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8日 星期三
什麼樣的房子,容易像王家一樣被拆(都更機會最大)?
「今天拆王家,明天拆你家」?如果純粹以都更的角度來看,什麼樣的房子,容易像王家一樣被拆(都更機會最大)?
以下六種屋況,較有機會參與都市更新,符合越多項,都更機會越大,您可自我檢視、綜合判斷。
1.房屋位在精華地段
精華區域房價較高,建商會比較有意願辦都更。
2.屋齡超過30年以上
屋齡30年以上的房子才有更新需求,且較無爭議。如果是「海砂屋」、「輻射屋」等瑕疵住宅,更具有更新的迫切性與公益性。
3.區域周邊為老舊房屋
如果周邊都是老房子,就有可能「大街廓」或「大面積」更新,能爭取的容積獎勵較多。
如果有人在新社區或新市鎮,買了新房子,貸30年房貸,繳完房貸時,第2、3種狀況不就同時成立?
4.鄰近主要道路
緊鄰主要道路,對於房屋價值、獎勵容積及規劃設計等,都有正面加分作用。
5.區域新屋房價,每坪在二字頭以上
扣除營建及管銷成本,如果新屋每坪房價在二字頭以下,地主可分回的房屋坪數不多,建商所分得的利潤也不高,較無都更效益。所以每坪單價越高,都市更新的可能性越大。
賠錢的生意沒人做。
6.一樓沒有「黃金店面」
如果有金店面,因為租金效益高,更新前後價差不大,甚至更新後可能還會減損商效。所以通常店家都會強力反對都更,可能面臨的都更阻力較大。(《圖解!良心律師教你看穿都更法律陷阱》頁64)
相關文章:
在台灣有房子或準備買房子,一定要知道的一個真實案例
分辨「良心建商」或「黑心建商」的三個辨識方法
買房子自住前要先考慮的十個忠告
「早早開始證券投資,而非先買房子」:富爸爸的觀點
投資股票好?還是房地產好?
「投資任何股票之前,先考慮買房子」:彼得‧林區的看法
你落入「老鼠賽跑」的陷阱了嗎?
繼續閱讀...
2012年4月16日 星期一
美國蒙大拿州如何大幅減少吸毒人口
實踐人本設計思考的做法,有一個引人注目的例子,就是蒙大拿甲基安非他命計畫(Montana Meth Project),這個計畫是由非營利機構推動、以研究為基礎的宣傳運動,結果大大降低了蒙大拿州使用甲基安非他命的數量。軟體企業家湯瑪斯·席貝爾(Thomas Siebel)也支持這項計畫。席貝爾每年有一段時間住在蒙大拿州,算是該州的居民,他起初是從當地警長口中,得知蒙大拿州的毒品問題嚴重性。
甲基安非他命(Methamphetamine),俗名安公子、安仔、冰糖、冰塊、鹽、Speed、糖果、冰毒。長期使用會造成如妄想型精神分裂症之安非他命精神病,症狀包括猜忌、多疑、妄想、情緒不穩、易怒、視幻覺、聽幻覺、觸幻覺、強迫或重覆性的行為及睡眠障礙等,亦常伴有自殘、暴力攻擊行為等。停用之戒斷症狀包括疲倦、沮喪、焦慮、易怒、全身無力,嚴重者甚至出現自殺或暴力攻擊行為。(資料出處:法務部無毒家園網)
把症狀對照新聞,就知道毒品氾濫會引起很大的暴力犯罪跟自殺問題。
警長告訴他,他的部門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掃蕩安毒製造廠上。1992~2002年間,和安毒有關的住院案例增加了520%。到2005年,超過一半的寄養兒童是由於安毒毒癮問題接受寄養。
席貝爾說:「我想到,或許我們可以把這種情形,當成消費者行銷問題來處理。」安毒可能是非法的東西,卻像消費產品一樣,隨時可以取得、價格便宜,流通效率良好。此外大家認為,安毒減重和提神之類的很多效果很有吸引力。因此蒙大拿安毒計畫採用新方法:希望宣揚安毒的黑暗面,降低安毒的銷量。
這個計畫首先大舉研究安毒的消費者,判定他們的身分、他們所關心的事物以及接觸他們的方法。行動小組先針對一千多位12~24歲受訪者進行調查,結果顯示:有三分之一的受訪者過去一年內曾接觸過安毒,近四分之一的人認為,試試安毒幾乎沒有風險,或是完全沒有風險。接著,行動小組訪問了毒品輔導員、一位戒毒的吸毒者、和家人都有毒癮的2位青少年,同時進行焦點團體座談。後來他們發現到一個重要事實:原先設定的目標群眾是18~24歲的人,其實設定年齡過高,因為大部分青少年在13歲左右開始對毒品有自己的想法。
這一段內文,中文版「一千多位10~14歲」,跟英文版(page. 24)不同,我改成跟英文版一樣。年齡數字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這牽涉到這計畫的成敗,後面會有更詳細的說明。
小組設計了很多廣告,每個廣告都有不同的人物和訊息,然後拿到青少年群中測試,結果立刻發現,目標族群不希望成人和他們講統計數字或分享故事,而是希望聽到看來像是同年齡的朋友說話。統計也透露出,「連一次都不碰」(not even once)的口號得到最大的共鳴,小組因而把行動焦點放在這句口號上。
另外,由於白天廣告太多,因此小組選擇在深夜裡播放廣告,成功獲得父母的注意。根據當時蒙大拿州總檢察長麥克.麥葛瑞斯的報告,這項計畫推行的第1年裡,和安毒有關的犯罪就減少53%。全州的調查顯示,過去1年內,96%的父母親曾經跟子女討論過毒品問題,比廣告開始播出時增加13%,而且超過一半的父母親說,這項行動引發了他們的熱切討論。這個計畫推動才2年,青少年吸安問題下降了63%。
蒙大拿安毒計畫達成了降低安毒銷售量的目標,顯示出「注重觀眾需要」的重要性。雖然這項運動以青少年為目標,卻也使吸安的成人減少72%,和安毒有關的犯罪減少62%,把蒙大拿州從全美吸安比率第5高的州,一舉降低為第39名。後來,亞利桑那州、加州、愛荷華州和其他州都借用蒙大拿州的廣告,發動自己的反安毒計畫。而且這些廣告透過網際網路,利用病毒式傳播方式,不必花廣告費,放給數十萬名觀眾看。(《蜻蜓效應:最新社群行銷致勝策略The Dragonfly Effect: Quick, Effective, and Powerful Ways To Use Social Media to Drive Social Change》頁58)
為什麼找出目標群眾的年齡這麼重要?
