)、Not me at all.(跟我完全不像)。按「Next」繼續作答。最後會要你順便註冊帳號(我有試過亂填:P),然後就可以看到測驗結果與分析了,記得存起來,因為寄給你的email不會有分析的內容。



1) 我覺得吃東西就像跟老友相處一樣,讓我感到舒適

2) 我的生活步調很快,常感到精疲力盡

3) 我最不喜歡吃蔬菜和水果

4) 我總是在想吃的東西跟為了健康應該吃的東西之間掙扎

5) 如果公司有提供零食,即使不餓,我也會拿來吃。

6) 我通常是朋友間第一個嘗試減肥新產品的人

7) 當我有情緒時,我會選擇吃東西,而不是表達出來

8) 我很少規劃飲食

9) 我想運動,但沒時間

10) 我忙到三餐不定時

11) 我是外食族

12) 我會吃到很飽才停下來

13) 事業家庭皆如意,盼望減肥也能同樣成功

14) 我忙得不可開交,不曉得要怎麼停下腳步

15) 我常常先照顧別人,最後才考慮到自己

16) 我的行程滿到永遠沒法安排運動的時間

17) 我大部分都吃包裝好的熟食、罐頭食品、冷凍食品、微波食品

18) 在所有的事情中,運動從不是我的優先考慮選擇

19) 找東西吃時,我很少選水果跟蔬菜

20) 我沒有三餐都吃

21) 我怕運動會使我的健康狀況變糟

22) 我常常白天吃很少,然後晚上覺得很餓

23) 有人在時,我會吃健康食品,一個人時,我會吃垃圾食品

24) 我很少運動,因為我不想在健身房覺得困窘

25) 當我違反減重計畫時,我會覺得有罪惡感

26) 我有生理上的限制而導致很難做運動

27) 對於減肥,我想得比做得多。

28) 我不運動,因為我不喜歡運動

29) 我想減重,但似乎找不到任何人可以幫我

30) 對我來說,將心中的感受分享給其他人知道是件很難的事

31) 我從未養成運動習慣,因為我不知道要從哪裡開始著手

32) 我不在公開場合運動,因為我當心其他人會注意看我發福的模樣

33) 我已經做了相同的運動,做超過三個月了

34) 運動讓我全身酸痛

35) 我想我對減重期望太高。即時有進步,我也會因為減太少而覺得失望

36) 我有運動,但覺得完全沒有效果。我可能瘦不下去了

37) 我幾乎每一天有一餐會吃速食

38) 我知道我應該減重,但我總是對拖延處理這件事

39) 我試過太多的減肥方法了,但是都失敗了,我懷疑會有適合我的有效方法

40) 我一整天都吃零食

41) 我幫了別人許多忙,但卻沒有為自己做這麼多

42) 我用體重數字來評估自我價值

43) 我無法控制自己少吃一點

44) 如果旁邊有東西可以吃,我就會拿起來吃

45) 我已經準備好要運動了,只缺人教我如何開始

46) 我聽到其他人談減重目標,但我不知道如何訂一個實際可行的目標

47) 當我感到壓力、寂寞、緊張或是沈悶時,我就往冰箱找東西吃

48) 我常常因為習慣而吃東西,並非真的覺得餓

49) 我一天的食物大部分都是在晚上吃的

50) 如果我有一次沒運動,就很難提起勁再持續運動下去

51) 假如我運動時被打斷,我就不會做完運動

52) 我不是努力做運動,就是完全不做運動,在兩個極端擺動

53) 我對自己的身體很不滿意

54) 我可能是我自己最大的敵人,尤其是我對自己負面批評的時候

55) 因為體重的關係,我避免出現在社交場合

56) 我對運動的態度是可有可無

57) 我的親友對於我的減重計畫非常支持


相關文章:
  男人跟女人對自己理想身材的看法有什麼差別?
  減肥(減重、瘦身)的常見問題——壓力與睡眠
  減肥(減重、瘦身)的常見問題——兩星期讓腰瘦兩吋的食譜
  減肥(減重、瘦身)的常見問題——運動塑身
  瘦了快6公斤
  女人不可不知的美容保養法
  怎樣會讓女人長更多皺紋、乳房更早變形、看起來更老?
  三個小習慣,讓自己更快樂
  如何放鬆與睡個好覺

繼續閱讀...

2008年9月11日 星期四

讀《親愛的安德烈》的一些隨想

0 意見
分享







  大學時讀心理學家Zimbardo寫的普通心理學課本《心理學Psychology and Life》,書中有許多有趣的心理學知識,也有好幾個因為讓我覺得意外而印象深刻的研究。其中一個就是,在重大議題上,相差兩歲就能形成代溝。年齡差距是親子之間溝通,必須認知和面對的障礙。

  之前在「憶往惜今」這篇網誌中,提到過最近一百年人類生活上的一些重大改變。假如我們把焦點集中在獲得即時資訊的方法上面,更能發現變化的不斷加快。我已逝的爺爺不知道彩色電視是什麼東西,收音機跟報紙是獲得資訊的主要管道。在我父親壯年時,有線電視台才出現在電視頻道中。而台灣網際網路的真正普及,也不過才最近十年的事。每一個改變,不僅加快了資訊傳播的速度,還大幅增加了資訊量。

  龍應台想要了解兒子安德烈的挑戰,還有男人和女人之間的差異。安德烈描寫他和朋友相處的情況,恰如「女人的友誼跟男人的有什麼不同」這篇網誌的描述。

  文化差異也是溝通上的挑戰。文化絕非單純只有東西方之分,《文化智商(另一書名:跨文化競爭力)Cultural Intelligence: A Guide to Working with People from Other Cultures》一書便提及了文化的多樣性與相處之道。當龍應台跟安德烈、飛利普兩個兒子討論對香港的「文化」印象時,我想起《教養的迷思》一書所提到的,環境對一個人成長過程的影響比父母還大,它甚至決定了你認同什麼樣的文化,父母所能作的是幫孩子挑選環境。

  溝通的難處,很多時候在於我們認為對方跟我們相同,就如「Change:同理心的角度」這篇網誌所寫的一樣。

  安德烈問龍應台最近想扁他的那一次是什麼時候,龍應台回答說每次看到安德烈抽煙時都想扁他。我看到安德烈寫抽飯後煙跟事後煙才有完滿的感覺,就想起之前寫的「為何會有事後煙、飯後煙?——抽煙讓人更不容易快樂」這一篇網誌。

  安德烈是中德混血兒,他的一位好友是巴西、德國混血兒,他提到有一次跟好友一起看巴西跟阿根廷的足球賽,好友為巴西加油,他就故意為阿根廷加油。結果兩人你一言我一語,差點吵了起來。他好友的女友在旁邊問說,如果你們兩人都是純種的德國人,還會這樣嗎?兩個人就表示,這就沒什麼好玩了。

  安德烈與阿根廷何干?只不過加油時故意讓自己貼標籤為阿根廷加油。人就是很容易貼跟被貼標籤,也讓無恥政客能夠靠煽動仇恨賺大錢住豪宅。


相關文章:
  女人的友誼跟男人的有什麼不同
  外表看不出來的兩性差異——談眼神測驗、女性大腦(同理商數)、男性大腦(系統商數)
  Change:同理心的角度
  為何會有事後煙、飯後煙?——抽煙讓人更不容易快樂
  兩性差異——看「破案天才伽利略」的另一個有趣角度
  憶往惜今
  活到一百歲以上的長壽秘訣
  教養的迷思——孟母三遷VS養不教,父之過

繼續閱讀...