當大家感到不確定時,比較容易根據別人的行動來決定自己的行為。此外,還有另一個重要的條件:相似性。當我們所觀察行為的人和我們具有極高的相似性時,社會保證原則最能發揮功效。這種人的行為使我們產生認同感,進而塑造所謂的正確行為模型。因此,我們比較願意追隨和我們相似者的行為模式,比較不會模仿非我族類者的行為。
……這種傾向不但發生在大人身上,也發生在小孩身上。有健康研究員發現,在學校裡推行拒菸活動,只有由和他們同年齡的同儕領袖出來當拒菸大使,效果才能持續。而另一項研究顯示,孩童看到影片中同年齡的小孩快快樂樂地去看牙醫,就能降低他們看牙醫的焦慮感。我真希望自己早幾年知道這項研究成果,那就可以及早降低我兒子的另一種焦慮。
我所居住的亞利桑那州,家家戶戶後院都有游泳池。可惜每年都有小孩子不慎溺斃,因此我決定要早點教我兒子學會游泳。問題並非他怕水,其實他很愛玩水,只是他沒游泳圈絕不肯下水,無論我怎麼威脅利誘都無效。幾個月後,我請研究所裡的一位學生來幫忙。雖然那位學生是擁有救生員執照的職業游泳教練,還是失敗;他根本沒辦法說服我兒子離開游泳圈。
就在那個時候,我兒子去參加夏令營,裡面有各種活動,包括游泳。有一天,我去接他下課時,看到他從跳板跳進游泳池最深的地方,嚇得下巴差點掉下來。我馬上脫下鞋子準備衝過去救他,沒想到居然看到他從水裡浮上來,安然地游到岸邊──而我手上拎著鞋子正準備跳進游泳池。
「你會游泳了!」我興奮地說:「你會游泳了!」
「當然,」他隨口答道:「我今天學會的。」
「太棒了!真是太棒了。」我熱情地大喊:「但你今天為何不需要游泳圈?」
看到老爸手裡拿著襪子大吼大叫,他感到很難為情地解釋:「我已經三歲了,湯米也是三歲。湯米可以不用游泳圈游泳,那我當然也可以囉。」
我真恨不得踢自己一腳。和我兒子最相似的對象,當然是小湯米,而不是昂藏六呎之軀的研究所學生!早知如此,我就不必那麼大費周章還搞得灰頭土臉了。我大可在幾個月前跟湯米的父母約好時間,請湯米來我家玩,我猜只要一個下午就可讓我兒子丟掉游泳圈了。(《請你跟我這樣做:洞悉業務員、廣告、政治人物的六大心理戰術Influence: Science and Practice (5th Edition)》,舊版書名《透視影響力:人類史上最詭譎、強大的武器總析解》頁186)
震撼心理學界的好書《教養的迷思The Nurture Assumption: Why Children Turn Out the Way They Do, Revised and Updated》,敘述的就是同儕、環境的影響力有多強大。
相關文章:
說服是一門科學,而非藝術
美國警方怎樣讓街頭沒有飆車族
如何提高器官捐贈率?看看美國伊利諾州怎麼做
一個男人減少全美國酒醉駕駛的真實故事
一群美國在學高中生振興家鄉經濟的真實故事
怎樣可以讓更多人做善事?
一個4歲罹癌女童(8歲去世)為癌症研究募得100萬美元的真實故事
繼續閱讀...
在台灣有房子或準備買房子,一定要知道的一個真實案例
如果您或您家中有人在台灣有房地產,或準備買房子,一定要花時間看過這個真實案例,從中學習,不要重蹈覆轍。
林小姐是921大地震某知名大樓的受災戶,大樓因地震倒塌,家裡有不少人因此罹難,失去親人的痛苦非筆墨所能形容。而大樓住戶選擇用「都市更新」的方式,自組更新會重建家園,卻讓她經歷第二次夢靨。
台灣自1901至2006年曾發生97次較大災害之地震。所謂較大災害,是指有造成房屋全毀或人口死亡的地震。
震災重建,居民自組更新會
在倒塌的大樓中,有一戶本身就在從事不動產開發業務,對於相關法令較其他住戶瞭解許多,知道可利用都市更新容積獎勵籌措營造費用,於是號召住戶自組更新會,推動都市更新重建事宜。
即使是921大地震受災戶,也要自己找錢把房子蓋起來。那麼,如果再加上房貸還沒繳完呢?如果繳不出房貸,銀行會不會將僅剩的土地所有權法拍?
因為921大地震,政府建立了地震保險共保體系,住宅地震保險保額150萬,並支付臨時住宿費用20萬,一年保費1350元。屋漏「定」逢連夜雨,可以轉嫁的風險,為什麼不轉嫁?
不過從都市更新的籌措,到委託規劃設計,至發包施工,這中間的過程相當專業、龐雜,涉及的金額也十分龐大。住戶們自己組成的更新會,除了理事長之外,大家都是外行。採購發包事宜繁複,懂得眉角的人縱然在裡面動點手腳、分沾一點利益,也不易為人察覺。
更新會理事長與理監事是無給職,從人性的觀點,獲取一些酬勞也無可厚非,不然誰要當理事長?但若房子蓋得起來,或許還可睜隻眼避隻眼,糟糕的是房子蓋不起來,住戶還要再拿出大筆錢來貼補,無怪有人說:「錯誤的決策比貪污更可怕!」。
所託非人,營造廠倒閉,下游包商領不到錢
在都市更新事業計畫及權力變更計畫順利核定後,本大樓更新案進入實際執行計畫的程序。首要面臨的,就是找一家專業的營造公司承造。採購程序透過公開招標,來了兩家營造廠投標,一家是知名的營造廠,一家則是默默無聞。知名營造廠的投標價格,比另一家名不見經傳的營造廠整整高出一億元,而著住戶們「恪守」政府採購「最低價決標」的思維,決定由最低價的一方得標,至於營造廠有沒有完工的能力,外行的住戶們當然無法判斷。
以上過程看來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但人家知名營造廠的投標價格雖高,卻也不是沒有道理。默默無名的營造廠靠著「低價搶標」得標,其本身財力就不甚豐厚,又省略編列一定的風險費用,當面臨風險時,自然是脆弱不堪。
工程在施工時,適逢營建原物料上漲,又發生損鄰事件,再經過業主與建築師中間的一些剝削,營造廠原本就脆弱的體質,必然無法承受。不久,廠商就宣告倒閉,留下一堆尚未請領到工程款的小包商,天天到工地圍事抗議。
發生大地震,需要蓋或修的房子變多(需求增加),供應原物料的工廠可能受損(供應減少),漲價的機率頗高,房屋的重建成本也就比平時還高。
倒閉的廠商留下一屁股爛帳,在民意的壓力下,政府趕緊協調原本營造公司所找來的「保證廠商」接手。「保證廠商」要求追加工程款1300萬元,這筆錢當然是由無辜的住戶們承受,若有不從,更新會就祭出「不配合就列為不參與戶」的手段恫嚇,嚇得住戶不敢不同意。
保證廠商再倒,居民又舉債一億元,工程耗費10年才完工
然而正所謂「一丘之貉」,體質不佳廠商找來的保證廠商,當然也好不到哪去,明眼人一看根本就是家人頭公司,而且接手的工程還是人家的爛攤子,立刻就要面對一堆棘手的問題,這「保證廠商」當然支撐不久。在黑白兩道虎視眈眈供成立一隻下,保證廠商約莫一年又倒閉了,再次留下一堆這段期間進場卻未領到工程款的小包商。
不知不覺,地震過後已經過了10年,重建的大樓依舊沒有完工,災民仍然流離失所。政府無法承受各界輿論對此強烈的質疑與批判,最後央求一家較有規模與資歷的廠商進場協助,但是又因此追加了一億元的工程款。不過體質良好的廠商就是比較不一樣,承接工程後,先解決掉一些「前朝」的工程問題,再接著把未完工項施作完成,最後終於完工驗收。經歷三家營造公司,十多年的光陰,林小姐好不容易等到大樓完工,終於可以準備入住了!
不過大樓雖然完工,前人留下的問題卻未完全解決。在前兩間營造廠之下拿不到錢的幾十家小包商,紛紛對更新會提告。理事長拍拍屁股下台走人,留下的一屁股爛帳與一億多元的追加款,將由參與更新的全體住戶承擔。許多會員懷疑理事長及建築師從中獲取不法利益,提出侵占背信告訴,也有許多下包商對理事長提告刑事官司。
新的大樓耗費十年好不容易重建完成,但是舊的債務清償與衍生的風波,恐怕還要再花另個十年才能平息與終結。「自辦更新」似乎不像世人講得那麼美好?!(《圖解!良心律師教你看穿都更法律陷阱》頁57)
有人買房子不擔心大地震,甚至認為房子倒了反而可以做都市更新,有利可圖,或許他本身是建商也說不定?
相關文章:
分辨「良心建商」或「黑心建商」的三個辨識方法
買房子自住前要先考慮的十個忠告
「你的房子是你的」這種說法很有問題
「早早開始證券投資,而非先買房子」:富爸爸的觀點
投資股票好?還是房地產好?
「投資任何股票之前,先考慮買房子」:彼得‧林區的看法
不論擁核或反核,先問你自己一件事
繼續閱讀...
2012年4月14日 星期六
分辨「良心建商」或「黑心建商」的三個辨識方法
由於都市更新整合相當費時,因此檯面上真正在經營都更的大建商很少,常見到的是一些小型開發商或規劃整合公司,先和地主談好條件,整合好再包裹賣給建設公司。……
再者,都更重建完成前,建商發生財務危機或倒閉的案例也很多;或者是都更後,房屋品質與約定或內心期待的有相當落差。因此,慎選建商非常重要!地主分辨建商是「良心建商」或「黑心建商」,在此提供三個辨識方法:
一、專業者的評價:
首先,可以從專業機構對建商的評價來做初步判斷。例如:《住展雜誌》每年會精選出台灣「十大優良建商」;「中華教科文創新發展協會」每年會頒發「中華建築金石獎」;「台灣永續關懷協會」頒發的「國家建築金獎」;「中華民國企業競爭力發展協會」頒發「國家建築金質獎」或「優良建商營造商認證標章」。這些獲獎的建商,多半是知名的建商,而且商譽較佳。其次,如果是上市櫃建商,因為會擔心自己的股價漲跌,比較珍惜企業的商譽形象。其三,如果是老牌建商,因為是長期經營,具有永續理念,相對上較值得信賴。
《住展雜誌》的「十大優良建商」似乎只辦到2009年(http://mag.chinatimes.com/mag-cnt.aspx?artid=377)?
上市營建公司:http://tw.stock.yahoo.com/s/list.php?c=%C0%E7%AB%D8&rr=0.27909100%201334402306
上櫃營建公司:http://tw.stock.yahoo.com/s/list.php?c=%C2d%C0%E7%AB%D8&rr=0.27926400%201334402306
不過大建商、知名、上市或老牌建商,未必就是好建商,地主只能多方打聽,例如從報章雜誌、消基會、購屋網站或司法院裁判書查詢系統,查閱是否有不良記錄;或者是向建商曾經手的建案或更新案的住戶打聽,聽取他們的實際經驗,以判別是否為惡劣的「黑心」建商。
參閱網誌「哪裡可以查到判例(官司的判決結果)?」。
二、刪去五種建商
依據《張金鶚的房產七堂課》一書,張教授列出以下五種建商可摒除在外的「刪去法」,也可供作參考:
(1)第一次推出建案的建商(所謂一案建商)。
(2)非「建築開發商業同業公會」成員的建商。
(3)連「官網」都沒有的建商。
(4)過去記錄不良的建商。
(5)不以公司名義,而用「某某關係企業」進行宣傳的建商。
三、實際接觸的感受
以上是從檯面上與建商有關的資訊來判斷,地主可再從實際與建商接觸的過程,來判斷是否為「良心建商」。
(1)是否提供充足完整的資訊?
首先,可以從建商「公開資訊」的程度來判斷。「資訊透明公開」,可以避免不公平,如果建商準備的資料都很詳盡、用心,而且不怕地主留存,那麼這個建商比較可以信賴。反之,如果建商對於房屋規劃設計、設計分配方式或與都更有關的資訊,處處含糊其詞、模稜兩可或是一語帶過,而且不肯提供書面資料,那麼地主可就得小心了。畢竟有白紙黑字的資料,雙方在事後都有個對證,建商若是不怕提出,就代表建商對自己的誠意與承諾是有信心的。而如果建商在書面或合約文句內到處暗藏陷阱,那麼可就要把建商的「良心」大打折扣了!
(2)是否不避諱分析風險?
其次,都更法令雖然繁雜,但是好好的說明還是可以聽得懂的。如果建商能夠不厭其煩、詳實地向地主解釋都更的內容,分析地主會面臨的風險與利弊得失,而不是一味花言巧語,把都更講的多麼天花亂墜、「多好多好」、「錯過可惜」之類,那麼至少還算是比較有「良心」的建商。
(3)有沒有黑箱作業?
再者,地主可向鄰居們多多打聽與建商的交涉過程、內容,探詢是否有厚此薄彼的情況。一個好的建商,應該儘可能一視同仁,若是不得不給予某些地主比較優渥的條件,也應該要有正當理由,而不是習於「暗盤」交易,製造住戶之間的不安與對立。
最後,對照本書所寫的都更內容,和建商講的有沒有不一樣?如果發現建商有欺瞞、誘騙的說謊情事,那麼這個建商通常也不是「良心」建商!(《圖解!良心律師教你看穿都更法律陷阱》頁76)
相關文章:
買房子自住前要先考慮的十個忠告
「早早開始證券投資,而非先買房子」:富爸爸的觀點
投資股票好?還是房地產好?
「投資任何股票之前,先考慮買房子」:彼得‧林區的看法
你落入「老鼠賽跑」的陷阱了嗎?
不論擁核或反核,先問你自己一件事
繼續閱讀...
2012年4月13日 星期五
打造個人品牌時應該採取的步驟
打照個人品牌時,應該採取的步驟:
1.找出熱情所在。
2.確定你可以至少想出50個精采的部落格主題,以維持部落格的吸引力。
3.回答以下的問題:
◎我確定我的熱情就是我想的那件事嗎?
◎我比其他人更擅長談論這個主題嗎?
4.為你的個人品牌命名,你不需要在內容中提及它,但你需要清楚知道它是什麼。例如,「不胡扯的房地產仲介」、「廚具專家」。
5.到GoDaddy.com買下你的名字當專用網址(可以的話,.com和.tv都買)。
6.挑選媒體:影音、語音、文字。
7.開設Wordpress或Tumblr帳號。
8.聘請設計師。
9.在部落格上顯著的地方加入Facebook Connect連結、號召行動的按鈕、分享功能、邀請訪客購物的按鈕。
10.建立Facebook粉絲頁。
11.上Ping.fm或TubeMogul設立帳號,挑選所有你想發佈內容的平台。Twitter和Facebook是必備的,其他則可按照需要與偏好來挑選。
12.張貼內容。
13.到別人的部落格和論壇上留言,回覆自己部落格的留言,藉此開始建立社群。
14.使用Twitter Search(或Search.Twitter)找尋談論你相關主題的人,和他們交流。
15.使用Google Blog Search找出和你的主題有關的其他部落格。
16.盡量參與和你的部落格主題有關的Facebook粉絲專頁與社團,愈多愈好。
17.一直重複第12到第16的步驟。
18.再做一次。
19.再一次。
20.當你覺得你的個人品牌已經獲得充分的關注,也有足夠的吸引力讓大家一再光臨時,就開始向外接觸廣告商,開始營利了。
21.勇往直前,盡情體驗。
(《衝了!:熱血玩出大生意Crush It!: Why NOW Is the Time to Cash In on Your Passion》頁237)
相關文章:
如何培養興趣與好奇心
從腦神經科學談活到老學到老
傑克‧威爾許(Jack Welch)檢驗策略的5張投影片
網路賺錢網站:意諾新(InnoCentive)
用BlogAD賺錢
繼續閱讀...