2008年9月10日 星期三

看日劇詐欺遊戲Liar Game談賭場的賺錢之道

0 意見
分享







  由戶田惠梨香、松田翔太主演的日劇詐欺遊戲(Liar Game),在第7集中,福永佑司讓神崎直誤以為在玩一場有一半機會獲勝的公平賭局,實際上卻是不到35%勝率的撲克牌遊戲,藉此贏了神崎直3000萬。現實生活中,賭場也像福永一樣,讓賭客以為自己玩的是公平賭局。

  舉例以輪盤來說。

  美國典型的輪盤有38個洞,其中18個是紅色,18個是黑色。小球滾到紅、黑洞的機會一樣,不過並不完全是對等賭局,因為小球進每個紅、黑洞的機率都是18/38,約相當於0.4737。所以不論賭紅或黑,獲勝的機率都很低。(《決策的技術(理性賭局新版)Why Flip a Coin?: The Art and Science of Good Decisions》頁63)

  也就是莊家有紅黑通吃的時候。

  傳統輪盤有分別編號1到36號的有色小洞,另有幾個小洞編為0或00,甚至更奇特的數字,在典型的美式輪盤上有兩個這樣的洞,傳統的歐洲輪盤則只有一個。

  賭輪盤的方法有很多種,賭徒可以壓紅黑色,或奇偶數,而贏得相同於賭金的彩金;假如他選單獨一個數字,則可獲得35:1的彩金;假如賭其中12個數字,則得到2:1的彩金;依此類推,如果輪盤上只有這36個有數字的彩洞,則賭局就相當公平,但因為有0號洞的出現,賭場老闆就可以大賺一票。球落進0號洞的機率,在美國輪盤上是每19轉出現一次。(《決策的技術(理性賭局新版)》頁242)

  不管押奇數或偶數,甚至1到36個號碼全押注,莊家還是有全贏的機會(機率大於5%)。

  除此之外,賭場還可以讓男賭客不自覺地變笨,更容易輸錢。

  現在有新的科學證據支持長久以來人們所懷疑的這件事——美麗的女人會讓男人變笨。加拿大的研究人員給男性看一般公認漂亮的或是不漂亮的女性照片,然後讓男性進行測試,告知他們可以選擇在隔天得到15美元,或是在許多天後得到75美元。結果多數看到美麗女人照片的男人會選擇拿15美元——研究人員說這證實一旦釋放出愛情化學物質,男人會停止思考長遠的後果。順帶一提的是,他們也給女人做了相同的測試,結果顯示她們的思考過程不會受到吸引力的影響。這似乎暗示著美麗的女人會激發男人的邊緣系統(激情的醞釀),讓他的前額葉皮質活動下降,大腦的判斷區域一片空白。拉斯維加斯顯然很清楚這項原理。賭場讓穿著低胸短裙的美麗服務生提供免費的酒——兩者都會降低前額葉皮質的活動。難怪賭場總是最大的贏家。(《滿腦子都是性感》頁76)

  
相關文章:
  為什麼十賭九輸?——賭徒末路(賭徒破產問題,gambler's ruin)
  日劇詐欺遊戲Liar Game第6集——如何在劣勢中說服成功
  男人在妳面前變笨出錯,是因為妳太迷人的緣故
  很強的騙術與誇張有趣的日劇「富豪刑事」
  TinEye:找正妹圖、神人、網路交友預防被騙的網站
  為什麼學歷高的人照樣(有時更容易?)會被詐騙?
  假如…—心智之眼的盲點
  明顯的事實,合理的推論,但……

繼續閱讀...

減肥(減重、瘦身)的常見問題——壓力與睡眠

0 意見
分享





在壓力極大的時候,你的身體最想做什麼?
a. 遠離食物
b. 大吃大喝
c. 找油炸食品吃
d.受到打擊而完全癱軟,泡個熱水澡舒緩一下
(《YOU:你的腰圍管理手冊You: On A Diet: The Owner's Manual for Waist Management》頁23)

  答案是a。極度的緊張(如車禍或甚至是運動的情況下)會關閉人體的飢餓感。慢性壓力(如一連串的截止日期或家庭問題)則可能會讓你想吃很多碳水化合物來改善自己的心情。

  充足的睡眠可以讓你保持苗條身材。這是因為如果你的身體每晚的睡眠時間沒有達到恢復精神所需的7至8小時,神經細胞無法分泌足量的血清素(serotonin)或多巴胺(dopamine),身體就需要想辦法補償。典型的方法是吃甜食。甜食可以促使人體立即分泌血清素或多巴胺。睡眠不足會擾亂身體整個系統的正常工作,甚至會讓神經胜肽含量升高,使食慾大增。隨著年齡的增長,缺乏睡眠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有可能會愈來愈嚴重。當我們年紀愈大,腦內松果腺分泌睡眠荷爾蒙(也就是褪黑激素)的量會愈少,導致我們會想吃碳水化合物(《YOU:你的腰圍管理手冊》頁180)

  睡眠不足也會大大降低你體內的代謝率。

  你的基礎代謝率能決定身體在靜止狀態時,可以燃燒多少熱量。極嚴格的低熱量飲食,從長遠來看,永遠不會奏效,這是因為在我們人類漫長的演化歷程中,可能性相當高的餓死風險,已經幫我們造就出一顆「極擅長保持體重不流失」的腦袋。你的腦袋為了達成這個目標,早已建構出好多方法,其中之一就是在遇上飢荒時,減低基礎代謝率。很誇張的是,有些人的基礎代謝率可以降到只有原來的45%。(《大腦開竅手冊Welcome to Your Brain: Why You Lose Your Car Keys but Never Forget How to Drive and Other Puzzles of Everyday Life》頁70)

  45%的基礎代謝率或許可以這麼理解——需要的熱量只需要之前的45%,也就是即使食量少一半,還是能維持原來的體重。

  根據上面的內容,或許就不難理解,為何好萊塢電影裡,對在現實生活中常常熬夜加班的工程師的刻板印象是可樂、甜甜圈、披薩、更大更圓的環狀物或圓柱體。

  充足的睡眠就是美容覺。


相關文章:
  男人跟女人對自己理想身材的看法有什麼差別?
  你是雲雀(lark)、貓頭鷹(owl),還是蜂鳥(hummingbird)
  減肥(減重、瘦身)性格類型測驗
  瘦了快6公斤
  如何放鬆與睡個好覺
  熬夜加班(唸書)有多沒效率?
  減肥(減重、瘦身)的常見問題——兩星期讓腰瘦兩吋的食譜
  減肥(減重、瘦身)的常見問題——運動塑身
  女人不可不知的美容保養法
  怎樣會讓女人長更多皺紋、乳房更早變形、看起來更老?
  緊褲症候群(Tight Pants Syndrome)

繼續閱讀...

2008年9月9日 星期二

減肥(減重、瘦身)的常見問題——運動塑身

5 意見
分享





  透過運動瘦身的好處是什麼?