2012年4月10日 星期二
一個4歲罹癌女童(8歲去世)為癌症研究募得100萬美元的真實故事
有一件事情一直在發生:永遠不要懷疑一群少數非常用心執著的人,可以改變全世界。──美國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
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
艾莉絲·史考特(Alexandra "Alex" Scott)最愛的食物是炸薯條,最喜歡的顏色是藍色,她希望將來當服裝設計師。可惜的是,卻無法跟普通小孩過著快樂的童年。原來,在她1歲生日之前,醫師診斷出她罹患神經母細胞瘤,這是兒童常見的突變腫瘤之一。醫師說,即使她戰勝腫瘤,大概也不會走路了。2個星期後,艾莉絲的腳卻能稍微動了起來,顯示她從小就很有毅力。
艾莉絲4歲接受肝細胞移植後,突發異想:「我出院後,想擺一個賣檸檬汁的檸檬攤。」她希望用賺來的錢對抗腫瘤,同時也幫助其他類似病症的小孩。
她父母承認當時聽到後哈哈大笑(這不是不好的反應……我們知道,面臨挑戰時,哈哈大笑是好事),認為這根本不可能做得到,並告訴她,這將是一個很重大的挑戰。艾莉絲卻篤定地說:「我不管,反正我要這樣做。」
於是,艾莉絲在家前院擺了張桌子,開始對鄰居和路人兜售檸檬汁。在她親手寫的招牌上,除了寫上檸檬汁價格為0.5美元(約新台幣15元)外,也在旁邊註明「收入將全數捐給兒童腫瘤研究」等字樣。不過,顧客用1美元、5美元、10美元或20美元紙幣付款時,都不要求找零。
第一次經營檸檬攤,艾莉絲總共募得超過2千美元。每逢夏季,她的檸檬攤就會重新開張。檸檬攤和艾莉絲動人的故事,遠遠傳出她所住的社區、家鄉和家鄉所在地的賓州以外,很多人都知道這件事。後來她甚至開放加盟檸檬攤,於是美國50州的每一州中,都有人開設賣檸檬汁募款的攤位,連加拿大和法國都有。艾莉絲和家人還因此上了「歐普拉脫口秀Oprah Winfrey Show」和「今日秀The Today Show」節目。
不輕易向命運低頭的艾莉絲還訂出一個目標,希望為癌症研究籌募1百萬美元,當她募到70萬美元時,北美富豪汽車公司就出面保證要幫忙舉辦募款活動,確保1百萬美元目標能順利達成。
可惜的是,4年後艾莉絲終向癌症屈服,得年8歲。在她短短的人生中,卻為癌症研究募集到1百萬美元,間接促使大家認識兒童腫瘤的嚴重性,也教導一整個世代的兒童(包括他們的父母)了解行善的必要性,同時也證明推動改革活動也可以很具創意。
父母為了繼續實現艾莉絲的願望,就用她的名字成立一個非營利機構──「艾莉絲檸檬攤基金會Alex's Lemonade Stand Foundation」。神奇的是,創會以來,共吸引到1萬多名義工、設立1萬5千多個攤位。截至2010年1月止,籌募到超過2千7百萬美元,捐贈美國近50所研究機構的1百多項研究計畫。支持艾莉絲抗癌隊伍(包括家人、朋友、鄰居、市民、企業)的力量之大,遠超過任何人的想像。後來基金會還透過社群媒體的方式,創造更驚人的響應人數,爭取到紮實的粉絲基礎,共有5.2萬名推特關注者,以及8.7萬名臉書粉絲。(《蜻蜓效應:最新社群行銷致勝策略The Dragonfly Effect: Quick, Effective, and Powerful Ways To Use Social Media to Drive Social Change》頁149)
其實,艾莉絲檸檬攤基金會的成就不在於募款,而在於激勵大家採取行動。艾莉絲藉著設立檸檬攤,展開對抗兒童癌症的行動,並動員一大群青年大使,促使他們參與和提高認知,產生更重要的影響力。
基金會利用蜻蜓的所有4片翅膀:首先是掌握重點:把目標聚焦在艾莉絲籌募基金是為了對抗兒童癌症的願望上;其次是抓住目光:利用美國人設立檸檬攤這種根深蒂固的文化,掌握一種顏色(黃色),並創造具有黏力的副品牌(包括「檸檬盃長跑」和「週五鮮榨新聞」);接著是敘述艾莉絲動人的故事,接觸和拉攏大家的感情。最後,善用第4片翅膀:採取行動,這點特別重要,因為可以讓別人獲得力量,輕鬆創設自己的檸檬攤,成為解決方案的一環,完成先前所有努力的循環。
「檸檬盃長跑」讓我想到在網誌「沒想到這樣做,人們反而會捐比較多錢給公益團體」提到的心理學研究。
當你抓住大家的注意力時,大家會聚精會神;當你接觸拉攏大家時,會跟大家建立關係、鼓勵他們。然而,太多人就在這裡停頓下來,讓滿腔熱血的人可能根本不知如何採取行動。在艾莉絲檸檬攤基金會的案例中,有一點至為重要,就是能夠給予大眾採取行動的力量,方法是提供大家各種工具,促使大家採取行動。採取行動的意義是要求個人發揮自己的力量,把心態從感興趣,轉變成採取實際行動。畢竟在毛毯衣暢銷的世界上,很難叫大家從沙發上站起來。
第4片翅膀很重要,卻也很難做到。首先,你必須知道要求什麼、知道怎麼提出要求;其次,你必須傾聽大家的反應,以便繼續整合一切的回饋,改進你發出的訊息、修正你的建議。(《蜻蜓效應:最新社群行銷致勝策略The Dragonfly Effect: Quick, Effective, and Powerful Ways To Use Social Media to Drive Social Change》頁152)
再回頭看看艾莉絲檸檬攤基金會用什麼方法,建立一整套程序,讓大家非常容易參加。如果有人想上網站計畫設立檸檬攤,都要填一份簡單的表格,然後基金會立刻會送他一套「開設檸檬攤用品盒」,裡面包括杯子、旗幟和氣球。登錄15分鐘後,登錄者就會收到基金會人員的電子郵件,表示要幫忙你建立媒體關係,好讓本地的媒體為你宣傳。基金會會送給父母親新聞稿的範本,然後鼓勵父母親在新聞稿上增加個人特色,不要只提供單調的資訊(例如檸檬攤設立時間和地點),還要說出設立檸檬攤的理由,以提高故事的真實性、深度性和傳奇性。例如,有些小孩就列出自己的理由:想消滅豬流感、減輕喉頭炎、支持基金會……這些素材會讓他們的故事更有人性且更突出。
你希望別人參與、促使別人行動,唯一的方法是讓別人容易加入,一開始時尤其如此。另外,要求別人時,要用漸進式的引導方式,以及提供簡易的說明,讓別人容易明白如何為你的志業目標「有計劃性」地努力。(《蜻蜓效應:最新社群行銷致勝策略The Dragonfly Effect: Quick, Effective, and Powerful Ways To Use Social Media to Drive Social Change》頁169)
相關文章:
一個男人減少全美國酒醉駕駛的真實故事
一群美國在學高中生振興家鄉經濟的真實故事
怎樣可以讓更多人做善事?
惟愛為大
快樂、漣漪效應(ripple effect)、情緒感染(emotional contagion)──《蜻蜓效應The Dragonfly Effect》書摘
星群比它最亮的星星來得重要
公民意識的「芬蘭驚豔」
繼續閱讀...
2012年4月8日 星期日
社會心理學家Timothy D. Wilson對心理學感興趣的起因
找資料時,借了最新版的《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來看。看到作者介紹寫了這幾位社會心理學家對心理學感興趣的起因,這些起因或許可以解釋他們為何踏入社會心理學領域,對於不了解社會心理學領域的人,也可以知道社會心理學想解答什麼問題。(這算做是網誌「沒有警察會怎麼樣?──哈佛大學心理系教授Steven Pinker對心理學感興趣的起因」系列)
我八歲那一年,鄰近的朋友很興奮的跑來告訴我,他們在一條鄉村路旁發現一間棄屋。其中一位說,「這間棄屋真的很乾淨,我打破其中的一塊玻璃,也沒有人管!」於是,我就跟一位最好的朋友前往探險,並且很快就找到了。我的好友撿起一塊石頭一丟,屋前的落地玻璃立刻露出一個大洞,往洞口一瞧,我們感到一股莫名的興奮,因為屋內已經有許多破碎的玻璃散落滿地,於是我們忙著撿石頭把所有的玻璃一一擊破。
當時我們不覺得這些行為有何不妥,畢竟這是一間沒人住的棄屋。後來我們爬上窗戶往裡面看個仔細,卻嚇出一身冷汗,原來這屋子是有人住的,牆上不但掛著圖畫,傢俱相當考究,而且書架上擺滿了書,很可能是全家人外出去渡假。
最後,我們的父母親知道了這件事情,還賠了一大筆補償屋主的損失。
多年以來,我一直在思考此一件事:我為什麼會做出這種可怕的事?難道我是個壞小孩?對此我不這麼認為,我的父母親也一樣。但是為什麼一個乖小孩會闖下這種大禍呢?
雖然鄰近的小孩說那是一間棄屋,為什麼我跟我的朋友就看不出那是一間有人住的屋子!當時的我並不明白這些問題的答案,但後來我終於瞭解,這些現象都反映著古典心理學所探討的主題,諸如是不是只有壞小孩才會做壞事,社會情境的影響力會不會強烈到迫使好人也會去做壞事,以及我們心中若已預設立場,往往使我們很難認清真相等等。幸運的是,這件打破玻璃的事件事實上提供了動力,使我至今還著迷於如何瞭解人們的行為及存在於社會世界當中的基本問題。(《社會心理學(原書第七版)Social Psychology (7th Edition)》作者介紹)
相關文章:
如何輕易地讓人道德沈淪?
為什麼不要跟人爭論政治、宗教議題?——我們先用情緒下決定,再用理性找理由
為什麼網路上容易出現極端性的言論?
服從權威(Obedience to Authority)——邪惡的平凡性(banality of evil)
人有多會記仇,第一印象就有多重要
電影「惡魔教室」(The Wave;Die Welle)
社會壓力釀成的大災難
繼續閱讀...
社會心理學家Robin M. Akert對心理學感興趣的起因
找資料時,借了最新版的《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來看。看到作者介紹寫了這幾位社會心理學家對心理學感興趣的起因,這些起因或許可以解釋他們為何踏入社會心理學領域,對於不了解社會心理學領域的人,也可以知道社會心理學想解答什麼問題。(這算做是網誌「沒有警察會怎麼樣?──哈佛大學心理系教授Steven Pinker對心理學感興趣的起因」系列)
在我16歲那年的秋季裡,有一天我跟一位好友沿著舊金山海灣散步,相互傾訴少女的情懷。過了不久,我注意到海面上有一艘帆船翻覆,我提醒好友注意,她敷衍一下之後還是繼續走著;接著,我又看見有兩個人浮出水面,攀著那艘翻覆的帆船,於是我又指給好友看,她看了看回答說:「好了,他們會把帆船扶正的,別擔心。」
但是當時我很擔心。這會不會是意外事件?我的好友不這麼想,而我也不是水手,對船隻一無所知。但是我的心中還是想著,「海水是那麼冷,他們支持不久的。」我還記得當時的思緒很亂,也拿不定主意。我應該怎麼做?做些什麼?他們會不會真的需要幫忙?
不遠處有一家餐廳,裡面有一面很大的落地玻璃可以瞭望整個海灣,於是我決定到餐廳裡面看看有沒有人採取任何救援行動。我發現,許多人都在看著這艘翻覆的帆船及那兩個落海的人,但是什麼也沒做。這個情境令我困惑,於是我很恭敬地請求一位餐廳服務人員進行某種救援,他只是聳聳肩。我又來到玻璃前面,看著那兩位遇難者。為什麼沒人表示關心?我是不是瘋了?
幾年後,我回想當時我接下去所採取的行動,對我而言是多麼的困難。接著,我要求服務人員允許我使用電話,首先查明海灘救援隊的電話,然後撥電話給他們。那確實是一件意外事件,我目睹救援隊員把那兩位遇難者拉上岸,那天也是我救了他們的命。多年以來,這件事情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他人為什麼無動於衷,以及他們的表現給予我的感受。餐廳的服務人員似乎一點也不關心別人的死活,大家的反應也使我懷疑自己,並使我難以決定是否要採取行動。後來在大學裡,我上了社會心理學的課程,才恍然大悟這就是「旁觀者效應」:別人的在場,特別是服務人員的無動於衷,使我們難以確定眼前的現象是不是意外事件,以及我是不是有責任去救援他們。(《社會心理學(原書第七版)Social Psychology (7th Edition)》作者介紹)
相關文章:
發生緊急事故時,怎樣求救可以讓你或你的親友最快獲得幫助?
怎樣可以讓更多人做善事?
沒想到這樣做,人們反而會捐比較多錢給公益團體
腦中風的警訊與處理方法
好事為何多磨?好人為何會辦壞好事?
繼續閱讀...
社會心理學家Elliot Aronson對心理學感興趣的起因
Elliot Aronson是世界上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之一。2002年獲選二十世紀百大傑出心理學家之一。他目前是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的名譽教授及哈佛大學的榮譽客座教授。他是美國心理學會110年歷史中唯一一位獲得三項主要大獎──研究貢獻獎、教學貢獻獎及寫作貢獻獎的人。(《社會心理學(原書第七版)Social Psychology (7th Edition)》作者介紹)
找資料時,借了最新版的《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來看。看到作者介紹寫了這幾位社會心理學家對心理學感興趣的起因,這些起因或許可以解釋他們為何踏入社會心理學領域,對於不了解社會心理學領域的人,也可以知道社會心理學想解答什麼問題。(這算做是網誌「沒有警察會怎麼樣?──哈佛大學心理系教授Steven Pinker對心理學感興趣的起因」系列)
小時候,我們家在反猶太聲浪高漲的住宅區裡,是唯一的猶太家庭。每天下午,我必須到猶太學校念書。由於我是附近地區唯一到猶太學校就讀的小孩,所以很容易就成為大家欺負的對象。放學後,天色已暗,在回家途中我經常遭到毆打與辱罵。
至今,鮮活的記憶依然栩栩如生:我頹坐在街石上,撫摸著滴血的鼻子或受傷的嘴角,一邊為自己感到非常難過,一邊很想知道這些小孩為什麼如此恨我,他們甚至還不認識我。當時,我就想著這些小孩自出生後,很可能就有人一直教導他們去痛恨猶太人。我還想著他們的仇恨心是不是能夠改變;如果他們多認識我一點,情形是不是會有所不同?我甚至還自我反省,是不是什麼地方得罪了人,以及如果我的塊頭比別人大,我會不會反過來在沒有任何好的理由之下,也會去欺負別人呢?
當然,當時的我無法解開這些謎團,但最後我發現到,這些都是蘊含深遠意義的問題。在三十幾年之後,身為實驗心理學家,我很幸運有此機會來解答上述的一些問題,並發展出一些消除偏見的技術,使人們可以減輕受偏見迫害之苦。(《社會心理學(原書第七版)Social Psychology (7th Edition)》作者介紹)
相關文章:
服從權威(Obedience to Authority)——邪惡的平凡性(banality of evil)
電影「惡魔教室」(The Wave;Die Welle)
如何輕易地讓人道德沈淪?
A Class Divided——免費練習英聽的好影片
你跟小學生的差別有多大?