  為什麼開始運動後,體重一直沒降,甚至還增加了?

  為什麼人到中年容易發福?

  為什麼持之以恆的運動這麼難?

1. 透過運動瘦身的好處是什麼?

  運動會增加肌肉量。肌肉的優點在於它們會不停消耗熱量,哪怕你的活動速度慢得像蝸牛。光是維護住自己,每公斤肌肉每天就要消耗90到260大卡的熱量,而每公斤脂肪消耗的熱量只有2到7大卡。日復一日,這種差別會對你的代謝速率與每日消耗熱量造成很大的影響。只要給自己的身體增加相當於一個水瓶體積的肌肉,就能消耗掉一個冰箱體積的脂肪。(《YOU:你的腰圍管理手冊You: On A Diet: The Owner's Manual for Waist Management》頁152)

  相反的,不正確的節食反而會減少肌肉量,讓身體傾向囤積脂肪,結果身體消耗的總熱量變得更少、更容易增加脂肪。最遭的狀況就是人家說的,本來喝水不會胖,變成喝水也會胖。

2. 為什麼開始運動後,體重一直沒降,甚至還增加了?

  如果大家從現在開始運動,並且吃得更健康,最初會有的典型反應是覺得挫敗,因為體重一開始都不會有太大的變化。這是因為脂肪輕而肌肉重。因此當你塑造了少量肌肉,同時減去一些脂肪時,體重計的數字或許不會立即明顯減少。過渡期之後,你會看到自己的身體組成、代謝狀況、體重以及腰圍都繼續發生顯著的改變。(《YOU:你的腰圍管理手冊》頁158)

  我們因為無法精確地知道我們體態的改變,所以透過體重計量體重來衡量。既然肌肉比脂肪重,同樣重的肌肉和脂肪,肌肉的體積當然比脂肪小,也就是看起來變瘦了。沒有人會隨身攜帶體重計量你的體重,但會用眼睛看到你變瘦。

3. 為什麼人到中年容易發福?

  如果不採取任何措施,年過35歲以後,我們每年平均會減少5%的肌肉量。失去肌肉後的明顯變化是,體重會增加。如果沒有特意透過運動重塑肌肉,每過十年,你每天攝取的熱量就要減少120至420大卡,才能維持原來的體重。

  因此,如果到了35歲,你不做任何形式的阻力訓練,同時還繼續保持一樣的食量,那麼你的體重一定會增加。(《YOU:你的腰圍管理手冊》頁156)

  有人說另一半結婚之後身材就走樣了,或許也該從年齡這個角度來看,而非單從婚姻。

4. 為什麼持之以恆的運動這麼難?

  絕大部分的動物都是一身懶骨頭,老鼠就是個例子。研究極度運動效應的科學家自然而然想到挑選老鼠當作實驗對象,因為老鼠是長跑好手,不過問題是:老鼠和人一樣,對跑馬拉松興趣缺缺。

  研究人員企圖教老鼠踩跑步機,但老鼠抵死不從。這群鼠輩寧可一屁股坐在輸送帶上,就算臀部皮膚被刮傷也不願移駕。牠們用盡千方百計就是要躲過做運動:緊貼著牆壁,將四腳張開到誇大的角度,只求避免在跑步機上慢跑。我們之間曾發明各種理由逃避運動的人,應該能理解老鼠的心態。(《都是基因惹的禍Mean Genes From Sex to Money to Food :Taming Our Primal Instincts》頁49)

  找個伴一起運動,有助於運動的持續。


相關文章:
  男人跟女人對自己理想身材的看法有什麼差別?
  減肥(減重、瘦身)性格類型測驗
  減肥(減重、瘦身)的常見問題——兩星期讓腰瘦兩吋的食譜
  減肥(減重、瘦身)的常見問題——壓力與睡眠
  瘦了快6公斤
  功夫熊貓之紅毛猩猩版
  最有效的節食方法——不用把垃圾食物丟掉也能擁有好身材

繼續閱讀...

2008年9月8日 星期一

減肥(減重、瘦身)的常見問題——兩星期讓腰瘦兩吋的食譜

0 意見
分享





下列哪一項是有關節食的最好建議?
a. 吃得愈少,體重減輕愈多
b. 最好的減肥餐,就是你可以吃一輩子的那種
c. 良好的減肥餐是包含了很少(或沒有)脂肪的食物
d. 請把培根遞過來好嗎?
(《你的身體導覽手冊YOU: The Owner's Manual: An Insider's Guide to the Body that Will Make You Healthier and Younger》,頁17)

  答案是B。減肥餐的關鍵是喜歡吃它,並持之以恆。吃太少會減緩新陳代謝。

  《你的身體導覽手冊》的作者是哥倫比亞大學外科系教授兼副主任歐茲(Mehmet C. Oz)醫師和紐約州立大學上州分校(SUNY Upstate)藥學暨麻醉學教授羅意升(Michael F. Roizen)醫師。

  在還沒讀過他們另一本著作《YOU:你的腰圍管理手冊You: On A Diet: The Owner's Manual for Waist Management》之前,我所聽過的減重餐或食譜,都讓我覺得神奇,甚至匪夷所思。這樣的東西怎麼有人吃得下去?這種食譜天天吃不會膩嗎?怎麼會有人把自己的健康搞壞到這樣的地步?

  重塑身體計畫是靠身體內部的化學反應,而不是靠毅力實現的。比如早上該攝取大量的纖維和蛋白質(早餐多攝取纖維,你下午就不會那麼渴望美食,而多吃蛋白質也會抑制食慾)。(《YOU:你的腰圍管理手冊》頁254)

  吃東西有個重要原則:不只要想到熱量,還要顧到飽足感。吃正確、適量的食物,可以使你感覺飽足、身體很舒服,達到理想體重,而且長久保持。(《YOU:你的腰圍管理手冊》頁252)

  當我看到《YOU:你的腰圍管理手冊》中,可以兩星期讓腰瘦兩吋的食譜後,一方面嘴巴差點掉下來,一方面又重新領教了一次知識讓人事半功倍的力量。

  瘦腰食譜上大部分早餐、午餐和點心的做法都很簡單,不到10分鐘就可搞定,而各種晚餐的準備時間也不會超過30分鐘。(《YOU:你的腰圍管理手冊》頁252)

  星期天
早餐:蛋捲(只用蛋白);果汁和咖啡或茶
點心:蔬菜加沾醬
午餐:健康漢堡
點心:加水果的優格
晚餐:鮭魚糙米飯(做法見第292頁)
甜點:30公克黑巧克力加一片柳橙
飲料:水、咖啡、茶都可

  星期一
早餐:神奇早餐(做法見第272頁)
點心:15公克原味堅果
午餐:核桃、各種蔬菜、鮭魚(或火雞、雞肉)
點心:加水果的優格
晚餐:夾餡全麥披薩(做法見第294頁)
甜點:爆米花(做法見第313頁)
飲料:水、咖啡、茶都可

  星期二
早餐:穀片加脫脂牛奶;果汁和咖啡或茶
點心:蘋果
午餐:一杯五蔬湯(做法見第273頁);加上蔓越莓、核桃、和碎起司的青蔬
點心:加水果的優格
晚餐:地中海風味機腿(做法見第296頁)
甜點:肉桂蘋果加優格冰淇淋(做法見第310頁)
飲料:水、咖啡、茶都可