為什麼不要跟人爭論政治、宗教議題?——我們先用情緒下決定,再用理性找理由
揭露潛藏在你意識之外的祕密──[心理測驗]內隱聯結測驗(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
繼續閱讀...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書摘
想引用《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裡的句子,就重新讀了一遍,順便作了書摘。
太陽正西墜,牧羊人催促他的羊群向著夕陽的方向前進。牠們永遠不需要作決定,他想,也許這正是牠們總是緊緊依隨著我的原因。
羊兒只關心食物和水。牠們的日子一成不變,在日升日落之間無止境地延續著。牠們既不讀書,也不懂男孩所告訴牠們的遠方城市的種種。只要男孩能繼續在安達魯西亞地區找到最好的牧草,牠們就會順從地跟著他。牠們滿足於食物和水,也慷慨地以牠們的毛回報,甚至有時還奉獻出牠們的肉。
男孩心想,如果今天我變成一個魔鬼,決定宰了這些羊,一隻又一隻地宰,牠們也要等到大部分羊隻都被殺了以後才會知道。只因為我能帶牠們到鮮美的草地去,牠們就信賴我,而忘了如何運用自己的本能生存下去。(《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頁9)
這世界是如此廣大無盡,有時他就任隨他的羊漫走,然後再從中去發掘出有趣的事。問題是羊兒從沒發現牠們正在走一條新路,也感覺不到季節的迭變。牠們只關心食物和水。
也許我們都是一樣的,男孩忖思著,即便我也是一樣。(《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頁13)
生活在希望中,生活才顯得更有趣。(《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頁13)
他在這城裡認識不少朋友。這是旅行吸引他的一點──既可以認識很多新朋友,又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在這些人身上。當你每天和同一群人打交道時,他們也會變成你生命當中的一部分了,就像當年他在神學院的情形一樣。他們會要求你改變自己來遷就他們,如果你不是他們所期望的樣子,他們就會不高興。絕大多數人似乎都很清楚別人該怎麼過活,卻對自己的一無所知。(《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頁18)
「什麼是世界上最大的謊言?」在全然的驚訝下,男孩脫口問。
「在生命的重要時刻,我們卻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物無能為力,只能聽天由命──這就是世界上最大的謊言。」(《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頁20)
男孩不懂什麼是「天命」。
「那就是你一直想去做的事。每個人,在他們年輕的時候,都知道自己的天命。在那時候,每件事都清晰不昧,每件事都有可能。他們不會害怕作夢,也不畏懼去渴望生命中任何會發生的事物。然而,隨著歲月流逝,一股神祕的力量將會說服人們,讓他們相信,根本就不可能完成自己的天命。」(《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頁23)
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頁24)
人類在生命的任何一個階段其實都有能力去完成他們的夢想。(《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頁25)
寶藏要靠流水的力量沖刷才能露出來,但也正是同一個力量把寶藏深埋在底下。(《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頁27)
如果你一開始就去承諾你根本還未擁有的東西,你就會失去勇往直前的欲望。(《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頁27)
對她來說,每一天都是一樣的,而日子之所以會相同,是因為人們不能珍惜每天發生的事。(《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頁30)
「『我只能提供你一個建議,』這個最有智慧的人說,『幸福的祕密就是去欣賞世界上所有的奇妙景觀,但不要忘了湯匙裡的油。』」(《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頁34)
現在他終於明白了,為什麼那個酒吧老闆會那麼生氣。那個老闆一直試圖要告訴他,不要信任那個年輕人。「我就像大多數人一樣──只肯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不肯去看清事情真正是怎麼一回事。」(《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頁43)
這不是個陌生地方,這是個新的地方。(《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頁45)
默想著這些,讓他忽地明白了,他正處在一個抉擇點上──或者把自己當作一個小偷的受害者,或者把自己視為一位探險家,正探尋著他的寶藏。(《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頁45)
我並不想從生活裡多得到什麼,可是你正迫使我去看見我以前所未知的財富和地平線。如今我已經看見了它們,這才知道自己的可能性是多麼寬廣,我將會覺得比你來這兒以前還要糟,因為我知道了自己可以完成更多的事,然而我卻不想去完成。(《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頁62)
這世界上有一種大家都能了解的語言……這種語言訴說著熱忱;訴說著愛和目標能夠成就許多事;它同時也是你在追尋你所深信並渴望之事的其中一部分。(《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頁67)
作完決定只不過是事情的開頭而已。當一個人作了決定,就像跳進一股強勁的水流中,水流將會帶他到作決定的最初也夢想不到的地方去。(《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頁73)
這一切都必須符合一個最根本的理由:不管是繞多少路,作多少調整,商隊一定朝著原來的方向行進。一旦克服了阻礙,商隊就必得回歸原先的路程,向著指向綠洲方向的星辰前進。早上醒來若看見那顆星正在天際閃耀,大家就確定自己正往著正確的路程前進,水源、棕櫚樹、房舍,還有人群正在前頭等著他們。(《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頁80)
「我現在正活著,」有一晚他對男孩說,那時既沒有月光也沒有營火,他們正一起吃著一串椰棗時,「當我吃東西的時候,我只想著吃,如果我正在行進,我也只專注地前進。如果我必須打戰,那麼哪一天死,對我都一樣。」
「因為我並不需要依靠我的過去或財富而活著。我只關心現在。如果你能活在當下這一刻,你就會活得很快樂。你就能夠看清沙漠裡永遠有生命,天上永遠有星星,而那些部落之所以會戰爭只不過因為那就是生命當中的一部分。生命對你來說將會是一場饗宴,一個盛大的慶典,因為生命就在我們活著的每一個當下。」(《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頁90)
「我們不確定這場戰爭什麼時候會結束,所以我們的行程無法繼續下去。」他說,「這場戰爭也許會持續很久時間,說不定是幾年,那兩邊勢均力敵,而且都不肯放棄戰爭。這不是一場善和惡的戰爭,這是一場勢力爭奪的戰爭。當這種戰爭爆發時,總是會比其他類型的戰爭耗時更久。因為阿拉同時站在兩邊。」(《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頁102)
曾經有一次,他所認識最老的預言家(也是最被敬畏的那位)問他,他為什麼對於未來這麼好奇?
「呃……這樣我才好做事,」他回答。「而且我才能糾正那些我不想發生的事。」
「但這麼一來,他們就不會是你的未來了。」那預言家說。
「好吧,那也許我應該只要去知道未來會發生的事,好預作準備。」
「如果是一件好事,那麼它就會是個愉悅的驚奇,不是嗎?」預言家說,「而如果是個災禍,事先知道不就讓你提早受苦了嗎?」
「我希望能知道未來是因為我畢竟是個人,」駱駝伕對預言家說,「而人總是活在對未來的展望裡。」
那位先知特別擅長於用樹枝占卜;他會把樹枝擲在地上,看它們掉落的樣子來詮釋未來。但是那一天,他並未用樹枝幫駱駝伕占卜,他用一塊布把樹枝捆起,放回他的袋子裡。
「我是靠命卜維生的,」他說,「我很會觀察樹枝所顯示出來的事,而且我知道怎麼靠它來洞悉命定的一切。因之我能夠解讀出過去、發覺出早已被遺忘的事,也能明瞭當下顯示出來的預兆。」
「當人們來問我的時候,我並不是去解讀出未來,而是用猜的。未來是屬於神的,只有祂才能揭露未來,而且通常是在某種特別的情境下才能揭露。而我也是靠什麼去猜測未來?就靠著現在看見的預兆。所以,未來的秘密就是現在。如果你專注於現在,就必定能改善現在。而如果你能改善現在,未來一定會更好。忘記未來吧,只要依照神的教誨去過每一天,要相信神會眷顧祂的子民。每一天,都有著它自己的永恆。」(《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頁107)
「這裡不是禁止喝酒嗎?」男孩問。
「魔鬼不是喝進人們嘴巴裡的東西,」煉金術士說,「而是從人們嘴巴裡說出來的東西。」(《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頁122)
「你必須知道,愛並不會阻礙一個人去追尋他的天命,如果他放棄追尋,那是因為它不是真愛……不是訴說著宇宙之語的那種愛。」(《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頁127)
「不要去想著遺留在你背後的一切。」……
「人們總是比較夢想回家,勝過於離開家。」……
「如果你所找到的是最最根本重要的東西,那麼這樣東西是不會被浪費掉的,而且你永遠都可以回來;如果你所發現的只是暫時的光芒,就像彗星一樣,那麼在你回來的時候,它就不會存在了。」(《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頁131)
「為什麼我們必須傾聽我們的心?」那一天當他們正在紮營的時候,男孩問。
「因為,你的心在哪裡,你的寶藏也在那裡。」……
「我的心真是不可靠,」當他們停下來讓馬休息時,男孩告訴煉金術士,「它告訴我不要再繼續走下去了。」
「這是可以想見的,」煉金術士回答說,「事實上它很害怕在追求夢想的時候,你也許會失去所有你已經贏得的東西。」。
「噢,那我為什麼還要去聽我的心在說什麼?」。
「因為你永遠都無法教它安靜下來,即使你假裝沒聽見它在說什麼,它還是會存在於你的靈魂當中,不斷地述說你對生活和世界的看法。」
「你的意思是說,就算它再不可靠,我還是都得聽它在說什麼?」
「不可靠是由於你的措手不及。若你夠了解你的心,就不會發生這樣的事。只要你了解它的夢想和希望,就會知道該怎麼處理它們。」
「你絕不可能逃離開自己的心,所以你最好還是聽聽它在說什麼,這樣你就不必害怕會遭遇措手不及的狀況。」
當他們再度上路以後,男孩繼續傾聽著心的話語。他開始了解它的怯懦和狡猾,並且接受它就是這樣。他不再害怕,也忘記了他需要回去綠洲,因為有一天下午,心告訴他,它很快樂。「即使我有時會抱怨,」心對他說,「那也是因為我就是某個人的心嘛,而人的心就是這樣。人總是害怕去追求自己最重要的夢想,因為他們覺得自己不配擁有,或是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完成。因此作為人類的心的我們,只要一想到要去愛一個永遠離開的人,或者一想到那些不再美好的時刻,更或者是那些本來應該找到卻永遠被埋在沙地下的寶藏,我們就會覺得害怕。因為只要一發生這些情況,我們就會深深受創。」
「我的心很害怕它會受傷。」男孩對煉金術士說,那是在某個晚上,當他們兩人坐在沙地裡,遙望著無月的天空時。
「告訴你的心,害怕比起傷害本身更糟。而且沒有一顆心會因為追求夢想而受傷,因為追尋過程中的每一片刻,都是和神與永恆的邂逅。」
「追尋過程中的每一個片刻,都是和神與永恆的邂逅。」男孩對他的心說。「當我真心在追尋著我的夢想時,每一天都是繽紛的,因為我知道每一個小時都是在實現夢想的一部分。當我真實地在追尋著夢想時,一路上我都會發現從未想像過的東西,如果當初我沒有勇氣去常試著看來幾乎不可能的事,如今我就還只是個牧羊人而已。」
他的心因之安靜了一整個下午。那天晚上,男孩睡得很沉,而當他醒過來時,他的心開始對他說起從天地之心那兒來的訊息。它說所有心中有神的人都很喜樂。快樂可以僅僅來自一顆沙漠的小沙子,就像煉金術士說的。因為一粒沙便是創造的契機,而整個宇宙花了幾千萬年才創造出它。「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寶藏正在等待著他。」心對他說,「作為人心的我們,很少會去說這些寶藏,因為現在的人很少想要去尋找他們的寶藏。我們只會對孩子們說,然後我們就讓生活自己去過,順著它自己的方向,走向它自己的命運。可是很不幸地,只有極少數的人會按照該走的路──快樂而且通向天命的路去走。大部分的人都認為這條路充滿危險,因為他們這麼認為,所以世界果真就變得充滿危險了。」
「所以,作為心的我們,就越來越輕聲細語了。我們還是不斷地說,可是我們卻開始希望自己的聲音不會被人們聽見:我們並不希望人們因為不聽從心而痛苦。」
「為什麼人們的心不再繼續鼓勵人們去追求夢想呢?」男孩問煉金術士。
「因為那會讓心受更多的苦,而心不喜歡受苦。」……
「你還需要學會的是:在我們實現我們的夢以前,天地之心會不斷考驗你這一路上學會的事。它之所以這麼做不是因為它很邪惡,而是因為這一來我們才能熟練已經學會的事,這是為我們實現夢想作準備。通常這個階段也是人們最容易放棄的時刻。這個階段,套用沙漠人常說的一句話,『一個人往往渴死在棕櫚樹已經出現在地平線上時。』」
「每一次的追尋在一開始都會有好運道。而最後能成功微笑的人,一定是通過了最嚴厲的考驗。」
男孩想起家鄉的一句老諺語。那是說,最深最暗的黑夜總是黎明來臨的前一刻。(《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頁136)
當你身上帶著珍貴的財產時,如果你試著要告訴別人這件事,往往別人都不會相信你。(《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頁142)
「你把我所有的錢都拿給他們!」男孩說,「那是我這一輩子辛辛苦苦才攢下來的全部財產!」
「噢,如果你被他們殺了,你的錢又有什麼用處?」煉金術士回答,「你的錢為我們爭取了三天時間。你可要知道,錢並不總是能夠拯救人的性命。」(《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頁150)
當你被愛的時候,你就可以創造出任何事物。當你被愛著的時候,你一點也不需要刻意去了解外面發生的事,因為所發生的任何事都在你的心靈之內。(《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頁158)
因為愛並不是靜止如同沙漠,愛也不是呼嘯如風。從一個遙遠的距離外去觀察萬物,就像你所做的,也不能叫做愛。愛是改變和改善天地之心的力量。當我第一次接觸到天地之心時,我以為它是完美的。可是後來,我發現它就跟其他生物一樣,有它自己的情緒和衝突。是我們在滋養著天地之心,而我們所存活的這個天地究竟會變得比較好或比較差,就端看我們是變得更好或者更差。在這裡扮演關鍵性角色的,就是愛的力量。當我們心中有愛時,我們就會努力去使自己更好。(《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頁161)
相關文章:
惟愛為大
信念的力量有多大?
為什麼你應該學會樂觀?
好運發自內心(Luck comes from within)
Impossible is Nothing
被細麻繩綁住的大象
繼續閱讀...
2012年4月2日 星期一
快樂、漣漪效應(ripple effect)、情緒感染(emotional contagion)──《蜻蜓效應The Dragonfly Effect》書摘
會買這本書來看,是因為看到我喜歡的兩位作者奇普.希思(Chip Heath,著有《創意黏力學Made to Stick》、《改變,好容易Switch》)跟丹.艾瑞利(Dan Ariely,著有《誰說人是理性的Predictably Irrational》、《不理性的力量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推薦──前者在書中寫了推薦序,後者則寫了書末後記,都是長長的一篇。
此外,本書還有個特色:能夠幫助你變成快樂的人。對快樂的研究,讓我們對快樂有更清楚的了解。大家覺得會讓自己快樂的事情,如搬到陽光普照的加州、升官、到迪士尼樂園玩,其實並不會讓人快樂。事實上,最快樂的人是不再追逐快樂,而是探求意義的人,這樣才會帶來永續、為個人帶來充實生活和影響力的快樂。
我對「搬到陽光普照的加州、升官」,其實並不會讓人快樂,沒有疑問。但是「到迪士尼樂園玩」這一項就有待斟酌(參閱「別當正常的傻瓜」、「影響快樂的外在因素」)。