  星期三
早餐:神奇早餐(做法見第272頁)
點心:30公克原味堅果
午餐:核桃、各種蔬菜、鮭魚(或火雞、雞肉)
點心:加水果的優格
晚餐:什錦蔬菜義大利麵(做法見第297頁)
甜點:全麥袋餅加蕃茄酪梨沙拉(做法見第308頁)
飲料:水、咖啡、茶都可

  星期四
早餐:穀片加脫脂牛奶;果汁和咖啡或茶
點心:李子
午餐:一杯五蔬湯(做法見第273頁);加上蔓越莓、核桃、和碎起司的青蔬
點心:半個全麥袋餅裡面夾蔬菜(做法見第308頁)
晚餐:杏乾烤雞(做法見第298頁)、青豆加杏仁片
甜點:30公克黑巧克力加一片柳橙
飲料:水、咖啡、茶都可

  星期五
早餐:神奇早餐(做法見第272頁)
點心:30公克原味堅果
午餐:核桃、各種蔬菜、鮭魚(或火雞、雞肉)
點心:加水果的優格
晚餐:火雞玉米捲餅(做法見第299頁)
甜點:爆米花(做法見第313頁)
飲料:水、咖啡、茶都可

  星期六
早餐:穀片加脫脂牛奶;果汁和咖啡或茶
點心:加水果的優格
午餐:一杯五蔬湯(做法見第273頁);加上蔓越莓、核桃、和碎起司的青蔬
點心:蔬菜加沾醬
晚餐:迷迭香烤鱒魚(做法見第300頁);烤蘆筍(做法見第307頁)
甜點:肉桂蘋果加優格冰淇淋(做法見第310頁)
飲料:水、咖啡、茶都可
(《YOU:你的腰圍管理手冊》頁265)


42道瘦腰食譜(可供菜色交替,每道菜書中都有詳細做法)

飲品:鳳梨香蕉泥、神奇早餐

湯:五蔬湯、西班牙冷湯、辣味蔬菜湯、美味洋蔥湯、咖哩豌豆湯、黑豆濃湯、鮮豌豆薄荷湯

沙拉:日式生菜沙拉、蔬菜水果沙拉、混合蔬菜沙拉、芝麻菜西瓜沙拉、希臘沙拉、土耳其牧羊人沙拉、東方快車沙拉、地中海花椰菜沙拉、甜菜沙拉、棕櫚心沙拉、胡蘿蔔沙拉、黃瓜沙拉

晚餐:鮭魚糙米飯、香辣雞肉飯、全麥披薩、地中海風味雞腿、什錦蔬菜義大利麵、杏乾烤雞、火雞玉米捲餅、迷迭香烤鱒魚、香草雞肉串、檸檬烤雞腿、野生鮭魚排、泰式烤蝦仁、三色燴豆腐、豆腐香腸或火雞肉香腸

配菜:烤蘆筍、蕃茄酪梨沙拉

甜點:莓醬烤蘋果、肉桂蘋果加優格冰淇淋、覆盆子巧克力烤梨、藍莓巧克力桃片

點心:爆米花
(《YOU:你的腰圍管理手冊》頁271)


相關文章:
  最有效的節食方法——不用把垃圾食物丟掉也能擁有好身材
  怎樣可以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少吃些?
  男人跟女人對自己理想身材的看法有什麼差別?
  減肥(減重、瘦身)性格類型測驗
  減肥(減重、瘦身)的常見問題——運動塑身
  減肥(減重、瘦身)的常見問題——壓力與睡眠
  瘦了快6公斤

繼續閱讀...

唇薄無情?厚唇性感?

1 意見
分享

  面相說,薄唇的人無情。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

  為什麼有些人會覺得嘴唇厚的人比較性感呢?

  薄嘴唇的人之所以被認為比較無情,是因為憤怒的時候,嘴唇總是緊抿著所造成的印象。錯誤出在,把一時的表情狀態拿來作為判斷個性特質的基礎,事實卻是,薄唇根本只是天生的臉部特徵。厚唇者性感,同樣是曲解性興奮時所導致的充血現象,是把一時的線索誤作不變的特質。厚唇其實只是一種臉部特徵而已。(《說謊:揭穿商場、政治、婚姻的騙局Telling Lies: Clues to Deceit in the Marketplace, Politics, and Marriage》頁27)

  《說謊》一書的作者是誰?他憑什麼這麼說?

  保羅‧艾克曼(Paul Ekman),是研究面部表情的世界權威。他走訪日本、阿根廷、巴西、智利等國,拿出各種表情的照片給當地人看,結果發現亞洲人和南美洲人對表情的詮釋,與美國人並無二致。起初他猜測,各地方人對表情解釋相同,或許是電視和西方文化入侵的影響。於是艾克曼跋涉到偏遠的新幾內亞高地,拿出同樣一組表情照片給從沒看過電視,甚至沒見過西方人的部落居民看,結果這些人對臉部照片的反應,依然與先前受測者相同。《說謊》一書主旨在教讀者辨識謊言。另一本著作《心理學家的面相術:解讀情緒的密碼Emotions Revealed, Second Edition: Recognizing Faces and Feelings to Improve Communication and Emotional Life》是介紹表情科學的傑出概論,更是解讀表情所隱含情緒的一流指南。(《未來在等待的人才》頁181、199)

  洪蘭在《心理學家的面相術》的推薦序這樣描述保羅‧艾克曼(Paul Ekman)。

  在一個領域要找到一個大家都公認的開山始祖非常不容易,幾乎每次名字提出來都會有爭議,總會有人說已經有別人在他之前做出貢獻了。只有在「情緒」這個領域,艾克曼的名字提出來不會有爭議,大家公認他是以科學的方式研究情緒的第一人。事實上也沒有別人像他這麼清楚的知道臉上每一條肌肉跟表情的關係,更沒有人敢像他一樣用針刺穿皮膚,以電流刺激肌肉,看產生的是那一種表情。(《心理學家的面相術》頁6)


相關文章:
  胸大無腦、金髮傻妞(dumb blonde)的偏見由來,是因為女人是「善變」的,男人是「專情」的
  見鬼、陰陽眼,還是邦奈特症候群(Charles Bonnet Syndrome)?
  除了送信,鴿子也會迷信
  心理學「巫術」
  如何超渡嬰靈?
  外星人為什麼比較喜歡綁架男人?
  風水心理學

繼續閱讀...

2008年9月7日 星期日

投資心理學(Psychology of Investing)7~9章參考資料與專有名詞

0 意見
分享

第七章 代表性與熟悉度

1. 《Beyond Greed And Fear: Understanding Behavioral Finance And the Psychology of Investing


2. Hersh Shefrin and Meir Statman, "Making Sense of Beta, Size, and Book to Market", Journal of Portfolio Management(1995): 26-34.

3. Michael Solt and Meir Statman, "Good Companies, Bad Stocks", Journal of Portfolio Management(1989): 39-44.

4. Werner De Bondt and Richard Thaler, "Does the Stock Market Overreact?", Journal of Finance 40(1985): 793-808.

5. Nicholas Barberis, Andrei Shleifer, and Robert Vishny, "A Model of Investor Sentiment",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49(1998): 307-343.