在找正向心理學之父馬汀.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en)
但為什麼快樂這麼難以捉摸?原因之一是,人的一生中,每3~5年快樂的定義會改變。因為快樂的意義沒有特性、存在著隨機性,不是單一不變的東西。儘管如此,快樂可以顯示出個人在人生階段中所追求的東西。例如,對25~30歲的人來說,金錢和快樂的關係很密切,過了這個年齡以後,有意義的事物便開始被關著。所以,不管你現在幾歲,你的當務之急是什麼,我們可以肯定說,到了某一種年齡,你一定會去尋找「意義」。
這讓我想起了王鼎鈞寫的《黑暗聖經》,還有經歷過納粹集中營的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E. Frankl)寫的《活出意義來Man's Search for Meaning》。
雖然大部分人仍然認為,創造意義或為世界帶來更大的福祉,跟賺錢並不搭,但我們卻看到,很多人和機構卻可以創造出「有目的利潤purposeful profit」的黃金象限。他們結合對工作的熱愛和以獲利為導向的事業模式,可以促使組織昇華,讓組織的力量、生命力和效率遠超過過去,同時也創造更大的社會福祉。
這就是大家熟知的「漣漪效應ripple effect」。在經濟學中,漣漪效應指的是個人的支出增加,會提高其他人的所得與未來的花錢能力。在社會學中,漣漪效應描述的則是社會互動中,可能間接影響許多的狀況。在慈善活動中,漣漪效應說的是資訊傳播方式,可能在不同的社區之間傳播,擴大影響力。本書把漣漪效應當成一個簡單的理念,就是「小小行動促成重大改變」。
根據研究報導,微小行為產生的漣漪效果,將會對其他人產生長期、明顯的有利影響。如果漣漪效果核心的行為是以「深遠的意義」為基礎(或是以「你認為會讓自己長期快樂的事情」為基礎),更可能出現加乘效果。
在這種情況下,周遭的人能感受到你的情感,因此變得更容易動員。你的情緒會影響到別人的這種現象,叫做「情緒感染emotional contagion」。心理學家約翰.卡裘波(John Cacioppo)和同事共同發展出的一種論點指出,情緒感染最實際的表現方式之一,就是某個人可能在無意之間,同步模仿另個人的臉部表情、姿態和行動,因而兩人的情緒會合而為一。例如,嬰兒經常模仿媽媽的行為、同居很久的人(因為一再地移情式模仿)臉部特徵會長得愈來愈像。領導人的情緒狀況可能影響團隊或組織的關係、士氣,甚至影響團體表現。事實上一個人聲音中,情緒音調等無害的東西(快樂或悲傷),可能會大大影響群眾對這個人所發表的訊息之喜愛程度。
參閱:
幸福會寫在臉上——待得天晴花已老,不如攜手雨中看
有其母必有其子的飲食偏好
我們會在無意間模仿,最主要是因為我們大腦中有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天生愛學樣:發現鏡像神經元Mirroring People: The New Science of How We Connect with Others》這本書記錄了這個出乎意料之外的偶然發現,這個發現改變了科學家對從語言到社會互動的看法,非常的生動。
有意思的是,研究人員在一項時間超過20年、針對4千7百多人所做的研究結果,顯示出「快樂確實具有感染力」:快樂(或是變快樂)的人會大大提高朋友也會變快樂的機率。快樂的力量最多可以跨越兩個層級,讓這個人的丈夫、妻子、兄弟姊妹、朋友,甚至朋友的朋友心情好轉。此外,這種感染效果具有長期的影響──一個人的快樂對另一個人的影響可能長達1年之久,且如此持續快樂的力量,遠超過伴隨著短期財富獲利而來的快樂。這項研究報告的共同作者詹姆斯.福勒(James Fowler)就說:「如果你朋友的朋友變得快樂,比起在你口袋裡多放5000美元,對你是否快樂的影響還來得大。」
對所有人來說,了解情緒感染很重要。因為:第一、你快樂或覺得有意義的感覺,的確會影響其他人,這將有助於說明,為什麼有些計畫行得通,有些計畫卻行不通。……為什麼革命性的微型貸款網站──基瓦(Kiva),能夠透過網路借貸,強化這麼多中小企業新秀的力量,但是同樣意氣風發、理性意味卻濃厚得多的微據點(Microplace)貸款網站,卻無法培養同樣龐大的社群,也不能刺激類似的品牌認知?因為情緒感染會在社群網路中擴散。所以,每個人都必須了解,積極的情緒感染會促使別人伸出援手。
第二、情緒感染能突顯「培養社會福祉」的重要性,而社會福祉又經常能夠和快樂與意義產生共鳴。雖然大家還沒有普遍接受除了捐贈外,創立能夠做好事的企業也是行善的觀念,但是在Google輸入「社會企業家social entrepreneur」,你會找到近2千萬筆結果,顯示這種觀念已經漸漸受人注意,也可以看到「營利」世界和「非營利」世界正在融合──為極希望追求更多利潤,同時創造更大福祉的人帶來希望。
科技營利事業的「銷售力公司salesforce.com」就是範例。該公司採用創新的3個1%慈善事業模式,把1%的利潤、1%的股權,和1%的員工工時捐給公司所服務的社區。執行長馬克.班尼歐夫(Marc Benioff)經常談到這個計畫的另個好處,他說:「這會讓我們的員工更有生產力、更忠心耿耿。顧客也因為我們做善事,變得更喜歡我們。雖然這不是我們做善事的原因,但是有機會一起從事更崇高的工作,的確對我們的經營成果產生有利的影響。」
……我們的社會普遍認為,金錢會讓我們快樂,然而,快樂和金錢的關係其實很脆弱。我們可以舉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50年以來,美國的所得雖然穩定成長,生活滿意度卻幾乎持平不變(在其他國家的資料中,也可以看出類似的情形)。儘管如此,我們卻繼續高估所得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而且把時間和精力,不斷花在努力增加財富上。為什麼追求財富的當下,我們會沮喪、不快樂?答案可能在於,在人類自我價值的意識中,至少有3個基本需要:一是「能力」,也就是認為我們有效率、有能力的感覺;二是「自主性」,就是認為我們能夠主宰自己行為的感覺;三是「關係」,就是認為我們能夠跟別人建立關係的感覺。個人或事業上的目標如果沒有考慮到這些基本需求,目標達成時的報酬將如過眼雲煙、缺乏意義。換句話說,如果我們不是追求真正能夠讓我們快樂的東西,不斷的追求只是帶來不斷的失望。
參閱:
憶往惜今
現代女性在親密關係上的挑戰
大家對什麼東西會讓自己快樂,經常做出極為不精確的預測,因為他們錯誤地把「快樂」跟「淺薄的短期報酬」連結在一起,而不是和「深刻的持續報酬」連結。
「金錢買不到快樂」這句話並不過時,也沒有說錯。但在最近的實驗結果顯示,在別人身上花錢,對快樂卻有正面的影響──和把錢花在自己身上相比,更是如此。這項實驗的確讓人吃驚,因為參與者認為,為自己花錢應該會比為別人花錢更讓人快樂才對。其實幸福或根本的快樂,是來自於內在意義、自我犧牲、自我改善主導的積極生活。這句話聽起來雖然有一點道貌岸然(不禁令人想起甘地和泰瑞莎修女),但是極多的研究證明,提高別人福祉的報酬極有價值,可惜大家卻完全忽略掉了。
參閱:
不同版本的獨裁者賽局(dictator game)——人是自私或利他的動物?
幸福基準線
幸好,要做到這項研究的境界並不困難。如果你把重點放在別人身上,而不是放在自己身上,且把重點放在時間上,而不是放在金錢上,你的快樂就可能增加或維持。因為這項研究顯示,太著重於金錢會對快樂產生不利影響,但如果把重點放在時間上卻會增加快樂,因為這樣做會增加你和別人的互動、增進你和別人的關係。不信嗎?請看國家衛生研究所的發現:當大家受到鼓舞想捐錢行善時,腦中平常和自利的歡樂連結部分就會啟動,然後把我們變成親社會的生物,讓我們從捐贈中得到快樂。
參閱:
送給自己時間當作禮物吧!如果連讓自己快樂的時間都不願給,別人也幫不上忙了──時間心理學《你何時要吃棉花糖?The Time Paradox》
假如你有50億台幣的財產──「《功夫‧詠春》主角白靜 北京遭夫刺死」新聞聯想
時間觀與12個讓自己更快樂幸福的方法
蜻蜓效應,就是把我們和其他人、比較大的社會與社會志業目標結合在一起。畢竟,無論是強化我們和周圍一切的關係、滿足我們的心理與情感需要、在我們的生活中創造意義……種種這些,並沒有一個比促進社會福祉來得更有價值(《蜻蜓效應:最新社群行銷致勝策略The Dragonfly Effect: Quick, Effective, and Powerful Ways To Use Social Media to Drive Social Change》頁23)
相關文章:
貧富差距擴大會縮短每個人壽命
怎樣可以讓更多人做善事?
惟愛為大
有吸引力的東西比較好用──正面積極的情緒是學習、好奇心和創造性思維的關鍵
如何提高器官捐贈率?看看美國伊利諾州怎麼做
繼續閱讀...
訂閱:
文章 (Atom)