6. Josef Lakonishok, Andrrei Shleifer, and Robert Vishny, "Contrarian Investment, Extrapolation, and Risk", Journal of Finance 48(1994): 1541-1578.

7. Werner De Bondt, "Betting on Trends: Intuitive Forecasts of Financial Risk and Retur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recasting 9(1993): 355-371.

8. Chip Heath and Amos Tversky, "Preference and Beliefs: Ambiguity and Competence in Choice Under Uncertainty", 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 4(1991): 5-28.

9. Gur Huberman, "Familiarity Breeds Investment", Columbia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Nov 1999).

10. Kenneth French and James Poterba, "Investor Diversification and International Equity Market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1(1991): 222-226.

11. Jun-Koo Kang and Rene Stulz, "Why is There a Home Bias? An Analysis of Foreign Portfolio Equity Ownership in Japan",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49(1997): 3-28.

12. N. Deogun, "The Legacy: Roberto Goizueta Led Coca-Cola Stock Surge, and Its Home Prospers", Wall Street Journal Oct. 20, 1997.

13. Joshua Coval and Tobias Moskowitz, "Home Bias at Home: Local Equity Preference in Domestic Portfolios", Journal of Finance 54(1999): 2045-2075.

14. E. Schultz, "Color Tile Offers Sad Lessons for Investors in 401(k) Plans", Wall Street Journal, June 5, 1996.

15. E. Schultz, "Workers Put Too Much in Their Employer's Stock", Wall Street Journal, Sep. 13, 1996.

16. M. Kilka and M. Weber, "Home Bias in International Stock Return Expectations", University Manheim working paper(1997).

17. K. Driscoll, J. Malcolm, M. Sirull, and P. Slotter, "1995 Gallup Survey of Defined Contribution Plan Participants", John Hancock Financial Services, Nov. 1995.


第八章 投資人社會化與投資狂熱

1. Marshall E. Blume, jean Crockett, and Irwin Friend, "Stock Ownership in the United States: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Survey of Current Business 54(1974): 16-40.

2. Mark Hulbert, "Mail-Order Portfolios", Forbes, Feb. 26, 1996, page 118.

3. "Czech Markets Watchdog Chief Forced to Quit", Financial Times, April 11, 1997, page 3.

4. Michael S. Rashes, "Massively Confused Investors Making Conspicuously Ignorant Choices(MCI-MCIC)", Journal of Finance(2000).

5. Bard M. Barber and Terrance Odean, "Too Many Cooks Spoil the Profits: Investment Club Performance",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Jan./Feb. 2000): 17-25.

6. Tony Cook, "Six Moneymaking Lessons You Can Learn From America's Top Investing Club", Money Magazine 25(Dec. 1996): 88-93.

7. Brooke Harrington, "Popular Finance and the Sociology of Investing", Brown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2000).

8. Andrew Edgecliffe, "eToys Surges After Listing", Financial Times, May 21, 1999, page 29.

9. Michael Cooper, Orlin Dimitrov, and Raghavendra Rau, "A Rose.com by Any Other Name", Journal of Finance(2000).

10. 《The Big Board: A History of the New York Stock Market



第九章 自我控制與決策制定

1. Kenneth Fisher and Meir Statman, "A Behavioral Framework for Time Diversification",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May/June 1999): 92.

2. Richard Thaler and Hersh Shefrin, "An Economic Theory of Self-Control",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9(1981): 392-406.

3. Ted O'Donoghue and Matthew Rabin, "Doing It Now or Later",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9(1999): 103-124.

4. George Ainsle, "Derivation of 'Rational' Economic Behavior from Hyperbolic Discount Curv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1(1991): 334-406.

5. Stephen Hoch and George Loewenstein, "Time-Inconsistent Preferences and Consumer Self-Control",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7(1991): 492-507.

6. George Akerlof, "Procrastination and Obedienc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1(1991): 1-19.

7. Richard Thaler, "Psychology and Savings Polici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4(1994): 186-192.

8. Benjamin Ayers, Steven Kachelmeister, and John Robinson, "Why Do People Give Interest-Free Loans to the Government?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Interim Tax Payment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Taxation Association 21(1999): 55-74.

9. Hersh Shefrin and Richard Thaler, "Mental Accounting, Saving, and Self-Control", In Choice Over Time,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1992.

10. Ted O'Donoghue and Matthew Rabin, "Choice and Procrastination", Cornell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April 2000).


專有名詞:

anomaly(異例)
artificial social consensus(人為社會共識)
Aversion to Debt(嫌惡負債)
Break Even Effect(損益打平效應)
disposition effect(處分效果)
Endowment effect(原賦效應)
familiarity bias(熟悉度偏誤)
glamour stocks(明星股)
home bias(母國偏誤)
homemade dividend(自製股利)
House Money Effect(賭資效應)
illusion of control(控制幻覺)
illusion of knowledge(知識幻覺)
mental account(心理帳戶)
mental accounting(心理會計)
mental budgeting(心理預算)
momentum investing(動能投資法)
psychological biases(心理偏誤)
representativeness bias(代表性偏誤)
risk aversion effect(風險嫌惡效應)
snake bite effect(蛇咬效應)
social consensus(社會共識)
social validation(社會認同)
status quo bias effect(現狀偏誤)
Sunk-Cost Effect(沉沒成本效應)
the regret of commission(作為後悔)
the regret of omission(不作為後悔)




相關文章:
  投資心理學(Psychology of Investing)第1、2章參考資料
  投資心理學(Psychology of Investing)3~6章參考資料
  Behavioral Finance And Wealth Management(行為財務學與財富管理)第一部份參考資料
  Behavioral Finance And Wealth Management(行為財務學與財富管理)第四部份參考資料
  如何克服投資上的心理偏誤(非理性行為)
  常見的投資心理偏誤(psychological biases)及其影響

繼續閱讀...

投資心理學(Psychology of Investing)3~6章參考資料

0 意見
分享

第三章 害怕後悔與追求自尊

1. R. Clarke, S. Krase and Meir Statman, "Tracking Errors, Regret and Tactical Asset Allocation", Journal of Portfolio Management, Spring 1994.

2. H. Shefrin and Meir Statman, "The Disposition To Sell Winners Too Early and Ride Losers Too Long: Theory and Evidence", Journal of Finance, Vol. 40, July 1985. Reprinted in Richard H. Thaler, editor, Advances in Behavioral Finance, New York,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1993.

3. Stephen P. Ferris, Robert A. Haugen and Anil K. Makhija, "Predicting Contemporary Volume with Historic Volume at Differential Price Levels: Evidence Supporting the Disposition Effect", The Journal of Finance, Vol. 43, 1987, pp. 677-697

4. Gary G. Schlarbaum, Wilbur G. Lewellen and Ronald C. Lease, "Realized Returns on Common Stock Investments: The Experience of Individual Investors", The Journal of Business, Vol. 51, No. 2 (Apr., 1978), pp. 299-325

5. Terrance Odean, "Are Investors Reluctant to Realize Their Losses?", Journal of Finance 53, 1775-1798.

6. David Genesove and Christopher J. Mayer, "Loss Aversion And Seller Behavior: Evidence From The Housing Market",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8143(2001).

7. Martin Weber and Colin F. Camerer, "The Disposition Effect in Securities Trading: An Experimental Analysis",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33(1998): 167-184.

8. John R. Nofsinger(本書作者), "The Impact of Public Information on Investors",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5(2001): 1339-1366.

9. Shlomo Benartzi and Richard Thaler, "Myopic Loss-Aversion and the Equity Premium Puzzl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0(1995): 75-92.

10. Chip Heath, Steven Huddart, and Mark Lang, "Psychological Factors and Stock Option Exercis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4(1999): 601-627.


第四章 考慮過去

1. Daniel Kahneman, Amos Tversky,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 Econometrica, Vol. 47, No. 2 (Mar., 1979), pp. 263-292
http://links.jstor.org/sici?sici=0012-9682(197903)47%3A2%3C263%3APTAAOD%3E2.0.CO%3B2-3

2. Richard Thaler and Eric Johnson, "Gambling with the House Money and Trying to Break Even: The Effects of Prior Outcomes on Risky Choice", Management Science 36(1990): 643-660.

3. Tracey Longo, "Stupid Investors Tricks", Financial Planning(April 2000): 116.

4. Richard Thaler, "Toward a Positive Theory of Consumer Choice",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1(1980): 39-60.

5. William Samuelson and Richard Zeckhauser, "Status Quo Bias in Decision Making", 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 1(1998): 7-59.

6. Daniel Kahneman, Jack Knetsch, and Richard Thaler, "Experimental Tests of the Endowment Effect and the Coase Theorem",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8(1990): 1325-1348.

7. Kahneman, Knetsch, and Thaler, "Anomalies: The Endowment Effect, Loss Aversion, and Status Quo Bia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1991): 193-206.

8. George Lowenstein and Daniel Kahneman, "Explaining the Endowment Effect",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1991).

9. D. Kahneman, B. Fredrickson, C. Schreiber, and D. Redelmeier, "When More Pain is Preferred to Less: Adding a Better End", Psychological Science(1993): 401-405.

10. Daniel Kahneman, Peter Wakker, and Rakesh Sarin, "Back to Bentham? Explorations of Experienced Utility",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2(1997): 375-406.

11. Daniel Read and George Lowenstein, "Enduring Pain for Money: Decisions Based on the Perception and Memory of Pain",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 12(1999): 1-17.

12. George Akerlof and William Dickens, "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2(1982), 307-319.

13. Robert Knox and James Inkster, "Postdecision Dissonance at Post Tim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1968): 319-323.

14. William Goetzmann and Nadav Peles, "Cognitive Dissonance and Mutual Fund Investors", 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 20(1997): 145-158.


第五章 心理會計

1. Richard Thaler, "Mental Accounting and Consumer Choice", Marketing Science 4(1985): 199-214.

2. Drazen Prelec and George Loewenstein, "The Red and the Black: Mental Accounting of Savings and Debt", Marketing Science 17(1998): 4-28.

3. Richard Thaler, "Toward a Positive Theory of Consumer Choice", Journal of Economics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1(March 1980): 39-60.

4. Hal Arkes and Catherine Blumer, "The Psychology of Sunk Cost",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35(February 1985): 124.

5. John Gourville and Dilip Soman, "Payment Depreciation: The Behavioral Effects of Temporally Separating Payments from Consumption",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5(1998): 160-174.

6. Eric Hirst, Edward Joyce, and Michael Schadewald, "Mental Accounting and Outcome Contiguity in Consumer-Borrowing Decision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 58(1984): 136-152.

7. Hersh Shefrin and Meir Statman, "The Disposition to Sell Winners Too Early and Ride Losers Too Long: Theory and Evidence", Journal of Finance 40(1984): 777-790.


第六章 投資組合形成

1. 《Investment Analysis and Portfolio Management


2. Hersh Shefrin and Meir Statman, "Behavioral Portfolio Theory",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35(2000): 127-151.

3. Meir Statman, "Foreign Stocks in Behavioral Portfolios",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March/April 1999): 12-16.

4. Shlomo Benartzi and Richard H. Thaler, "Naive Diversification Strategies in Defined Contribution Savings Plan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1(2001): 79-98.


相關文章:
  投資心理學(Psychology of Investing)第1、2章參考資料
  投資心理學(Psychology of Investing)7~9章參考資料與專有名詞
  Behavioral Finance And Wealth Management(行為經濟學與財富管理)第一部份參考資料
  Behavioral Finance And Wealth Management(行為經濟學與財富管理)第四部份參考資料
  如何克服投資上的心理偏誤(非理性行為)
  常見的投資心理偏誤(psychological biases)及其影響

繼續閱讀...

2008年9月4日 星期四

再談家暴(DV,Domestic Violence)

1 意見
分享

  今天看了某篇網誌及其回應後(底下再說不指出哪篇的原因),把創建受虐婦幼救援組織「戰勝暴力」(Victory Over Violence),現任「家庭暴力審議咨詢理事會」(Domestic Violence Council Advisory Board)主席的蓋文‧德‧貝克所寫的《求生之書The Gift of Fear》第十章〈危險之四:婚姻中的殺機〉重新看了一遍。

  《求生之書》提到很重要的一點是,受虐婦女對自身危險的程度太過低估。

  很多婦女,由於被打得太多,以致天賦的恐懼本能會變得麻木,結果有很多在一般人看來非常巨大的危險,她們都不當一回事。對這一類婦女來說,暴力與死亡之間的緊密關係不再那麼顯而易見。

  舉一個例子:有一晚深夜,一名婦女打電話給婦女庇護中心,問她是不是可以再回去。

  諮詢人員照慣例問了她一個問題:「妳現在有危險嗎?」那女的說沒有。

  之後,他們又談了一些別的事情,然後這個女的才提到(幾乎是順帶提到的),她丈夫正拿著一支槍站在她的房門外。

  但她不是剛剛才說自己沒有危險的嗎?這要怎麼解釋呢?一個解釋就是:除非丈夫拿槍指著她的頭,否則她不叫那是一種危險。(《求生之書》頁208)

  當麗莎來到警察局的報案櫃臺前面的時候,她並不曉得,她眼前的警佐,已經不知道見過多少像她一樣、帶著瘀傷的臉龐來報案的婦女了;她原先還以為自己的遭遇是絕無僅有的:她丈夫用槍指著她的頭。

  一個小時前,麗莎從家裡窗戶爬下,奔過幾條黑暗街道後,來到警察局。她認為,有警察當後盾,她丈夫會向她道歉。她相信,警察會向她丈夫說些管用的話,之後,他就會懂得尊重她的權利。

  她很自負地對警佐說:「除非他保證以後不打我,否則我說什麼都不會回到他身邊。」那警佐點點頭,把表格遞給她。「妳把這些給填了,然後我就會把它們放在那裡。」他指指旁邊一個堆滿了表格的櫃子。

  警佐看著麗莎,他知道她打算回到丈夫身邊,回到那個曾經用槍指著過她的頭的人身邊。

  警佐接下來說了一句話——一句改變麗莎一生的話,一句即使麗莎在十年後回想起來仍然會滿懷感激的話。

  他說:「我想我下次會去看妳填的這些表格,應該是在妳遭到謀殺之後。」(《求生之書》頁228)

  有人在該篇網誌的回應中提到了申請人身禁制令或人身保護令,但是《求生之書》特別提醒到,這可能反而成為受虐婦女的「人身謀殺令」。

  很多被丈夫或前同居人謀殺的婦女,都是死於申請人身禁制令的當天(地點是法院之內)或上法院的前一天。

  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

  那是因為,兇手是一個對別人的拒絕極度反感的人;當拒絕是發生在私底下的時候,他就已經很受不了了,他又怎麼可能容忍這種拒絕被公開化呢?

  在這樣一類的人眼中,拒絕是對他的人格、他的自我的一大威脅。就此而論,他們所幹下的謀殺,甚至可以被稱為一種為保護自我而做出的謀殺。……

(這是我寫到一半,覺得不要特別指出是哪一篇網誌的原因)

  貝茜‧默里的丈夫觸犯了人身禁制令13次。

  當她向他提出離婚要求時,他十分激動,還說:「婚約是一輩子的事,只有死才可以解除。」

  在用盡一切辦法都百脫不了丈夫的糾纏之後,貝茜躲了起來。即使後來警方告訴她,她丈夫已經因為害怕被捕而逃到了別州,她仍繼續躲著。

  有一天,貝茜回舊居去找一個鄰居(她託這個鄰居代收信件),沒想到她丈夫竟然出現了——原來他埋伏在附近已經超過6個月了。她丈夫在殺了她以後自殺。

  從很多這一類兇手在殺人以後都會自殺這一點可以看出,洗雪被拒絕的恥辱,對他們來說比自己的生命來得更重要。

  連命都可以不要的人,還會在乎區區一張法庭禁制令嗎?

(這讓我想起前一陣子跑到之前同居的小女友家中,將她殺害毀容,然後跳樓自殺的案例)

  我最後要引述的是康妮‧錢尼的案例。康妮的丈夫曾經拿著槍強暴過她和企圖謀殺過她。

  在警方的建議下,她前後申請了四張人身保護令,但卻並沒有因此而逃過一劫。

  她丈夫在殺她以前曾在日記裡如此寫道:「我不能眼看她贏了我仍有臉活下去,不可能!這是一場戰爭。」

  寥寥數語就說明了一切:在他看來,康妮申請人身禁制令等於是向他宣戰,而戰爭只有一種結果——不是生,就是死。(《求生之書》頁219)

  《求生之書》的作者對於該不該申請人身禁制令這樣建議。

  切記不要把人身禁制令視為唯一的選擇,而應該把它視為是眾多可能選擇的其中一個。

  在眾多的可能選擇中,我鼓勵的一個是在施虐者做出毆打、性攻擊或非法闖入之類的行為時,立刻報警把他逮捕。

  各位可能會感到不解:依上述罪名逮捕他,他記恨的對象會是司法當局;但依違反人身禁制令的罪名逮捕他,他記恨的對象則會是他的太太或女伴。

  一個施虐者絕對受不了自己反過來受制於被虐者的事實,如果依違反人身禁制令的罪名逮捕他,正意味著他已經受制於被他虐待的人。

  相反的,假如司法當局是依毆打罪逮捕一個男人,那引起他被逮捕是他自己的違法行為,而不是他的太太或女伴。

  司法當局每一次起訴都可以減少他進一步行動的動力。儘管如此,婦女仍須嚴防對方有把行動升級的可能。

  只有在一種情形下,一名婦女申請人身禁制令的做法才可以算是恰當的:她有合理的理由相信對方會害怕一道人身禁制令並因此停止騷擾自己。

  但如果一個受虐者或一名專家以為單憑一道人身禁制令就可以防範一個已經起了殺意的人,那她們就大錯特錯了。(《求生之書》頁224)

  有人說,男人在把女人追到手之後,因為不再愛惜了,所以才開始施暴,這也是一種誤解。

  最常被受虐婦女拿來形容她們伴侶的字眼莫過於「最甜蜜的」、「最溫柔的」、「最慈祥的」和「最體貼的」這幾個。在展開追求的時候,他們確實是這樣;在把對方追到手以後,他們也還是這樣——唯獨在施暴的時候例外。(《求生之書》頁215)

  關鍵在於——施虐者認為「控制」是唯一可以留住愛的方法。

  很多施虐者都把金錢置於自己的控制底下,他們的太太或同居人休想動到銀行戶頭裡的半毛錢。有些施虐者甚至把汽車鑰匙、購買大件物品的決定權、衣服的選擇權、朋友的選擇權,完全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這一類男人,在親密關係剛開始的時候,有可能是一個很仁慈的控制者,但久而久之,他們就會變成一個暴虐的控制者。

  那些汲汲於控制伴侶的人,是出於邪惡的動機嗎?不是,那只是因為在他們的認知裡,控制是唯一可以把愛留住的方法。一個自小由喜怒無常的父母養大的小孩,長大以後,難免會想盡各種方法去控制他小時候所無法控制的東西(愛)。

(不知道這是怎樣的情況的人,可以看日劇「Last Friend」)

  一種控制手段會管用一陣子,但不可能永遠管用。

  每當一種控制手段失效以後,有控制欲的男人就會將他的控制手段升級。他不惜用一切方法去繼續保有他的控制權,問題是,他的伴侶不可能永遠逆來順受。

  隨著伴侶對他態度的慢慢轉變,一個有控制欲的男人會開始產生挫折感。讓他感到挫折的理由跟佛教解釋眾生為什麼會感受到「苦」的理由如出一轍:「執著於無常的事物。」

  如果一個有控制欲的男人不明白自己內裡發生了什麼問題,而他又不願意請教專家或心理醫師的話,他很可能會訴諸暴力手段來維繫自己的控制權。(《求生之書》頁211)

  正因為如此蓋文‧德‧貝克才說,「殺妻和其他種類的謀殺的一個不同處是:殺妻的準兇手是一個有可能會被良心打動的人。」但是,如果你的朋友或你親身遇到類似的問題,請千萬要嚴肅看待此事,把《求生之書The Gift of Fear》第十章〈危險之四:婚姻中的殺機〉看一遍,或許可以因此避免無法挽回的一些遺憾。


相關文章:
  幫愛情加溫的方法──心理學教你談戀愛,增進夫妻感情
  危險家暴的30項徵兆
  如何斬斷爛桃花?
  [心理測驗]感情出軌測驗
  [心理測驗]你是個醋罈子嗎?
  發生緊急事故時,怎樣求救可以讓你或你的親友最快獲得幫助?
  女人出軌(外遇)的機率和兩個原因

繼續閱讀...

2008年9月3日 星期三

投資心理學(Psychology of Investing)第1、2章參考資料

0 意見
分享

第一章 心理學與財務學

1."Aspects of Investor Psychology: Beliefs, preferences, and biases investment advisors should know about" by Daniel Kahneman and Mark Riepe. From the Summer 1998 issue of the Journal of Portfolio Management.
http://corporate.morningstar.com/ib/html/pdf.htm?../documents/MethodologyDocuments/IBBAssociates/InvestorPsychology.pdf

2.《Decision Traps》,作者J. Edward Russo,中文版《決策陷阱


Beyond Greed And Fear: Understanding Behavioral Finance And the Psychology of Investing


3.Roger G. Clarke, Meir Statman, "The DJIA Crossed 652,230", Journal of Portfolio Management, Winter 2000.

4.Siconolfi, Michael; Pacelle, Mitchell; Raghavan, Anita (1998-11-16). "All Bets Are Off: How the Salesmanship And Brainpower Failed At Long-Term Capital". Wall Street Journal.

5.Meir Statman, "Behavioral Finance: Past Battles and Future Engagements",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November/December 1999


第二章 過度自信

1. Ola Swenson, "Are we all less risky and more skillful than our fellow drivers?", Acta Psychologica, Volume 47, Issue 2, February 1981

2. Arnold C. Cooper, Carolyn Y. Woo and William C. Dunkelberg,"Entrepreneurs' perceived chances for success",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Elsevier, vol. 3(2), pages 97-108.

3. Ellen Jane Langer, "The illusion of contro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2, 311-328.

4. Brad M. Barber and Terrance Odean, "The Courage of Misguided Convictions: The Trading Behavior of Individual Investors",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Nov/Dec 1999, 41-55.

5. Beyer, S. and E. Bowden, "Gender Differences in Seff-Perceptions: Convergent Evidence from Three Measures of Accuracy and Bia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Vol. 23, No. 2, 157-172 (1997)

6. Barber, Brad M. and Odean, Terrance,"Boys will be Boys: Gender, Overconfidence, and Common Stock Investment",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116, No. 1, 261-292.
http://faculty.haas.berkeley.edu/odean/papers/gender/BoysWillBeBoys.pdf

7. Brad M. Barber and Terrance Odean, "Trading is Hazardous to Your Wealth: The Common Stock Investment Performance of Individual Investors", Journal of Finance 55(2000):773-806.

8. Terrance Odean, "Do Investors Trade Too Much?",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89, December 1999, 1279-1298.

9. Peterson, Dane K. and Pitz, Gordon F., "Confidence, Uncertainty, and the Use of Informa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14, 85-92.

10. Michael Dewally, "Internet Investment Advice: Investing with a Rock of Salt", University of Oklahoma wording papaer(1999).

11. Presson, P. K. and Benassi, V. A. "Illusion of Control: A Meta-Analytic Review", 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11:3): 1996, pp. 493-510.

12. Brad M. Barber and Terrance Odean, "Online Investors: Do the Slow Die Firs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Davis working paper(1999).

13. James Choi, David Laibson, Andrew Metrick, "Does the Internet Increase Trading? Evidence from Investor Behavior in 401(k) Plans",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7878(2000).


相關文章:
  投資心理學(Psychology of Investing)3~6章參考資料
  投資心理學(Psychology of Investing)7~9章參考資料與專有名詞
  Behavioral Finance And Wealth Management(行為經濟學與財富管理)第一部份參考資料
  Behavioral Finance And Wealth Management(行為經濟學與財富管理)第四部份參考資料
  如何克服投資上的心理偏誤(非理性行為)
  常見的投資心理偏誤(psychological biases)及其影響

繼續閱讀...

2008年9月2日 星期二

日劇詐欺遊戲Liar Game第6集——如何在劣勢中說服成功

0 意見
分享

2008日本新生代女星娛樂專刊

LIAR GAME - 詐欺遊戲 3

  由戶田惠梨香、松田翔太主演的日劇詐欺遊戲(Liar Game),正由緯來日本台在九點檔播映中,這齣戲及其尚在連載中的原著漫畫出乎意料之外的好看。

  在第6集的第二回合敗部復活賽,福永佑司如何將眾人對他的背叛而產生的敵視態度,扭轉成合作,便是其中精彩的一幕。

  看那一幕時,我第一個聯想到的是知名心理學家Zimbardo、Ebbesen、Maslach合著的好書《影響態度與改變行為Influencing Attitudes and Changing Behavior》,底下的這一個段落。

  在莎士比亞名著《凱撒大帝(Julius Caesar)》中,馬克‧安東尼(Mark Antony)古典的葬禮演說詞,是一個明顯的說服聽眾的最好例子。他想勸服其閱聽人改變他們的態度及修正他們的行為。分析安東尼所憑藉的技巧,我們對態度改變可以引伸出幾個假設。請讀者回想一下安東尼當時所面臨的情況和他說服性傳播的目的。那些陰謀者為了利用布魯塔斯(Brutus)在公民中的聲望,使得對他們有利,加西阿斯(Cassius)等人就勸服布魯塔斯參加他們殺害凱撒大帝的行動。在凱撒的葬禮上,布魯塔斯第一個發言,把謀殺事件辯護為「必要」的行動;這不是由於野心或仇恨而做的;不是由於不愛凱撒,而是由於更愛羅馬。觀眾被他的議論所動搖了,並且準備堅決的反對安東尼,他們預期安東尼將會發表一篇歌頌凱撒或反對布魯塔斯的演說。

  安東尼有意選擇做最後的發言人,並且開始說了一些與觀眾原先所預期者不一樣的話,他先確定他基本上與他們的立場是相同的。他不是來讚揚凱撒,他只是來埋葬他,他像群眾一樣,必須認可布魯塔斯是一位誠實的人,建立了與群眾共同一致的認知基礎,然後他著手有效地運用間接的方法和情緒的訴求,強迫他們做出結論,認為凱撒是不義的被謀殺了,而且布魯塔斯和其他謀殺者應該被揪出來。(《影響態度與改變行為Influencing Attitudes And Changing Behavior》頁50)

  文字與漫畫無法很全面的捕捉跟演繹過程,日劇表現了出來——一個可以反覆使用的說服流程與方法。

  一般人的想法跟做法是急著反駁或說服。但是福永和安東尼的第一步是讓聽眾認為他們的立場相同(這是最重要的一步)。福永直接說他知道大家想要淘汰他,他沒有說服大家不要這麼做,而是假裝認同,好讓其他人願意繼續聽他說話。對照之下,神崎直(神奇直?)一開始就急著反駁與說服的神態,反而讓自己連說話的機會都沒有了。

  接下來是轉移焦點,福永利用「過度自信」的心理偏誤,塑造一個尚未存在的虛假敵人來轉移其他人的注意力。明明這一回合還沒結束,其他人就「過度自信」地以為自己會過關,開始考慮起第三回合的敵人了,當然也就忘記了眼前的敵人是福永。

  最後,福永透過貼標籤(人是唯一會被標籤影響的生物,就跟被下符咒中邪沒兩樣。比如XX星座、X血型、X球迷、X國家……的人怎樣怎樣),把神崎直塑造成共同的敵人,理所當然地,他也從敵人變成跟大家一起的合作伙伴了。

  福永佑司這樣的角色在現實生活中不少,但是甘心受騙的可是成千上萬。看看世界各國無恥的政客,在貪瀆事跡敗露後,大喊著這是XX人在欺負OO人就知道了。


相關文章:
  看日劇詐欺遊戲Liar Game談賭場的賺錢之道
  假如…—心智之眼的盲點
  你被洗腦了嗎?—脅迫憲章Chart of Coercion(上)
  你被洗腦了嗎?—脅迫憲章Chart of Coercion(中)
  你被洗腦了嗎?—脅迫憲章Chart of Coercion(下)
  別當正常的傻瓜
  行為財務學(Behavioral Finance)的奇怪矛盾?
  明顯的事實,合理的推論,但……
  為什麼學歷高的人照樣(有時更容易?)會被詐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